鉴幅是指对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真伪、年代、作者等重要的艺术史学问题进行鉴定和考证的过程,也包括对绘画作品等级、品相和保存状况等方面的评价。从依据的范围上说,鉴幅可以细分为鉴定、考据、评估等不同的阶段。鉴定主要是鉴别作品真伪;考据则是对作品的年代、作者、流派等问题进行研究;评估则是对作品的价值进行评价。鉴幅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中国传统绘画的文化遗产。
鉴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时期。唐代画家张择端在他的《愚溪诗赞》中,便提到了对绘画作品的鉴定问题,认为“古画难辨古,秽墨乱画误”。宋代以后,鉴幅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明清时期的收藏家,如董其昌、文征明、胡慈孝等人,在绘画领域作了大量的研究和鉴定工作。20世纪初,随着国内外收藏热的兴起,对于鉴幅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现代鉴幅研究领域也开展出专业的绘画鉴定、考据、鉴赏等方面的活动。
鉴幅的方法主要包括物证法、鉴赏法、文献法三种。物证法是指在绘画作品中找到与时代、作者、画派、技法和用材等相应的物证,并进行分析和研究。鉴赏法是指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技法、形制、色彩等方面的研究,辨别绘画的真伪或作品的等级。文献法是指依据古代书画文献的记载、考证原理及方法来确定一幅作品的作者、时代、流派、背景等重要问题。同时,还要与实物物证、貌以相证。
鉴幅在中国的艺术史、文化史、社会史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从艺术史角度看,鉴幅对于保护和研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作品有重要的作用;从文化史角度看,鉴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书画造诣高深、技法精湛的特点;从社会史角度看,鉴幅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价值和历史意义,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绘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