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陆地卫星一般采用的是近地轨道(Low Earth Orbit,LEO)或者是太阳同步轨道(Sun-Synchronous Orbit,SSO)。
LEO轨道是指距离地面较近的轨道,轨道高度一般为300-2000公里。这种轨道一圈飞行时间短,飞行速度快,每天能够覆盖地球上大部分地区,适用于快速获取地球影像、地球物理探测、地理信息等等。
SSO轨道则是指轨道飞行高度比较稳定而且有方向,每个周期的角速度都和太阳的角速度相等,从而保证卫星在每次飞过地球的时候,都处于相同的日光条件下。由于太阳同步,这也能够使得卫星在不同的季节、年份获取到的影像数据具有更好的一致性,适合于进行地质、气象等领域的观测。
卫星轨道周期是指卫星绕地转一圈所需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常见的陆地卫星轨道周期在90分钟到2个小时之间。这也就意味着,每个周期内卫星能够飞行覆盖到不同的地理区域,也就有了较高的覆盖率。同时,轨道周期较短的卫星刷新时间也较快,使得实时监测和监控成为可能。
常见的陆地卫星,除了关注轨道和周期之外,其它的重要参数就是覆盖范围和分辨率了。
覆盖范围指的是卫星传感器在同一瞬间能够覆盖到的地表面积,这个面积的大小和卫星轨道高度、传感器视场角度等参数相关。相比而言,轨道高度比较高的卫星覆盖范围更广,但分辨率更低。
分辨率是指卫星能够辨别地面目标的能力。分辨率越高,就意味着可以获得更为清晰的影像数据。但同时,高分辨率会带来数据量的增加和数据处理难度的增加,也会限制覆盖面积和数据获取的速率。
成像时间是指卫星在通过轨道上一个点时进行成像的时间长度。成像时间主要和卫星的轨道倾角、相对速度等参数有关。成像时间越长,就意味着可以获得更为详细的影像数据。
姿态稳定性指的是卫星在飞行过程中的姿态稳定性。卫星在成像过程中,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姿态才能够得到清晰的影像数据。因此,姿态稳定性好的卫星在影像质量方面更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