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GA是英文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的缩写,中文名可译为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是一种全新的可编程逻辑器件,相比于固定功能的ASICs和CPLDs,FPGA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可以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对其内部的逻辑电路进行编程,适用于很多高性能计算、信号处理和数字系统控制等领域。
要充分理解FPGA的概念,不可避免地要先了解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如ASICs和CPLDs。ASICs(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是指针对特定的应用或现象而进行设计生产的集成电路。ASICs的优点是专用性强、运行速度快、功耗低、体积小,但需要专业的工程师和昂贵的工具进行设计和开发。而CPLDs(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则是针对简单逻辑电路设计而生产的可编程逻辑器件,虽然通用性比ASICs好一些,但也存在着规模和速度的限制。相比于ASICs和CPLDs,FPGA具有更强的可编程性、扩展性和灵活性,不受制于特定领域或简单逻辑结构限制。
FPGA的基本结构由3个核心部分组成:可编程逻辑单元(Logic Element),输入/输出引脚(I/O Pin)和可编程互联网络(Programmable Interconnect)。其中,FPGA的可编程逻辑单元是FPGA的核心,它是由多个查找表(Look-Up-Table)和触发器(Flip-Flop)组成的。查找表是FPGA内部的编程单元,它可以实现多种逻辑功能,通过对查找表的编程可以实现更复杂的功能。
除此之外,FPGA的输入/输出引脚不仅用于芯片与外部环境的通信,而且还可以与其他FPGA的输入/输出引脚通过可编程互联网络,进行内部数据传输。这些部分相互协作,通过设计针对特定的应用需要的逻辑函数实现特定的功能。
FPGA通常被应用于需要高性能计算能力、快速数据处理和大规模数字逻辑电路控制的领域。比如,在高性能计算领域,FPGA可以通过并行计算和优化的数据通路来大大提高计算速度;在数据通信和信号处理领域,FPGA可以通过其灵活的内部电路结构快速实现数据解码、编码、滤波等逻辑操作;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FPGA可以作为加速卡用于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训练。
FPGA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作为可编程逻辑器件的一种,FPGA经历了从单一功能到多元化应用、从硬件逻辑到软件配置的快速发展。在技术上,FPGA发展的趋势包括更高的逻辑密度、更强的集成度、更低的功耗和更高的速度等方面,以及更普及的应用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FPGA的未来方向是继续发掘其在重要领域的优越性能,并通过提高工程师的设计效率,不断降低开发成本,使其在应用面上拥有更广泛的应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