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侨批局

侨批局,实际上就是侨信局,因为福建方言把"信" 叫"批",所以把为华侨通信服务的侨信局习章攻切伟温日身惯称为侨批局。由于侨批局对华侨服务周到,信誉卓著,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和汇款的业务。

  • 中文名称 侨批局
  • 解释 实际上就是侨信局
  • 地点 广东、福建等省
  • 追溯到 明初

简介

庇能寄棠下侨批封-2-1.jpg (104.12 KB)

  侨批局又称郊批、批局、批信局、侨批信局。福建、广东等沿海省来自区,专营与其亲属间的通信、汇款业务的民信局。

  因为福建方言把“信” 叫“批”,所以把为华侨通信服务的侨信局习惯称为侨批局。由于侨批局对华侨服务周到,信誉卓著,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和汇款的业务。

  自十九世纪中后360百科期,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和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地华人移民聚集的地非年攻费明么掌政染士渐区,曾陆续出现一种专为华人移民递送汇款和信件,兼有金融与邮政双重职能的经婷异亚社胞副种检入学秋济组织,即侨批局(注:侨批局在其存在的百余年里,名称因时因地而异,见之于文献的尚有“信局”、“民信局”、“批信局”、“侨信局”、“汇兑信局”、“华侨民玉府础信局”、“批馆”、“侨批馆”、“汇兑庄”、“侨汇庄”等多种不同称呼)。

  这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华人民间企业。侨批局除在国内出国华侨较多的城镇开设外,还在国外设立分号。据1930年统计,全国登记的侨批局共有一百八十家,所属国内外分号共七百多家。到19司间毛察术48年全国解放前夕,还有侨海工作卷渐稳相初广罗约批局一百多家,国内外分号共一千多家。它们对便利海外华侨寄信汇款和与祖国联系起了积极作用,受到了海外广大侨胞的欢迎;本身也获得丰止护防间希季汽练北齐话厚的利润。

业主构成

揭阳魏启峰批局

  华人向东南亚的移民——移民向中国的汇款仅混建抓情活——侨批业市场的出现——饭两到死足控回曾医子器侨批局的产生,这是近代侨批局产生的历史逻辑,也是至今学术界广泛流行的基本解释框架。

  现有文献资料表明,侨批局的产生大致经由两个途径:一是由水客或客头投资创办;一是由客栈、商号等经济组织兼营或转业。因此,早期桥批业经营者的出身便大致包括两大类:一是水客或客头;一是客栈、席令沿商号等经济组织的深激扬式业主。

水客或客头投资创办

  “水客”源自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对从组天业者电显现口盐事水上小型贩运生意(俗称走水)的小商贩的称呼,而后这一称呼也被用于指称川行于东南亚(南洋)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间,贩运两地土特产等小宗商品的小商贩。由于对旅途及两地情况的熟悉,月个控数状针践却坚己良水客也时常充任引领、介绍新移民(俗称新客)的角色。客头则指从事引领、招募和组织运送新移民的人。客头在自己的家乡招募移民劳工,代办移民手续及介绍在移民地的工团械危在植测亮缺雨响至作。对于旅费无着落的移民给予融资。与此同用须迅间找移时,由于经常川行于中国东南沿海何东南亚两地间,客头也时常顺便贩运两地的广味答功角华小宗商品。由此,在现实活动中,水客和客头的职能多有交叉,重合。正因此,民间亦时常将其杂正青粉维粮龙混称。

  水客和客头在桥批业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侨批局产生之前,东南亚华人移民寄回家乡的现款和家书,除了少部分托回乡的亲朋好友携带外,基本上是由补者国把某音社文足水客和客头传递的。即使在侨批局产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们也仍然活跃于侨批业中。

  据文献所载,在19世纪40年代,“星洲(新加坡)商业区市街,每见华人拥挤其间。彼等多系苦力,当甘蜜园或胡椒园工人。其所以集诸市街,不外为办理由帆船汇款回乡之所有手续。彼等寄至故乡银信,多托交同乡水客,或相识之归侨,或由近日所见之每一帆船专司其事之搭客带返。寄款者将其银信交与此辈水客,由水客按金融抽收10%手费”。

  19世纪中后期,侨批业市场规模随着移民规模的迅速扩展而扩展,部分水客和客头也因应这一市场变化而投资创办桥批局。对此,文献中多有记载。试举数例,以见一般。福建晋江王宫村村民王世碑,清咸丰元年(1851)到厦门谋生,在来往厦门、吕宋的大帆船上当船工,时仅19岁。因与来往移民相熟,常代移民传递书信。日久,信誉广播,求者日众。于是辞去船工,充任水客。在经营走水生意的同时,代移民传送银信,收取2%的酬金。不久,将其两个儿子,为针与为奇,带到菲律宾,在马尼拉一位林姓友人开设的刻印店里,开办了“王顺兴信局”。

  建龙溪县流传社(今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人郭有品,20余岁时到菲律宾谋生。19世纪70年代时,来往于菲律宾和厦门间,由充当客头的批脚到自己当客头。最后于光绪六年(1880年)创办了“天一信局”。

客栈、商号兼营或转业

侨批局使用印章

  现在转而考察由客栈、商店等经济组织兼营侨批局的情况。

  客栈是专为移民提供住宿之地,并协同客头输送移民的经济组织,通常设在移民出入的沿海口岸。客栈大多与客头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或预垫客头所引领的新移民的船票、住宿及其它费用,定期结算;或与客头共同投资,利润分成。有些客栈甚至就是客头投资开办经营的。

  据调查,在20世纪初,厦门口岸就有客栈184家,汕头有60余家,香港有20余家。由于客栈与移民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部分客栈也兼营侨批局。如据业界前辈的回忆,清光绪二十四年(1893)开设的捷鸿信局,就是当时在厦门经营合发客栈的安海衙口乡人施承福与其他乡人合股创办的。再如安海下墟巷的捷兴信局,也是由当时在厦门经营吕宋客栈的吴坑乡人许垂晔和族人合股创办的。此外,当时厦门的新顺和(安溪帮)、晋利(晋江帮)、连春(南安帮)、三春(南安帮)等侨批局,都是由客栈兼营发展起来的。

  随着侨批业的发展,原从事同中国与南洋贸易相关的商业活动,或经营中国和南洋土货的各种商店(商行),也有部分转而兼办侨批局。据原从事侨批业的一些老人的回忆,早期南洋各地开办的侨批局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华人移民居住区的杂货店发展起来的。早期国内开办的侨批局,同样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与移民关系密切的商业机构兼营或转业的。如前面提及的捷鸿信局开办时的股东,除施承福外,还有在泉州城内开米郊的吴维碧、吴维雅,以及许昭恒、许荣昌和曾如山等人。施承福和吴维碧坐镇厦门总局,吴维雅负责泉州分局,许昭恒负责安海分侨批局。再如厦门早期的祥记、集记、春发、福绵记、广兴和丰顺等侨批局,也都是以经营南洋杂货为主业,兼营侨批业的。

  客头、水客、客栈以及与移民密切联系的商业机构,是建构19世纪后期以来环南中国海华人移民网络和商业网络的基本要素。因此,由以上对侨批局产生途径和早期业主结构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作为侨批业运作核心组织的侨批局,从一开始就是内生于环南中国海华人跨国移民网络和商业网络,并籍此嵌入环南中国海的华人跨国社会网络的。

织扩展

侨批局印章图

  关于侨批局产生的时间,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但未所请六高城从现有的文献看,划定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基本上是可信的。据载,到十九世纪80年代,在国内,厦门已有侨批局8家,汕头有12家,海口有1家;在国外,新加坡非免重走复孔善步想已有49家,其中,潮州人开办的34家,福建人开办的12家,客家人开办的2家,广府人开办的1家。

  到20世纪初期,据日本人组织的台湾银行调查课调查,在国外,新加坡已你侵孙伟治单有侨批局200多家,槟城变缺有70-80家,巴达来自维亚有20家,万隆有1家,日惹有2家,梭罗有3家,三宝垅有8家,井里汶有3360百科家,马尼拉7家(仅重要者),曼谷有50多家,西贡有30多家,仰光有1家(仅记录最大者);在国内,厦门有70多家,汕头有8或标坐房宁0余家,广东其他地方有8-9家,香港有7家(重要者)。侨批局不仅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分布范围也大大扩展,初步形成了环南中有殖素限检与格距国海的组织网络。

 鲁倍具 20世纪20至30年代,侨批局的发展进入其高峰期。据《三十年代南洋华盾城钟差因英地问侨侨汇投资调查报告直员质宪帮席兰军销宗需书》一书所载,“依1930年调查得知各地信局数计有马来婆罗洲缅甸共210处,东印度60处,泰国80处,法印50站亚航城处,菲律宾15处,总数为515处。另在中国之信局,依1935年之调查,仅举其规模艺阿材聚却较大者,福建省内厦门甲诗宗含含让段际握即有153处,福建其他各地有32处,合计185处。在广东省内,汕头有66处,广等降画优读半所视东其他各地有27处,合计93处。”

  1937-1945年的中日战争期间,大批的侨批局相继歇业。但战争一结束,侨批局很快又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破土而出。据不运经重完全统计,1946年,广东方面仅潮属侨批局,在国内总计有153家,其中汕头有73家,香港有22轮选感命除急少愿虽处女家。在东南亚总计有451家,其中新加坡有80家,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外):103家,北婆罗洲:22家,东婆罗洲(荷属):49家,苏门答腊:29家,爪哇:1家,安南(法属):29家,暹罗:118家。福建方面则该年总计有117家,其中厦门有63家。其东南亚联号的数量不详。但据1951年的调查,厦门在1950-1951年间申请登记的侨批局有110余家,尚在经营的64家,国内联号68家,境外(即东南亚)联号243家。

  一般而言,侨批局属小型企业,企业资金有限,规模狭小。日本人在其20世纪初所作的有关调查报告中就注意到此,并对此解释称:“信局收取他人资金而代送至乡里,因此自己不需要特别的资金。”只是“因为兼营他业,故也需要资金周转”。其资本金的多寡,视其兼营情况而定。据1993年对汕头55家侨批局的调查,平均每家资本额约为20000元。而内地的二盘和三盘侨批局,资金更为有限。如据20世纪30年代初期,内业人士王家云对福建南部晋江县17家侨批局的调查,其资本一般都仅500至1000元,17家资本平均为870元。职工人数最多的为45人,最少的则仅有2人。17家平均职工人数为13人。

侨批局递送信件

  作为小型企业,侨批局的内部组织大都较简单。据吴承禧在同一时期对厦门侨批局的考察,侨批局的组成人员及其分工如下:(1)经理1人,总揽局务并与银钱业接交往来;(2)管柜1人,专司出纳及会计;(3)跑街1人,专司带送信件或信款事务(由厦门至内地);(4)夥友及学徒数人,分掌登记信件数目及其它事宜。至于内地的分局,由于大多由商店兼营,组织更为简单。局内人员大多由原商店人员兼任。顶多另设一名司帐,雇用几名信差(俗称批脚)。也有些侨批局按送信路线雇用若干名差头,再由差头自己招募信差。

  侨批局企业制度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外部组织与经营的网络化。侨批局按其所在的空间位置和经营内容可划分为东南亚侨批局和中国国内侨批局两大类。前者分布东南亚各地,负责收取东南亚华人移民的信款;后者分布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负责向国内收信款人派送东南亚侨批局所收取的信款。两者若从组织关系与经营形式上区分,则又可分为总局,分局和代理局三类。总局大多设在东南亚,但也有部分设在中国国内。东南亚的总局一般在东南亚和中国国内都设有分局或代理局,负责汇总所属东南亚分局和关联的代理局收取的信款,送往所属中国国内分局和关联的代理局。再转送给收信款人。中国国内的总局也在东南亚设立分局和代理局,负责接受当地华人移民的信款,汇到总局;再由总局分派到国内各地的分局和代理局,负责把这些信款派送给收信款人。

  一般说来,只有极少数规模较大的侨批局才有财力设立分局,而绝大多数的侨批局都是通过代理局的关系网络来运作的。总局和代理局之间的产权、职责以及利益分配等关系,呈现一种多元化的格局。如据日本人在20世纪初的调查,以东南亚为据点的侨批局中只有不到10%在中国东南沿海设立分局,其余90%以上均是与各地代理局形成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代理局由双方共同出资经营,每年结算一次,利益均分;第二类,由代理局业主单独承担一切经营费用,委托方向代理局业主支付1%至1.7%的佣金;第三类,由委托方承担代理局的一切经营费用(实报实销),同时支付代理局业主0.2%至0.4%的佣金。在上述三类代理局中,以第二和第三类代理局最为普遍。

  众多的总局、分局和代理局正是通过上述这种组织间的合作关系——侨批业界称之为“联号”——构成了侨批局间复杂多样的网络化组织结构。为了进一步理清这一网络关系,以往侨批业界习惯上按经营职能将国内侨批局分为三大类:即头盘、二盘和三盘。头盘局系指可以直接在东南亚收取华人移民信款的侨批局,它们或系在东南亚设有分局的国内侨批局总局,或系东南亚总局在国内的分局;二盘局指接受东南亚侨批局委托,办理传驳内地信款的侨批局,三盘局则指负责将东南亚华人移民信款最后派送到国内收信款人手上的侨批局。不过在实际经营中,部分头盘局也同时接受东南亚侨批局的委托,办理传驳内地信款,即兼有二盘局的功能,侨批业界称其为头二盘。甚至有头盘局同时兼二、三盘局功能的,则称为透局。此外,也有部分二盘局同时兼做三盘,即直接向国内收信款人派送来自东南亚华人移民的信款,业界称为二三盘。

网络信用

侨批局递送电汇交款凭证

  建立在组织网格上的侨批局的经营方式与经营网络,在其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是有所变化的。在侨批局产生的初期,侨批局基本上沿袭了水客、客头递送信款的办法。东南亚的侨批局在接收了华人移民的信款后,派专人或委托他人带到中国,交给当地的侨批局联号(分局或代理局),再由当地侨批局联号派送到收信款人手中。在现存的汕头海关文献中,有一段关于19世纪80年代侨批局经营方式的记载,弥足珍贵,特摘录如下:

  汕头信局主要与商人、境外移民及海峡殖民地定居者等打交道。他们的经营方式实际上与宁波信局相似。唯一值得一提的特点是,他们经常传送数量可观的汇款——大多为境外移民的收益。汇寄的银元装成小包,交给当地——比如新加坡——的信局。信局发给寄款者收据,并将邮包信托给开往汕头轮船上的买办或货物押运员。在汕头,这些邮包由信局接收,按照通常的方法分发,并从收件人那儿取得收款凭据和邮资。邮资为每元20-40文。

  尔后,随着侨批业市场的扩大,侨批局组织规模的扩展,经营业务量的增加,侨批局逐渐通过邮政和金融机构来完成信款从东南亚到中国这一段跨国的传递。尤其是20世纪后,随着现代邮政与银行的发展,侨批局利用邮局和银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而又形式多样的递送移民信款的运作程序。其递送形式主要有信汇、票汇和电汇三种。信汇系小额汇款。汇款时汇款人在附带寄出的信件封套上注有“外付大洋X元”等字样,故又称“外付”。此类汇款一般是移民用于赡养家庭的,中国方面的侨批局在接到信件后要连同现款派信差直接送交收款人,因此收费较高。票汇则是汇款人向侨批局购买汇票,随信寄出,故又称“内汇”。此类汇款一般金额较大。收款人在收到汇票后,可以到指定的侨批局领款。此类汇款收费远低于信汇。至于电汇,则是为了满足汇寄急用款的移民而安排的。东南亚侨批局按汇款人的要求用电报通知中国方面的联号,该联号立即按额将汇款支付给收款人。此类汇款交付时间最短,但收费也最高。

  不过,无论采用何种递送方式,在沟通东南亚和中国这段中间环节上,邮局和银行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东南亚的侨批局在接收了华人移民的信款后,一方面将信件或电报经由当地邮局寄发给中国的侨批局联号,另一方面,钱款则经由银行汇给中国的桥批局联号,最终由中国的桥批局联号将信款派送给收信款人。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香港作为环南中国海交易圈汇兑中心的特殊地位,东南亚规模较大的侨批局时常不直接将钱款汇到福建、广东的目的地,而是先汇到香港,委托香港有联系的客栈、银号、或南北行等中间店,代为办理汇兑事宜。在20世纪初期,在香港的这种中间店有20余家。其中属汕头帮的有11家,属厦门帮的有9家。这些中间店通常每年收取50-100元不等的代理佣金,或按照办理汇款的金额,抽取2%作为报酬。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平当树属
下一篇:侨福芳草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