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勃朗宁BAR1918轻机枪

19来自17年,   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了一支自动步枪,  枪的360百科口径为0.30英寸(7.62mm),自动方式为导气式,射击方式为半自动和全自动。这种自动步枪用于为冲锋的士兵提供火力支援。1918年美国军方决定采用这种枪为制式武器,最初型"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枪"(简称BAR)由美军士兵作为自阻部旧显写编动步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使该枪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该枪是一款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和弹匣供弹的武器,与其他勃朗宁机枪截然不同。该枪是为一战设计的轻机枪,用作美国陆军的班用自动武器,并一直服役到朝鲜战争,最终于20世纪80年代被M249 SAW所取代。1940-194将越钟胞5年间,该枪大量装备英国国民自卫军。它采用固定枪管和容弹量有限的弹匣,并非真正的轻机枪;连续射击过长将导致前托出现大量烟雾。然而,又过于笨重,并非严格训空意义的自动步枪,只是因为没有更好的武器出现余米社将早通铁,它才一直得以被使用。后来的型号加装了两脚架和提把。

  • 中文名称 勃朗宁BAR1918轻机枪
  • 国家 美国
  • 工作方式 半/全自动
  • 口径 30英寸(7.62mm)
  • 弹匣 20发

简介

动演站银雷无冲  勃朗宁BAR1918轻机枪最初型M1918A1式勃朗宁轻机枪(BAR)由美军士兵在一战中首次使用,并且二战中该枪仍在使用。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使该枪获得了很高的声誉。1940年,M1918A2式投入使用。该来自枪在研制时的初衷是作为单兵使用的自动步枪,但是由于使用的是全尺寸的步枪弹造成枪的重量和后坐力太大。无奈,美军只能将其作为班用火力支援武器使用。这反而弥补了1917式和汤姆逊M1之间的火力空档--前者威力大但重量也不小,要两人编组使用(一人扛枪,一人拿子弹);后者的重量小但火力持续性和威力小。360百科与早期型号不同的是它仅有全自动方式下的两种射击方式:慢速方式300-450发/分;快速方式500-650发/分;而没有了半自动方式。两种型号景首八亮变道非型封司的勃朗宁机枪都被广泛的使用。而且在很多的电影洲在封例孙不太为脸约中,你也可以见到它的身影。该枪是快速火力和穿透力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最大的缺点是缺少可快速更易样终坏正令度汉发句婷换的枪管来减少枪管的过热。《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风语者》等影片中都可见到它的身影。

最初型

  最初型M1918A1式勃朗宁轻机枪(BAR)具坏信已蛋程由美军士兵在一战中首次操医些程垂汉使用,并且二战中该枪仍在使用。在恶劣环境下的可*性使该枪获得了很高的声誉。1940年,M1918A2式投入使用。与早期型号不同的是它仅有全常践自动方式下的两种射唱立儿院左规击方式:慢速方式300-4犯航好向叶景老50发/分;快速方式500-650发/分;而没有了半自动方式。两种型号的勃朗宁机枪都被广泛的使用。而且在很多的电影席水角意密妈合植故中,你也可以见到它的身影。该枪是快速火力和穿透力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最大的缺点是缺随溶乐听少可快速更换的枪管来减少枪管的过热。

历史沿革

  美国在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来自少量试用过一些外国和本国设计的机枪,但由于官僚主义的360百科优柔寡断和缺乏实践的军事理论研究,这些试验都没有结果。结果当美国军方高层在呀除括1917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后才发现,在面对这种以机枪火力为主的堑壕战中,他们手头上只有670挺M1909哈其开斯机关步枪、282挺M1904马克沁机枪和158挺柯尔特M1895机枪,经过反复论证后他们认为必须尽快重整军备。但在这以前,存玉刘间急西抵达法国的美国远征军由于武器弹药严重不足,只能由法国和英国补充部分装备。法国人送来的M1915绍沙机关步枪发射8mm勒贝尔弹,其弹药不能与美军指绝波走粉良握成父缩互步枪通用,而且此枪的问题多多,但由于远征军中只有这种认装多判武器可以供步兵在推进中抵培力艺来干缺进难源肩射击或腰际射击(即所谓的"行进间射击"),而其他机枪则太重而无法伴随步兵在向敌人战壕推进中使用,因此美国远征军不目晚查得不暂时忍受这种武器。

  其实早在1917年之与映审操民同正北露精初,约翰·勃朗宁就带了两件新设计的自动武器到华盛顿亲自进行示范,其中一件是一种水冷式重机枪,而另越提践她一凯较一件就是可以供步兵在行进间抵肩射击的很精答端象越矿自动步枪,这两种武器的口径均为.30-06。

  新式武器的公开展示时间是2月27日,地点是在国会山前面的空地上。在包括军事高官、国会议员、参议员、外国政要和媒体记者共300多人的围观弦研下,勃朗宁对这两种武器进行了实弹射击演示,这两种武器的表现令观众印象深刻,于是他很快就得到政府发出的武器订购合同。

  美国陆军军械官员春田兵工厂对这两种武器作了进一步的试验,然后在编通斗1917年5月正式决定采用马要音这两种武器。但为了避免产生混淆,弹链供弹的水冷式机枪被命名为M1917勃朗宁机枪,而弹匣供弹的"机关步枪"则故意命名为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Browning Automatic Rifle)。要知道那年月还没有流行"轻机枪"这个单词,在英语里对于弹匣供弹、重量轻的连发武器是称之为机关步枪(machine rifle)。

  由于远征军急需新武器以代替弹药不通用和故障率高的绍沙轻机枪,在1917年7月16日,柯尔特公司就得到一份12,000支BAR的生产合同,可获得勃朗木且原十供宁的专利并独家生产BAR。但当时柯尔特公司正在全力满足英国陆军的维克斯机枪生产合同,只得要求推迟BAR的生产,同时设法扩大了在康涅狄格州梅里登的新工厂。由于迫切地需要新武器,在柯尔特公司再次拒绝立即投产BAR后,美国陆军就把温彻斯特武器公司指军报发相定为新的BAR主严连轮续王某化校算要承包商。温彻斯特公司在作生产准备的同时,其技术人员也协助完成了帝章独BAR的生产型设计,这专打扩师望印及罗个生产型与原型的最大区别是抛壳方式由向上抛改为向右抛。

  然而由于BAR直到1918年2月还没有开始投产,在陆军的多番催促下,温切斯特急急忙忙地启动了BAR的生产线,当首批生产的1800支BAR交付时,被发现许多枪的部件不能互换,于是生产暂时停止,直至改进生产工序,使该武器完全符合要求。温彻斯特获得一份25,000支BAR的合同,他们在1918年6月再次全面投产这种武器,当月就交付了4,000支枪,在7月又交付了9,000支。

  当温彻斯特公司进入满负荷运作时,柯尔特公司和马林-罗克韦尔公司(Marlin-Rockwell)也开始投产BAR。不过马林-罗克韦尔所获得的BAR合同是为比利时政府生产该枪。当这三家公司一起生产时,日产量达到706支BAR,至一战结束时共交付了约5万2千支BAR,在1918年至1919年间,又生产了102,125支BAR,其中柯尔特生产了16,000支,温彻斯特生产了47,123支,马林-罗克韦尔生产了39,002支。

  BAR是在1918年7月开始运抵法国的,第一个接受这种武器的是美国陆军第79步兵师。BAR首次投入实战是在1918年9月13日,约翰·勃朗宁的儿子范·阿尔文·勃朗宁少尉也在当时的战斗中使用他爸爸设计的武器向德国人射击。

  尽管BAR投入战争的时间很晚,但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影响,被广泛使用在默兹-阿戈讷进攻战中,而且给予了盟友很深的印象。法国也订了15,000支BAR以取代其极不可靠绍沙机关步枪。

  一战结束后,BAR又进行了多次改进。第一次重大改进结果是定型了M1922轻机枪,该枪于1922年少量生产并装备了美国骑兵。在1926年时,对BAR的护木作了改进,降低了护木上方的高度,使枪管更多地暴露在空气中,以加快散热。当美军采用新的172格令.30-06口径M1步枪弹后,BAR的瞄准也要重新设计,以适应新的弹道。在当时,柯尔特公司还生产了一些半自动型的BAR。

  鉴于BAR连发射击时不容易控制,在1937年开始对BAR进行第二次重大改进,该改进型后来被美国陆军定型为M1918A1并予以采用。新的M1918A1增加了轻型两脚架,使它更像轻机枪。不过M1918A1只生产了很少的数量,而且有部分M1918A1是由原来的M1918改装而成。

  对BAR的第三次重大的改进是在1938年开始时,当时欧洲战云密布,美国军队再研制轻便的班用轻机枪已经为时已晚,所以决定再次改进BAR。这种BAR的最终型号在1939年被定型为M1918A2,并在1940年被正式采用。

  最初的M1918A2是由部分旧的M1918、M1922和M1918A1转换而成。当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BAR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于是政府找了IBM公司和新英格兰轻武器公司(New England Small Arms Corp)作为M1918A2的生产承包商,这两家公司在二战期间一共生产了168,000支M1918A2。

  虽然M1918A2的操控性比起原来的型号都要好,但由于固定枪管和只有20发容量的弹匣,所以火力持续性能较低。作为一支自动步枪而言,BAR又太重了,它的重量是春田M1903和M1伽兰德的两 倍;但如果作为一支轻机枪,BAR又显得过轻,在全自动射击时不容易控制。与布伦、日本96式、苏联DP这些真正的轻机枪相比BAR的性能还是差了点。但在实际战斗中,BAR还是很受欢迎的。BAR的重心位置较好,而M1918A2的两脚架和消焰器因为很容易拆卸,所以作战部队往往弃之不用,以减轻重量和提高机动能力。结果在二战中许多原本作为轻机枪使用的M1918A2都回复到一战时那种"行动间射击的自动步枪"角色,这样使用在战斗中效果相当好。

  由于BAR是作为班组火力支援自动武器配发的,步兵班里所有人都要在基础训练中学会操作BAR,以便当指定的BAR射手被打死或受伤时能有人接手。

  在二战期间,美国陆军一个步兵班由12人组成,但只配1支BAR。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步兵班编制几经演变,由二战初期的9人班到12人班再到13人班,而班组内配的BAR也从1支到2支最后是3支。直到今天美国海军陆战队仍然维持着1944年定下来的步兵班编制,即一名班长带领三个4人火力小组,每个小组配1支轻机枪(以前是BAR,现在是M249)。

  在太平洋战场上,BAR往往被布置在巡逻小分队的一头一尾,当发生伏击时其火力可以迅速压制日军的火力点。据说在太平洋战场上,再没有比BAR的射击声音更能稳定士兵们的信心了。1944年8月3日,在关岛战役中美国海军陆战队3师9团1营的一名BAR射手二等兵保罗·威特克(Paul Witek)所在的排遭到火力压制,威特克站起来用BAR压制日军的机枪火力,让他的战友得以救护伤员和撤出危险区,然后他一边推进一边射击,一直推进到离敌人阵地5至10码距离后再投掷手榴弹,当场干掉8名日本兵。随后他也被日军射杀,但由于他的英勇行动让他的排脱离危险而被追授荣誉勋章(MOH)。

  当然,BAR也有其缺点。首先,它确实太重了,按二战时期一名BAR射手的配备,1支BAR加上12个实弹匣时,其总重达到40磅左右。所以BAR射手的负荷很大。二战时美军士兵给BAR起了两个绰号,叫"Bad-Ass Rifle"或"Big-Ass Rifle",缩写都是BAR。

  此外,由于枪管不可拆卸,因此BAR的枪管升温很快。在短时间内连续射击数百发后,枪管会变红,以至于烧焦护木与枪管的接触部位,导致其脱落。

  另外就是弹匣容量少的问题。为此BAR射手都得学会打出3至5发点射,但即使这样,往往只扣了4下扳机就已经打空弹匣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海军陆战队经常采用一个小组提供火力掩护,直至打空弹匣,然后另一个小组开火,让前一个小组的BAR射手换弹匣的方法。美国陆军步兵班的标准配系是只有1支BAR,但一些作战部队会自己多装备1支,让每个班有两支BAR可以轮流射击。

  在二战期间,BAR不只是作为步兵班组的火力支援武器,也被其他单位广泛使用。有一个有趣的例子,1944年,一名飞越驼峰航线的美国飞行员沃里·盖达(Wally A. Gayda)上尉有一次在驾驶C-46运输机时遭到日军战斗机的拦截,于是他把一支BAR从机舱窗口伸出去扫射,结果一架中岛战斗机载了下来,因为倒霉的飞行员刚好撞到子弹上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BAR仍在美军中服役,但由于战损及其他原因导致的数量减少并没有得到补充。当爆发朝鲜战争时,BAR的生产再次被启动。这次签约的是皇家麦克比打字机有限公司(Royal McBee Typewriter Co.),共生产了61,000支M1918A2轻机枪,此时生产的M1918A2采用了一种有新的消焰/制退器。到了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在早期使用过BAR,在美国为南越政府军提供的武器中也包括有大量的BAR。BAR在美国国民警卫队中服役时间更长,一直使用到1970年代才撤装。还有许多国家从美国的军事援助计划中获得BAR,有些一直使用到1990年代。

  由于BAR经常被当作班用轻机枪使用,美军直到现在仍然把M249射手的军事职能叫做"自动步枪手"(Automatic Rifleman),其实就是源自当年BAR射手在美军步兵班中的职能。

  在美国以外,BAR也在其他国家有生产。例如比利时FN仿制的BAR,除本国使用外还出口到芬兰和中国。瑞典和波兰也仿制生产BAR,另外英国也曾装备过改为.303口径的BAR,但具体数量不明。此外,装备过BAR及其外国仿制型的国家还有奥地利、玻利维亚、巴西、智利、中国台湾、哥伦比亚、古巴、埃及、埃塞俄比亚、希腊、海地、以色列、纳粹德国、 挪威、萨尔瓦多、南韩、南越、 瑞典、泰国、土耳其、西德。

  BAR在美国民间也是受欢迎的武器,目前仍然有一部分能全自动射击的BAR可供合法转让。现在还有一家枪支制造商俄亥俄军械厂(Ohio Ordnance Works)在2006年开始生产两种半自动型的BAR,一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M1918型的半自动型,称为A1918;另一种是M1918A2型的半自动型,称为1918A3。不过这年代生产的半自动BAR已经是采用程控机器生产,所用钢材也比当年的更好。在2013年年底,俄亥俄军械厂还推出了一种经过现代化改装的BAR,称之为"重型战斗突击步枪(Heavy Combat Assault Rifle,简称HCAR)"。

型号

  M1918

  M1918型是BAR第一种型号,这是一种可选射击方式的自动步枪,采用活塞长行程导气式工作原理,导气装置在枪管下方。机匣是由一整块钢机加工而成。拉柄位于机匣左侧。枪机采用偏移式闭锁方式,开膛待击。保险/快慢机柄位于机匣左侧,分别有保险"S"、单发"F"和全自动"A"三档。武器枪管是拧进机匣前端的枪管节套上,不具有快速拆卸功能。供弹具为20发双排盒形弹匣,据说还研制过40发容量的防空弹匣,但从1927年后就已经全部撤装。枪管长24英寸,枪口上安装有柱形消焰/制退器。枪托为木制,机械瞄具由柱形准星和表尺组成,射程装定从100码至1500码可调。BAR的原本设计中包括有刺刀,但这刺刀却没有大量生产,因此极为罕见。刺刀使用时是安装在消焰器下方。

  由于BAR是为步兵行进间射击而设计的,据说BAR曾配发过一种专门的子弹带,其右侧有一金属"杯",可将枪托底部插入其中,以便射手能更轻松地实现"行进间射击"。BAR配的弹药携具有两种,一种是主射手用的挎包形式,左、右肩各背一个,每侧有3个弹匣袋,两个挎包共可携带12个弹匣。另一种是"副射手"用的,为腰带形式,有4个弹匣袋,每个弹匣袋中可装入2个弹匣,同时还有4个弹药袋可让携带8个春田步枪的桥夹。

  M1922轻机枪

  M1922轻机枪是对M1918 BAR的第一次重大改进,该枪于1922年少量生产,主要装备了美国的骑兵。M1922轻机枪的特点是安装有重型枪管,枪管表面带有散热筋,在枪管节套上安装了一对可调节长度的两脚架,枪托底部增加了一个单脚架,枪托底板上还有铰接式的支肩板,以便全自动射击时,使枪稳定在肩膀上。

  M1918A1

  M1918A1在1937年开始设计,其目的是改进M1918连发射击的有效性和操控性。与原来的M1918型相比,M1918A1可在导气箍上安装一副轻型两脚架,腿架的高度可调,并在枪托底板增加了支肩板,使它更像一挺轻机枪。M1918A1的产量不多,数量很少,现在也变得很稀有。

  M1918A2

  M1918A2是从1938年开始研制的,1939年定型,1940年装备部队。与其他BAR相比,M1918A2最主要的改进是取消半自动发射功能,并在枪托上安装了一个降低射速的缓冲装置,通过快慢机上选择两种不同的全自动射速。当快慢机选择原来的"F"档时,为300~450发/分的低射速,当选择原来的"A"档时,为500~650发/分的正常射速。

  此外,又采用了一个新的两脚架,腿架底部带防滑板,新的两脚架安装在枪口装置上,而非导气箍上。由于这个两脚架和消焰器很容易拆卸,所以许多美军士兵往往把它拆掉,把M1918A2当作真正的自动步枪而非轻机枪使用。

  其他的细节改进还包括在扳机护圈前增加了金属导棱以便于辅助快速更换弹匣,护木形状和尺寸都作了改变,枪托下又增加一个单脚架,表尺也作了改进以适应新的M2步枪弹更平直的弹道,射程装定从100码至1600码。另外还增加了刺刀座,不过几乎没有BAR射手会真的给它装上刺刀。

  到了1942年,M1918A2的枪托由木制改为玻璃钢制。在战争中后期,又在枪管上增加了提把。

  当M1918A2服役了一段时间后,军械人员开始收到大量关于后坐缓冲器频频出现故障的报告。经过调查,发现这是由于士兵维护保养M1918A2的时候都是枪口向上地竖直搁在地上,结果枪油和火药燃气残渣都聚到后坐缓冲器上。此外,与M1伽兰德不同的是,M1918A2的导气箍没有使用不锈钢材料。由于当时的军用弹药发射药具有腐蚀性,在潮湿环境下使用时如果不经常进行维护,导气箍就很容易生锈。军械人员总结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定期分解维护。

  M1918A2配用的.30口径弹药有M2普通弹、M2穿甲弹(AP)、M14穿甲燃烧弹(API)、M22易碎弹、M1曳光弹、M25曳光弹、M40教练弹和M1909空包弹。

  柯尔特的BAR商业型

  在1919年,柯尔特公司开始研制和生产BAR的商业型,第一种型号命名为1919型自动机关步枪(Automatic Machine Rifle Model 1919),公司名称为U型(Colt Model U)。柯尔特U型与M1918相比,采用了不同的复进机构(安装在枪托内,而不是导气管内),并取消了消焰器。

  过后不久,柯尔特公司又推出了1924型步枪,重新设计了护木,并使用手枪形握把。但接下来推出的1925型步枪(公司型号R75)有更高的出口销量,因此名气也比其他商业型BAR更响亮。1925型是在1924型基础上改进的,但使用重型枪管,表面有散热槽,带轻型两脚架,弹匣插口和抛壳口都配有防尘盖的。该型号在1925年生产了多种口径,包括.30-06春田口径(7.62×63mm)、比利时7.65×53mm毛瑟口径、7×57mm毛瑟口径、6.5x55mm、7.92×57mm毛瑟口径和英国.303(7.7×56mm R)。这些商业型都用于出口。后来柯尔特公司还在此基础上推出一种1925型(R75)的改进型R75A轻机枪,具有快速更换枪管能力,R75A轻机枪只有小批量生产,并装备了荷兰陆军。

  在1925型基础上,柯尔特公司还生产了一种减轻重量和半自动的型号,公司型号为R80,或称为"Monitor"步枪。"Monitor"步枪没有两脚架,使用重量较轻的轻型机匣和较短的轻型枪管(长度减少至18英寸),枪口安装有制退器。"Monitor"步枪在1931年这被美国的一些执法机构采用,这是第一种FBI的"制式步枪",此外也有一些警察局使用该枪。在禁酒令期间许多警察使用此枪和汤姆森冲锋枪一起作为路障武器,拦截检查卡车。著名的雌雄大盗邦妮·帕克(Bonnie Parker)和克莱德·巴罗(Clyde Barrow)就是被执法人员使用这种武器成功伏击的,不过这种武器也和其他BAR一样有部分也落入了不法之徒手中。此外还有一种7.65mm口径型的R80卖到了阿根廷。

  FN勃朗宁轻机枪

  FN公司在1920年代从柯尔特获得在欧洲生产和销售BAR的权利,并开始改进他们自己的BAR型号。在1927年12月,FN与波兰签定合约,为波兰生产10,000挺7.92mm口径的wz.28轻机枪,这是FN正式生产的第一批BAR改型。

  到了1930年,FN推出Mle 1930型轻机枪,这是FN在wz.28的基础上改进,并采用了勃朗宁的弟子塞弗所设计的具有两种射速的击发机构,使该轻机枪可选择较快或较慢的全自动射速。FN Mle 30轻机枪主要有两种口径,分别为7.65mm和7.92mm。Mle 30轻机枪的主要客户是比利时军队,另外在1940年2月又卖了一批给芬兰,此外还生产了数千支分别卖给了智利和埃塞俄比亚。

  中国也是FN Mle 30轻机枪的主要客户之一,在1933年上半年就采购了5000挺,到1937年已经进口了9148挺,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又订购了8000挺,至1939年5月,通过滇湎公路一共运往内地7412挺FN Mle 30轻机枪。

  不过在Mle 30刚推出后不久,塞弗就开始对Mle 30作进一步的改进,新枪在1932年定型,被重新命名为FN D型(FN Modele D,或FN Type D),"D"这个字母来自法语Demontable-- 意思是"可拆卸",这是因为FN D型轻机枪的枪管有快速拆卸能力,便于射手迅速更换过热的枪管。塞弗还重新设计了FN D型的机匣,使分解和组装武器更容易。FN D型的另一个改进是增加了提把(早期的FN D型并没有),及新的觇孔式照门。

  虽然上述的改进使FN D型成为BAR枪族中最先进的,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都没多少订单,因此战前FN D型产量极少。虽然纳粹德军采用了从波兰缴获的wz.28,但当德国军队在1940年入侵比利时后,他们却不打算让FN继续生产FN D型,他们认为FN D型的一个严重缺点是不能像他们的MG-34那样采用弹链供弹,因为,20发弹匣的容量实在太小了。

  二战结束后,虽然FN D型仍然在生产,但订单量还是太小。战后的FN D型主要客户还是比利时军队(但改为.30-06口径),此外还有埃及军队(7.92mm口径),但为数甚少,此外还有少量卖到南美。与二战期间生产的FN D型时相比,战后生产的FN D型增加了气体调节器,所以从导气箍上就能识别出二战前还是二战后生产的。

  当北约在1954年选中7.62×51mm作为集团内的标准弹时,FN又在1957年设计了7.62×51mm口径型,这种型号被重新命名为FN Modele D A1。

  但这种弹匣供弹的BAR作为轻机枪的设计已经落后于时代了,所以FN D A1型也没接到多少订单。比利时军队装备的FN DA1型是由原来的FN D型改装而成的,几乎没直接生产新的FN D A1型。FN D A1型的另一个主要客户是以色列军队。该枪是BAR系列中最后的轻机枪,FN在1967年后就只生产半自动的狩猎用商业型。

波兰BAR

  BAR在比利时开始生产后,波兰在1927年12月10日与FN公司签订了一份合同,由FN公司为波兰军队生产10,000挺口径为7.92×57mm毛瑟弹的轻机枪,这种轻机枪其实是在柯尔特R75(1925年推出的商业型BAR)的基础上,但根据波兰军队的稍作修改的BAR变形枪。被波兰军队采用后,该枪被正式定型为 "1928年型7.92mm勃朗宁轻机枪"(7,92 mm Ręczny karabin maszynowy Browning wz. 1928),或称为rkm wz.28。wz.28轻机枪与M1918 BAR相比,主要的改变有手枪形握把、两脚架、开放式V型缺口照门,并枪管稍为延长。

  后来经过授权后,wz.28轻机枪被允许华沙的国营步枪厂(Państwowa Fabryka Karabinów)生产,但与原来FN生产的wz.28相比,稍有一些细节上的修改,例如新的机械瞄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wz.28轻机枪一直是波兰步兵和骑兵的主要火力支援武器,在1939年时波兰大约共有20,000支wz.28轻机枪。

  在纳粹德国和苏联瓜分了波兰后,波兰军队的武器也被两者瓜分了。德国把wz.28轻机枪改名为IMG 28(p)轻机枪,装备二线部队并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而苏联红军也在二战期间使用了一些缴获的wz.28轻机枪。

  在1930年代中期,波兰的轻武器设计师Wawrzyniec Lewandowski以wz.28为基础改进了一种用于飞机自卫的航空机枪,这种航空机枪的主要变化包括把射速增加至1100发/分,并消除了枪托,在机匣后方安装了铲形握把,枪管具有快速拆卸功能,但更重要的一项改变是新的供弹机构。因为20发弹匣的火力持续性实际不适合用作航空机枪,所以该枪的供弹机构是安装在机匣上方的一个91发弹盘。这种机枪在1937年被波兰空军正式采用,并命名为"1937年型观察员机枪"(karabin maszynowy obserwatora wz. 1937)。大约一共生产了339挺wz.37航空机枪,被安装在PZL.37中型轰炸机和LWS-3 Mewa侦察机上。

瑞典型BAR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瑞典从柯尔特公司订购了一批大约700挺按照瑞典要求生产的BAR,实际上这是以柯尔特1919型自动机关步枪为基础进行改进,主要是把口径改为瑞士的6.5×55mm m/94步枪弹,此外还增加了两脚架和手枪形握把。在1920年,瑞典向柯尔特购买了该枪的生产权,由卡尔·古斯塔夫公司为瑞典军队生产该枪,并把这第一种瑞典型BAR命名为Kg m/1921。这"Kg"是"KulspruteGevar"的缩写,字面意思是"喷洒子弹的步枪",其实就是"机关步枪"和后来的"轻机枪"之意。Kg m/21轻机枪与Ksp m/1914水冷式机枪(仿奥地利M07/12,也是卡尔·古斯塔夫生产)是瑞典军队的主要两种步兵火力支援武器。卡尔·古斯塔夫生产的Kg m/21大约有7500挺。

  和BAR一样,Kg m/21也没有快速更换枪管能力,分解维护也比较复杂。该枪有一组气体调节器,有三个导气量设置("S"用于发射实弹,"L"为空包弹)。快慢机也有三个位置:P为半自动,A为全自动,S为保险。准星是典型的片状,带护环,表尺是觇孔式,射程装定为200~1200米。虽然枪管不能快速拆卸,但备有野战维护时更换枪管的工具和后备枪管。

  芬兰在冬季战争期间由于军用装备短缺,曾向瑞典购买了130挺Kg m/21轻机枪,而一些瑞典志愿者到芬兰参与了战斗,他们带着204挺Kg m/21轻机枪,因此芬兰在冬季战争中至少有330挺Kg m/21轻机枪。然而当德国占领丹麦和挪威后,使得瑞典人担心会被入侵,赶紧把部队组织起来,于是又向芬兰要回了其中一批武器,和志愿者,于是又有有105挺Kg m/21轻机枪回到瑞典。留在芬兰的220挺轻机枪Kg m/21一直用到战争结束后仍在使用。所以Kg m/21也算参加过二战。

  Kg m/21的主要缺点是枪管是固定式的,持续射击时枪管很快就过热,却不能在战斗中立即更换。后来FN公司设计了可快速更换枪管的BAR--FN D型。 瑞典先是向FN购买了少量的FN D型试用,并把这些枪命名为Kg m/1935。然后在1935年,卡尔·古斯塔夫设计了一种新的快速拆卸结构,不是把枪管直接旋转进机匣内,而是把枪管通过一组旋转法兰"扣"在机匣前的枪管节套上。经此改进后的新机枪被命名为fm/1935,意思是"1935年试验型"。后来他们又给fm/35的枪管增加了散热片,由此正式命名为Kg m/35。但后来又取消了枪管散热片,而定型了Kg m/37轻机枪,并被在1937年开始进入军队服役。Kg m/37轻机枪与Ksp m/1936水冷机枪一起成为瑞典陆军的主要的火力支援武器。

  由于Kg m/37的射速约每分钟500发,这使它在全自动射击时很容易控制。每挺Kg m/37配一根枪管、皮革背带、两个装附件和备件的皮盒,每挺Kg m/37还带有8个弹匣,可放在4个皮革弹匣袋中。

  Kg m/37在枪管下方增加了气体调节器,能适应该枪发射的所用弹药,甚至包括空包弹。不过发射空包弹时,还配有一个专门的空包弹适配器,让易碎的木制弹头通过。空包弹适配器可拧到枪管上,但需要拆卸消焰器。

  在二战结束后,瑞典还曾试图把Kg m/37改成弹链供弹,此试验主要由卡尔·古斯塔夫负责,试验中弹链供弹机构比较可靠,但没有量产和装备部队。

  Kg m/37在瑞典陆军中一直使用到1980年代,才被Ksp m/58(FN MAG)所代替。而Kg m/21也被瑞典炮兵使用到1971年。

投产

  由于位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的柯尔特兵工厂已经处于满负荷运转,因此公司希望在康涅狄格州的默里迪恩另僻厂址来制造BAR。由于要求最大数量的BAR步枪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来,而且新工厂的工人必须经过全新培训,军械部没有同意。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另僻途径,为此,政府通过与柯尔特公司及勃朗宁达成协议,即获得了战争"进行期间"此枪生产的专利权。

  1917年9月,马林·罗克韦尔公司和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签定了生产BAR的合同。柯尔特哈特福德工厂在其生产任务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也接受了生产BAR的合同。这三家生产厂原本都已有沉重地武器生产任务,但由于新式自动步枪的重要性及其优先的生产权,工厂不得不新上设备加速其生产。这里既没有此枪的设计图更没有详细的技术指标,而现有的唯一的工作模型就是手工制作的样枪。而温彻斯特工程部只被允许从柯尔特公司借用样枪使用仅仅一个周末,根据样枪绘制了必要的产品图及蓝图,并于星期一早晨将样枪归还给柯尔特公司。然后温彻斯特公司又辅助马林·罗克韦尔公司建立了生产线。温彻斯特公司于1917年12月开始交付产品,马林·罗克韦尔公司开始于1918年1月,而柯尔特公司于同年2月提交产品。尽管BAR实际上是1917年列装的,但却将其命名为"M1918",这也许是为了防止与勃朗宁1917型水冷式重机枪相混淆的缘故。

  海外军队于1918年夏末开始配发BAR。有趣的是:此枪最先是由设计师的儿子--瓦尔·勃朗宁中尉在法国进行演示的。1918年9月12日,第79步兵师使用BAR是美国军队在战场上使用BAR的最早记载。很快BAR作为一种战斗

  勃朗宁BAR1918轻机枪被证实是很成功的。正如1919年助理战争部长所指出的:"BAR受到了我们的军官及使用过它的人的高度评价。尽管这些枪的使用环境很恶劣,在前线,曾一度在雨中使用,射手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擦拭它,但一直工作很好。"

  1918年11月停战之时,已有大约52238支勃朗宁自动步枪交付使用。此枪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19年末才停止,到那时为止共生产了102125支M1918式BAR。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BAR仍然保留在美国的货单中,并且在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包括中国、海地、尼加拉瓜等国在内的全球范围内各种小规模的军事行动中使用的BAR的数量是相当惊人的。柯尔特公司生产了一种民用型勃朗宁自动步枪,并将其命名为"班长",但由于标准军用BAR易于得到,限制了其销售量。由于一些BAR从国民警卫队军械库及其它地方失窃,因此在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的骚乱期间为犯罪分子所利用。BAR在这个时期的两次最臭名昭著的犯罪案中起了重要作用,犯罪分子克莱德·巴罗、邦尼·帕克及另一人最终落人执法人员手中。

改进型

  BAR进行了测试

  1922年,军队对一种更轻巧的试验型BAR进行了测试,它是为高度机动的地面部队使用而设计的,但没有投入生产。1937年,第一支主要的变型枪被命名为"M1918A1"。它与M1918基本相同,增加了一个可折合的两脚架,通过一对锥型减震腿固定在枪管下方的活塞筒上。此枪还安装有折叠式枪托底板,以便全自动射击时使枪保持稳定。缩短了上护木的高度,使枪管更多地暴露在外以便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由于M1918A1是在M1918基础上改进而成,因此没有进行单独生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截止到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BAR最终的也是最广泛生产的型号是"M1918A2"。于1941年投产。与"M1918A1"相似,M1918A2也安装有可折合的两脚架,只是M1918A2是将其安装在安装在枪口消焰器上,而非活塞筒上。经改进后的带折叠式枪托底板的枪托后部及预备的单脚架也被采纳,尽管单脚架看起来非常没用。缩短了下护木的高度和长度,表尺换成了与M1919A4机枪上使用的型号相同的表尺。扳机护圈前填加了金属导棱便于辅助更换弹匣。与M1918和M1918A1不同的是,M1918A2不能够选择半自动射击,只能实施全自动射击,全自动射击时射速两档可调,分别约为300-450发/分和500-650发/分。改进后重量增加了,M1918A2全重达到大约20磅,而M1918仅有16磅。起初,M1918A2是在M1918改进的基础上加工而成,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改进而成的M1918A2主要是由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生产。一些未经改进过的M1918根据Lend-Lease协议发往大不列颠(通常在这类枪上漆上红杠)。因此,一些M1918未被改成M1918A2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列装部队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BAR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不得不寻找新的生产地。政府部门与两个商业公司签定了定购合同,即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和新英格兰轻武器公司来生产M1918A2。在战争期间,这两家公司共为政府输送了总量为208380支这种类型的BAR。这是对早期BAR的补充。

  BAR投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激烈的战斗作战,并再一次证实了其有效性和可靠性。一份有关BAR性能的例证在一份1943年海军陆战队的报告中可见一斑:"口径为.30的M1918A2勃朗宁自动步枪。一种一直受到好评的武器。在任何情况下使用都很少发生意外和出现故障,即使在丛林地带作战它也能达到所期望的冲击侵彻力"。尽管BAR的重量有些偏重,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作为自动武器,BAR优越于.45口径冲锋枪之处就在于其使用的.30口径弹丸的侵彻力。BAR的射速及可靠性受到了战斗部队的高度好评价。

  重量

  对M1918A2最普遍的抱怨就是对其超过20磅的重量,为此有时拆除两脚架以减轻重量。约翰·乔治中校在他所著的《怒射》一书中对此情况评述到:"我们到瓜达尔卡纳尔后两个星期,将所有的配件(两脚架等)拆除,成为一支完全裸露的枪……又回到了老勃朗宁最初的方式。"

  BAR的作用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它的重量妨碍了其作为真正自动步枪的使用,而是扮演着轻机枪的角色。即已从部队阵地战的"行进间射击"转变成标准的班用自动武器,M1918A2是"货真价实"的轻机枪。在战争中美军作战所用另外唯一的一支班用自动步枪就是M1941式约翰逊轻机枪。约翰逊枪在设计特点上有一些改进,比BAR的重量轻得多,但它在战争中应用不太多。

  BA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班用自动武器,用来构建火力压制点。尽管它在许多应用领域都充分地发挥了其性能特点,但也同样存在着一些缺点。由于其设计问题,BAR的20发弹匣容弹量有限是一个不利之处,它不可能像勃朗宁M1917A1和M1919A4.30口径弹带供弹机枪那样具有持续自动射击功能。枪管不易拆卸及更换是另一个严重的缺陷,因为持续自动射击很快就会烧蚀枪管,而BAR的枪管仅能在军械库中完成拆卸与更换。为使BAR适应弹带供弹及可以更容易的更换枪管作了大量试验,但却需要对机匣作较大幅度的改进,因此不太现实。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为止,BAR实际上已有些过时了。

  朝鲜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BAR在朝鲜战争中广泛应用,在那里它适度地发挥了其卓越的性能特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BAR又重新恢复了生产,共生产了6万支。那时数千支这种枪都是由皇家麦克比公司生产的,这些朝鲜战争时期的M1918A2枪与二战后期生产的BAR非常相似,都在枪管上安装有提把,因此改善了短距离的携行状况,但随之更增加了重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发射7.62×51毫米NATO标准枪弹的M14自动步枪与M60通用机枪装备美军,作为包括BAR在内的一些武器退出现役。但是,一些库存的BAR在越南战争中使用,一些供应南越军队及其盟军。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多鳞鳞毛蕨
下一篇:多鳞齿脂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