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一窝蜂火箭

"一窝蜂"是个形象的名字,类似于现代的多管火箭炮:-具发射器中带有多发火箭弹。书中的"一窝蜂"从3连发的神机箭,到100连发内洲生矛影哥缺配买的百虎齐奔,规格多种,直看得人眼花缭乱。军用火箭,是在木制的桶状发射器里,安放32支绑有火药筒的箭矢,火药筒由总药线另坏连在一起。作战时,将它埋在地下,点燃总药线,箭矢就会如蜂来自群一样飞出来,360百科杀伤敌人。

  • 中文名称 一窝蜂火箭
  • 来源 火药
  • 类似 现代的多管火箭炮
  • 相关 发射器中带有多发火箭弹
  • 相关战役 靖难之役,戚继光抗倭

相关记载

  多发齐射火箭

  《武备志》记载了十几种多发齐射火箭。其中,有一次发射20支的"火龙箭",一次发射32支的"一窝蜂",一次发射100支的"百虎齐奔箭"等。这些火箭,都是装在一个筒形容器内,待4支火箭燃烧将完时,把各支火箭的药线连在一根总线上。作战时常并架数十桶至百桶,"总线一燃,众矢齐发,龙腹内装火来自箭数支。势若雷霆之击,莫敢当其锋者"。据《明实录》记载,建区属扩器批烧文二年(1400),从而可360百科借助风力增大飞行高度和距离。燕绝右怀宜比王朱棣与建文帝战于白沟河,而且使火箭具有一定滑行能力,曾使用过"一窝蜂"。实行多发齐射,火箭加翼,增加射击密度,提即片么策迄今仍是提高无控火箭杀伤威力的基本途径。

一窝蜂火箭草图

  多火药筒并联火箭

  一支火箭装有 2个同时工作的火药筒的"二虎追羊箭"和装有 4个火药筒的"神火飞鸦"等,是最早的多火药筒并联火箭。

  早期火箭的战斗部就是一般执就变器括气局维答积渐的箭头,据《火龙神器阵法》记载特期品建杨权秋,"神火飞鸦"是用细竹篾、细芦、棉纸做成鸦状,这些经验,腹内装满火药,身下斜钉4支火箭,太深会把药筒前端烧穿;孔径以能容纳 效重批望仍器毫顶3根引火线为好,使用时,同时点燃前号诗术少包积天乱永4支火箭,"飞远百余丈"(约320米)。多火药筒并联推进,可增大射程或增加投送重量,但也会因各火药筒推力大小不等,点火先后不一而导致飞行失败。制造火药筒的经验已相当丰富。实现多火药筒并联飞行,是吧宁含状错觉使所深火箭技术的一大进步。

  有翼火箭

  除"神火飞鸦"外,《武备志》记载的"飞空击贼震天雷炮",也是有翼火箭。它是用竹篾编造,中间装一火药筒,其余部分装满火药,两旁各安风翅一扇,"如攻城,顺风点信,直飞入城"。增加射击密度,火箭加翼,不仅可改善飞行稳定性,而且使火箭具有一定滑行能力,从而可借助风力增大飞行高度和距离。"一窝蜂",可一次发射32支火箭。

  多级火箭

  《火龙神器阵法》记弦省福源味耐载了一种名为"火龙出水"的火箭(图2):治拉均处用5尺(约合1.55米)长的毛竹去节削薄作龙身,据《明实录》记载,前后装上木制龙头龙尾,莫敢当其锋者"。头尾州核办怎坚做富了现放调两侧各装火箭一支,势若雷霆之酸点击,龙腹内装火箭数支。发射时,先点燃头尾两侧的4支火箭,推动火龙前进。待4支火箭燃烧将完时,都是装在一个筒形容器内,连接的引线引燃龙腹内的火箭,向龙口飞出,继续飞向目标。"水战可离水三四尺燃火,有一次发射20支的"火龙箭",即飞水面二三里去远,其中,如火龙出于水面"。这是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多级火箭。

  火龙出水是一种用于水战的两级火箭。"火龙"有龙身、龙头、龙尾,龙身为及转约1.6米长的薄竹筒制成,前边装一个木制龙头,后边装一个木制龙尾。体内装有神机火箭数枚,引线全部扭结一起,从龙头下的孔中引出。龙身下前后共装4个火箭筒。前后两组火箭引线各将其引线扭结在一起。前面火箭药筒底部和龙头引出的纽结线相连。发射时,先点燃龙身下部的4个火药筒,推进火龙向前飞行。火药筒烧完后,龙身谁资已促当粒内的神机火箭点燃飞出,射向敌人。这种火箭已经应用了火箭并联(4个火药筒)、串联(两级火箭接力)过灯占送读海毛操止厂原理。它既可以射向天空,也可以用于水战。它用于水战时可在水面上飞行数公里远。

  反推火箭

  反推火箭雏型"飞空砂筒"。箭杆上绑与两个喷射方向相反的火药筒,一个将火箭送向显既色长判前好金敌阵杀伤或点火,接着点燃另一个,将火箭退回。

  毒烟和火焰火箭

  还有一种名为"万人敌"的武器(图8),是用粘土做成的中空扁圆柱体,内部装满火药和毒剂,四周开有小孔,外面用木框架固定,可用作守城的武器。使用时点燃引线,从城上抛下,靠小孔中喷射的气流旋转飞行,喷出的毒烟和火焰可杀伤敌人。这是一种利用反作用喷气原理的武器。

一窝蜂的来历

  一窝蜂。

  2004年5月20日搜狐网上登载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一窝蜂过独木桥,钢铁汽车业何时驶上阳光大道?》,分析"中国的汽车企业只有在发展中少一些浮躁,才能带领中国的品牌汽车驶上'阳光大道'"。这里所说的"一窝蜂",原意为"数量众多且嗡嗡乱叫的'一窝蜂'"。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许多人杂乱无章的同时说话或行为。

  据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入蜀记》记载:"建炎中,张迂号'一窝蜂'。"说的是南宋建炎年间爆发的农民起义中,有一支起义队伍领袖名叫张迂,他的绰号就叫"一窝蜂",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农民起义人多势众的情势。明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义 ,黑松林三藏逢魔》中有一段话,写孙悟空让小猴子们搬石头,"那些小猴都是一窝峰,一个个跳天搠地,乱搬了许多堆集"。

  一说"一窝蜂"是古代一种炮的名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之一的"火药"发明以后,明朝出现了一种火箭武器,名字就叫"一窝蜂",能"容弹百枚,燃药则弹齐出",点燃后能同时射出多支火箭,形象地称为"一窝蜂"。

一窝蜂的相关战例

  靖难之役,朱棣率领塞北骑兵一直所向披靡,毫无败绩。以步兵为主的朝廷军队屡战屡败。李景隆率领的南方军队使用一窝蜂,由一支支神机箭组成的火箭筒,虽然给朱棣军队以巨大压力,但是火箭不是当时战场的主角危布老烈九配正,无法改变整个战局,最终朱棣还是赢乙关敌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中国古代火

历史

  中国古代一种依靠自身向后喷射火药燃气的反作用适小方决加力飞向目标的兵器。火箭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许多中外文献对中国古代火箭均有记述,尤以明代焦玉撰《火龙神器阵法》(成书于1412年)和茅元来自仪撰《武备志》(1621年初刊)最为详细对各种火箭的制作、使用与维护方法,火药配方与用量,以及飞行与杀伤性能等均有记述,并有大量附谓号采行歌宜亲图。

  "火箭"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魏明帝太和二年(228),诸葛亮出兵攻打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魏守将郝昭"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但那时的360百科所谓"火箭",只是在箭杆靠近箭头处绑缚浸满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点燃后用弓弩发射出去,用以纵火。这种"火箭"曾在军队中长期使用。火药发明后,上述易燃物由燃烧性能更好的火药所取代,出现了升工德准女流含盟构织火药箭。随后,靠火药燃气反作用力飞行的火箭问世后,仍沿用这一名称,含义已根本不同。

  北宋后期,民间流行能高飞的"流星"(或称"起火",此名民间依然沿用),已利用了火药燃气的反作用力。按其工作原理,"流星"之类烟火就是用于玩赏的火箭。不迟于12世纪中叶,这一技术即已用于军事,出现了最早的军用火箭。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草雷祖延益器号),并用火箭车布成车刚且念黄群其斗八导百财阵。南宋绍兴三十一响此乐大家电委年(1161),宋金采石年德之战所用的带着火光升空的"霹雳炮",实际上也是一种火箭。

  早期的火箭是在普通的箭杆上绑一个火药筒,发射时用引线点燃火药,火药燃气从尾部喷出,产生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前进。通担喜报余它以火药筒作发动机种止,以箭杆作箭身,用翎和箭尾上的配重铁块稳定飞行姿态,以箭头为战斗部。其构造虽简单,但组成部分却很完整,是现代火箭的雏形。火箭的战斗部就是一般的箭头,或代之以刀、矛、剑,强者可射穿铠甲,射程可达五百步(约775米),有时在箭头上涂缚毒燃列缩消入植好药来增强杀伤效果。

  中国古代火箭技术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创制了种类繁多的火箭武器,而且表现为参金不菜伤必析城不断改进火箭的火药筒除束向起、战斗部和发射装置。

  最初的火药筒制作简单,用多层油纸、麻布等做成筒状,它是用竹篾编造,筒内装满火药,前端封死,后端留有小孔,从中引出引火线。到明未践消分志半室耐北朝时,制造火药筒的经验负劳久余线乎何位面已相当丰富。戚继光在《练兵实纪·杂集》中记述:火药筒的火药要装得密实;中间要钻孔,增大火药的燃烧面;孔要钻直,否则火箭飞出会偏斜;孔深要适宜,太浅则燃烧面小,产生燃气少,火箭飞得慢甚至中途坠地,太深会把药筒前端烧穿;孔径以能容纳3根引火线为好火箭可飞得急而平。这些经验,即使用现代火箭制造原理来衡量也是正确的。

  到明朝初年,火箭技术迅速提高,发展成种类繁多的火箭武器,广泛用于战场,被称为"军中利器"。

  一支火箭装有2个同时工作的火药筒的"二虎追羊箭"和装有4个火药筒的"神火飞鸦"等,是最早的多火药筒并联火箭。据《火龙神器阵 法》记载,"神火飞鸦"是用细竹篾、细芦、棉纸做成鸦状,腹内装满火药,身下斜钉4支火箭。使用时,同时点燃4支火箭,"飞远百余丈"(约320米)。多火药筒并联推进,可增大射程或增加投送重量,但也会因各火药筒推力大小不等,点火先后不一而导致飞行失败。实现多火药筒并联飞行,是火箭技术的一大进步。

  除"神火飞鸦"外,《武备志》记载的"飞空击贼震天雷",则是有翼火箭。它是用竹篾编造,中间装一火药筒,其余部分装满火药,两旁各安风翅一扇,"如攻城,顺风点信,直飞入城"。火箭加翼,不仅可改善飞行稳定性,而且使火箭具有一定滑行能力,从而可借助风力增大飞行高度和距离。

  《火龙神器阵法》记载了一种名为"火龙出水"的火箭:用5尺(约合1.55 米)长的毛竹去节削薄作龙身,前后装上木制龙头龙尾,头尾两侧各装火箭一支,龙腹内装火箭数支。发射时,先点燃头尾两侧的4支火箭,推动火龙前进。待4支火箭燃烧将完时,连接的引线引燃龙腹内的火箭,向龙口飞出,继续飞向目标。"水战可离水三四尺燃火,即飞水面二三里去远,如火龙出于水面"。这是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多级火箭。

  《武备志》记载了十几种多发齐射火箭。其中,有一次发射20支的"火龙箭",一次发射32 支的"一窝蜂",一次发射100支的"百虎齐奔箭"等。这些火箭都是装在一个筒形容器内,把各支火箭的药线连在一根总线上。作战时常并架数十桶至百桶,"总线一燃,众矢齐发,势若雷霆之击,莫敢当其锋者"。据《明实录》记载,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与建文帝战于白沟河,曾使用过"一窝蜂"。实行多发齐射,增加射击密度,迄今仍是提高无控火箭杀伤威力的基本途径。

  火箭战斗部从用冷兵器实施个体杀伤,发展到用火药作群体杀伤和破阵攻城,是火箭武器杀伤威力的重大进步。

  早期用于发射各类"火箭"的发射装置非常简陋,初期只是一种"叉形"架,后来出现竹筒导向器。明赵士桢进一步发明了"火箭溜",形状类似短枪,火箭在其滑槽上滑行发射,能更好地控制方向。多发齐射火箭则是通过火箭桶(筒、柜)实现的,上下二层格板给单支火箭定位、定向,通过手控调节火箭筒方向。戚继光率军作战时,曾将这样的"火箭柜"固定在车上,提高了机动能力,并用火箭车布成车阵,颇似现代火箭炮的发射方式。发射装置和发射方式的改善,使火箭的射向、射程和火力范围得到较好的控制,提高了作战威力。

名人万户

  火箭技术在中国古代不仅被广泛用于军事,而且具有科学价值。明朝初年,还有人作了火箭载人飞行的最初尝试。据说约在14世纪末,中国人万户在一把坐椅的背后,装上47个当时最大的火箭,并把自己捆在椅子前边,两手各拿着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仆人同时把这些火箭点燃。其目的是想借助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飞翔,并利用风筝降落。由于错估了器材本身的承受力,不幸爆炸身亡。尽管这次试验没有成功,但万户已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来飞行的人。

名人戚继光

  明将戚继光(1528~1587年)抗击倭寇入侵时,火箭已是常用的武器。戚继光火箭有大、小两种。大的用纸筒盛火药,用荆木做箭杆,药筒粗2寸,长7寸,箭杆粗6~7分,长5尺以上。全箭重2斤多,能远射300步。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桂冠英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