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给好朋友王参元的一封信。这封信第一段写自己从杨八那里得知了王参元家里失火的消息。中间五段分别说明"始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三层意思,着意阐述自己所以致书祝贺朋友家来自失火这个违反常理的奇论的原因,层层递进。最后一段写自己想念王参元,传递360百科了对友人的深切关爱之比情,更包含着对友人前程的无限关怀之意。这封信纵横转换,曲折抑扬,淋漓酣畅,入情入理。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得来自杨八(1)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馀储。仆(2)始闻而骇(3),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4)?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5)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宁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乃今有焚炀(6)赫烈(7)之虞(8),以震骇左右指快族设载铁距势装,而脂膏滫(9)瀡(10)之具,或以不给。宪级好溶可送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11),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12),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无他故焉,京城人多言360百科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13)之,衔忍(14)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15)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究,得奋其舌(16),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17)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18),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倒某控肉刑话破式极使黔其庐(19),赭其垣(20),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间容孙战振江者厚参不污。其实出矣(21搞),是祝融、回禄(22)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23)而彰(24旧把)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25),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26)吾有望乎尔(27),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28)。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29),故将吊而更运距阿底似系矿转变以贺也。
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足下前要军笑啊设团德安仆文章古书(30地高松短示每巴物百而快),极不忘,候得数十篇乃并往耳。吴二十一武陵(31)来,言足下为《醉赋》及《对问》钢困击陈找,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与在京城时颇异。思与足下辈言之,桎梏甚固,未可得也(32)。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不悉(33)。宗元胶盐非委总转双乙调养白。
1.杨八:名敬之,在杨族中排行第八。柳宗元的亲戚,王参元的好朋友。
2.仆:自谦之演紧稳宣抗守稳确改词,柳宗元自指。
3.骇:惊怕。
4.盖将吊而更以贺也:意谓何不把慰问更改为祝贺呢?盖,通"盍","何不"的意思。
5.荡焉泯焉:荡然无存。
6.炀(yàng):焚烧。
7.赫烈:火势猛烈的样子。
8.虞:忧虑。
9.滫(xiǔ):淘米水。
10.瀡(suǐ):古时把使菜肴柔滑的作料叫"滑",齐国人称之为"瀡"。
11.倚伏:出自《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为祸是福依托之所,福又是祸隐藏扬观服往附直洲之所,祸福可以互相转化。
低前分 12.小学:旧时对文字学、音韵学侵问汽养之太也聚批争席、训诂学的总称。
13.蓄:藏。
14.衔忍:含在口里忍住不说。
15.嫌:怀疑,几木聚笔仅孔与兴猜忌。
16.奋其舌:这里指对皇帝劝谏、上疏等。
17.孟几道:孟简,字几道,擅长写诗,尚节好义,是柳宗元的好朋友。
18.涤荡:洗涤,清除。这里是焚烧殆尽的意思。
19.黔其庐:烧焦了房屋。黔,黑色。
20.赭(zhě)权其垣:烧红了墙壁。赭,红色,这里做动词用。
21.其实出矣:您的真实情况显露出来了。
22.祝融、回禄:都是传说中的火神名。
23.宥(yòu):宽恕。
24.彰:明白。
25.喙:鸟兽的嘴,这里借指人的嘴。
26.于兹:从此。
27.尔:您。
28.许不吊灾,君子恶之: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十八年(前524年),宋、卫、陈、郑四国发生火灾,许国没有去慰问,当时的有识之士据此推测许国将要灭亡。
29.异乎古:与古代有些不同。
30.古书:具有古人风格的书法。
31.吴二十一武陵:即吴武陵,排行二十一,柳宗元的学生、朋友。
32.桎(zhì)梏(gù)甚固,未可得也:意谓束缚思想的东西甚为牢固,文章未必有可取之处。桎梏,本指刑具,这里是束缚的意思。这两句是作者的自谦词。
33.不悉:意谓不再一一具说了。古时书信中的套语。
得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遇火灾,家里没有一点积蓄了。我开始听到很吃惊,接着感到怀疑,最后竟然非常高兴,于是我准备慰问您,现在却改变了,要向您道喜。由于相隔很远,信里的话又很简单,我仍然不能彻底了解您家的情形,假如果真是像大水冲过一样毁灭丢失,都没有了,我就更要因此向您道喜。
您一向小心地奉养双亲,使父母早晚享受天伦之乐,只希望全家平安无事。现在竟然有一场大火肆虐的灾祸,使您震惊不安,并且调和饮食的工具,或许因此不能供应:我因此刚一听到这消息就大吃一惊。
一般人都说,盛衰祸福相互依存,得和失不会一尘不变,也许一个人将要大有作为,那么开始受到种种困苦惊吓,因此有火的灾害,有小人们的怨恨,身心经受各种劳苦颠沛的磨炼,然后能有光明坦荡的前途。古代的仁人志士都是这样。我认为这条道理太迂远,大而无当,即使古代的圣人也不认为事情确实那样发展:这是我后来疑惑的原因。
像您这样遍读古人的书,能写文章,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者很有研究,具备如此众多的才学,而在仕进上却不能高出于一般的士人,达到显赫的地位,这实在是没有别的原因。 京城中有不少人说您府上广积财富,那些爱好廉洁名声的士大夫,都害怕、忌讳,不敢称赞您的优点,只是一个人自己知道,放在心里,长期含忍,不能把它说出口。因为公理难以伸张,世情又多猜忌。一旦有人说出称赞您的话,那班以讽刺攻击为能事的小人就以为那人必定得到您的厚礼了。
我从贞元十五年(799年),看见您写的文章,放在心里有六七年,从来没说过,这是我只顾自己而对不起公道很久了,不单对不起您呀。等到我做了御史尚书郎,自已认为有幸而做了皇上身边的臣子,可以放胆说话,想趁此彰明您受阻滞的情况。但是,我有时在同行面前称赞您时,仍然有相视而暗笑我的。我实在是痛恨自己的品德修养还不足以使人亮察,素来清白的名声还未能确立,因而遭到世人的猜忌。我经常与友人盂几道谈起这件事,并对此痛心不已。于是现在正好您的家财被天火烧得精光,众人的疑虑也一起化为灰尘。烧黑了您的屋宇,烧红了您的断垣残壁,从而表示您一无所有;而您的才能,才可以表白清楚,再不被谣言所污染。您的真相显露了。这真是祝融、回禄在帮助您啊 !这样看来,我和几道十年来对您的了解,还比不上这次火灾一个晚上给您造成的好名誉。都会原谅并表扬你,可以公开宣扬你的才能了,使得那些有话藏在心里的人,都能毫无顾忌地为您说话了;主持考试的,可以大胆录取您,不再怕别人说闲话。现在,我就是想要像过去那样避免嫌疑,被人嘲笑,可能吗?从此,我对您寄予了很大希望,因此,最后我非常高兴。
在古代,哪一个诸侯国有灾祸,其他诸侯国都来慰问。有一次许国不慰问宋,卫,陈,郑的灾祸,君子都憎恶之。现在,我说明的事理是这样的,和古代的有不同,本来准备慰问您,却变得要向您道喜。
颜渊和曾参供养父母,使父母感到愉快的方面远远超过一般人,物质上的一点欠缺又有什么值得不满意的呢?您先前要我的文章古书,我始终没有忘记,只是想等到有几十篇后再一起带给您而已。吴二十一来我这里,说您写有《醉赋》及《对问》,非常好,可要寄给我一本。我近来也喜欢写文章,与在京都时很不一样,想与您这样的人说说话,可受到很严的限制,无法实现,趁着有人南来,给您一封信打探一下您的生活情况,不能详尽。宗元向您问好。
这篇文章当写于元和元年(806年)。是柳宗元得知进士王参元家遭了火灾后,写给王参元的一封信。
这封信开篇,先交代自己从朋友杨敬之处得到王家失火矿民交必换代缩义冷的消息,作者描写了自己听到消息时的思想情绪的变化,"始闻而骇,中而疑,来自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始""中""终",从时间的角度,反映了作者对"失火"一事的认识过程;"骇""疑""喜",则形象地交代了思考的结果,简洁地概括了为什么要把"安慰"改为"庆贺"的原因。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纲领。
文章接下来就从"始骇""中疑""终喜"三个方面,分三个层次一一进行了说明。王参元家里经历了一场火灾,连日常生活用品也被烧得一干二净,一个"唯恬安无事是望"的人遭此一劫,确实让人感到很是不幸,让人骇怕,柳宗元起初也是这样的反应,这是人之常情,是一种自然反应。这是第一层。第二层接着分析"中疑"的原因。孟出露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360百科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抓双底宜货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老子以为"祸兮福之落粉击危说章五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但柳宗元认为,这样的等待过于长久别政困满单示学设,也是"荒诞无稽"的,对于一个有志向抱负的人而言,这样长时间的等待是一种折磨,一种生命消耗。王参元所遭遇的这场火灾是否是利讲运话现固汉行"福",是否预示他将要接受"大任",看统地重与迅学何清围叶器看王参元目前的处境,柳宗元并不认为"火灾"与"大有为""能光明"之问有必然的联系。另外,柳宗元自己也政易学酒依生茶更宣命运多舛,对这类凡人相信的说法有一定的认识与思考,因此他表示不解,表示怀疑。第三层,具体分析"终喜"的原因,这是全文的重点。王参元勤读古人书,认真创作文章,擅长小学研究,是个"多能"的进士,凭他的学问才识,早就应该得到朝廷的重用,一措沉转抗商艺通展"济世救民"的才干,但到如今绿依旧是"进不能出群士之上",郁郁不得志。作者把笔锋一转,直接刺向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次移温设批调表敌职笔终,渐次展露行文的真正用意。原来析记脸导决半草村话阿,"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当时之士追求"好廉"的虚名,明明知道王参元的才干,但因为王家有财,怕推荐了王参元就被人说是接受了贿赂,从而影响自己的名誉仕途。作者自责自己也不能免俗,虽然担任"天子近臣",也怕别人"窃笑",所以,心里虽然对这样的现象表示不满,但也只是"痛"而斯哪较露复更面误初已,只能表示无奈。这从一个侧北叶势面反映了当时社会贿赂公行、猜忌横行、俗见混在乱、积毁销骨的不合理现象,也流露了作者对怀才不遇之士的深切同情。
如今一场大火,烧掉了王家的财产,却也让王参元摆脱了多财的累名,也可算是种"幸运",终于有机会可以推荐他了。"则仆与畿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这看似滑稽可笑的话语中包含着无尽的悲哀。明明相知多年,也充分了解王参元的才学,但终究没有帮助朋友发挥才能,这不能不说是种悲哀。因此这次王参元家失火,虽圆笑故织很阻苗天坐开奏然家产荡然无存,但人们自可毫无顾忌地与他交往,为之延誉,这正好为王参元扬名提供了大好机会,故值得庆贺。柳宗元庆贺王参元家遭遇火灾,正是意图借这常人看来十分"别扭可笑视检若"的想法来有力地抨击不合理严李要爱头转的社会风气。正是因为今后可以"咸得开其喙""授子而不栗",所以反而"大喜"了。
接着,作者引用古人的事例来进一步表明自己真实的想法。《左传·昭公十八年》载,宋、卫、陈、郑灾,陈不救火,许不吊灾,这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君子是以知陈许之先亡也",现在自己面对朋友家遭遇火灾,不仅不"吊"反而过分地"贺",这样的做法貌似与古人的"不吊"相同,但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柳宗元声明自己上面所说的是愤激的反话,做的是"反事",并不是真的希望朋友家遭遇火灾而倾家荡产。"颜、曾之养"分别指颜回和曾参的言行。《论语·雍也》中记有"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庄子·让王》说"曾子居卫,绲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声。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这两位儒家杰出人物的言行都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境界。柳宗元引用这两位古代贤人的事例目的是鼓励朋友要学习先人的安贫乐道,"忧道不忧贫"的高尚品德,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志趣。这两处典故的弓l用把自己的劝慰、朋友的想法和盘托出,语言简洁但富有趣味。
这封信,作者通过奇特的构思表达了严肃的社会问题,在幽默的笔调中寄寓着很深的感慨。情趣事趣皆出,令人回味再三。《国语·晋语八》有"叔向贺贫"一节,写韩宣子忧贫,叔向反倒向他祝贺,韩宣子不解,于是叔向发表了一番议论:当年栾武子贫而有德,国家赖以为安,其子孙也受到庇护;邵昭子富而无德,"恃其富宠,以泰于国",结果"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一朝而灭,莫之哀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之不暇,何贺之有?"叔向以贺贫为由,围绕富与德的轻重,引出深刻的道理,文章平易中肯而又风姿摇曳,娓娓动人。本文在表达技巧方面与"叔向贺贫"颇有相通之处。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是书以闻失火,改吊为贺,立论固奇。纵横转换,抑扬尽致,令罹祸者破涕为笑,则其奇处耳。"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奇思隽语,出于意外。"
清·过珙《古文评注》:"失火而贺,最是奇情恣笔。"
柳宗元(773~819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793年),二十一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授校书郎。二十六岁又中博学宏词科,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改革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多有寄托,尤为有名。寓言笔锋犀利,诗风清峭幽远。著有《河东先生集》。
柳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