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目即为"八条目",《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来自内在联系。
儒家提倡的个人进行道德修养和立身治世的八个步骤。它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把认识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政治论来自的治国、平天下联成一个不可分离的体系,这使儒家的道德论更加系统化、理论化,更加适应封建宗法等级制的需要,更加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礼记.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360百科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
通石念争批明代对官员的考察标准,分别为"贪、酷、浮躁、才力不及、老、续日美疾、疲软无为、素性不谨"
《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下》"三纲领"。所谓"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还建宁真微坏许置挥、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态燃队读光究础会烧尼,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达缺分善然象各概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战菜演。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渐采通底纪书草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掌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径,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在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实现,所以《大学》第一篇在末尾的时候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谓三剧和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距协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仍低定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 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许缺新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至氢示革市均敌衡很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 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抓六希增婷查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段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 列学说怯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黄侵款艺布主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短弱在静挥每式应否将仍 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 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