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结合自身从事临床实验研究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此要早兴,对当前国内外临床实验研究的有关技术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其内容丰富治时程矿山刘也新颖,实用性强。
字 数: 1712000
版 次: 1
页 数: 823
印刷时间: 2008年4月1日
开 本: 16开
句里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来自9787302156673
包 装: 平装
360百科 本书包括临床实验采烧放前光千汉跳住脸庆研究概论、细胞培养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技术、生物化环某课眼德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放射性核素实验技术、临床药理实验技林专矿术、实验肿瘤研究技术、实验动物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流式态神类书须斯细胞技术、基因诊断技术、基因治疗技术、生物芯片技术量带期和医用纳米技术等16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概括了目前在临床实验研究中比较常用的有关操作技术何秋告。在编写的过程中,力植求做到新颖全面、突出实用、操作性强等。
全来自书主要包括临床实验研究概论、细胞培养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放射性核素实验技术、临床药理实验技术、实验肿瘤研究技术、实验动物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流式细胞技术、基因诊断技术、基因治疗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和医用纳米技术等16个方面的内容,在每个方面又含几种至数十种不等的相关技术。这些技术既反映了当前国内外开展临床实验研究的先进使怎有煤创贵阻司愿社态水平,也涵盖了其有关的详细操作方法。
本书对广大顾斗维飞翻灯穿距分医务工作者进行临床实验研究有很大指导价值;对基础360百科医学研究、医药专业和生物技术等科研及技术人员也有很大都了还停粉参考作用。
第一章 临床实验研究歌积吧罗冲们极概论
第一节 现代医学与临床实验研究
一、现代医学观念的特征
二、现代医学的特点及展望
三、临却李养论达该右床实验研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临床实验研究的主要范畴和分类
一、基础性研究
二、应用性研究
三、开发性研究
第三节 临床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选题
二、设计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开题论证报告
五、科研实践
六、统计学分析
七、总结概括
第四节 研究课题的选题与立项
一、选题的原则
二、选题的来源
三、选题的方法和技巧
四、选题的基本程序
五、课题项目的申报或至敌叶精视市立项
第五节 临床实验研究的实验设计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
二、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三、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
第六节 临床实验研究论文的写各解看但带剧作
一、写作目仅万的和意义
二、写作的基础要求
三、写作标市假东讲祖仍植杀形的一般步骤
四、论文的分类脱间皇菜磁及其格式与写作方法
五、表格和图的制作法
六、英文摘要的写作
七、论文的发表
第七节科研成果奖励的申报与鉴定(52)
宪你独内船夫束 一、科学技术奖励的种类(52)
二、科学技术奖励离己为油申请的程序(54)
第八节专利申请(55)
一、概述(55)
二、专利申请的基本程序(57)
三、外国专利申请(6府布采还期等带烈制0)
四、专利代理机构和代理人(61)
五、专利诉讼(61)
六、专利战略(62)
第二章细胞培养技术(65)
第一节概述(65)
一、细胞培养的一些基本概念(65)
二、培养细胞的生长状态及特性(67)
三、原代细胞培养(68)
四、传代细胞培养(68)
五、培养细胞的液体更换(69)
六、细胞的冻存、复苏和列二么运输(69)
第二节细胞培养的设备与准备(70也牛容律在算棉实鸡)
一、基本设备(70)
二、器具洗刷(72)
使处 三、消毒和灭菌(74)
第三节细胞培养的条件及要求(75)
一、培养液的基本要求(75占武战主翻呢状半胞外载)
二、血清与天然培养物(77)
三、环春深配过顾养善克常境(80)
第四节培养细胞增殖能力的测定(81)
一、活细胞计数法(81)
二、细胞生长曲线法(82)
三、分裂指数计算法(82)
四、克隆生成测定法(83)
五、MTT比色法(83)
六、放射性物质掺入法(84)
七、非放射性标记物BrdU的体外及体内掺入法(84)
第五节细胞培养中的有关问题(86)
一、污染问题(86)
二、污染的处理(88)
三、滋养细胞的问题(89)
第六节细胞的分离(90)
一、机械分散法(90)
二、酶消化法(90)
三、螯合剂分散法(90)
四、淋巴细胞分离法(91)
五、巨噬细胞的分离法(91)
第七节正常细胞的培养(91)
一、上皮细胞的培养(91)
二、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培养(96)
三、人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培养(97)
四、鸡胚心肌细胞的培养(98)
五、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98)
六、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99)
七、平滑肌细胞的培养(102)
八、软骨细胞的培养(103)
九、滑膜细胞的培养(103)
十、羊水细胞的培养(104)
十一、绒毛细胞的培养(105)
十二、神经细胞的培养(105)
第八节免疫细胞的培养(106)
一、LAK的培养(106)
二、TIL的制备(107)
三、CIK细胞的无血清培养法(108)
四、胸腺上皮细胞的培养(108)
五、树突细胞的培养(109)
六、巨噬细胞的培养(110)
七、肥大细胞的培养(110)
第九节肿瘤细胞的培养(112)
……
一、主要技术(112)
二、生物学特性的检测(113)
三、体外培养细胞的转化法(114)
四、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的检测方法(117)
五、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119)
第十节器官培养技术(121)
一、概述(121)
二、器官培养的方法(121)
三、血管的器官培养(127)
四、肝脏的器官培养(127)
五、胃肠黏膜的器官培养(128)
六、骨的器官培养(128)
七、全胚胎培养(129)
第十一节干细胞的培养(130)
一、胚胎干细胞(130)
二、造血干细胞的培养(131)
三、间充质干细胞(137)
四、神经干细胞(140)
五、胰岛干细胞(144)
六、表皮组织干细胞(144)
七、肿瘤干细胞(145)
第三章细胞生物学技术(151)
第一节概述(151)
第二节细胞遗传学研究技术(151)
一、概述(151)
二、染色体标本的制作(152)
三、人染色体分带技术(153)
四、小鼠染色体C分带技术(157)
五、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158)
第三节细胞器的分离测定技术(161)
一、细胞核的分离与鉴定(161)
二、线粒体的分离与鉴定(162)
三、高尔基器的分离与鉴定(163)
四、细胞膜的分离与鉴定(164)
五、内质网的分离与鉴定(165)
第四节细胞的生物学标记(166)
一、核酸的标记方法(166)
二、125I标记蛋白(168)
三、免疫组织化学中使用的标记法(170)
第五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细胞分析技术(171)
一、概述(171)
二、荧光染色法(174)
三、反射光像的制作方法(174)
四、共焦点图像与透射光图像的合成(175)
五、连续图像及立体图像的制作(175)
第六节细胞凋亡的研究(175)
一、概述(175)
二、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177)
三、细胞凋亡的生物化学分析法(181)
四、细胞凋亡诱导方法(183)
第七节细胞自噬的研究(184)
一、概述(184)
二、自噬的检测方法(186)
第四章免疫学技术(189)
第一节概述(189)
第二节非特异免疫功能的测定(190)
一、单核巨噬细胞的分离与功能测定(190)
二、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测定(192)
三、NK细胞的功能测定(193)
四、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及鉴定(194)
五、补体的测定方法(195)
六、溶菌酶的测定(197)
第三节细胞因子测定技术(197)
一、概述(197)
二、白细胞介素的测定技术(199)
三、肿瘤坏死因子测定(204)
四、集落刺激因子检测(204)
五、干扰素检测(206)
六、趋化因子检测(207)
七、干细胞因子的检测(208)
八、表皮生长因子的检测(208)
九、神经生长因子检测(208)
十、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检测(209)
十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检测(209)
十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检测(209)
十三、转化生长因子β的检测(210)
十四、白血病抑制因子检测(210)
十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检测(210)
第四节抗原的制备(211)
一、抗原的提取(211)
二、抗原的分离与纯化(212)
三、纯化抗原的鉴定(213)
第五节多克隆抗体的制备(214)
一、动物的选择(214)
二、免疫原(214)
三、佐剂(215)
四、免疫途径(215)
五、免疫血清效价的测定(216)
六、采血及血清分离(216)
七、抗体的纯化(217)
八、免疫血清的保存(218)
第六节IgY抗体的制备(218)
一、概述(218)
二、制备方法(220)
三、IgY抗体的鉴定分析(220)
第七节单克隆抗体制备(221)
一、基本原理(221)
二、制备过程(221)
第八节基因工程抗体(225)
一、抗体分子及其基因结构(226)
二、基因工程抗体的种类(226)
第九节双特异性抗体(228)
一、概述(228)
二、双链抗体的制备(229)
三、其他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策略(236)
四、表达与鉴定(236)
五、常见问题的处理(238)
第十节免疫扩散技术(238)
一、单向免疫扩散(238)
二、双向免疫扩散(239)
三、逆向免疫扩散技术(239)
第十一节免疫电泳技术(240)
一、微量免疫电泳(240)
二、免疫固定电泳(241)
三、对流免疫电泳(242)
四、交叉免疫电泳(243)
第十二节免疫酶技术(244)
一、间接ELISA法(244)
二、双抗体夹心ELISA法(245)
三、竞争ELISA法(245)
第十三节免疫荧光技术(246)
第十四节免疫微球技术(247)
一、微球的分类(247)
二、微球的致敏法(248)
三、胶乳微球免疫检测法(248)
四、免疫磁性微球法(250)
五、脂质体微球检测技术(252)
第十五节发光免疫分析技术(254)
一、概述(254)
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255)
三、生物发光免疫分析法(256)
四、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257)
五、微粒子化学发光(257)
第十六节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技术(258)
一、原理及应用(258)
二、实验流程(258)
三、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260)
四、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262)
五、亲合组织化学技术(263)
六、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免疫组化染色技术(265)
七、免疫金(银)细胞组织化学技术(266)
八、免疫胶体铁组织化学技术(267)
第十七节免疫沉淀技术(268)
一、细胞的裂解法(268)
二、裂解物的预处理(271)
三、免疫复合物的纯化(271)
第十八节免疫细胞检测技术(273)
一、免疫细胞分离技术(273)
二、免疫细胞数量及亚群测定(275)
三、免疫细胞功能测定(276)
四、细胞毒活性检测技术(281)
第五章生物化学技术(287)
第一节概述(287)
第二节蛋白质分离纯化(288)
一、样品的处理(288)
二、蛋白质的分级沉淀法(289)
三、脱盐(291)
四、浓缩(292)
五、单克隆抗体的辛酸硫酸铵纯化法(293)
第三节蛋白质含量测定(294)
一、紫外光吸收法(294)
二、福林酚法(294)
三、染料结合比色法(295)
四、胶体金法(296)
第四节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296)
一、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96)
二、凝胶过滤法(300)
第五节蛋白质的纯度分析(301)
一、高效液相层析技术(301)
二、高效毛细管电泳(308)
三、液相层析质谱联用技术(315)
第六节电泳实验技术(317)
一、PAGE(318)
二、SDSPAGE(321)
三、等电聚焦电泳(321)
四、免疫电泳(325)
五、双向电泳(325)
第七节层析技术(328)
一、凝胶过滤层析法(328)
二、离子交换层析法(332)
三、亲和层析(336)
四、疏水性相互作用层析(339)
五、吸附层析(340)
六、纸层析(342)
第六章分子生物学技术(345)
第一节概述(345)
一、基本概念及其内容(345)
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仪器配备(345)
第二节DNA的提取与纯化(347)
一、真核细胞基因组的DNA提取(347)
二、细菌基因组DNA制备法(349)
三、质粒DNA的提取(350)
四、线粒体DNA的改良高盐沉淀提取法(352)
五、微量及特殊标本DNA的提取(353)
六、DNA的纯化(355)
第三节RNA的提取及纯化(357)
一、RNA酶污染的控制(357)
二、总RNA的异硫氰酸胍提取法(358)
三、组织或培养细胞中RNA的一步分离法(359)
四、细胞及组织RNA的快速提取法(360)
五、从新鲜和冷冻血液中提取RNA(360)
六、从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中提取RNA(361)
七、哺乳动物细胞胞质RNA的分离(363)
八、卵和胚胎细胞总RNA提取(363)
九、细胞mRNA的纯化(364)
第四节核酸探针的标记(366)
一、概述(366)
二、探针的种类(366)
三、常用的标记物(367)
四、常用的探针标记方法(368)
第五节PCR技术(371)
一、原理及应用(371)
二、经典PCR技术及其优化条件(371)
三、锚式PCR(373)
四、RTPCR(376)
五、原位PCR(378)
六、免疫PCR(379)
七、PCRELISA(381)
八、定量PCR(382)
九、PCRSSCP(383)
十、PCRRFLP(384)
十一、MVRPCR(384)
第六节原位杂交技术(386)
一、基本原理(386)
二、基本原则(386)
三、组织和细胞的原位杂交方法(389)
四、染色体原位杂交(391)
五、电镜原位杂交(395)
第七节DNA的Southern印迹法(397)
一、概述(397)
二、操作流程(397)
第八节DNA的斑点杂交(402)
一、基本方法(402)
二、完整细胞的斑点杂交法(403)
三、胞质RNA的快速提取及点样法(404)
第九节RNA的Northern印迹法(404)
一、原理(404)
二、甲醛变性胶电泳法(404)
三、乙二醛/DMSO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405)
四、甲基氢氧化汞电泳法(406)
五、Northern印迹(406)
六、实验中应考虑的有关问题(407)
第十节蛋白质的Western印迹法(408)
一、概述(408)
二、操作步骤(409)
第十一节基因克隆技术(411)
一、基因组文库的克隆(411)
二、cDNA文库(415)
三、亚克隆技术(419)
第十二节外源基因的导入法(422)
一、概述(422)
二、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424)
三、磷酸钙转染法(426)
四、DEAE葡聚糖转染法(427)
五、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法(428)
六、电穿孔转染法(429)
七、基因显微注射技术(429)
八、基因枪粒子轰击法(430)
九、受体介导的基因导入法(430)
十、转基因技术展望(431)
第十三节mRNA差异显示技术(431)
一、基本原理(431)
二、方法(432)
三、影响因素(434)
四、与相关技术的比较(435)
五、差异显示技术的进展(435)
第十四节报告基因的表达及检测(436)
一、CAT基因的检测(436)
二、半乳糖苷酶基因的检测(437)
三、荧光素酶基因的测定(438)
四、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测定(439)
五、人生长激素基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439)
六、分泌型的碱性磷酸酶基因分析法(440)
七、β葡萄糖醛酸酶基因的检测(440)
第十五节信号传导检测技术(440)
一、凝胶滞留法(441)
二、Twohybrid方法(443)
三、细胞间隙连接通信的代谢合作检测法(446)
四、A型γ氨基丁酸(GABAA)受体的分离与纯化(447)
五、第二信使系统的检测(448)
第十六节DNA序列分析(455)
一、双脱氧测序法(455)
二、化学裂解测序法(457)
三、自动化测序(459)
四、PCR测序法(460)
五、链霉抗生素蛋白和生物素化碱性磷酸酶的间接测序法(461)
六、DNA杂交测序法(463)
第十七节RNA干扰技术(463)
一、基本原理(463)
二、RNAi的实验操作(464)
三、RNAi的应用前景(466)
第七章放射性核素实验技术(469)
第一节概述(469)
一、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469)
二、主要的仪器设备(469)
第二节放射性核素标记技术(470)
一、3H标记化合物的制备(470)
二、125I标记化合物的制备(471)
第三节放射免疫分析技术(476)
一、概述(476)
二、基本原理(477)
三、RIA的四大要素及主要类型(477)
四、实验方法(478)
五、质量控制(479)
第四节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480)
一、概述(480)
二、在物质吸收、分布及排泄研究中的应用(480)
三、在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481)
第五节常见受体放射性配体结合分析方法(482)
一、α肾上腺素受体(α1AR)的测定(482)
二、α肾上腺素受体(α2AR)的测定(483)
三、肾上腺素受体(βAR)的测定(483)
四、M乙酰胆碱能受体(mAChR)的测定(484)
五、组胺H1和H2受体的测定(485)
六、多巴胺1受体(D1R)的测定(486)
七、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测定(486)
八、前列腺素E(PGE2)受体的测定(487)
九、雌激素受体的测定(487)
第八章临床药理实验技术(491)
第一节一般毒性实验(491)
一、急性毒性实验方法(491)
二、长期毒性实验(493)
三、其他毒性实验(494)
第二节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496)
一、研究方案的设计(496)
二、测定方法(497)
三、药动学房室模型(498)
四、生物利用度(502)
第三节抗超敏反应药物的实验(503)
一、被动皮肤超敏反应实验(503)
二、超敏性支气管痉挛实验(505)
三、SchultzDale反应实验(506)
四、抗超敏递质实验(506)
五、肥大细胞实验法(508)
六、Ⅱ~Ⅳ型超敏反应模型(510)
七、致敏动物气道炎症反应实验法(511)
八、大鼠气管炎症反应实验法(512)
第五节G蛋白的纯化及其检测(522)
一、G蛋白的纯化(523)
二、G蛋白活性的检测(529)
三、环核苷酸的测定(530)
四、腺苷酸环化酶的测定(533)
第六节有关中药的实验研究(535)
一、阴虚、阳虚的动物模型(535)
二、气虚的动物模型(537)
三、厥脱症的动物模型(539)
四、血瘀症的动物模型(539)
第九章实验肿瘤研究技术(543)
第一节概述(543)
一、主要实验材料(543)
二、基本方法(544)
第十章实验动物技术(609)
第一节概述(609)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609)
二、动物实验操作技术(610)
三、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616)
第二节小鼠的实验技术(616)
一、小鼠的正常生理生化值(616)
二、小鼠抓取与固定的方法(617)
三、小鼠的给药途径和方法(617)
四、小鼠体液的采集法(619)
五、免疫缺陷型小鼠(621)
六、小鼠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623)
第三节大鼠的实验技术(624)
一、大鼠的正常生理生化数据(624)
二、大鼠的抓取与固定(625)
三、大鼠的给药途径及体液采集方法(625)
四、大鼠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625)
五、常见病模型的建立(626)
第四节地鼠的实验技术(628)
一、地鼠的正常生理生化数据(628)
二、地鼠的抓取和固定方法(628)
三、地鼠的给药途径、采血方法及体液采集技术(628)
四、地鼠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628)
五、用金黄地鼠建立的3种常见病模型(629)
第五节豚鼠的实验技术(629)
一、豚鼠的正常生理生化数据(629)
二、豚鼠抓取与固定的方法(630)
三、豚鼠的给药途径和方法(630)
四、豚鼠的体液采集法(631)
五、豚鼠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631)
六、豚鼠3种常见病模型的建立(632)
第六节兔的实验技术(632)
一、兔的正常生理生化数据(632)
二、兔的抓取与固定方法(633)
三、兔的给药途径(633)
四、兔的体液采集法(634)
五、兔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634)
六、兔6种常见病模型的建立(635)
第七节鸡的实验技术(636)
一、鸡的生物学特性(636)
二、鸡的饲养及繁殖(637)
三、鸡的抓取与固定(638)
四、鸡的给药与采血方法(638)
五、鸡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639)
第八节犬的实验技术(640)
一、犬的正常生理生化数据(640)
二、犬的抓取与固定方法(640)
三、犬的给药途径和方法(640)
四、犬的体液采集方法(641)
五、犬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642)
六、犬3种常见疾病模型的建立(642)
第九节羊的实验技术(643)
一、羊的正常生理生化数据(643)
二、羊的抓取及固定方法(644)
三、羊的采血方法(644)
四、羊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644)
第十节猪的实验技术(644)
一、小型猪的生理生化数据(645)
二、猪的抓取与固定方法(645)
三、猪的给药途径及体液采集方法(645)
四、猪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645)
第十一节猕猴的实验技术(647)
一、猕猴的正常生理生化数据(647)
二、猴龄的判定(648)
三、猴的捕捉与固定(649)
四、猴的编号与记录(649)
五、猴的采血法(649)
六、猴在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649)
七、猴5种常见疾病模型的建立(651)
第十二节转基因动物技术(651)
一、概述(651)
二、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653)
三、转基因动物疾病模型(654)
第十一章电子显微镜技术(659)
第一节概述(659)
一、电子发射和电子枪(659)
二、电子透镜(660)
三、电子束与样品的相互作用(660)
四、反差与成像(661)
第二节透射电镜技术(661)
一、透射电镜的基本原理及结构(661)
二、透射电镜的操作步骤(663)
三、样品超薄切片制备技术(664)
四、其他样品制备技术(672)
第三节扫描电镜技术(675)
一、基本结构(675)
二、原理及特性(676)
三、操作方法(676)
四、样品的制备(677)
第十二章流式细胞技术(683)
第一节概述(683)
一、FACS的基本原理(683)
二、检测的范围及应用(688)
三、样品的常规制备(689)
四、荧光染料及染色方法(689)
五、相关技术问题(690)
六、质量控制问题(690)
第二节细胞因子的检测(691)
一、材料和方法(692)
二、结果分析(692)
第三节细胞周期的分析(693)
一、细胞核中的DNA定量(693)
二、细胞周期的BrdU/DNA二重染色分析法(694)
第四节细胞凋亡的检测(695)
一、原理(695)
二、材料与方法(695)
第五节人T细胞亚群的分析(696)
一、操作步骤(696)
二、注意事项(696)
第十三章基因诊断技术(699)
第一节概述(699)
第二节基因表达的检测技术(701)
一、基因表达产物的检测(701)
二、基因扩增的检测(701)
第三节基因突变的检测技术(705)
一、基本策略(705)
二、主要技术(706)
第四节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716)
一、基本原理及用途(716)
二、操作方法(716)
三、注意事项(717)
第五节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技术(717)
一、微卫星的概念(717)
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肿瘤(717)
三、分析技术(718)
第六节端粒酶的检测(719)
一、端粒的结构和功能(719)
二、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720)
三、端粒、端粒酶与肿瘤(720)
四、端粒酶的活性检测(721)
第十四章基因治疗技术(723)
第一节概述(723)
一、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723)
二、基因治疗的基本策略(723)
三、基因治疗的程序(724)
四、目的基因的转染(725)
五、转染细胞的鉴定(728)
六、治疗途径(728)
七、基因治疗的作用及展望(728)
第七节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746)
一、动脉壁的转染法(746)
第八节DNA蛋白质复合物靶基因转移肝脏法(752)
一、材料(753)
二、方法(753)
三、注意事项(756)
二、材料(759)
三、方法(759)
四、注意事项(761)
一、材料(761)
二、方法(761)
第十二节粒子介导的基因转移皮肤法(764)
一、材料(764)
二、方法(765)
第十五章生物芯片技术(787)
第一节概述(787)
第二节基因芯片(788)
一、基本原理(788)
二、芯片的设计(788)
三、制备技术的种类(788)
四、cDNA微阵列的制备(791)
五、寡核苷酸芯片的制备(792)
六、封闭(793)
七、样品的制备(793)
八、杂交反应(794)
九、信息采集和结果判读(796)
十、应用(796)
十一、尚待解决的问题(797)
第三节蛋白质芯片(798)
一、基本原理(798)
二、高通量蛋白质荧光芯片(799)
三、液相蛋白质芯片(799)
四、抗原及抗体芯片技术(800)
五、光学蛋白质芯片(800)
六、蛋白质芯片的制备(800)
七、蛋白质芯片的应用(802)
八、尚待解决的问题(803)
第四节细胞芯片(803)
一、概述(803)
二、制备技术(804)
三、细胞芯片的分析(805)
四、细胞芯片的应用(805)
五、细胞芯片的局限性(805)
第五节组织芯片(805)
一、概述(805)
二、制备方法(806)
三、组织芯片的分析(807)
四、组织芯片的应用(811)
五、组织芯片的局限性(811)
六、展望(811)
第十六章医用纳米技术(815)
第一节概述(815)
第二节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817)
一、纳米材料(817)
二、纳米技术(818)
第三节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819)
一、纳米技术与药物治疗(819)
二、纳米技术与纳米中药(820)
三、纳米技术与介入性诊疗(820)
四、纳米技术与基因治疗(821)
五、纳米技术与人工组织和器官(821)
六、纳米技术与远程医疗(822)
临床试验(ClinicalTrial)是由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规定的新药审批程序,分三期。Ⅰ期临床试验主要目的是检验新药对正常健康人是否有毒性或其他害处;Ⅱ期临床试验主要目的是检验新药是否有效力;Ⅲ期临床试验主要目的是检验新药的最适剂量。所属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 ;方法与技术(二级学科)。临床试验(ClinicalTrial),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或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 临床试验一般分为I、II、III和IV期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