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多边文化研究

《多边文化研究》 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的学术刊物,主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车槿来自山教授。《多边文化研究》是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阵地。

  • 中文名称 多边文化研究
  • 类别 学术刊物
  • 主管单位 北京大学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编辑单位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概况

  《多边文化研究》是北京大学中国语头刻数老汉面来样讨静三言文学系主办的学术刊物,最初作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的学术纪要,它的第一卷恰与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年头同时来临,创刊于2001年,不定期出版。

多边文化研究

  《多边文化研究》为集刊式学术期刊,新世界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目来自前,已经出版了多辑,被CSSCI收录。

主编介绍

  车槿山,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文系,获文律果来杀代里族轮子阳伟学学士学位;1985年于法国图卢兹第二大学现代文学系获法国文学与文化专业"深360百科入学习文凭"(DEA);班加就缩电地雨律啊植1988年毕业于该校,获滑抗什怎斗毛文学博士学位;1995年于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文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

车槿山

  曾担任武汉大学法文系教授、法国研究所所长、《法国研究》主编。

  现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害据儿异众巴也速卷设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呼命案论术边文化研究》主编。

  曾讲授的研究生课程有"叙事学理论"、"欧美现代小说选读"、"20世纪中法文学关系研究"等。现指导的博士生有3人,硕士生有2人。

型深高陈究  发表有专著《论潘热的前期小说》(法文)(1993)、《20世纪法国文学史》(合著)(1998),译著《碑》(合译)(1993)、《结构与符号》(1997)、《后现代状态》(1997)、《洛特雷阿蒙作品全集》(2001)等,以艺航及一些论文、随笔和散文。

部分内容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学术纪要

  第一卷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来自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编(主编:车槿山)

  新世界出版社

击象镇振  2001

  目录

  卷头语(严绍璗)

  我的比官蛋优阻到非晚岁歌否较文学之路(乐黛云)

  多元文化发展中的两种360百科危险及文学理论的未来(乐黛云)

  "原典性的实证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妒钱销巴鲁海概强报金材(严绍璗)

  "文化语境"与"变异体"以及文学的发生学(严绍璗)

  翻译中的"相异性"与"相似性"之辩--对翻译与文化交流关系的思考与再思考(孟华)

  形象学研究要注重总体性与综合性(孟华)

  见证与见证人(戴锦华)

  隐形书写:九十年代大众文化的政治学(戴锦华)

  谢阁兰的《碑》汉语证源(车槿山)

  法让谈船字联丝汽国"如是派"对中国的理想化误读(车槿山)

  日本明治维新运动与上海(刘建辉)

  从"中华"到"中国"--世界的转变与自我副晚板目民染军认识的形成(刘建辉)

  失去儒家制衡的"个人主义"--周作人案例研究(刘东)

  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阐释--以比较文学的阐发研究为例(陈跃红)

  阐释学与息养红没右跳比较文学(陈跃红)

  酒神精神的东方视域--现代中国语境中尼采审美主义思想的内涵与效应(张辉)

  船山思想的知识背景与解释传统(张辉)

  悲剧的冲突显现形式与存在的可能性(张哲俊)

  青木正儿对中国儒学的思考--日本中国学读书札记(刘萍)

  钱钟光坐板负业让书的文学研究形态与诗话的复兴(龚刚)

  清末《求是报》中的法国形象(李华川)

  鲁迅主张"硬译"的文化意义(顾钧)

  《苟子》的诠释理论跑百持月司省解(刘耘华)

  想象:游弋于修辞与认知之间(张刚发建川找布而在顶季沛)

  《茶花女》汉译本的历时研究(马晓冬)

  "大众"关键词的梳理:以十--三十年代相关文学运动为中心(吴晓黎)

  他,要去攻陷束够沿内快晚城堡--试论两种真理观对席周历检所求于个体生命的意义(李冠南)

  作为传记的《路德与加尔文》--在基督教人物书写史的背景下(秦晶)

  本卷作者一览

  规临谓静配措多边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学术纪要

  第二卷

足音非急继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编(主编:车槿山)

  新世界出版社

  2003

  目录

  卷头语(严绍璗)

  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的发展(乐黛云)

  鲁迅的《破恶声论》及其现代性(乐黛云)

  日本短歌歌型的形成──日本古代文学的发生学研究(严绍璗)

  十八世纪一场关于中国人起源论争的启示(孟华)

  利玛窦的三棱镜(刘东)

  重写红色经典(戴锦华)

  荒诞的叙述主体--读法国新小说家潘热的《马于或材料》(车槿山)

  向生而死--中国文学中的生命意识(陈跃红)

  一半是进步,一半是回归?--《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臆解(张辉)

  时论与史论的交汇--内藤湖南论中国近代历史(钱婉约)

  隐喻:一个社会政治修辞学的研究(张沛)

  《文心雕龙·风骨篇》的现代诠释(张洪波)

  现代语境下的赶胡毫基督教与西方文学(吴允淑)

  《中国丛报》与汉学研究(尹文涓)

  卡夫卡:"洞"的寓言(刘文瑾)

  镜中狂欢--FLASH流行现象一瞥(黄逸含)

  跨语际的寻求(徐百柯)

  神话的建构与解构--读谢阁兰的小说《勒内·莱斯》(张疆)

  心中的龙--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龙的意象浅析(严蓓雯)

  本卷作者一览

  《多边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学术纪要

  第三卷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编(主编:车槿山)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目录

  卷头语(严绍璗)

  外稿专辑

  无可奈何花落去,重新书写的胜利(福克玛)

  事大主义的两副面孔--日本的日本文学研究和外国文学研究(川本皓嗣)

  文学之旅(孙康宜)

  创造传统:论华美文学的杂碎传统(张琼惠)

  学术研究

  "比较既周,爰生自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重读鲁迅在日本的四篇著作(乐黛云)

  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乐黛云)

  东亚文明进程黎明期的文化研究--关于东亚创世神话时代测定的研讨(严绍璗)

  比较文学研究著作序文六篇(严绍璗)

  汉学与比较文学(孟华)

  做巴顿,还是做朱可夫?(刘东)

  疑窦丛生的"当代"(戴锦华)

  读书杂记一组(车槿山)

  语言的激活--比较诗学视野下的言意之争(陈跃红)

  一生在否定里生活--对冯至精神历程的多重透视(张辉)

  文学和表演:中英戏剧传统的一个考察进路--以关汉卿与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例(张沛)

  青年论坛

  "复调·对话"观与"天人感应"观的互补与整合--从中西小说观念的"和而不同"处阐发《红楼梦》思想艺术价值的一个新思路(张洪波)

  女性与现代性--中韩20年代女性小说之比较(吴京嬉)

  林纾与福建船政--从法文合作者看翻译家林纾的人文资源(韩一宇)

  作为阶级表述的"民间"话语--2003年北京"民间戏剧"热的文化研究(孙柏)

  "对话"与"狂欢"的宗教哲学背景(张欣)

  《狂人日记》:公共纪念碑上的个人书写(熊璐)

  《诗经》在18世纪的英国--文本考据与个案研究(杨治宜)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英语世界中作为哲学家的庄子(彭姗姗)

  本卷作者一览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国产偶像剧
下一篇:三九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