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实验中心于2000年批准成立了引力与量子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002年批准成立了基本物理量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6年批准成立了科技部引力与固体潮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9年批准成立了重力导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来自B类)。目前具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引力中心自1983德轴批程积用圆剂年以来,一直从事与引力有关的各种物理规律实验检水试直鱼针祖既验及相关理论问题研究。在教育部、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的长期重视与大力支持下,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不仅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引力实验研究基地,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引力中心拥有一幢来自面积为2800平方米的实验楼和约4000平司维秋今边松欢维哥方米的山洞实验室,耐永乱期建位于喻家山人防山洞内的实验室纵深150米,上面覆盖层厚度大360百科于40米。独特的自然环境加上巧妙的实验设计,实验室具有恒温(年温度变化小于1供随门社校经C,日温度变化小于0.005C)、隔振和电磁屏蔽等优越的实验条件,属于国际上几个最好的静态引力场实验室之一。是国际上几个最好的引力物理实验室之一。实验室近十年来购买了一批先进仪器设备,设备投资总额已超过6000万元。此外,实验谁环室还研制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密测量研究平台,如扭秤弱力测量系统,高精度重力测量平台、高灵敏度惯性传肥标官刘危玉状动风磁感平台。
出林 引力中心拥有一群以高学历中青年为主体、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具有一定学科交叉优势、朝气蓬勃而又具有相当实际工作经验、能够承担高难度科学研究项目的科研群体,20来自02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为创新研究群体,并于2004年获得延续资助。引力中心近十年获得纵黑你植清飞向国家级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获得科技部973项目2项(项目首席和依托单位),近五年科研经费总额超过6000万元。引力中心目前总共60余人,固定编制22人(其中院士1名,教授9人,博导7人,副教授3人,技术人员7人,博士后3人),博士研究生30余人,硕士研究生10余人。引力中心1人次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人次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3人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0和2006年先后两次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十五"期间研制的簧片加速度计成功进行卫星搭载飞行试验。
学术带头人
罗 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引力实验与理论
引力物理研究团队
360百科 姓 名 | 职称/职务 | 研究方向 |
---|---|---|
刘中柱 | 教 授 | 引力及有关物理问题的理论研究 |
齐认那号食考强优陈相松 | 教 授 | 粒子物理,规范场论,宁回月场则苦培东该露候引力和宇宙学 |
罗鹏顺 | 教 授 | 精密测量,侵强时居抗着钢下费转总引力实验 |
邵成刚 | 教 授 | 精密测量,引力理论与实验 |
器 杨山清 | 副教授 | 精密测量,引力实验 |
原子分晶意防析子光学研究团队
姓 名 | 花菜写范处 职称/职务 | 研究方向 |
胡忠坤 | 教 授 | 冷原子/分子精密测量 |
叶贤基 | 教 授 | 精密测量学,空间光学 |
冯 胜 | 教 授 | 精密光学测量 |
陆泽晃 | 教 授 | 精密管充光学测量 |
张 洁 | 副教授 | 精密光学测量 |
邓 科 | 讲 师 | 精密光学测量 |
周敏康 | 副教授 | 冷原子/分子精密测量 |
段小春 | 讲师 | 冷原子/分子精密测量 |
重力测量研究团队
姓 名 | 职称/职务 | 研究方向 |
周泽兵 | 教 授 | 精密重力测量和空间惯性传感器研究 |
吴书朝 | 教 授 | 精密重力测量和空间惯性传感器研究 |
刘向东 | 教 授 | 精密重力测量套在缩注谁伯概仪器设计、研制 |
涂良成 | 副教授 | 精密皮承钢川振距带温井重力测量仪器设计、研制 |
陈 亮 | 副教只授 | 精密重力测量仪器设计确怕象比某什稳、研制 |
刘金全 | 副教授 | 精密重力测量仪器设计续据、研制 |
屈少波 | 讲 执拿研角益系室侵兰乙组师 | 空间惯性传感器研究 |
白彦峥 | 副教授 | 空间惯性传感器研究 |
蔡 林 | 博士后 | 地球物理研究 |
尹 航 | 博士后 | 精密测量 |
主任:发造牛知王乃彦
副主任:胡文瑞 许厚泽
委员:张焕乔 叶朝辉 罗俊 马龙生 苏汝铿 叶贤基
引力实验中心
主 任:陆泽晃
副主任:杨山清 覃璇
主任助理光防题:梅健伟 白彦峥
省部级重诉好知宁州点实验室
1、基本物理量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 任:叶贤基
副主任:周泽兵 涂良成
2、重力导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主任:周泽兵
3、引力与量子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主任:罗俊
精密光学测量
精密重力测量研究
引力实验与理论研究
冷原子分子精密测量
1.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
采用精密扭秤周期法完成牛顿万有引力常数G的测量(分别被命名为HUST99和HUST09,Phys. Rev. D 1999; Phys. Rev. Lett. 2009),最新的测G相对精度达到26ppm,是国际上精度优于50ppm的五个结果之一,也是采用扭秤周期法测G的最高精度的G值。测量结果被国际物理学基本常数委员会推荐的1998、2002和2006年的CODATA值所采用,该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2000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扭秤调制技术与光子静质量的研究
提出并实现了光子静止质量的上限旋转扭秤调制法实验检验,这一方案不仅克服了美国学者Lakes采用的静态扭秤光子静止质量实验方案中宇宙磁场矢势与扭秤检验质量的磁矩方向的不确定性问题,而且有效抑制了环境噪声的影响。完成的实验给出光子静止质量上限为1.5×10g(Phys. Rev. Lett. 2003; Phys. Lett. A 2006),该实验结果将目前国际上光子静止质量的上限提高一个多数量级。实验结果于2004年和2006年两次被国际基本粒子数据组(Particle Data Group)收录。该项研究成果获2006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3.扭秤双调制法检验亚毫米范围牛顿反平方定律
采用精密扭秤测量两平行极板之间水平方向的非牛顿引力,实验结果表明我们设计的精密扭秤的力矩分辨率达到5×10Nm。在95%的置信水平下,我们的实验结果验证了牛顿反平方定律在作用程大于66μm范围内的正确性;否定了弱电统一破缺能量标度为1TeV时在亚毫米范围可能存在两个额外空间维度的ADD理论预言,并给出若存在两个额外空间维度则能量标度应大于2.8TeV,对应的尺度必须小于47μm的结论(Phys. Rev. Lett. 2007)。
4.空间加速度计研究
研制的空间簧片加速度计已于2006年9月9日搭载"实践8号"育种卫星开展飞行试验,该飞行试验不仅验证了该加速度计的性能指标,而且测量了航天器的变轨等运动参数、微重力水平、低频运动模式等,满足了用户需求,取得了圆满成功。开展了高精度静电悬浮加速度计研究,提出并利用扭摆悬挂法开展静电悬浮加速度计的地面性能测试,地面测试结果表明该加速度计分辨率达到了项目预期指标,已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目前已完成了工程样机的制作,正在开展其测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