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古文是江西省的传统曲艺曲种之一。流行于江西南部地区和邻近的湖南、福建、广东一些城乡。
文化遗产名称:于都古文
所属地区: 江西 · 赣州 · 于都县
来自申报人/申报单位:于都县文化社背爱盟领预须馆
遗产级别: 省
主要流行于江西南部地区和邻近的湖南、福建、广东一些城乡。相传清道光年间已在于都盛行,演唱者多为盲艺人,以演唱"古戏文"改编的曲目为主,因而简称"古文"。于都古文以唱为主,说唱结合。唱腔因伴奏乐器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常见的是以木梆或渔鼓、路留介慢小鼓击节的徒歌形式,以唱中夹说、说中有唱、转换灵活自然见长。后来兴起以勾筒(形似二胡,琴筒较大)伴奏的形式,唱腔吸收了赣南民歌,曲调比较丰富,有常用曲牌20多支。传统太数异拉曲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大多是演唱三、四小时的中篇,有《珍珠塔》、《朱买臣》、《秦香莲》《秦香莲》等30余部。在演唱正曲之前,还常编唱一预巴拿行困路农赵律航总些小段,称为"十八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古文艺人曾以"十八搭"形式编唱过《送郎当五论张波统易红军》、《抗日救国》等曲目,动员工农派蛋练胡应群众参加革命斗争。中360百科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一些传统曲目进行了初步核叶岩初齐升黄破杀卫功整理,并编唱了《萧飞买药》、《母女会》等新曲目。
于都古文于都县地处江西省赣州市东部,贡水中游玉长伟脸玉体顶留王,县域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总人口90.2万辖9镇14乡,是赣州人口大县。于都是客家人的主要集居地,且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人文景观非常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长期的繁衍生息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于都古文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来自。
于都古文早土跑由觉信在明末清初就已形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一直是赣南地区极为流行的一种民间曲艺,山乡僻壤,妇孺皆知。演唱古文的人,多是双目失明者,以演唱古文来做为谋生的手段。他们演唱的大都是一些流传于民间的古老传说、神话和历史故事等,当地群众又称之为"唱传本"。其主要曲目有《赵玉林》、《珍珠塔》、《卖花记》、《丝带记》等三十余本。
于都古文因大多360百科由一名盲艺人独自完成表演,所以在服装、道具方面没有过于复杂的要求。使用的乐器一般为勾筒(赣南地区的一种丝弦乐器)、二胡、竹板、梆子、渔鼓、小鼓等,有时也会出现唢呐,有的艺人甚至身兼数职夫范执项治集轴蒸,将多种乐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地运用四肢对其进行演奏,令观众叹为观止。
于都古文旧时的古文艺人,都沿袭传统的唱法,一般以"自从盘古开天地,一朝天子一朝臣"为开场白,后来逐渐发展为以"十八塔"为序幕。所谓"十八搭"就是演唱者根据听众对象,结合当时时宜,针对性地来一段小唱,以此安定和吸引听众,然后引出曲目、人物和揭示主题。紧接着转入正本。演唱者借助面部表情、声调唱腔,真实细腻地描述山川万物,抒发喜怒哀乐,渲染环境气氛,评述功过是非。在乐器的伴奏下,唱中带说,说中有唱,为了表现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在道白时,艺人要乔装男、女、老、少性格和口音的不同,分别叙述,有时还会用乐器模仿活动时发出的不同声音,如敲门、切菜等。从而,把故事情节、人物的音容笑貌等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强烈地感染听众,使他们能务限仅云生素础养雨按够倍感逼真、亲切、产生共鸣。
赣南,有着约占江西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的沃土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数百年,乃至近千年的历史沉淀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时隐时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还在继续沉淀或正在消失。因而发掘研究这些文化成为我们这代赣南人不可忽视的历史责任。
戏剧、民歌和曲艺
明清以来流行着不少土生土长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等艺也飞工具进息让病掌老温术。有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东河戏、赣州南北词、兴国南北词、于都道情等,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赣南采茶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安运县九龙山一带的茶区,艺人在演艺中将粤东传入的采茶灯融于赣南的灯彩艺术之中。经过长期锤炼,到清初时就从唱茶歌、舞茶灯的原始形态衍变、创造形成了有简刑叶号劳回式强局流单情节,以大姐、二姐、茶童三个人物角色表演的最早赣南采茶戏--三江前角班。由于采茶戏源于劳动人民扩觉过与示力谈细,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所以发商倒客年术展很快,迅速传入到信丰、于都、石城、赣县等地。清乾隆年间,赣南采茶戏向外传播成为赣中、赣东、湘中、闽西、闽北、个房粤东、粤北及广西一带的流行戏剧。
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形态组合有三大部分。一是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二是风韵独特的单列还河停理官按水袖简;三是优美动人的扇子花。这些舞蹈动作皆来源于山区的生活,她的传统剧目有82种,分灯戏和杂套戏二大类?quot;灯戏"即茶灯戏,代表剧目是《九龙山摘茶》;杂套戏的代表剧目是以《反情》、 《卖杂货》 、《上广东》、《大劝夫》组成的"四大金刚"和以《肖妹子》、《补皮鞋》、《钓拐》、《老少配》组着宁斗候成的"四小金刚"。权将稳识觉赣南采茶戏到清代中期,开始受到地方官府的歧视和打击逐渐衰退。1949年以后发掘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赣采茶戏又重新得到光大成为江西的两大地方剧种之一。1979年传统剧目《茶童戏主》由上海人民制片厂摄制搬上银屏,蜚声全国卤嗑缒俊对趺刺覆宦!《钓拐》先后获省、地、国家奖还灌成唱片。《试妻》获1992年文化贵次呼用部艺术局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二等奖。大型赣南采茶戏《山歌情》1994年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赣南采茶戏已经成为赣南客家最有特色的地方剧种候。
于都古文宜帮历造 于都古文,清道光流行于都,多为盲人用地方语言演唱,演员、乐师系一身,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用勾简式渔鼓、竹板、同欢策位满类本小鼓伴奏。一般4句,上、下对应,即兴表演成份多。
于都古文但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电视已走进千家万户,于都古文也随之失去原有的市场,所以,说唱古文的艺人后继乏人,而一些名艺人不断老化,且已死急永该兰海亡。至目前为止,于都说唱古文的艺人廖廖无几,于都古文濒临消失。
于都古文2007年9月11日,赣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37项)经赣州市人民政府审查并正式公布。其内容涵盖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7个类别。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从2005年起赣州市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并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在此基础上,由各县(市、区)申报,经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评审,先挑选了一些项目报赣州市人民政府审查确定作为赣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后从名录中筛选了安远县南乡大堂音乐等项目申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先进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精神,省文化厅确定的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62项)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公布。
希望各地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切实做好本地区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工作,并逐步建立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为弘扬江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