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下辖文山、马关等8县,是西南三省通往亚太地区的主要陆路通道,号来自称"滇桂走廊"。文山州鸡便脱思罪易养铁浓盛产三七,其产量、质量全国第一,被命名为"中国三七之乡。" 这是一种奇异的红花,它非常脆弱,只能生长在中国西南边陲1800米的高山上,谁又能想到,正是因为这种红花,使这片红色的高原上孕脚反井但卷但弱育出一座新的城市。
600年来最神秘的金疮药,"就是如果你有创伤的时候,它表现出一种止血的活性,非常来自灵敏";山不在高,"正好是1799米";都是财360百科富惹的祸! "因为比较名贵,偷盗严重嘛";待到三年满园红,"到这时候满园红了嘛,我们就有盼头了";一朵红花和一座移民城市的风雨演变--《三七花开的地方》。
今天,云南省文山县平坝镇的居民在修整街道的时候,无意中挖出一个古代的下水道。这是一条非比寻常的下水道,它全部是由很整齐的条石垒成。下面还修建了复杂的石拱桥,有的地方竟然有一人多高。平坝街上的居民并不算多,挖这么大工程的下水道显得很不相称。
他们都自称是一支军队的后代,而且有一个共同的祖籍林屋旧员且回雨四福。至于祖先究竟是一支什么部队?则没有人说得清楚。
平坝街1.5公里的长燃厂然度并不算长,但是,12米的主街道加上4米的大走廊,街道的总宽度竟达到了16米!而当时文山老县城的主街道才不到5米宽。那么在远离县城的平坝,修筑如此宽阔的一条大街显得不合情理,它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据老人们回忆,这里曾是一个巨大的商业集市。问题是在这个偏僻的村镇,修筑这么大的一个什号七斤拉损照斯践慢集市,他们当年在这里交易什她传了季么呢?原来,镇上有一个独门生意已经持续了几百年,直到今天仍然非常红火。
小小的三七能营造出大市场,关键在于它的习性。三七,又名田七、南国神草,是一味珍贵药材,和人参同属于同一个科。关于它许地呢友具去复整苦手的药性,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这样描述:"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皆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
至于三七为什么叫做"三求七",说法很多,有人说三七的苗是3个枝杈,每个枝杈7片叶子;有人说它三分喜光,7分喜阴。古人则说它的性能怎引占照继矿率连刻很像山里的山漆树,取其响件贵谐音而已。
如此特别的一味药物,为什么单单和平坝镇结了缘呢?平坝人出身的雷绍武多年以来也在考察同一个问题。他现在已经是州三七局具门阳牛样的局长。
事实上,平坝镇上所身相足己左有的房子海拔都在1800米左汉向宜日右,那么1800米是一个什么数字呢?它跟三七有什么关联吗?除了海拔1800米以外,北回归线也刚好从镇中心穿过。1800米再加上北纬常罗促弦季德发土23.5度,这不是巧合,它刚好符合三七生长对环境的苛刻要求,那就是低纬度和高海拔。
包联促往换远括平坝在内的文山续车女整亲州大部分地区,都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由于同时满足低纬度、高海拔以及光照、湿度、温度、土壤酸碱度等一系列苛刻条件,从而成为世界上最适合于种三七的地方,全世界90%的三七加宁表变给兰汽冲产自文山,被国家确认准手今为"中国三七之乡",号称"三七花开的地方"。中国只有2个特产局,量轻农行证修地滑雷毫一个是吉林的人参特产局,另一个就是文山的三七特产局。
平坝镇几百年以来一直充当文山三七大本营的谜团或许能就此解开!可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一个商业中心的形成,它的周围必须存在一个足够的市场来刺激它,那么文山三七最早的买方是在哪里呢?它又是如何催生一个新产业诞生的呢?
300年前的古代矿井,究竟埋藏着什么秘密?但是真正解决通风,现在我们觉得,也没有办法说明它,小镇做起了大生意,有钱人也有烦恼,"人背着真枪实弹在那里守,是这样子的。
这里是距离平坝大约10公里的小街下厂银矿,来这里挖矿的三水矿业集团的职工昨晚突然报告,他们在挖掘勘探的过程中,跟古人开采过的一个矿洞对接上了。
我们查阅《文山县志》,在平坝附近确实曾经存底就娘换米补所南在过一个极大的银矿,由于银矿的暴利,来这里开矿的大多数是全国各地来的囚徒和盗贼,最兴盛的时候,曾经有2万多人在这里同时开采,从矿洞遗址来看,古人深挖到了地平面以下300多米,考虑到古人的技术水平,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深度,因为通风的问题解决不了。
他们解决通风的问题,现在我觉得一方面 它有两个洞子同时下来,有一个洞子多少可以产生一点循环风,但是真正解决通风,现在我们觉得,也没有办法说明 它为什么能把这个通风条件解决得很好。
崔秀明博士,他在长期研究后发现,服用当地土产的三七,能帮助古人解决缺氧问题。当你服用三七以后呢,一方面它能减少你的心肌的耗氧量,第二方面它能够扩大 增加你的冠状动脉流量,就是增加你的输出,血液的输出,它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来产生它的耐缺氧的作用。
当你们胸闷的时候怎么办呢?如果我们胸闷的话,这个地方特产这个三七嘛,我们去吃点三七粉啊,或者吃点三七以后,就解决了头昏或者胸闷问题,那么你们觉得古人会不会也用这种办法呢?啊,这个地方是三七的故乡,应该老古人也会用三七来解决这个头昏发闷的那个症状吧。
原来,今人能想到的,古人竟然都想到了!这批古矿洞遗址所处位置叫老君山,老君山横亘在中越边境,正是世界野生三七的发源地。遥想当年,几万人分布在老君山各个山头,奋力开采。当他们感到胸闷和气喘的时候,就嚼几片三七。据当地老人讲,一年下来,最少需要几万斤三七才能满足庞大的需求!野生的三七根本 不够用,就这样,因为采矿,一个巨大的买方市场竟然在这个大山沟里产生了。
这样完美的商机,来自于南京的精明的汉人当然不会错过。他们通过仔细的考察,终于选定了平坝这一片条件最好的山坡,开始人工种植三七,然后高价卖给开银矿的工人,据《文山县志》记载,当时平坝镇三七卖给矿工的平均价格是1斤三七等于1000斤大米,真是名副其实的金不换,而换回来的则是矿区刚刚生产出来的雪花白银。
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头!三七生意只做了十几年,一次巨大的矿洞渗水,将几万矿工埋葬在几百米深的地下。银矿遭此挫折,几乎一蹶不振。后来虽然多次努力,最后也没有恢复到当年的规模。刚刚建立起来的三七基地,有瓦解的危险。平坝镇上数以万斤的三七,必须迅速找到一个新的市场。
1587年,广南府的两名军官千里迢迢捎了几棵三七到北京,请当时的大药物学家李时珍来鉴别一下。因为这个药最近作为金疮药在士兵中秘密流传,据说功效如神,却搞不清它的药理。"此药近时出于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
"那么三七通过现代研究以后呢,它作为止血的话呢,它里面是有一种叫做三七素的物质,这种物质它在一般情况下表现为,就是如果你有创伤的时候,它表现出一种止血的活性,非常灵敏,一点点点它就能把你的血就止住了,能够促进血小板凝结。"
李时珍对这种久闻其名的神药研究得很细,他特意在自己手臂上弄出伤口,然后敷上三七,结果很快就愈合,他又放到官府刚受过刑的犯人身上去试验,效果也好得出奇。李时珍激动极了,他谨慎地把他的发现记录下来:"受刑的时候如果被打得鲜血淋漓,只要把三七嚼烂敷上,很快就止血了;要是受刑前预先服一二钱的话,就能保证血不冲击心脏。大概这个药能促进阳气振作和阴血畅通,所以能治疗一切血病。"
李时珍对三七的最大功劳,在于把三七正式确认为一种金疮药,从而把三七广泛推介给日夜与伤病打交道的军队。加上它的止血效果确实很神,首先就在云南籍的军队里面大举流行起来。
依托军队这样一个天大的市场,平坝镇的三七种植象吹气球一样膨胀起来,三七的价格也一涨再涨,以至于平坝何家的老祖先当年种三七的时候,不得不采取措施层层保护起来。
1908年,一位叫曲焕章的年轻人把三七加工成半成品的药粉卖给军队,更加受欢迎。当时的军医疗伤,要用纱布塞填,换药时要把纱布拉出来,伤员痛苦不堪,叫声凄厉。曲焕章的治法则一点也不痛苦,只将伤口洗净,撒上白色的药粉,一个月就好。这些灰白色的药粉,曲焕章把它起名为"云南白药",很快就声名鹊起,而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正是三七。
1938年3月,徐州附近的台儿庄前线,曲焕章捐赠给云南籍的第60军500箱云南白药,在战斗中第60军奋勇冲锋,死战不退,日本报纸惊呼:"滇军打不死!自从九一八与华军开战以来,遇到滇军猛烈冲锋,实为罕见。" 日本兵在日记中写道,滇军外敷和内服一种白色药粉,这种神秘药粉甚至连动脉破裂都能迅速修复。从而重新上阵。1950年,曲焕章的遗孀把白药的配方献给共和国,从此,云南白药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
云南白药的成功在平坝镇引起很大的反响,触动了许多平坝镇人的神经。过去只知道种三七卖三七,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把三七做一做加工,看来该变一变了。当时平坝有一个重要人物叫萧光汉,他是第一个把三七专卖店从平坝开到昆明的人,他卖的三七,就取名叫"白药之母"。
自从三七被卖到了中原,三七的贸易就一发而不可收,这是根据古籍复原出来的3条古代三七商道的大致路线图。
--每年几十万斤的三七从平坝出发,经过蒙自、昆明中转,卖到中原;或从平坝经西畴、百色进入两广,最后也卖到中原;或者经马关通过越南河内进入东南亚各国,甚至远销欧美。这三条古道有一个共同的轴心,那就是平坝镇;而文山最早的外贸,竟然就是三七。
--几百年来,驮满三七的马帮日夜穿越中越边境的崇山峻岭,由于是军队自己做生意,全副武装押运,一路上始终畅通无阻。
--这里是越南首都河内,河内市区总共有36条街道,其中竟然有一条已经持续了200多年的专门的三七街,行走在大街上,映入眼帘的都是三七。
对国内外的贸易持续了上百年,平坝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今天,当我们穿行在平坝镇这条古老的街道上时,也许很难想象这些砖墙、木门的后面,发生过一些鲜为人知的财富故事,一些曾经富甲一方的三七商人把总部就设在这些宅院之中。钱来得太快了!他们常常在深夜盘点着白花花的银元,心里担惊受怕,以至于全镇的人都想到一起去了,要修建一条暗道,万一敌人来抢夺小镇的财富时,全镇的人都可以从容地从暗道撤退出去。所以,那条一人多高的下水道决不只是下水道,它同时也是一条军用地道。
直到今天,三七依然是文山州的第一支柱产业,而支撑文山三七产业的依然是平坝人。今天散布到文山州各个县去种三七的七农,有70%是平坝人。据说文山州政府各个机关,几乎每一个部门都有平坝人在里面当干部。
而三七作为金疮药的历史虽然已成为过去,但三七独特的疏导血管、扩张冠状动脉的功能,使它在治疗高血脂、高血压和偏头疼等现代病方面一枝独秀,成为了一种超级保健品。国内一些著名厂家如云南白药、片仔黄和丽珠药业等许多药厂,都在悄悄使用三七作为原料。
位于文山市中心区的沙坝南路,号称平坝人一条街,这些房子的主人是100多名来自平坝的三七种植大户,他们一掷万金,盖起了连片的住宅,大户们则坐在这些厅堂之上,轻松调度着上百万公斤三七的周转,有人曾戏言: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很可能会造成千里之外、某些知名企业股价的波动。
三七三年一熟!每年8到9月份的时候,文山州的大小山坡上,就会不约而同地出现一道壮丽的景观--"三年满园红"!经过三年的细心耕耘、照顾、培育,当红彤彤的三七花开,表明三七果实已经成熟,可以采摘卖钱了。
这是激动人心的红色,它象征幸福,象征丰收,是整个文山州最欢腾的节日。
1946年,在平坝当过区长的段鹏起老先生决定去南京去寻一寻根,他要搞清楚"高石坎柳树湾"究竟在哪里?自己的祖先究竟从何而来?
原来,平坝的居民很可能是600多年前明朝远征军的后代,史书记载:1381年,朱元璋的大将沐英率兵33万远征云南,而高石坎柳树湾正是当年的阅兵台。许多年以后,他们中间的一支小部队来到文山的平坝,开创了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从此,几代南京人就隐居在这座大山里秘密发财,并不停地招徕老乡过来居住,再扩散到文山各地,他们开山开田、兴修水利,繁衍生息,逐渐在原来的开化府、广南府的基础上,开发出一个南京籍人占到90%的移民大县,后来,小小的平坝镇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平坝的人口被有计划地分批迁移到20公里以外的盘龙河河谷地区,到清朝雍正8年正式定名为 "文山"。
这是高高矗立在县城东侧山头的文笔塔,是平坝商人于明朝嘉靖年间修建的。塔高20米,七层,从地形上看,三条山峰交叉拱卫着文山县城,形成一个"文"字,而文笔塔刚好象征着文字头上的那一点。
事后,人们得知平坝人修建文笔塔的决定,并不是一时冲动,他们认认真真地反思自己,平坝人清一色都是当兵的,骨子里有一个遗憾的就是没有文化!不能让后代再吃这个亏了。 于是三七商人们先后捐款,在文山建立开化书院、普阳书院以及规模巨大的孔庙,把中原文化大举引入文山,要让文明的光芒普照这一片红色的高原!这正是文山这个名字的由来和深刻含义。
如今,平坝镇上那些古老的三七商号,像舞台上已经谢幕的演员,静静地侧身于历史的帷幕之后。只有文笔塔安静地伫立在文山的最高峰,俯瞰着这片三七花开的地方,这一看就是600年。
三七生长的地域性很强。文山是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地,生产性栽培三七已有近500年的历史,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质量居全国之冠。文山三七,天下第一。而在文山州,三七也不是随处可种,三七种植的最适宜区和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文山、砚山、马关三个县的一部分乡(镇)。经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认定:文山县、砚山县分别为"中国三七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