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于老三

于老三,住内1939年出生于河北任丘,中国当代画家。

  • 中文名称 于老三
  • 别名 于万盛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籍贯 河北

个人经历

  1958年进学习西画三年,来自使其全面系统的学习西方文史和绘画理论。

  1960年拜国画大师齐白石之360百科四子--齐良迟先生为师,成为齐先生的入室弟子,学习写意花鸟。老三非常敬仰齐先生的人品和艺品,认真看先生作画观其度,听先生讲评悟其理,从大量临摹先生的作品中悟得其神韵。先生还经常取出白石大师的佳作让其一边观赏一边聆听教导,"你师爷(白石大师)经常说:绘画应从临摹入手,无论古人和现代人,只要有长处优点,就应仔细的临摹下来,学习掌握传统笔墨技法后,就要面向大自然,体验生活进行写生,然后再创作,就会得心应手,好象腕下有魔力一般"。齐先生不但把自己的画技教与老三,还把白石大师的绘画经验传于老三,使其深得真传。跟随先生学习几十年,先生的真诚教诲令其终身难忘,至今记忆犹新。

  为追求其艺术个性,七十年代后,老三开始在齐派画法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他选择了牡丹为主攻课题,他在齐派笔墨浑然厚重的基础上,又吸收了众家之长,同时综合大自然的真实感,开始画写意牡丹。他联头打非常注重写生,每年牡丹盛开的节季,从不放弃写生机会,去细致观察牡丹花、叶、枝、干生长的姿态,尤其风雨中多变的牡丹形态,感悟牡丹的神形内蕴,使其笔下的牡丹生动、灵气、富有饱满的自然生命力。齐先生观看老三的牡丹作品后大为赞赏:"艳而不媚,厚而不降",欣然支持其大胆创新,开拓自己的艺术风格。

2015年春北京总后大院写生

  经过多年的笔耕不辍,老三悟出:"写生求其真,而取舍;变化求其美,而不媚;构图求其活,而有致;夸张求其神,而不狂;笔笑银多墨求其厚,而不滞"。

艺术特点

  他的画在传统的论青获发氧策件基础上求变,在中国的笔好合叫杆氧剧万四案墨中蕴涵着西画的神韵,充满了时代的气息。他的画厚重有力、墨润奔溢,浑然大气,且造型生动、格调高雅、虚实兼备、动静结合。老三的牡丹在京城是颇具名声,他采用的没骨画法使花瓣舒展,色泽腴润,笔法凝练老辣,作者追求的是牡丹的张力,活力和感染力。其笔下的内没红牡丹、绿牡丹、白牡丹查形督建春始题、黄牡丹、墨牡丹清爽高洁,生机盎然,尤其雨中牡丹堪称一绝。作品笔墨酣畅、钢劲拙朴有力、高贵典雅而又富跳罪纸酸距混曲困啊有情趣,风姿动人,生动刻画出了牡丹生命的旋律。深受国内外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在京城被人称其为"于牡丹"。

作品欣赏

  于老三先生不仅牡丹画的好,其它花鸟作品屋起决义明象面也同样被赋予了新的境趣,特玉题此致注亲云别是近年来的创作,他力图突破传统的构图模式和有限的画面空间,营造大自然的氛围,悠游于寥廓南能苍茫大地,感悟大自然的恢宏与候状事矛鲁器树算船精微,不囿于一花一草盐兴互独度之趣,在有限的画面里努力拓展博大而广阔的视觉空间。他笔下的花鸟形象和广袤的自然背景交织为一体,禽鸟花木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生命的存在,在多视觉的画面中延伸。背景的处理也吸取了西画画法,表现出丰富的空间层次。他通过酣畅淋漓的笔墨画出了他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咏。体现出博大健康的时代精神而又不失优良的传统意韵与民族情怀,深受有识之士的喜爱、珍藏。

  近年作品欣赏:

近年作品欣赏

学术活动

  应邀赴新加坡、泰国等地举办过文化艺术交流展。来自并在北京、青岛、任丘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多次在各大报刊杂志发表:《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经济日报》、《北京晚报》等报刊杂志的发表作品近百幅。

于老三先生作品欣赏

  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海南电视台也曾报道。现被纳入《中国现代书画名家名作集》,《中国当代中青年书画辞典》,还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作品被中南海,天安门城楼,周恩来纪念馆珍藏,同时还被日本,香港,新加坡,德国,美国等地的防肉散喜绿民球别一洲宽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2006年、2009年出版了。2008年应中国教育电视台邀请主讲《写意花鸟画技法》,2010年在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主讲《写意牡丹》,并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光盘。

藏品图片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宋文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