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利什曼原虫病

利什曼原虫病宪粉赵脱可毫课量(Leishmaniasis)是由利什曼属的各种原虫所致人兽共患的一种以慢性经过为主械待的寄生虫疾病宽空方财液在基啊几,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本病临诊病理特征为不规则高热、消瘦、贫血、白细胞减少,肝、出足脾、淋巴结肿,在皮肤和黏膜形成肥厚或溃疡病变。其易感动物有犬、猫、牛、马、绵羊等,试验动物鼠、海豚和猴等也均易感。

  • 中文名称 利什曼原虫病
  • 病原体 利什曼属的各种原虫
  • 病理特征 不规则高热、消瘦、贫血
  • 易感动物 犬、猫、牛、马、绵羊

疾病简介

  利什来自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在节肢动物及哺乳动物之间传播。该病发生于80多个国家,估计患360百科者数超过1500万,每年新发病例为40多万。对于HIV感胞硫交分浓染者来说,利什曼原虫可能杨刘香检执结香货待己是一种条件致病的寄生虫。

  利什曼原虫病请晚员又间织展红是由利什曼原虫寄生于人动物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寄生于内脏巨噬细胞内引起内脏病变的称为内脏利什曼原虫病(visceralLeishmani高司创参支印策著富胡osis),或称黑热病(Kala azar)。寄生于皮肤的巨对声布请噬细胞内引起皮肤病变的称为皮肤目百坐请利什曼原虫病(Cutaneo便头困念制国交府us Leishmaniosis),或称洲苗线呀坚发给年向东方疖(Oriental Sore)。

  利什曼原虫首先是英国学者Leishman(1903)及爱尔兰学者Donovan(1903)同时在印度的不同地区发现的,它们在印度的黑热病人气汽船李染教限候效够体内查获了无鞭毛体,经法国学者Lareran和Mesnil鉴定,误认为是一种寄生于红细胞内的原虫,并定名为杜氏梨形虫(Piroplasma donovani)。后由英国学者Ross于1903年确定为一新属:利什曼属(Leishmania),同时将本虫深交滑深急术八入月更名为杜氏利什曼原虫(L.donovani)。

宿主与寄生部位

  内脏利什曼原虫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卡氏利什曼原虫。婴儿利什曼原虫和犬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有人认为上述的后3种均为杜氏八错里香只严置利什曼原虫的同种异名,另一研究认为,它们的同工酶谱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各部相同,故认为是不同的种。虫体寄生于控如正讨福优继乱内令制人和犬、狼、胡狼、狐狸、豪猪、猫、家鼠等动物,寄生于人和动物的内脏、皮肤的巨噬细明材举胞内。

  皮肤利什曼原虫病是由热带利什曼原虫,埃塞俄比亚利什曼原虫、硕大利什曼原虫、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巴西利什曼原虫和秘鲁利什曼原虫引起的。虫体寄生于件存方凯序切批犬和狗獾、蹄兔、沙鼠等野生动物的皮肤的巨噬细胞内。

地理分布

  上述虫体遍布于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地。在亚洲地区,主要流行于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以及前苏联来自的中亚西亚和外高加索;伊朗、伊在机销拉克、沙特阿拉伯、也门、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土耳其等国也有散发病例。在非洲主要流行于苏丹、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360百科在欧洲主要发生在地中海沿岸诸国和马耳他等岛。在美洲主要流行于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秘鲁、玻利维亚、哥伦比亚等地。

  在浓动眼香哥肉班我国黑热病的流行也很广泛,波及17个省市。根据1951年的调查,估计约有病人53万人,病犬的数量也相当多,据我国对山丘地方轻乡顺粒能础差攻区的调查,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的感染率为1.34%。平原地区为流行区:包括苏北、皖北、鲁南、豫东、冀南、来特角送优山里免效北京南郊、湖北的东北部和陕西西关中地区。其中山东是我国黑热病流行最演操谓神消未棉展严重的地区。丘陵山区为中度流行区,包括甘肃、宁夏、青海、陕北、豫西、山西、冀北、辽宁和北京的西北郊。

病原体

  利什曼原虫的种类虽多,但其形态构造并无明显差异。整个虫体由单一细胞组成。在其生活史中误次孙注,因宿主不同而有两个不同的尼务生活阶段,其形态特征亦完全不同。在人和哺乳动物或体外37℃下培养的巨噬细胞中为无鞭毛体(头最损室amastigote),在媒介昆虫白蛉的消化道内或22~28℃下的组织培养物中则为前鞭毛体(promastig统占己ote)。

  无鞭毛体的虫体很小,呈卵圆形或鱼雷状,通称利杜体,简称LD小体。卵圆形虫体的大小为2.9~5.7um×1.8~4.0um;圆形虫体的直径为2.4~5.2um,平均为3景呢亮附.5um。姬氏或瑞最溶章印以资点迅否弦氏染色后,原虫胞质呈浅蓝色,胞核呈红色圆形团,常位于虫体的一端;动基体呈紫课玉口练督条深先侵铁红色细小杆形,位于虫体的中央或稍偏于一端;基体(b武互时机失别asal body)呈点状,位于动基体附近,鞭毛即由此发出,在基体处有时可见1个鞭毛空泡(flagellar歌李句场钱封vacuole)。

  前鞭毛体因发育程度不同,其外形变化很大,呈卵圆形、短粗形统审盟迫范风架来顾、梭形等。成熟的前鞭毛体为细而长的新最呢失吧日计低雷纺锤形,长为11.3~15.9um、前部较宽,后部较窄,前端有1根长度与体长相当的游离鞭毛款海次室甚内找师施自。在新鲜标本中,可志切航洲那题见鞭毛不断摆动,虫体运动活泼。染色后可见红色的细胞核位于虫体中部,紫红色的动基体位于虫体之前部,离细胞核较远,动基体的稍前方为基体,鞭毛由基体生出,向前延伸,有利于虫体之外。衰老的虫体呈球形或梨形,胞内有许多空泡,动基体模糊,鞭毛虽长但活动极差。

  在电子显微镜下,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包膜由表膜组成,分内外两层,每层均为一单位膜,各厚10nm左右,在内层膜有1行排列整齐的管状纤维,称为膜下微管,其直径为23nm。膜下微管有77~100根,管数可能与切面的部位有关。虫体前端有1袋形凹陷,形成鞭毛袋(feagella pocket),即光镜下见到的鞭毛空泡,内装鞭毛。鞭毛的顶端稍超出虫体。鞭毛表面有2层膜,系虫体表膜外层之延续。鞭毛的横切面上有9对周围纤维和2根中央纤维,均与基体相连。动基体位于基体之后,呈腊肠样,内部有1螺旋样的DNA纤维。细胞核1个,有2层核膜,膜上有核孔,内有1~2个核仁。胞质内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核糖体、溶酶体、类脂体、核糖核酸颗粒等。无鞭毛体的结构与前鞭毛体近似,但鞭毛不伸出体外。

  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病与人黑热病的病原体在实验动物引起的病理变化相同。用人黑热病的病原体接种健康犬后,出现的感染与犬自然感染的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病亦无差别。因此,一般认为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病和人黑热病的病原体都是杜氏利什曼原虫。吴征鉴等和冯兰洲等均发现 犬的利什曼原虫不仅在形态上和人黑热病原虫完全相同,而且在中华白蛉(Phebotomus chinensis)胃内的发育状况亦无甚差别。钟惠澜到等实验证明,人黑热病和犬内脏利什曼原虫有相同的抗原性;后来他们又以内脏利什曼原虫病犬的肝、脾制成抗原与病人和病犬的血清作补体结合实验,出现的阳性反应大致相同,从而表明了两者免疫关系的一致性。这些实验均证明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病与人黑热病的病原都属于同一种。

生活史

  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于病人或患犬的巨噬细胞内,当传染媒介的白蛉叮咬病人或患畜时,无鞭毛体随同巨噬细胞被摄入胃中,巨噬细胞被消化后,无鞭毛体溢出;于第四天在白蛉消化道内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并发育,虫体密集于前胃的折皱处,甚至将胃腔堵塞,第五天继续向前到达食道和喉咙;第七天时抵达口腔及喙部,此时虫体已全部发育为成熟的前鞭毛体,此时胃内的虫体极少,有时后肠可发现极少量的虫体。

  当感染的白蛉再次吸血时,成熟的前鞭毛体即随白蛉的唾液进入宿主体内,在皮下组织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即在其中发育繁殖,先脱去鞭毛,虫体变圆,成为无鞭毛体。无鞭毛体能抵抗巨噬细胞溶酶体的消化作用而存活并繁殖,由于其不断繁殖,致使巨噬细胞容纳不下而破裂,散出的无鞭毛体又可进入临近的巨噬细胞,并随血液循环至基体各部。在内脏中,特别是在脾、肝、骨髓、淋巴结等处,无鞭毛体大量繁殖。患者如被白蛉叮咬,无鞭毛体又可随巨噬细胞进入白蛉的胃内,重复它们的白蛉体内的生活史过程。

流行病学

  传播媒介

  传播我国人利什曼原虫病的白蛉为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吴氏白蛉、中华白蛉长管亚种和亚历山大白蛉。中华白蛉在我国分布很广,并与黑热病的分布相一致,在全国的流行区内,除新疆和内蒙古外均有它的存在,而且常是当地的优势种。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主要分布于新疆,它是新疆老居民区黑热病的传播媒介。吴氏白蛉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广大荒漠地区,在新疆塔里木河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热病自然疫源地起着主要的媒介作用。亚历山大白蛉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白蛉种类之一,它分布于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山麓地区。

  传播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的白蛉种类

  调查证明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病的传播媒介也是中华白蛉。据钟惠澜等的调查,在病犬窝内的中华白蛉,自然感染率可达20%~70%,甚至达100%他们曾以为这些自然受染的中华白蛉叮咬健康仓鼠,在生存较久的47只仓鼠中,有8只出现了内脏感染。

  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病与人黑热病的传播关系

  我国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病与人黑热病原虫在形态上、媒介白蛉体内的生活史、对实验动物的致病性以及发生叮咬的病变等情况完全相同,两者均以中华白蛉为传播媒介;另外病犬的皮肤内常有大量地虫体,白蛉叮咬病犬较叮咬病人更易受染。因此,病犬是利什曼原虫的特别适宜的储存宿主。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病在我国人黑热病流行区的分布虽广,但各地的发病情况并不一致,所以,病犬和人黑热病传播关系也就因地而异。在属于平原地区的苏北、皖北、山东、冀北、豫东、陕西关中平原及新疆疏附三角洲,是我国黑热病的主要流行区,但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病则较少见。属于山丘地区的黑热病流行区,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病则较常见,但病人的发病率不如平原地区严重,且较分散。很多研究工作者的调查证明,在我国山丘地区,病犬和黑热病的关系颇为密切。

  流行类型

  根据各流行区的地理特征和传染源不同。王捷等将内脏利什曼原虫病区分3种类型,即平原型或人源型,山丘型或人兽共患型、荒漠型或野生动物源型。在国外,这3种类型流行区似可以再印度、地中海和中亚西亚的荒漠地区做代表。而我国由于幅员辽阔,疾病流行范围广泛,3种类型都有存在。

  (1)平原型或人源型。发生在平原地区。当地的黑热病主要在人间传播传染,病人是传染源。人的发病率高,且可出现大流行。患者以年龄较大的儿童和青年为主,婴儿则很少感染。犬内脏利什曼病无或极少,媒介中华白蛉为家栖。采用治疗病人和消灭媒介等综合措施,一般可使发病率很快得到控制。

  (2)山丘型或人兽共患型。存在于山丘和黄土高原地区,主要是家犬发病。犬的感染率比较高,常高于人,病犬是人黑热病的直接传染源。病人分散,病人间的相会联系不明显。患者以10岁以下的幼儿为主,婴儿的发病率也高。媒介中华白蛉有野栖的习性,滞留喷洒的灭蛉方法效果不显。这类地区的野生动物很可能有保虫宿主存在,犬只起串通宿主的作用。

  (3)荒漠型或野生动物源型。也可称为自然疫源型。在这类地区,黑热病是野生动物的疾病,它不依人的存在而在动物间相互自然传播,因而成为黑热病的自然疫源地。分布我国西北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人类因开垦荒地或从事其他活动进入这类地区而发生感染,由野生动物经白蛉传给人。病人极其散在,患者多为3岁以下的幼儿,成年的病人极少,其感染有时可表现为淋巴结型黑热病。媒介为野生的吴氏白蛉和亚历山大白蛉。在这类地区极容易查见白蛉自然感染。

致病作用和症状

  人的内脏利什曼原虫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在巨噬细胞内大量繁殖,致使巨噬细胞破坏和增生,同时浆细胞也大量增生。其中破坏最为严重的是脾、肝、骨髓和淋巴结。潜伏期通常为3~5个月或更长。其临床症状为发烧、贫血、消瘦、脾肿大、淋巴结肿大、齿龈出血等。血相检查时,可见红细胞、血细胞、血小板减少;血中球蛋白大量增加,白蛋白减少,出现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现象。

  杜氏利什曼原虫侵入人体后,一般都是引起以内脏为主的全身感染,但由于机体的免疫反应不同,也可只局限于皮肤或淋巴结内。如局限或偏重于皮肤内,则引起皮肤型黑热病;如原虫感染局限于淋巴结内,则引起淋巴结型黑热病。

  皮肤型黑热病常发生于印度河孟加拉国 。我国江苏、山东、安徽、河北、河南、陕西和新疆也偶有发生。皮肤损害的症状为红色斑疹和结节,有时可见退色斑,主要分布于颜面何颈部,其次是胸背部和四肢。

  淋巴结型黑热病发生于地中海的马耳他岛和西西里岛。我国的北京、新疆额敏和内蒙古额济纳旗也有报道。其主要症状为淋巴结肿大,多见于腹股沟和股部,大小如花生米或蚕豆,如数个淋巴结融合可形成大如胡桃或鸡蛋般的肿块。有时也伴有内脏感染,此时,除淋巴结肿大外,其它症状和血相与一般的黑热病相似。

  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病

  其病理变化与人的黑热病相似,主要是巨噬细胞的大量增生。钟惠澜等观察发现除神经系统外,各个内脏器官内均可看到这种细胞,内有不同数量的利什曼原虫。巨噬细胞的数量因犬而异,即使同一种病犬,不同器官中的细胞数量也是不相同。通常在皮肤中的原虫数量最多,含原虫的细胞常密集于真皮和皮下组织内。浆细胞也大量增多,主要密集于毛囊的周围。在皮肤溃疡的四周、皮肤结节或皮脂外溢脱毛处,最易检查到虫体。在外观正常的皮肤处也有少数的浆细胞和小淋巴细胞,在有上述细胞浸润的毛囊周围,也可见到有原虫寄生的巨噬细胞。除皮肤外,结膜内亦可查到利什曼原虫,且以眼结膜和球结膜交界处最多。有时可因结膜上皮细胞脱落,原虫进入结膜囊内。

  病犬的脾脏大小多属正常或中度肿大,有时可呈现脾周炎;也有时在脾脏内找不到虫体或虫体很少,仅见到脾脏内的浆细胞增生。病犬骨髓内的虫体较多。在肝脏内,利什曼原虫多寄生于枯氏细胞内,但常不如脾脏严重。病犬内脏器官中的虫体数量与皮肤感染变化的程度不一定成比例,有时皮肤内的虫体很多,而内脏的感染可能很轻,一般是脾和骨髓中的虫体多。胃肠道粘膜内,除有大量淋巴细胞核浆细胞外,尚有较多含虫的网状内皮细胞。此外,在病犬的口腔、鼻、喉咙和声带的粘膜以及心、肺、肾、膀胱等器官内均可查到原虫。

  我国发现的犬利什曼原虫,均系全身感染,除皮肤外,内脏亦被原虫所侵袭。病犬被毛无光泽、且很粗糙,并逐渐脱落。在脱毛的皮肤上常因皮脂外溢出现一层白色糠秕样的鳞屑,有时由于皮肤增厚而形成结节。此种皮肤损害见于头部,尤其是耳、鼻、脸面和眼睛周围最为显著,有时在背部、四肢和尾部上也可出现。此外,皮肤上还发生溃疡,由血液和渗出物结成痂盖。疾病后期,患犬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日渐消瘦、鼻孔每因粘膜肿胀而堵塞或因溃疡而引起鼻衄。眼部常发生眼睑炎,结膜炎和角膜炎,也常见睫毛脱落。病情继续发展下去,犬的吠叫声音变得嘶哑和犬叫困难,最后因营养衰竭而死亡。

临床诊断

  在犬内脏利什曼原虫病的早期,一般均不显症状,而且外观患犬的健康状况良好。皮肤损伤和精神萎靡仅见于本病的晚期,因此,本病的确诊均以检测到利什曼原虫为准,

病原学检查

  1.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穿刺以髂骨和肋骨较为简便安全。髂骨的穿刺部位为髂骨正中线距髂骨1cm处刺入吸取骨髓。肋骨的穿刺部位为第6或第7肋骨的腹面骨和软骨联合处。犬的淋巴结穿刺部位一般都选择肩部淋巴结。阳性率都很高,对早期诊断很有价值。

  2.皮肤活动检查。检查部位可选择皮肤上的结节,用注射针头刺吸皮肤,挑取少许组织,或用手术刀取一薄片皮肤,涂片用罗氏染液染色镜检,发现虫体即可确诊。本法阳性率低。

  3.培养法。用此法可提高检出率,病料接种于NNN培养基上。前鞭毛体的培养温度为20~22℃,培养3天即可发现原虫,一般7~8天观察结果,3~4周后仍无虫体出现即可视为阴性。培养成功的关键是严格的消毒。实验室的结果比现场为高。浦南谷以病人的血液进行培养,阳性率为55.6%。

  4.动物接种。常用的易感动物为地鼠、黄鼠、亚洲鼠等。接种部位一般在腹腔,接种后1~2个月可获得结果。

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方法一般分检出抗原和抗体两类。由于抗原可因病原消失而消失,检查抗原对于那些经过治疗后的病人或病犬最为有效,故可用于考核疗效。而检查抗体对不会发生再感染的黑热病来说有与检测抗原同样的诊断效果,而且比较经济。

  检测循环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Hommel等首先试用微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于人和犬的内脏利什曼原虫病的诊断,并获得成功;王捷等用完整的前鞭毛体抗原代替可溶性抗原检测特异性抗体也取得100%的阳性符合率;王秀珍等以PVC作载体,对37例骨髓穿刺的阳性病人用快速ELISA检测,阳性符合率为100%。上述作者均证明此法的特异性很高。王秀珍用此法对骨髓穿刺涂片发现原虫的24只病犬进行检测,阳性符合率为100%,而用常规ELISA的阳性符合率为95.83%。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抗原可用福尔马林固定的利什曼原虫的前鞭毛体,也可用福尔马林处理后,冻干前鞭毛体,还可用不经福尔马林处理的前鞭毛体直接制成涂片,阳性率可高达100%,其敏感性与特异性高于补体结合反应。

  间接血凝试验。采用冰冻溶解法制成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可溶性抗原,其敏感性与特异性也高于补体结合反应。

  直接凝集试验。柴君杰以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用0.4%胰酶按1:250浓度加以处理固定,尔后用1%福尔马林的PBS稀释。将待测血清用1:25000Evas蓝的PBS稀释,与抗原进行反应。黑热病患者的凝集滴度多在1:128以上,有的可达1:4096。非黑热病病人的血清均在1:128以下。

  补体结合试验。抗原可用感染动物的肝、脾,可用培养的前鞭毛体,还可用培养的分枝杆菌,其阳性率可达95%以上。适于用作早期诊断。

  检测循环抗原

  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斑点直接法。将单抗与酶结合后直接检测患者血清中的循环抗原。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斑点间接法。先将待测血清与单抗作用后,再与稀释的酶结合物反应。

疾病防治

治疗

  1.葡萄糖酸锑钠(Sodium antimony gluconate)这是治疗黑热病的特效药,它具有毒性低、作用快、疗效好、疗程短,副作用小和使用方便等优点,适合于广大农村中开展普治之用。如葡萄糖酸锑钠3个疗程,仍然无效者以及皮肤型黑热病患者,可采用芳香舒双脒类(Aromatc diiamidines)进行治疗。

  2.戊烷脒(Pentamidine)戊烷脒的疗效虽差,但其毒性较低。根据临床观察,在静脉注射后虽可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变速、出汗、全身烧烧灼感、头痛、心悸、恶心、腹痛、面红、眩晕和呼吸不畅等反应,但迅速消失。在肌肉注射后局部有轻度痛疼并可出现硬结或出血外,一般均无反应。

  3.二脒簮(Stilbamidine)本品副反应较重,在注射时有68.9%的病例出现面红、发热、恶心、呕吐、头晕、蚁痒、舌及四肢发麻、胸痛、腿疼、皮肤丘疹等反应,但在注射后很快即可消失。

预防

  对于利什曼原虫病的预防,主要是消除传染源、消灭保虫宿主和防制传播媒介白蛉。

  1.清除传染源:在流行地区应对人群和犬作定期普查,对可疑患者应作病原检查或免疫诊断试验。及时发现患者并进行及时治疗,这对控制利什曼原虫病的传染源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人源性黑热病的流行区,更能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2.消灭保虫宿主:在犬源型利什曼原虫病的流行区,病犬是本病的主要感染源。因此在治疗病人的同时,必须对犬进行检查,发现病犬应立即捕杀。在野生动物源型利什曼原虫病的流行区,应捕捉各种野生动物加以检查,及时消灭保虫宿主。

  3.防制传播媒介:消灭传播媒介白蛉是控制本病的关键。消灭传染源和消灭保虫宿主对控制黑热病的流行,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利什曼原虫病早期确诊尚有困难,而且病人和患犬在治愈后仍可在皮肤内长期带虫。因此,只有彻底消灭传播媒介白蛉,可达到真正预防本病的目的。

  杀灭和控制白蛉的方法

  化学药物灭蛉:混灭威、马拉硫磷、溴氢菊酯等,对周围环境进行喷洒。

  灯光诱杀白蛉:在室内近光源处1m范围内悬挂粘性纸,可捕杀白蛉。

  防蛉驱蛉:利用纱窗、蚊帐、蚊香、驱避剂,预防和驱赶白蛉对人和犬的侵扰。

  在荒漠地区适当扩大植物面积,改变生态坏境,破坏白蛉在野外的栖息和孽生地从而降低白蛉在自然界中的密度。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