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提出了判止丝货市帮持液总断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Falsifiability(经常被译来自成"可证伪性")。
"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显然满足可证伪性的标准。即使我们当时的测量仪器不容许我们十分有把握地对检验的结果下断语,但是驳倒这种理论的可能性显然是存在的。 占星术经受不住这种检验。占星术士对他们所相信的360百科确实证据极端重视和极端迷信,以致他们对任何不利的证据都完全无动于衷。还有,他们把自己的解释和预言都讲得费战造与建伟灯房题相当含糊,以致任何有可能驳倒他们理论的事情(假如理论和预言说得更明确一点的话),他们都能解释得通。为了逃避证伪,他们破坏了自己理论的可检验性。把预言讲得非常含糊,使预言简直不会失败,这是典型的占卜者伎俩;使预言变得无从反驳。"
在近年来中国大陆兴起的待助黄关于伪科学讨论中,《猜想与反驳》再次成为热点。该问题的焦点转向了中医科学性的问题口态香尔树燃。何祚庥院士认为:英国哲学家玻普(就是卡尔·愿范尔色日波普尔)有一个关于伪科学的定义,认为凡是不具有可证伪性机此项会出的"科学理论",即是衡器施动种先亲宪资伪科学。人们在认识客观真理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少错误,有错改错,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但是一些人如果把错误的东西说成是正确的科学的,向社究建华环会公众推荐的话,就是宣传伪科学。聂文涛则认为:如果被证伪则是错误的理论;区分理论是否符合科学理论表达方式应该是另一条原则贵目括,那就是理论的表述者必须清楚其表述内容的全部含义。
副标题: 科学知识的增长
作者: [英] 许显几记约卡尔·波普尔
译者: 傅季重 / 纪树立 / 周昌忠 / 蒋弋为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05-9
页数: 579
定价: 35来自.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林受短(新版)
ISBN: 9787532738106
卡尔·波普尔(Kar积l R. Popper, 1902-1994)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社会哲学家之一。他继承德国爱因斯坦的批判精神和康德的唯理主义思想,形成"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建速头赵什报露先立同逻辑实证主义相对的科学知识观,提出反归纳主义和证伪主义的知识理论。
作者照片主要著作有《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57)、《科学发现的逻辑》(1959)、《猜想与反驳》(1963)、《客观知识》(1972)。
序言
第二版序
导 论
论知识和无知的来源
老猜 想
一、科学来自:猜想和反驳
附录:科学哲学的若干问题
二、哲学问题的本质及其科360百科学根源
三、关于人类知识的三种观点
1.伽利略的科学和对它的新背叛
2.利害攸关的问题
3.第一种观点:终极德顺迫食资显厚督的对本质的解释
4.第二种观点:理论是工具
5.对工具主义让顶陆基死越怎吃丰甚观点的批判
6队错美煤斗限资件庆量爱.第三种观点:猜想,真理和实在
四、关于一种理性的传统理论
五、回到前苏格拉底哲学家
附录:历史上的猜想和赫拉克利特论变化
六、谈贝克莱是马赫和爱因斯坦的先驱
七、康德的批判和宇宙学
1.康德和启蒙运动
2.康德的牛顿宇宙学
牛顿3.批判和宇宙学问题
4.空间和时间
5.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6. 自主性原则
八、论科学和形而上学含挥的地位
1.康德和经验逻辑
2.哲学理论的不可反驳杂性问题
九、逻辑演更算和算术演算为什么可应用于实在
十、族甲乎也书块似息定固死真理、合理性和科学知识增长
1.知识的增长:理论和问题
2.客观真理论:合乎事实
3.真理和内容:逼真性与概然性的对立
4.背景知识和科学增长
5.知识增长的三个要求
附录:可能错接然陆更套星试没谓作误但形式上却高度概然的非经验陈述
反 驳
十一、科学与形势而上学的分界
1. 引言
2.我自己对歌度理维夫第振课四杆这个问题的看法
3.卡尔纳普最早的无意义理论
4.卡尔纳普和科学语言
5.可设福推互养检验性和意义
6.概率和归纳
十二、语言和身-心问题
1. 引言
2.语言的四种主要功能
3.一组命题
降础件坏工括里课差松卷 4.机器论证
5.命名的因果理论
6.相互作用
7.结论
十海三、身-心问题的-个说明
十四、日常语言中的自我涉甚适算及和意义
十五、辩证法是什么?
工.对辩证法岁推油草边飞村社买的解释
2.黑格尔示序的辩证法
3.黑具情它调格尔以后的辩证法
十六、社会科学中的预测和预言
十七、公众舆论和自由主义原则
1.公众舆论的神话
2.公众舆论的危险
3. 自由主义原则:一组命题
4.关于自由讨论的自由主义理论
5.公众舆论的形式
6.一些实际问题:新闻审查和宣传垄断
7.政治事例简表
8.总结
十八、乌托邦和暴力
十九、我们时代的历史:一个乐观主义者的观点
二十、人文主义和理性
附录 若干技术性的注释
1.经验内容
2.概率和检验的严格性
3.逼真性
4.数值的例子
5.人造语言和形式化语言
6.对逼真性的一个历史注释(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