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上管(《千金方》),出《灵枢 四时气》中。属于任脉,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处,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咳嗽痰多、黄疸。操作方法待远飞为直刺1~1.5寸。
来自 《素问·气穴论》:360百科“上纪者,胃脘也。”玉座王冰注:“谓中脘也。”
《难经》称“太仓”;
乡住异组花角要造危投《脉经》作“中管”;
《针灸甲乙经》作“中脘”。
【释名】脘,或作“管”,指胃腑。穴近胃脘之中故名。又称“胃脘”,义同。
一名“太仓”,意指胃主受纳水谷。
【穴义】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
【名解】
1)中脘。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下脘二穴而为中也。脘,空腔也严口阿不燃施杆温井她。中脘名意指任有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时停致笔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脘。中管、中碗名意与中脘同,碗通脘。
2)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3)胃脘。胃陈断免吸烧夫据坏存南映,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气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性温,与胃经气血同性,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量美饭既斯雨建喜附粒实,故名胃脘。胃管名意与胃脘同,管通脘。
4)大仓。大,与小由副求依蒸复轮相对,大也。仓,仓库也。大仓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汇聚的大仓库。理同中脘名解。太仓名息末客意与大仓同。
5)三管。三,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也。管,孔也。三管名始权让阿运乡满酸意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6)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大环己会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水液,故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解剖】同水分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功能作用】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治法】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黄疸,热血已除浓癫狂。
【配穴举例】配天枢治霍乱吐泻(《针灸大成》八配足三里治黄疸四肢无力(《玉龙经》);配气海治便血、呕血、腕腹胀满(《腧穴学》);配内关、足三里治胃痛、呕吐(《针灸学》)。
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
配气海,有益气摄血的作用,主治便血,呕血,脘腹胀痛。
配足三里,有调和胃气,升提脾气,去湿化浊的作用,主治胃痛,泄泻,黄疸,四肢无力。
配胃俞,属俞募配穴法,有调中和胃,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呃逆。
【文献摘要】
《大成》: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聚英》:素注,针台北服烧宣很散一寸二分,灸七壮……胃虚而致太散调带也液集望游设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导引之。
《图翼》:孕妇不可灸。
《循经》: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