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伯乐墓

伯乐墓,又称伯乐冢。春秋时一善相千里马的名士伯乐来自的墓地。经古籍记载的地址为:伯乐冢在定陶县东南一(或二)里的地方,今济阴郡治所的定陶县。伯乐姓孙名阳,春秋时期人,因其善相马,故后人以天上管马的星名"伯乐"称之。现"伯乐"已成为"善于识别人360百科才、无私推荐人离初比武城才"者的代名词抓见蛋重

  • 中文名称 伯乐墓
  • 地理位置 今济阴郡治所的定陶县
  • 别称 伯乐冢
  • 相关人物 伯乐

考证存疑

  在考查伯乐墓真伪过程的早期,却遇到了古籍关于伯乐冢址的记述与现存伯乐墓址不符的问题。古籍记伯乐冢在定陶县东南一(或二)里的地方,而现存的伯乐墓却在成武县城西北18里伯乐来自集村南100米处,两地相距约50里。究竟是现存的伯乐墓有假呢?还是古籍的记述有误呢?考查的结论是:现存于成武县伯乐集村南的伯乐墓是真的360百科,而古籍的记述有误,误就误在:把本在济阴郡下领头素与黑皮让海谓县之一的秺县(其与成武县的关系后述)境内的伯乐冢,记在作为济阴郡治所的定陶县名下了。而这种类型的失误在古籍中并不罕见,甚至在今天某些学术专著中还仍然迫律裂集还以存在着。

第一种说法

  说古籍关于"伯乐冢"地址的记述有误,是因为它不符合实际 。《皇览》、《后汉书·注补》、《太平寰宇记》、《兖州府志》等古籍均认定(实际上是后三种古籍沿袭《皇览》全强目虽查虽城掉说),伯乐冢在济阴郡定陶县,共有三种古籍更具体说明在定陶县东南一(或部定曲余略负三谓其路末二)里的地方。然而事实证明七婷伤些家殖或口,以上古籍记述不符合实际。

  先看定陶县的实际。载有"伯乐冢定陶说"的古籍虽不算少,但定陶县自己的志书上却没有这种记述,定陶人也没有这种传说,也就是说,定陶县从来没有以伯乐冢的所有者自居过。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一是定陶县确实不存在伯乐冢,《兖州府志》说"无可考",当然无可考,没有的东西怎么考;二是定陶县的近邻成武县境内、离定陶县城仅50里的伯乐集村又确实有一个实实在在工右观协山令训帝乡的伯乐墓。不管古籍上怎么说,对自己没有的东西而从来不说有,这正显示了定陶人不唯书只唯实的可贵品格。

  再看成武县的实际。在成武县城西北18里处有一个伯乐集村。"文革"前,在伯乐集村南100米处确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墓,该墓名就是"伯乐墓"。当时墓高约3米,墓基直径约10米。对这个颇为引人注目的大墓,周边几十里的群众都知显王山细批鱼道。1958年前,伯乐墓前还有一通明万历年间立的碑,该碑毁于1958年的"大修国蛋白题鲜判子有跃进"。墓的地表上封土在"文革"中被铲平。其后墓址之上种上了庄稼,在一次灌溉中,墓址处还出现过一个注不满的吸水漩涡。今在原墓址处重新封了一个坟子,但比原来的小多了。

  伯乐声职集村村名是历史上留下来的,1830年成武六修县器皮民罗志的时候就有了。该村在1概统际蛋说体业声较掉984年前是伯乐集人民公社管委会驻地,现为伯乐集镇人民政府律守驻地。

  伯乐集村村民约有一半姓孙,他们口碑代代相传,都认伯乐是他们斯感本黑的"老爷爷"。"老爷爷"的称谓是当地方言,含义有二:一专指曾祖父;二泛指很久以前说不清哪一世的老祖宗。可以肯定,伯乐集村孙姓族人是伯乐的后裔。"文革"前他们每年清明节都上伯乐墓给老爷爷烧纸;平时说话还避"伯乐"之讳,类心把韩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话,改为"千里马常有而老爷爷不常有"。

  总力点置机列合优排班村之,定陶和成武两县的实际情况证明,古籍"伯乐冢定陶说"是错谈速马员征况喜场误的。而成武县伯乐集村村南的伯乐墓是真的。现让我们对上述古籍失误的原因进行分析,这对证明本文的观点将更有说服力。

第二种说法

  前边已述,古籍关于伯乐冢址记述的失误就在于:把本在济阴郡下领县之一的秺县境内的伯乐冢,记在作为济阴郡治所的定陶县名下了。看来,欲弄清古企紧距站征酒籍失误的原因,应从了解济阴郡、定陶县、秺县、成武县的基本历史情况及其相互关系入手。

  济阴,因地处济水之南而得名。济阴郡,是长期(约930年)来自存在于今菏泽市辖区内高于县级的一个行政360百科机构,其治所约有650余年在定陶县城。(《菏泽地名》)

  定陶,最初称"陶",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知名度非常高的地方。原始社会末期,尧、舜在此活动过;夏、商两代其境内有三鬷国;周初武王封其同母弟振铎于此建曹国,以"陶"为国都;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助越灭吴后,以"陶"为"天下之中"而来此定居(定陶"之名由此而来)。秦置定陶县。在自西汉,经东汉、三国……直到今天共2200余年间,定陶县城先后十次为王国都城,长期(包括两汉和三国)为济阴郡治所,为县衙(政府)驻地长达1800余年之久。秺县,汉置县。西汉时,秺县与定陶县、成武县同属于济阴郡(治所在定陶)。秺县约存200年,于东汉初废入成武县,作为成武县内的"城"继续从属于济阴郡。(见《汉书》、《后汉书》)。

  关于古秺县城址。根据文物出土的地理位置和《曹南文献录》,参考《水经注疏》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较意晶美根选负批政古》等书,古秺县城址在军早粮圆鸡读器卫今成武县城西北25里一带,即在伯乐墓西北7里的地方;换言之,伯乐墓在古秺县城东南7里处。二者同在今成武县伯乐集镇辖区内。

米许状样收穿烧八件航防  根据上述伯乐墓谓械升京最得存稳广掉和秺县城址的相互方位和距离,对于伯乐墓址的记述理当以秺县为坐标原点,应记为"伯乐冢在秺县郭外东南二里所",这样就可以说完全符合实际了。

  然而,当三国魏国易笑各期并封的诸臣们编写《皇览》一书时,秺县废除已200余年了。如果说秺县县城在秺县被废除不久,作为成武县内的"城"继续存在一段时间但洋资天顾离坚唱示妒的话,那么到了三国时期,很可能肥交吧会以象重形机三团连"城"也不存在了。而定陶就完全不同了,历史悠久,曾为"天下之中"、知名度很高的定陶,不但作为县、而且作为济阴郡治所继续存在着。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秺县的消失,"伯乐冢在济阴郡秺县郭外色底念棉刚苗东南二里所",逐渐变成了"伯乐冢在济阴郡东南一(或二)里所";又因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县,所以最后变成了"伯乐冢在跳垂岩命浓乎定陶县东南一(或二)里所"。一句话,本在济阴郡秺县的伯乐冢,因为秺县的消失而直接归在济阴郡治所定陶县的名下了。这种类型的失误,即把本在某郡某县的某物,因该县废除而直接归在该郡治所所在县名下的失误,在古籍并不罕见,甚至在当今某些学者的专著中仍然存在。山东省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姜太公本传》一书中就有细作尽左玉让翻注创至基一例,该书解说"雷泽"曰:"雷泽就是雷夏泽,在今定陶县地"。

  说雷泽在今定陶县地,错完了。雷泽既不在今定陶县地,也不在古定陶县地,而酸搞林烧曲粒假反在古成阳县地(《汉书·地理志》)。即在今鄄城境内东南方向的"菏泽电厂水库"一带。古成阳县城在今鄄城东南50里与菏泽城川蒸其组配错小言步林同东北60里交界处胡集村一带(《菏泽地名》);雷泽弱伯主元否又在成阳县城西北一十余里(《水经注疏》)。成阳县和定陶县,一在菏泽东北,一在菏泽东南,两县相距约90里,自汉至晋长期并列同属于济阴郡,但两县之间从未有过隶属害多关系。因此,在成阳县的雷泽绝对不会跑到定陶县去。所以,把本在济阴郡成阳县的雷泽,说成在作为济阴郡治所的定陶县,其失误性质,与古籍关于伯乐冢定陶说的失误是一样的。

  《姜太公本传》的上述失误,源于三国魏国人如淳对《汉书》的一条注释。如淳注:"成阳在定陶"。定陶曾多次为定陶国的都城或济阴郡的治所,因此,如果说成阳在定陶国或济阴郡,那都可以。但说成阳在定陶就不行了。这正像我们可以说成武在原菏泽地区、在今菏泽市,而不可说"成武在菏泽"一样。如淳的失误在于:混淆了"定陶"(一般指"县"或"城")与"定陶国"、"济阴郡"的质的区别,从而把成阳与定陶的并列关系误当成了成阳对定陶的隶属关系。

  如淳对《汉书》的这条注释为南朝宋人斐骃在《史记·集解》中所引用,同一处《史记·集解》又引徐广语注"雷泽在成阳"(这是对的)。既然"雷泽在成阳",而"成阳"又在"定陶",那"雷泽"理所当然地也就随着"成阳"在定陶了。

  总之,像上述把某郡某县的某物,因该县的废除,或因把该县与该郡治所所在县的并列关系误当成了隶属关系,从而直接归在该郡治所所在县名下的失误,古今书籍均不乏其列。所以,以《皇览》为代表的几种古籍,把本在济阴郡秺县的伯乐冢,因秺县的废除并永远消失,而直接记在作为济阴郡治所的定陶县名下的失误,也就完全可以解释了。

  成武县有伯乐村,伯乐村有伯乐后裔,伯乐村前有伯乐墓;伯乐故里在成武县,伯乐故里在菏泽市,这既是成武县的骄傲,也是菏泽市的骄傲。开发伯乐文化,弘扬伯乐精神,这既是当前"突破菏泽"的现实需要,也是我菏泽市每个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