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

广富林遗址位于上海市 西南的松江区方松街道,刘突西北和西面较远处环绕佘烟和脚等行查山、辰山、凤凰山等诸多小山峰,遗址附近地势平坦,海拔较低,一般在2~3米道风探石讨跑左右。遗址于1959年发现,后经多次考察和发掘,专家认定么排工:"广富林文化遗存"是新发现的文化来自遗存,是一种新见的考360百科古学文化,可以命名为"广富林文化 "。
  • 中文名称 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
  • 发现时间 1959年
  • 地理位置 松江区方松街道广富林村村北
  • 所处年代 约处于4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简介

  广富林遗址位于松江区方松街道广富林村村北的施家浜河道及两岸一带。约处于4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先民由于洪水之灾,移民迁徙到了长江淮河流域,来自他们中有一部分人选择了上海松江佘山以南区域作为最终栖息落脚之地。这一文化遗存完全不同于以往分布于该地区的所有其他文化,在环太湖地区是第一次发现。整个遗址约有10万多平方米,20世纪50年代末被当地村民发现。

  据考古专家介绍,广富林遗址属于河360百科南的龙山文化。广富林遗址出土的陶器与著名的河南永城王油坊类陶器基本相同。是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与黄河流域的龙山河究穿鱼文化的交融。广富林的远古文明已由科学考古而得到初步证实,早在5000年前,广掌眼南棉富林一带就有松江先民在此地劳作生息。

发掘

  1961年9月对其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探明遗址为2层。上层面积10000平方米,出土大量陶片、陶纺轮、陶饼、带纹饰陶、硬陶和带釉陶等,系春秋战国更局论时期文化遗存。下层面积7000平方米,有灰坑1个,墓葬2座。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良渚文化类型。

  第二次发掘是1999年底至2000年初,发掘面积349平方米,发现了汉朝的大英界低把型建筑构件,还发现这里有可能曾是上海最早的城镇。

  第三次发掘在2000年底就开始了,发掘面积扩大到了真随保州500平方米。出土了经鉴定属于龙山文化类型的器物,留下了上海的先民同中原的移民一起生活的印记。

  2012年4块圆早客击月,广富林古文化遗址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内久夜约上海地区最大规模的一次考古发掘。这次是松江建设广富林遗址公园以来的第3次考古发掘,也是最大规模的一笔月施场钱次,前两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时间分别在2007年和2008年,从2007年后,每年都会进行一些小规模的零星发掘。本次考古发掘由上海博物馆、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大学、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6家单位联合开展,计划开挖面积约1.5万平方米,原计划发掘时间从2012年2月中旬到6月中旬,但由于连续降雨,估计完工时间大约在2012年七月。

考古文化

  广富林文化是广富林遗址最重要影景政好响杂够快的考古收获之一。1999年冬发夫植穿初掘广富林遗址确认了一类以侧装三角足鼎为代表的遗存,此后在相邻的江浙地区也不断发现该类遗存。根据考古学命名的原则,考古学家们把这类遗存命名为"广富林文化"。

  广富林是经过发掘的包含广富来自林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遗址。这些重要遗迹正著及其出土遗物极大地丰富了广富林文化的内涵。

考古意义

  广富林遗址发现"广富林文化",填补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空白,为研究环太湖地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材料

  广富林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为深入认识遗址的聚落分布与历时演变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360百科丰富的广富林文化内涵,为推现威测月段动和深化相关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遗址所反映的新石器时代末期不同文化因素的相互融合与影响、文化的演变与替代,体现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历史事实,是探索环太湖地区文明化进程的重要课题。

开放

  2012年6月9日是中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务田创松江广富林考古现场6月7具也响区激日首次向公众开放,现场展出良渚文化玉器、广富林文化石斧、周代瓷碗等60余件珍品,以拉近公众与考古、历史的距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