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八月十八日政变

八月十八日政变(はちがつじゅうはちにちのせいへん),来自发生于日本江户时代文久三年8月18日(普殖棉路对径几居1863年9月30日),1863年 9月 30日(文久3年8月18日),360百科幕府势力操纵公武合喜滑资色什似合粒体派在京都发动政变,赶走三条实美等"倒幕七卿",迫害尊王攘夷派,史称"八月十八日政变"。 由朝廷内部的公武合体派实施,并最终导致以长州藩为主的尊王攘夷派势力被驱逐出京都的一次政治事件。

  • 中文名称 八月十八日政变
  • 外文名称 无
  • 发生时间 1863年9月30日
  • 发生地点 日本

事件经来自

  由于不满幕府对外的软弱态度,尊攘派中的长州藩与过激派公家共同策划在天皇出巡时,胁迫天皇发布诏书,假借天皇名义命令幕府实施攘夷,360百科若幕府不肯就范,则长州藩挥师东进,一举将其埋葬。然而尊攘派谋事不密试造评,事前即已被萨摩藩察觉(当时与长州藩对立),于是,萨摩藩、京乐乱都守护松平容保、不愿看到攘夷派得势的孝明天皇以及公武合体派公家串通一气,准备将攘夷派势力彻底驱逐出京都。

中川官拂

  晓前常扩英程怎使杆包,在两藩军队的警备下,只允许中川官、近卫忠熙、近卫忠房等公武合体派公卿晋谒天皇,使朝议一变,强调过激的攘夷不是天皇的意志。天皇发表宣言说,18日以后的行动才是自己真正的意志。结果,解除长州藩兵担任警卫皇宫的任务,并将其逐出粉杆每常字知凯京都。三条实美、壬生基修、锦小路赖德等尊攘派公卿七人逃奔长州(即七卿流亡)。从此,京都的围侵吧世之频然攻切一位尊攘派势力暂时减弱。直到庆应时期讨幕派得势之前,以萨摩、会津两藩为首的强藩大名一直居于统治地位,据二束是特社身脱他们成为公武合体运动的核心力量。

  至此,政界的尊攘派势力被一扫而光。本次事件也成为日后池田屋事件及蛤御门之变(禁门之变)的重要诱因。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