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通志书粮名。清代官修。自雍正五年开始,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成书。二集,初集25治略示校皮世居夜0卷,二集354卷(包括卷首12卷)。分八志(旗分、土田、营建、兵制、职官、学校、典礼、艺文)、八来自表(封爵、世职、架眼太示高鸡养阳八旗大臣、宗人府、内阁大臣、部院大臣、直省大臣、选举)、列传。事迹至世宗朝。嘉庆元年(1796年)续修二集,事迹至乾隆朝。反映清代法攻己陈州拉离律关于保护满洲贵十凯先单在量末那消族特权、满族司法特权以及保护旗地旗产的制度。
八旗通志详细记述清八旗制度的书籍。先后纂有《八旗通志初集》和《钦定八旗通志》(又名《八旗通志二集》)两部。《初集》二百五十卷﹐目录二卷﹐凡例及纂修职名一卷。《二集》三百五十六卷。《初集》于雍正五年(1727)奉敕纂修﹐乾隆四年(1739)成书。所收事迄于雍正朝。分旗分﹑土田﹑营建﹑兵制﹑职官﹑学校﹑典礼﹑艺文八志﹔封爵﹑世职﹑八旗大臣﹑宗人﹑内阁大臣﹑部院大臣﹑直省大臣﹑选举八表﹔宗室王公﹑名臣﹑勋臣﹑忠烈﹑循吏﹑儒林﹑孝义﹑烈女等列传。
八旗来自通志材料来源系采摭汇集《实录》﹑《会典》﹑《上谕八旗》﹑《盛京通志》﹑《上谕旗务议覆》﹑《谕行旗务奏议》﹑《六科史书》等官书文件﹐以及御赐祭文360百科﹑碑文﹑敕书﹑奏议﹑官方的老底染杆宜名宦册等。还采用了有关部院﹑八旗都统﹑直省将军﹑八旗驻防﹐以及府﹑数而星突更运于议州﹑县﹑卫﹑所等有关八旗事宜的调查来文﹑来册﹐这一部分多系数字材料﹐颇具史料价值。乾隆三十七年福隆安等奉敕纂修《八旗通志》续书﹐嘉庆元年(1796)书成﹐命名为《钦定八旗通志》﹐在执孩需案体例上略加调整﹕改列传为人物志﹑选举免杂夜字表为选举志﹐增氏族压局须以而介聚扩攻危志﹐共十一志﹔增内大臣年表﹐仍为八表蒸武落专﹔并附以八旗大臣(督﹑抚﹑提﹑镇)题名﹔至于细目﹐也有改动。《二集》除续修乾隆一朝有关八旗记事之外﹐也收入《初集》所载﹐并作了某些删订和增补。此外﹐还增加了相当数量的按语和夹究松伤内注。《八旗通志初集》和《钦定八旗通志》二书﹐均为研究八旗制度和满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由东北师范大学明派地航早讲型章许清史专家李洵、赵德贵、杂果景哪句周毓芳、薛虹历时16年主持校点的《钦定八旗通志》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12册,356卷经头尼步,800余万字,是研究满清历史的重要资料性著作。钦定本《八旗通志》是一部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的八旗制度专志,是研究满族史、清史和八旗制度史的珍贵资料。校点本《通志》之前言介绍了本书的内容、版本、学术价值,书后附有《钦定八旗通志考略》一文。
八旗制度是清朝根本的社会制度,前代未有,后世也无。清朝重视八旗制度,先后编修了两部《八旗通志》,为加区别,称前书为《八旗通志初集》,后书为《钦定八旗通志》。两书内容详细似地关造万总、系统、全面、完整,是研究来自清代旗分、政治、经济360百科、军事、文化、社会、民俗、氏族、制、教育、宗教等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者必备的经典著作。其前书,1985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已经校点出版;其后书,清代的刻本,印数少、情卷数多、未加标点、没有索引,广大读者借阅不便,查检困难、甚感头痛。吉林文史出版社新近出版校点本《钦定八旗通志》,受析至胡温效备作起官机到学界的重视,也得到学者的好评。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在女真狩猎牛录组织的基础上创建的,初制为四旗;到万历四十三年,析置为八旗,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满洲制度。后发展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成为清朝完论万相素初整的重要社会制度。八旗兴则切广毫本强某没住画困路清兴,八旗衰则清衰。八旗制度对于清代历史、满洲民族之发展,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了解八旗制度,就不了解清史,也不了解满学。八旗制度的深入研究,是清史、也是满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
《八旗通志初集》于雍正五年(172督洋季笑期践医维缺苦以7)敕撰,鄂尔泰等修,乾隆四年(1739)刊印,共254卷。其市独宗待绿片绝记述始于满洲肇兴,迄于雍正十三年。《八旗通志初集》以八旗兵制为经,以八旗法令、职官、人物为维介容儿保诉态纬,有卷首、志、表、传四个部分。志分为旗分、土田、营建、兵制、职官、学校、典礼、艺文八志,表分为封爵、世职、八旗大臣、宗人府、内阁大臣、部院大臣、直省大臣、选举八表,传分为宗室王公、名臣、勋臣、忠烈、循吏、儒林、孝义、列女八传。志、表、传的体例,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志以事系史,表以年系人,传以人系事,各有侧重,相得益彰。但存在缺失:有的项目同而内容相违、体例同而史事不合。其艺文志,收帝王敕令、臣下奏议,阙八旗新训合项人之著述,违传统体例,且名实不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撰写提要的是《八旗通志初集》,收入《四库全书》的却是《钦定八旗通志》。这是因为纪昀等撰修《四库提要负四沙常场》时前书已成,而后书未纂;待缮录《四库全书》时,后书已经告成,誊录编入,按架归函,故而出现《四库提要》与《四库全书》目先书后、相家个富奏信伯最差互B77C BE6A的现象。
真去印那跑名旧情岁激异 《钦定八旗通志》于乾隆五十一年敕撰,纪昀等修,嘉庆年间成书。此书实际上分为御制诗文12卷、志120卷、传149卷、表69条末由掌而现换露卷、其他4卷、目录2卷,共35五评列货6卷,"著一代之宪章,垂奕世以法守"。先是乾隆三十七年敕距盐小大纂《四库全书》,命修订《八旗通志初集》。乾隆五十一年,乾隆帝批阅四库馆呈进修订后之《八旗通志》,发现该书有严重阙失:人名、地名、官名满文记载,不注汉文,后人难以"开宗概象专地谁卷晓然";馆臣办理疏漏,修订无多,"是钞史,非修史"。乾隆帝驳回呈稿,吸专他谕"著交军机大臣会同该馆总裁重加辑订"。于是《八旗守航季定有牛格排轻育院通志》开始重修,至乾隆末,基本完稿。其间经乾隆帝多次抽检,馆臣反复勘EC21,不断修订、抽换、增补、缮录,直至嘉庆间告竣,装匣插架,收入四库。其记事始于满洲肇兴和八旗制度创建,迄于乾隆六十年。两书的关系,《钦定八旗通志》是在《八旗通志初集》的基础上纂修,既有同,又有异。所谓同,两书时间上限一致,编写体例相似。所谓异,两书的时间下限、内容结构、资料取舍、范围规模等有所不同。后书较前书增加102卷,多出200万字,共600余万言。特别是补续乾隆朝六十年之八旗史事。然而,前书纂修在先,有开创之首功;后书重纂继续,集资料之大成。所以后书不是前书的续编。其史料来源,就点校者征引所见,有六朝实录、康熙会典、六科史书、御制文集、盛京通志、上谕八旗、旗册、会典等书,也采摘了大量八旗档案和地方文书。志的主要资料来源,有宗人府、六部、国子监的原档和八旗将军、都统、省府州县衙的来文来册,以及诏诰、上谕、奏疏、诗文等。表的主要资料来源,有玉牒、封册、诰命、世爵世职敕书及地方名宦册等。传的主要资料来源,有国史列传、实录、史书及各旗册、旌表册等。上述档案文书大多散佚,赖《钦定八旗通志》得以保存,其史料价值,更弥足珍贵。由此可见,《钦定八旗通志》既是清人纂修的一部八旗史,又是一部关于八旗的史料集。这对于研究清史、满学,尤其是研究八旗制度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校点本《钦定八旗通志》的文献与学术价值,分作四点,略加评述。
第一,分段标点,方便读者。1986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八旗通志初集》和《钦定八旗通志》影印本。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校点本《八旗通志初集》。但《钦定八旗通志》一书,经点查现藏:稿本残缺、殿本珍善、四库本难求,读者急切希望出版一部校点本的《钦定八旗通志》。八旗研究成果之所以不丰,同研究者查阅《八旗通志》困难攸关。最近国家开始纂修大型《清史》,满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显学,八旗研究又一再升温,所以二百年以来第一次出版标点本《钦定八旗通志》,正逢其时,恰当所需。这项学术工作,更具重要意义。此次点校《钦定八旗通志》的主要工作是:分段、标点、校注、索引。其分段,便于读者阅览。其标点,虽方便读者,却似易实难。古籍的标点,或难于疏解。清人姚鼐曾言:书籍"圈点启发人意,甚于解说"。校点古籍,功力不深,态度不慎,鱼鲁不辨,臆断文意,贻害读者。标点古籍正如鲁迅所言,"往往害得有名学者出丑"。此书的标点,更多一层满洲、蒙古人名、地名、官爵、衙署、赐号等满、蒙、汉文翻译之难。故而标点尽量谨慎;力求避免误点破句,表现出校点者与编辑者的严谨态度。
第二,精校精印,惟慎惟微。其校注,见功力。本书以嘉庆内府武英殿刻本为底本,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参证《清实录》、《清会典》、《八旗通志初集》,以及文献、档案等,并汲取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校勘、注释。正如前贤所言:"观天下书未遍,不可妄加雌黄。"由是,本书校点者规定"三勤--勤思、勤查、勤问"和"慎改--校出之讹、误、衍、脱,必查实根据,亦必出校勘记"。此项校点工作,"其底本之缺行、漏段,词序颠倒及讹、误、衍、脱之字,均据校本予以补足、理顺、勘误,并出校于所校补之段、行、字词下,加校改顺序号,按号作注,置于卷末"。对于书中新旧体字如争、FDA2,异体字如误、FDA3,古今字如B050、侄,通假字如闲、B15F等,均"以仍其旧,不做改动"。至于简化字表中异义归并之字,如CACA、适(适音狄),术、术(术音朱),叶、叶(叶音谐)等,"校本中皆离析还原"。据笔者统计,《八旗通志初集》仅出校勘记164则。《钦定八旗通志》的校勘,做得更多、更细、更广、更精。经笔者统计,全书共收录校注401则,其中第285卷25则、第283卷24则、第284卷22则。勘误校正,举其例如:"回子营"误作"回子劳"、"冤抑"误作"冤仰"、"满达海"误作"海达海"、"侍卫"误作"待卫"、"谕曰"误作"?E222?曰"、"乾隆"误作"乾乾"等,甚至于"明总兵祖大寿以锦州降"中的"锦州"误作"荆州",均加以校勘,并出注依据。全书印装精美,厚重典雅。
第三,志传索引,嘉惠学人。《八旗通志初集》中的人物传记,凡122卷,收录满洲、蒙古、汉军旗人3977人,列女3308人,共计7285人。《钦定八旗通志》中的人物志记,凡149卷,入传满洲、蒙古、汉军旗人3409人,列女15997人,共计19406人。两书累计共收录满洲、蒙古、汉军旗人7386人,列女19305人,总计26691人。其所收人物范围之广、数量之多,为《清史列传》、《清史稿》、《清国史》、《碑传集》、《国朝耆献类征》等书所不及。《八旗通志》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八旗人物传记。但志中或传中人物,分散各卷,头绪纷杂,查阅检索,非常繁难。而《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也没有收录《八旗通志》中的人物志传。此书将《八旗通志初集》和《钦定八旗通志》两书的正传和附传人物7386人(列女除外),加以排比,做出索引。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八旗通志初集·人物传索引》,下篇为《钦定八旗通志·人物志索引》。每篇分列出汉字姓氏笔画检索和汉语拼音检索。
每传主之下列出名字、姓氏、旗分,并注明校点本的册数、页码和原底本的卷数、叶码。有歧义者,加注说明。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仅此一项,功莫大焉。
第四,选择版本,反复EC21查。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为抢救民族古籍,适应学术界之急需,乃着手组织人力,整理校点《钦定八旗通志》。整理古籍,版本为要。台湾学生书局影印的《八旗通志初集》,系据美国华盛顿大学所藏缩微胶卷,因胶片断缺,而出现白页。校点本《钦定八旗通志》则以嘉庆年间武英殿刻本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为校本,遴选版本,更为精当。如果说《八旗通志初集》是一部八旗制度的资料
长编,那么《钦定八旗通志》则是一部八旗制度的专史专志,同时也是一部更为可信的八旗资料集,具有很高的文献与学术价值。本书的点校工作,由李洵、赵德贵先生等任总校点,先后有50余人参与其事。他们态度严谨,学风严肃:"前不愧对古人,后不贻害来者。"本书的校点工作,开始于1986年。工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历时五年,完成点校;继是五年的繁体竖排;再是六年周折;最后是复校、定稿、出版。此间课题组人员与出版社编辑,分别校对清样,先后达12轮(包括对红)。仅两位主校点者,即对照底本、校本通校了3编。校点本《钦定八旗通志》的校注出版,多历磨难,总算问世。
校点本《钦定八旗通志》整理出版历经十七春秋,至诚精神,实在感人。精校精注,精印精装,秀于书林,惠于学人。
第一册
前言
校点凡例
目录上
卷首之一 天章一 圣祖仁皇帝御制诗文
卷首之二 天章二 世宗宪皇帝御制诗文
卷首之三 天章三 皇上御制诗一
卷首之四 天章四 皇上御制诗二
卷首之五 天章五 皇上御制诗三
卷首之六 天章六 皇上御制文
卷首之七 勅论一 天命三年至顺治十二年
卷首之八 勅论二 康熙九年至康熙六十一年
卷首之九 勅论三 雍正元年至雍正五年
卷首之十 勅论四 雍正六年至雍正十三年
卷首之十一 勅论五 乾隆元年至乾隆二十年
卷首之十二 勅论六 乾隆二十一年至乾隆六十年
卷一 旗分志一 旗分志一 满洲佐领缘起
卷二 旗分志二 镶黄旗满洲佐领上
卷三 旗分志三 镶黄旗满洲代领下
卷四 旗分志四 正黄旗满洲佐领上
卷五 旗分志五 正黄放满洲佐领下
卷六 旗分志六 正白旗满洲佐领上
卷七 旗分志七 正白旗满洲佐领下
卷八 旗分志八 正红旗满洲佐领上
卷九 旗分志九 正红旗满洲佐领下
卷十 旗分志十 镶白旗满洲佐领下
卷十一 旗分志十一 镶白旗满洲佐领下
卷十二 旗分志十二 镶白旗满洲佐领上
卷十三 旗分志十三 镶白旗满洲佐领下
卷十四 旗分志十四 正蓝旗满洲佐领上
卷十五 旗分志十五 正蓝旗满洲佐领下
卷十六 旗分志十六 镶蓝旗满洲佐领上
卷十七 旗分志十七 镶蓝旗满洲佐领下
卷十八 旗分志十八 蒙古佐领缘起 镶黄旗蒙古佐领 正黄蒙古佐领
卷十九 旗分志十九 正白旗蒙古佐领 正红旗蒙古佐领
卷二十 旗分志二十 镶白旗蒙古佐领 镶红旗蒙古佐领
卷二十一 旗分志二十一 正蓝旗蒙古估领 镶蓝旗蒙古佐领
卷二十二 旗分志二十二 汉军佐领缘起 镶黄旗汉军佐领
卷二十三 旗分志二十三 正黄旗汉军佐领
卷二十四 旗分志二十四 正白旗汉军佐领
卷二十五 旗分志二十五 正红旗汉军佐领
卷二十六 旗分志二十六 镶白旗汉军佐领
卷二十七 旗分志二十七 镶红旗汉军佐领
卷二十八 旗分志二十八 正蓝旗汉军佐领
卷二十九 旗分志二十九 镶蓝旗汉军佐领
卷三十 旗分志三十 八旗方位图说 附八旗聚集之所 出城禁令
……
卷下
附录 钦定八旗通志考略
后记
八旗通志集人物傅
钦定八旗通志人物志
索引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七册
第八册
第九册
第十册
第十一册
第十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