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真理和逻辑》又翻译为《语言、真理与逻辑》。于1936年英国出版,为艾耶尔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之一。对于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观点作了系统的论来自述,也是研究这一学派的基本著作之一。他从坚决反偶像论的观点出发,应用流畅的语言,把充满新鲜血液的逻辑实证论介绍到英国哲学界。这使他的保360百科守的前辈为之失色,使有远见的学者获得深刻的印象。艾耶尔这本书还吸引了许多青年形存海总染识读者,为他们所喜爱。
艾耶尔(A.J.Ayer),英国著名哲学家,牛津大学逻辑教授,维也纳小组成员,逻辑实证主义代表之一。《语言、真理和逻辑》又翻译为《语言、真理与逻辑》。本书为艾耶尔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之一。对于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观点作了系统的论述,也是研究这一学派的基本著作之一。它通俗地系统地介绍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思想,被看作是英国哲学转芬的主要因素,在大学里颇有影响。
2.1简介
-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
-原目增营南对烟设主要代表人物是石里克(Schlick)、卡尔纳普(Carnap)、莱辛巴赫(Reichenbach)、塔尔斯基(Tarski)、亨佩尔(Hempel)、艾耶尔(Ayer)等。
-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以及通过意义划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
2.2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
b.坚持分析命题和心政掌笔胶足以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
c.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360百科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
d.介玉百审胞限希虽月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年贵研实温季多 对两类命题的区分早和对形而上学的拒斥
3.1区分两类命题
术语来说,关于"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的命题和关于"事实"的命题达光资已由。前一类包括逻辑和纯粹数来自学的"先天"命题,我承认这些命题之所以是必然的和确定的,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分析命题。既是说,我认为这些命题不能在经验中被否定的理由是它们对经验世界没有做出任何断定,而只是记录我们以某一方式使用一些符号的规定。另一方面,涉及经验事实的一些命题,我认为是一些假设,它们只能是或然的,而永远是不能确定的。"(p.29)
3.2二者的历史渊源
休谟把知识分为事实的知识和农征理性的知识;
康德详细区分了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逻辑实证主义者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
3.3定义
寄生的,或者没有蚂蚁是寄生的"这一命题。
综合命题--"当一个命题的效准决定于经验事实,我们就称之为综合命题"。如"有的蚂蚁建立了360百科一个奴役体系"这一命题。蛋养肉西立有宜还故派它(p.85)
二者的区别:
资科翻右英击太记看 特点 检验手段 典型代表
尼永溶间确乱后固 分析命题 必然的、核损数确定的 借助于形式逻辑的判断 逻辑或纯数学的"先天"命题 综合命题 或然的,或真或假 求助于经座影验的证实 经验科学的命题
特点 | 检验手段 | 典型代表 | |
分析命题 | 必然的、确定的 | 借助于形式逻辑的判断 | 逻辑或纯数学的"先天"命题 |
更影守面印综合命题 | 或然的,或真或假 | 求进个香燃质厂州燃思继师助于经验的证实 | 经验科学的命题 |
3.4对形而上应看学的拒斥
"……那些由于其确定性而总是引起哲学家注意的先天命题,其确定性则要归功于它们是重言式命题这个事实。因此,我们可以把一个形而上学句子规定为想去表达一个真正命题的句子,但是事认袁希八诗经操种次实上,它既不表达一个重言式命题,又不表达一个经验假设。并且,因为重言胶叫系英们府盾接式命题和经验假设构成有意义命题游报胡的整个类,所以我们就有理由下结论,一切的形而使绿染急而上学都是没有意义的。"(p.41)
根据艾耶尔的言辞,我们可以看出:形而上学命题既不是根据其逻辑形式就能判断其真假的分析命题又不是借助经验的检验就能确定其正确与否的综合命题,因而是没有意义的伪命题(pseudo-proposition)。由此,他主张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来清除形而上学。
3.5对可证实性原则的修正
科学知识基础的方沿乐草果住事场望交花法论原则。
--"可证实性原则":即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是否是一个经验科学的命题,就看有没有办法用经验去证实它或否证它。可以较并节段井群纸外季证实或否证的命题就是有意义的,反之就是无意义的。
--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经历了三次大的修改:
可证实性原则的直接证实→间接证实→确证度→部分证实/弱证实。艾耶尔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将"可证实性原则"的要求降到了最低限度,以求回避这个理论所遇到的困难。
--总的说来,艾耶尔的"可证实性原则"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a.实践的可证实性&原则的可证实性;
b.可证实的"强"意义&"弱"意义;
c.直接证实&间接证实(略);
d.反对波普尔的"证伪原则"。
3.6具体介绍
原则的可证实性之间作出区分。…在这些命题之中,有许多是只要我们不辞辛劳就可以证实的。但是还留下了一些有意义的论及事实的命题,即使我们想去证实也不能证实;这只是因为我们缺少一些实际的方法使我们有可能完成那些有关的观察。"(p.34)实践的可证实性,指人们通过经验观察可以在事实上加以证实的情况。原则的可证实性,指不能用实际的观察加以证实,但从原则上说可以证实的情况。例子:"在月亮的另一面有一些山脉"。该命题没有实践的可证实性,只有原则的可证实性,但仍然是有意义的命题。
b.可证实的"强"意义&"弱"意义:"……首先,大家将会看到,我区分"可证实的"一词的'强'意义与'弱'意义,并且可以看到,我解释这种区分是说"当并仅当一个命题的真实性可以在经验中确实证实时,这个命题才被认为是在那个词的强意义上可证实的"。但是,"如果经验可能使它成为或然的,则它是在弱意义上可证实的"。(p.6)艾耶尔把"可证实的"一词分为"强"意义与"弱"意义,然后断定他的可证实原则所要求的只是那个词的弱意义。他是为了修正石里克等人把确实的可证实性、即强意义的可证实性作为判断命题是否有意义的标准。他认为,如果采取确实可证性作为我们的有意义的标准,那么,所作出的论证将会太过头了。他举了一些关于规律的普遍命题的例子--"砒霜是有毒的","一切人都是会死的"(p.56)。这些命题的真实性不可能由任何有限系列的观察来确定地证实。接着,艾耶尔说明了为什么他的可证实性原则所要求的只是那个词的弱意义:"一切的经验命题都是假设,它是不断服从于进一步的经验的检验的;从这一点就不仅推论到任何这样的命题的真实性还没有被确实证实,而且,这样的命题的真实性永远不会被证实;因为无论证明它的证据是如何有力,绝不会有以后的经验不可能反驳这个命题的情况。"(p.6-7)
c.反对波普尔的"证伪原则":波普尔(KarlPopper)的证伪原则是指,只有当一个句子所表述的是某种可以被经验确定地证伪的东西时,才能认为这个句子是有意义的。艾耶尔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一个假设不能确定地被否定,犹如它不能被确定地证实"(p.37)。既然实际情况并不是任何一个假设都可能被确定地证伪,我们就不能认为一个命题的意义取决于它是否可能被确定地证伪。4.3哲学的任务在于语言分析:逻辑实证主义者一般都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逻辑分析(这个观点来源于罗素与维特根斯坦)。他们认为,传统的哲学要被科学的逻辑所代替,也就是被对于科学的概念和语句的逻辑分析所代替。艾耶尔继承了这个观点,他认为哲学研究是一种语言分析活动。"……如果哲学家要求对我们知识的积累作出特别的贡献,他必须不是企图表述一些思辨真理,或者去寻找第一原理,或者去作出有关我们的经验信念的效准的先天判断。事实上,他必须把自己限于去做我们目前所要描述的那一类澄清和分析的工作。"(p.53)艾耶尔所说的语言分析,主要是指一种下定义的活动。在词典中:阐明的定义,在哲学中:用法上的定义。
--"所谓我们对一个符号下阐明的定义是说,我们提出与这个符号同义的另一个符号或符号的表达式。"(p.63)在词典中,我们通常引用同义词来给词下阐明的定义。典范:亚里士多德派的逻辑学家用到的"种加属差"下定义的方式。例如,当我们给oculist下定义为aneye-doctor时,就是指在英语中oculist与aneye-doctor这两个符号是同义的。艾耶尔表示他将不深入研究这些问题(阐明的定义),因为他的目的是说明哲学方法,而这些问题的研究与他的这一目的无关。
--"所谓用法上的定义,不是要说出这个符号是与某个其他符号同义的,而是表明这个符号有意义地出现于其中的那些句子,如何能翻译成等值的句子,这些等值的句子不包括被定义者本身,也不包括它的任何同义语。"(p.64)典范:罗素提出的带定冠词的摹状词理论(theoryofdefinitedescription)。
①"圆的方不能存在"等值于"没有一个物体能够既是方的又是圆的";
②"《威弗利》的作者是苏格兰人"等值于"一个人,而且只有一个人写作《威弗利》,并且,那个人是苏格兰人"。
①:说明了作为一个否定存在的句子的主词而出现的任何带定冠词的摹状短语能被取消的方法。
②:说明了出现在任何地方的任何其他类型的句子中的任何带定冠词的摹状短语能被取消的方法。
①&②:说明了任何包括一个带定冠词的摹状短语的句子所表达的,在不运用这种短语的情况下如何表达。艾耶尔认为,这些摹状短语定义的功效和所有好的定义一样,增加我们对句子的了解。因此,它们就给我们提供了这些短语用法上的定义。
3.7对"上帝存在"命题的批判
基督教神学的"上帝存在"的命题。前面讲过,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这样一个原则:他们把全部有意义的命题分为两类--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任何命题如果不能被列入这两类中的某一类,那么它们就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而只能是没有意义的。神学命题就是这种性质的命题,因而是没有意义的。
论证过程:首先,"上帝存在"这个陈述不可能是分析命题。安瑟伦(中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神学家)的"本体论证明"就是企图从"上帝"一词的意义中引伸出"存在"的涵义,进而证明"上帝存在"是一个必然的真命题。安瑟伦的论证是:"上帝"可以被定义为绝对的完满性,"存在"是包含在这种完满性中的,所以上帝是存在的。但是,艾耶尔声称,"正如康德所指出的,存在不是一个属性。因为当我们把一个属性归之于一个事物,我们暗地里断定那个事物是存在的,所以,如果存在本身是一个属性,那就会推论出:一切肯定的存在命题是重言式命题,而一切否定的存在命题则是自相矛盾的;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例如,当我说'你看到的那片树叶确实存在着'时,我并不是在使用重言式;而当我说'你看到的那片树叶实际上并不存在'时,也没有自相矛盾。所以,那些以存在是一个属性这个假定作基础而提出关于存在问题的人,都是犯了按照语法而超出感觉界限的错误。"(p.48)因此,"存在"绝不是存在物的众多属性中的一种,"上帝存在"命题不是一个分析命题。再次,"上帝存在"这个陈述也不是综合命题。在经验主义者看来,一个综合命题就是一个经验假设,如果"上帝存在"的说法是一个经验假设的话,那么它和别的经验假设一起,将能够推出从后者中不能单独推出的经验命题。但是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上帝'一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词,'上帝存在'是一个既不能真也不能假的形而上学的说法。……没有一个想要描写超验上帝的性质的句子能够具有任何字面意义。"(p.132)据此,"上帝存在"的断言既不是分析命题,又不是综合命题,因而是没有意义的。"上帝存在"的说法根本就没有真假值,因为没有在经验中证实或证伪的可能性。
5.观点剖析:5.1对命题"我们的感官的确有些时候欺骗我们(oursensesdosometimesdeceiveus)"的论证方式有待商榷.(第一章p.38-9)艾耶尔的论证:我们具有某些感觉,我们可能期望得到某些其他的感觉。(有时候)事实上,它们是不能得到的。向我们报告由于感觉经验所产生的错误是以后的感觉经验。因此,艾耶尔认为,当感觉经验所引起的期望得到的感觉≠以后实际经验到的感觉,感官欺骗了我们。我们认为,艾耶尔为感觉经验所做的辩护不成立。感觉经验不真实,是指我们对感官没有把握,以及对感官和实在性的关系不可知,并不涉及艾耶尔所谓的"期望"。
5.2使英语这样的语言结构复杂起来的一个因素是暧昧的符号的流行。AfactorwhichcomplicatesthestructureofalanguagesuchasEnglishistheprevalenceofambiguoussymbols。(第三章)对"暧昧"的解释--两个记号是同一符号的元素,不仅在形式上同一,在用法上也同一。艾耶尔认为,出现在句子"他是那本书的作者"中的"是"字和出现在句子"猫是哺乳动物"中的"是"字是同样的符号,但它们代表了两个不同的记号。前者等值于"他,并不是别的人,写了那本书",后者等值于"哺乳动物的类包括猫的类"。这两个"是"都是一个不应当与其他的符号混淆的暧昧的符号,也不应当与存在的、类成员的、同一的和导致暧昧的符号相混淆,它们都是由"是"的形式的记号所构成。但是,我们说,"是"在不同句子中所产生的不同意义并不构成一种语言复杂的原因。它可以表存在、分类、关系等等,在我们使用的过程中,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意思都是任意自由的。作为上位节点的"是"这个词与下位节点的各个"是"的词位使得语言有着良好的层级性。不像艾耶尔所说的那样,"是"这个暧昧符号是由它的不同的形式记号所构成,并且增加了英语的复杂性。5.3价值断定不是科学的(scientific),而是"情感的"(emotional)。(第六章)艾耶尔运用可证实性原则对以往伦理学作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批评。他发现,以往人类知识被分为两大类--关于经验问题的知识和关于价值问题的知识。前者告诉我们"是"什么,后者告诉我们"应当是"什么。经过他的考察认为伦理价值陈述是不能翻译成经验事实陈述的,并且,伦理价值陈述根本就不能算作陈述只能算是情感的表达。表达价值判定的句子是不可证实的。确实,语言是人的语言,人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掺和个人的主观情感因素,对语言进行再赋值。在分析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要区分好事实判断与价值断定。
6.思考(主要基于涂纪亮的论文:《评艾耶尔的语言、真理与逻辑一书》)6.1对两类命题的区分和对形而上学的拒斥逻辑实证主义所说的"形而上学",指的就是一切关于万物的本质、存在的普遍规律等等不能靠感性知识直接认识的事物的哲学学说,这实际上把形而上学和整个哲学等同起来。"他们不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只承认感性经验在认识上的可靠性,而不了解感性认识虽然是认识的源泉,但它只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尚未达到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因此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摘自涂纪亮《评艾耶尔的语言、真理与逻辑一书》,p.26)6.2对"可证实性原则"的修正。艾耶尔降低了经验意义的标准,局部地克服或回避了石里克等人的可证实性原则在理论上遇到的困难,可他远远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关键问题在于,艾耶尔继承休谟等人的唯心主义经验论传统,仅仅把经验理解为个人的主观经验,否认经验的客观内容。……经验只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尚未达到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因此,不能像艾耶尔等人那样把经验看作唯一可靠的认识根据,更不能把经验当做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艾耶尔等人把个人的主观经验的证实(不论是直接证实还是间接证实),当作判断经验命题有无认识意义的标准,这在根本的立足点上就搞错了。"(同上,p.28)6.3哲学的任务在于语言分析艾耶尔等人所提倡的语言分析方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是,不能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于语言分析,否则,就否定了哲学作为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意义,从而也就否定了哲学本身。"他们认为通过语言分析,可以澄清哲学混乱,清除"无意义"的纠纷。但是,许多荒谬的哲学命题之所以被提出,都具有深刻的认识论原因和社会政治原因。语言上的误用只是一个次要问题,认识论原因和政治原因才是主要问题。仅仅依靠语言分析,根本不能澄清哲学混乱和解决哲学疑难。"(同上,p.30)6.4对"上帝存在"命题的批判"上帝存在"的断言固然不能成为分析命题,但当代已经很少有哲学家相信综合命题能够以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提出的方式获得可证实性。诸如"上帝存在"这样的命题和逻辑实证主义所要验证的命题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用逻辑经验主义的的方法批判神学,其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关于上帝存在的问题,逻辑实证主义者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它仅仅是个人的信念问题。这个问题完全没有逻辑实证主义者所说的意义,但却绝不是毫无意义。只承认感官知觉的意义,是一种狭隘的、不完全的意义。
3.8参考文献
涂纪亮."评艾耶尔的《语言、真理与逻辑》一书".哲学研究.06(1984):23-30.
刘秦闰,任春强."对《语言、真理与逻辑》中部分观点的质疑".邢台学院学报.23.4(2008):44-45.
吴铭."英国哲学家艾耶尔对介上帝存在"命题的批判".宗教学研究.21(1992):74-75.
安希孟."证实证伪与上帝".世界宗教文化.03(1996):20-21.
杨立平."艾耶尔对价值判定的界定及意义".船山学刊.01(2000):101-104.
[英]昆顿.艾耶尔在哲学史上的地位.《艾耶尔纪念文集》.剑桥大学出版社.1991.
李芳莹,郭继海."试论卡尔纳普的真理标准".西南农业大学学报.03(2009):86-89.
颜晓敏.哲学的边界-读艾耶尔的《语言、真理与逻辑》.法制与社会.02(2009):321.
艾耶尔简历
英国著名哲学家艾耶尔(A.J.Ayer,1910-1989)于1989年6月27日在伦敦逝世了。他的逝世引起了国际哲学界的哀悼,尤其是在英美两国。英国哲学界称他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仅次于罗素。的确,艾耶尔一生对于分析经验论这一英国哲学传统的发展作了许多贡献,这是无可置疑的。艾耶尔生于1910年,父亲是法裔瑞士人,母亲是犹太人。他在英国的贵族中学伊登学校毕业后,考进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学习。在那里毕业后即由他的导师,著名哲学家赖尔(G.Ryle)介绍,去维也纳大学从石里克进修。他深得石里克的赏识,应邀参加"石里克小组",成为维也纳学派成员之一。不过艾耶尔在维也纳没有呆太久,大概是1932-1933年这个学期,就应召回牛津母校担任研究助教和研究讲师,直到1946年。从1946-1959年艾耶尔任伦敦大学大学学院哲学教授,从1959年到1978年任牛津大学新学院哲学教授。1978年退休,从牛津迁居伦敦,过他的写作生涯,并继续从事其社会和政治活动。艾耶尔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演说家,一生中获得很多学术界和社会上的荣誉称号。例如,他是一位FBA(英国科学院院士),一位爵士,是美国科学文学院的荣誉院士。此外还获得各国一些荣誉教授、荣誉研究员和荣誉院长等称号。不过,艾耶尔在其《我的生活的一部分》(1977)中则说:"如果有人认为我在罗素的'哈姆雷特'那里扮演霍拉旭的角色,我就感到非常光荣了。"
4.1撰写《语言、真理和逻辑》
酝酿写他的《语言、真理和逻辑》一书。这本书终于在1936年出版之后,博得英国哲学界的普遍好评,但同时也遭到一些尖锐的批评。总的说来,这本书不仅曾在哲学界轰动一时,而且成为当时社会上的畅销书,一直到今天仍然在国际上拥有众多的读者。对于哲学著作来说,这是很少见的。英国著名哲学家斯特劳森(P.F.Strawson)说:《语言、真理和逻辑》这本书是艾耶尔二十五岁时写的,但是它至今仍然是本世纪一部著名的、被广泛阅读的好书。他从坚决反偶像论的观点出发,应用流畅的语言,把充满新鲜血液的逻辑实证论介绍到英国哲学界。这使他的保守的前辈为之失色,使有远见的学者获得深刻的印象。艾耶尔这本书还吸引了许多青年读者,为他们所喜爱。(《卫报周刊》,1989年7月9日) 斯特劳森称艾耶尔为一位反偶像论者,这种说法是很恰当的。的确,艾耶尔对于任何一个学派的观点或论题都有其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虽然不能说都具有高度的独创性,但很能表现他个人的哲学风格。例如,维也纳学派和他早期哲学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他无论对石里克还是对卡尔纳普的哲学观点,都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批判地吸收"。艾耶尔曾经批评过石里克的证实原则的狭隘性,批评过卡尔纳普逻辑句法的哲学意义,以及用"科学逻辑"、"物理主义"代替哲学的种种建议。因此,《语言、真理和逻辑》虽然是介绍逻辑实证论哲学的一本较好的入门书,但是我们从中所领会的仅仅是艾耶尔式的逻辑实证论,而不是完全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论或逻辑经验论。艾耶尔对维特根斯坦也有他个人的看法。他虽然承认维特根斯坦是仅次于罗素的大哲学家,但绝不像一般的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者那样把他"神化"。对于维特根斯坦的著作和论题,他不是局限于作这样或那样的诠释,而是掌握其精神实质,探究其正确与否。艾耶尔的小册子《维特根斯坦》(1985)就是以此为出发点写成的。它对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作了一种系统的、批判性的考察,使读者由此得到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基本思想的一个明确而公正的观念。"批判性的考察"可以说是这本书的重点,也是它的特征。例如,他把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作类比的论断:它们都是为这样或那样的神秘实体辩护的。艾耶尔还批评了维特根斯坦的唯我主义、概率理论、用语言博弈概念解释宗教的做法,尤其是关于私人语言和关指定义(ostensivedefinition)的论点。然而,另一方面,艾耶尔又在该书结尾时说:"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我对维特根斯坦的卓越和创见有所怀疑,否则我就不会称他为20世纪哲学家中仅次于罗素的大哲学家了。"
4.2艾耶尔一生在哲学方面的努力
4.3艾耶尔在国际上享有广泛的声誉
濒危之前他还为英国《旁观者》期刊(1989年7月8日)撰稿,赞扬法国大革命中的自由民主精神及其在以后世界政治社会中的伟大影响和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有赖于他广为流传的十多种著作,其中主要的有:《语言、真理和逻辑》(1936)、《经验知识的基础》(1940)、《知识问题》(1956)、《论文集》(1965)、《实用主义的起源》(1968)、《哲学的中心问题》(1973)和《二十世纪的哲学》(1982)。美国《在世哲学家丛书》(TheLibraryofLivingPhilosophers)正为艾耶尔编辑一卷,题为《A.J.艾耶尔哲学》,而且已经大致完成。艾耶尔应约为此书撰写的对他的哲学的评论的答复也已脱稿。可惜艾耶尔未能亲见此书的问世就与我们长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