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频率效用研究》由黑龙来自江大学邹少华教授著作,2001年360百科1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正文298页。作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现代汉语语用频率与语义关系\"的最终成果,该书深入考察了词语及句式在语用中的频率对意义、结构等方面产生的不同影响。
《语用频率效用研究》《语用频率效用研究》由黑龙江大学邹少素已径县沉州请华教授编著。于2001年1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正文298页。
《语用频率效西推故点算裂序被肉滑用研究》
标价:17.00元
类别:中国语言文字学
书籍类别:H·848
印刷时间:2001-12第1次印刷
出版时间:20来自01-12-01
领域:图书
360百科作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现代汉语语用频率与语义关系"的最终成适张往件长计复连果,该书深入考察了词语及句式在语用中的频率对意义、结构等方面产生友的不同影响。该书包括1喜末叫文仍1项专题研究,它们是:中性词的语义偏移,"那个"的贬义分析,方位词的定义、范围及"里"、"外"的不对称性,《红楼梦》"里""外"的对右字矿简丰些比研究,常用5000词中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词汇使用频率比较,歧义的倾向性,"vp+np1+de金汉就密足钟奏展陈屋倍+np2"结构的分化,动词连用的中心,积极性特征对"比"字句的结构及语义的制约,语法规范的习性原则有仅机脱坚压虽,词类划分与词性标注。该书对汉语研究、汉语教学和语言信息处理等领域具有参考价值。
“语用”指词语及句式(有时也包括语素)在语言中的运用,“语用频率”指词语及句式在一定的语言材料中运用的次数,“语用频率效应”指因词语及句式在语用中出现次数的多寡而对语言的意义、结构等产生的不同影响。例如“我在教室里等人”与“我在教室外等人”这两个句子结构完全一样,但是:
(1)我在360百科教室里等人=我在教室等人
(2)我在教室外等人≠我在教室等人
《语用频率效用研究》就是说,(1)中的“里”可省略,(2)中的“外”不可省略。这说明粉,从意义上看“教室”隐含“里”而不隐含“外”,从结构上看(1)中的“教室”可带零方位词而不必加“里”去表达。这种意义和结构上的差异是与“里”、“外”的语用频率直接相关的,《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的统计数据表明,“里”的使用频率为6474,“外”的使用频率为836。这种“里”、“外”使用频率多寡对语言运用中方位意义及结构产生的影响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频率村滑你急供细家输劳固效应。
本书对语用频率效应的研究立足于现代汉语,它不是对这种效应的全面、系统即穷尽性的研究,而是带有抽样的性质。全书盟分四个板块,每个板块中的各部分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夫须呼列抗念规月临示。下面简单介绍其中的部分内容。
语用频率在词层面上见轻欢界服造件唱冷产生的效应我们研究了中性词的语义偏移问题,不仅对中性词的语义偏移现象作了较为详尽的描写,而且得出某些格式里中性词语义基本上偏向积极意义是与常用5000词中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词汇使用频率大致为七比三这一事实相联系的结论。用切讨诗日陈据显游吗语用频率在短语层面上产生的效应我们研究了“VP+NP₁+de+NP₂”结构的分化,“VP+NP₁+de+NP₂”即“牵着小王的手”这种结构。歧义研究最能深入到语法的精细微妙之处。以往的分析只认为穿径试针举说“牵着小王的手”有歧义,我们则着眼于进一步探索歧义双方的关系。通过语用频率分析,发现汉语中这种结构70%以上用于动宾式,30%以下用于偏正式,歧义的双方是不等值的。这对于谓语中心说(或“动词中心说”)无疑提供了重要的佐证。语用频率在句子层面上产生的效应我们研究了“比”字句:
论身体我不比你强→我不比你
我不比你弱我不比你
从督物例思副它伯送担时上面的用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停货继良吗修,表示积极意义的成分(强)可以隐含,表示消极意义的成分(弱)必须显露。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显然是受到了语言运用中“比”字句的评价项多数为积极意义这一特点的制约。我们曾对130多万字的语料进行过调查,“比”字句评价项为积极意义的约占总混短数的75%,消极意义约占25%。
现代汉语中己优露顺较金许多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其实也许是可以用语用频率效应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的。本书光圆界感按钢足半《动词连用的中心》及《语法规范的习性原则》两部分就想在解决这些老大难问题方面作些尝试。赵元任的《国语入门》在李方桂的建议下使用了VerbalExpr定结脸苏围图essionsinSeries(V-VSeries)这个术语,李荣译成了酒验设将“连动式”。连动式不是个令人满意的名目,它不能反映短语前后两部分的关系(如主谓、动宾、偏正等等)势章后武科跑部核冷。不能令人满意而还这么叫是不得已而为之歌顺沿各象使的事。一般认为前后两部分分不谓庆难马存选出主次,比如“开门出去”,说“开门”为主,“开门怎么样了?”“出去”是补充说明前者的。说“出去”为主,“怎么出去的?”“开门”是修饰限定后者的。就某个句子孤立地看,确实是如此。换一个思路,假如我们从语言运用的整体来考察,即从成百上千甚至更多的这类用例来考察,就会发现,动词连用,语义中心在后占了绝对的优势。我们从约100万字的语料中找出相关用例686个双苏季成院翻肉啊力选甚,其中中心在后的约占85%(中心在前的约占4%,两个中心的约占11%),几个动词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前修饰限定后,那末从整体上将连动式归入到偏正关系中去应该说是大体符合语言的本来面目,因而也是比较合理的。语法规范的习性原则这一部分同样是用语用频率效应的理论去解决语法规范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词类划分与词性标注的问题一直为语法学界所关注,近来出现了一批标注词性的语文工具书,这是可喜的事情,但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彼此分歧,让读者无所适从,很令人担忧。比如同一个词各家标注的词性不同,“对话”《现代汉语学习词典》标名词,《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却标动词;又如对是否兼类看法各异,“反应”《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兼标名词、动词,《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只标名词;等等。问题出在哪儿呢?词类划分及词性标注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构拟的可能状态,一种是描写的现实状态。只有后一种状态可以作为词类划分及词性标注的依据,它要考察语用频率,是事实的反映,因而比较客观和科学。我们曾对100多万字的语料进行过调查,上面说过的“对话”名用6次,动用3次,“反应”名用15次,动用3次。根据这项数据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对话”、“反应”都是名、动兼类词,在标注词性时先标名词,再标动词。如果有大型而又具有权威性的语料库可供利用,结论将会更加准确。
通过语用频率效应研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语言中的很多问题是不能靠苦思冥想、坐而论道去解决的,必须靠调查分析去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谁更多地掌握了事实,谁就更多地掌握了真理,因而也就更多地亨有发言权。
该书是作者关于语用频率研究方法的总结,是作者近期语法研究的集中体现。全书大致分四个板块。语用频率在词层面上,作者研究了中性词的语义偏移问题;在短语层面研究了典型的歧义结构“VP+NP₁+de+NP₂”的分化和倾向性问题;在句子层面研究了比字句的积极性特征;在应用方面借助语用效率效应的研究方法对语法学的老大难问题“动词连用的中心”和“词性划分”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总之,它提出了一条基于客观统计基础上的语法研究的新方法。
中性词的语义偏移
一、中性词的语义偏移现象
二、中性词语义偏移的原因
“那个”的贬义分析
一、“那个”的贬义
二、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的语用频率
三、近指、远指与褒义、贬义
四、“那个”贬义的出现条件
附录“这个用/那个”100用例
方位词的定义、范围及“里”、“外”的不对称性
一、方位词的定义
二、方位词的范围
三、“里”、“外”的不对称性
《红楼梦》“里”、“外”对比研究
一、“里”、“外”使用频率比较
二、“里”、“外”的标记现象描写
三、“里”、“外”不对称的认知基础
常用5000词中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词汇使用频率比较
一、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的界说
二、统计依据
三、比较分析
附录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词表
歧义的倾向性
一、言内歧义与言外歧义
二、动态的分化与静态的倾向
三、逻辑制约的倾向
四、心理制约的倾向
五、语频制约的倾向
六、余论
“VP+NP₁+de+NP₂”结构的分化
一、“VP+NP₁+de+NP₂”结构
二、关于语言材料的说明
三、逻辑制约的分化
四、语用制约的分化
附录“VP+NP₁+de+NP₂”结构1000例
动词连用的中心
一、动词连用是汉语语法的一个特点
二、动词连用中心的性质
三、关于动词连用中心的几种观点
四、从语感看动词连用的语义中心
五、从语境中考察动词连用的中心
六、结论
积极性特征对“比”字句的结构及语义的制约
一、“比”为动词的“比”字句
二、“比”为介词的“比”字句
三、x比y有N
附录“比”字句294例分析
语法规范的习性原则
一、语法规范的必要性
二、语法规范的复杂性
三、名家论规范
四、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
五、习性原则运用举例
附录一AABB式重叠的形容词词例
附录二名转形词例
词类划分与词性标注
一、存在的问题
二、问题的症结
三、解决的途径
《语用频率效应研究》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现代汉语语用频率与语义的关系”的最终成果。
早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便对诸如“在学校里读书|在学校外居住”中的“里”为什么可省而“外”不能省,“有水平”中的“水平”为什么偏向高等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在《现代汉语方位词的语法功能》和《中性词语义偏移的原因及其对语言结构的影响》两篇文章中陈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到发表《语用频率效应刍议》时基本观点已经形成。1996年将这些想法作为国家课题深入探讨,原拟仅涉及语义,后来考虑到语用频率的效应体现在语言的各个方面,于是放宽研究范围,也就有了现在的书名。书中部分内容同我的学生一起完成的,其中《词类划分与词性标注》与马彪同志合作,《“那个”的贬义分析》与吴立红同志合作。
本书得以完成并出版,与业师吕冀平先生的多年教诲分不开,与现代汉语语法讨论会的前辈和同道们的支持、鼓励分不开,与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主任周洪波先生和责任编辑王金鑫先生的鼎力相助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