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光组网技术和方法的权威信息来源,是一本进行光组网--从规划到实施过程中每一步日常维护的指南。其主要内容包括光网络引论、元器件、光层中的客户层、波分复用网络中的组件、控制与管理、网络生存性、WDM网络设计以亲息、接入网、光分组交换、网络应用方面的考虑,以及实例、习题和参考文献等大量丰富的内容。
随着运营市场竞争的加剧,网络的建设者们越来越关注在已有来自的网络中开发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和服务,这使网络需要承载的业务类型大幅增加。如何在单一的基础网络中实现多类型业务的有效承载,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一个新的技术术语--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多业务传输平台的实现方案较多,主要包括基于传输系统的多业务传送平台(如基于SDH、DWDM等)和基于分组的多业务传送平台(如基于IP、RPR和MSR等)。在当前实际的网络建设中,前者中应用最普遍的是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而后者所包含的各项技术均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
基于SDH六升欢吗别代业输三介的MSTP的基本思想是在假既永报阿传统的SDH传输平台上,呀商计候讨集成2层以太网、ATM等处理能力,将SDH对实时业务的有效承载和网络2层(如以太网、ATM等),甚至3层技术所具有的数据业务处理能执段住放聚侵力有机结合起来,以差圆却领脚增强传送节点对多类型业务的综合承载能力。在当前实际的设备开发和应用中,如何有效承析药载以太网业务是关注的重点。
基于MSTP承载以太网业务的技术发展经历了业务透传承载和2层交换承载两个阶段。为了提高基于MSTP的以太网的组网应用能力及业务性能,人们已经在此类节点设毛念片国效使经观备中引入了大量新技术,如VC沙座背争级联与虚级联,链路容量调整方案(LCAS),GFP/LAPS/PPP等标准封装协议,基于以太网的CoS分类、排队和调度、流量控制等机制,8随根王钱行血02.1qVLAN和802.1ad运营商桥接(VLAN堆叠)技术等。
各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仅仅引入上述技术还不足以有效满足客户层(包括用户)的要求。为此,当前新的研究重点又发展到考虑如何将RPR和MPLS等技术内嵌入MSTP中灯代李末。
通过内嵌RPR的如提利与布知极火MSTP承载以太网业务时具有如下特点:简化了环照路内的分组处理过程、提高了环网带宽的利用效率、支持快速的保护倒换机制、具有带宽公平机制和业务分类处理能力、支持拓扑自动发现,以及可支持广播和组播业务。RPR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细粒度的基于单个用户的QoS保证机制,仅支持环型拓扑、难以提供端到端的用户流量的标识和控制等。
通过内嵌MPLS的MSTP承载以太网业务时具有如下以缺编特点:能够实现端到端的用户标识和流量控制,具有合理的带宽动态分配机制和端到端的QoS保证能力;通过使用MPLS标记,允许不同用户使用同样的VLANID,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方案的VLAN地址空间的限制问题,由于采用标签机制,MPLS的路由计算可以基于以太网拓扑,因此减少了路由设备的数量和复总绝阻迫杂度,优化了以太网数据在MSTP中的传输效率。另外,能够提供2层的VPN服务顺也是内嵌MPLS的MSTP所具有的一大特色,目前业界正在积极研究如何在MSTP中实现2层MartiniMPLSVPN的问题。但是,为了充分发挥MPL占眼器路土面做谈总S所具有的上述优势(例如实现MPLSVPN业务,并通过支持VPN成员的自动发现及动态配置以提高VPN业务的可用性),需要采用一定的信令和路由协议,实现相对复杂。
显然,针对不同的网络应用环境和以太网业务的流量模式,内嵌MPLS与内嵌RPR的MSTP各有优缺点,很难、也没有必要一比高低。综合两种技术共同实现对以太网业务的处理也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方法,此时,采用MPLS和RPR技术分别针对用户流量和节点管道实施控制,并将2个不同阶段的流量控制过程适当地关联,能够进一步提高MSTP处理以太网业务的能力。
基于来自分组技术的多业务传送平台也是一类重要的MSTP解决方案,又有人称之为MSPP,主要包括基于IP、RPR、MSR等的MSTP方案。基于分组技术的MSTP简化了协议层次,降低了解决方案的成本,但同时也带来了实现多业务(特别是对QoS敏感的实时业务)承载时QoS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的问题。因此,该方案演进的主要目标是如何有效地解决QoS保证问题。
多年来,智能化的光传输技术一直为业内人士所关注,人们希望通过构建智能化的光传输网络来解决现有传输网络存在的两个方面的问题;j传统网络难以适应网上快速增长的数据业务所具有的不可预见性,实现网络带宽的动态分配;k传统光传输网主要依靠人工配置网络连接,耗时费力且难以适应现代网络拓展新业务的需要。ASON正是在这一需求的牵引下产生的。和传统的光网络技术相比,ASON的老再岁称张优点均来源于它所具有的智能,具体来说是来源于“自动交换”。
无论是技术本身还是对于实际网络应用,ASON所带来的先进性都是往斗德沙秋入局营证较令人惊喜的:通过流量工程,允许将网络资源动态地分配给路由;采用了专门的控制平面协议,而不是通过只有少量原语集的网管协议实现网络控制,具有可扩展的信令能力集,支持多厂家环境下的连接控制;具有快速的业务提蛋回常属异花委列标顾供和拓展能力,具有快速业务恢复能力,使网络在出现问题时仍能够维持一定水平的服务;便于引入诸如按需带宽业务、波长批发、波长出租、动态路由分配、L360百科1VPN等新的业务类型,使传统的传送网向业务网方向演进,可以提供各种不同QoS等级的区分服务,例如可以结合不同层面上的不同保护析激喜车远去级别提供不同等级的服务。
智能实伤底端波国秋到类光网络是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完液乙用装放害印袁艺英势,但它在网络中的应用将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在这一演进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以下因素的影响:设备的兼容性和网络建设的经济性(包括建设成本、运营与维护、收益),业务的平滑过渡和新业务的引入,组网模式,训车着脱求课掉节点技术的成熟情况,信令、路由和接口协议的标准化进展等。
目前,能够部分支持ASON智能的光节点,已经开始逐步应用于电信网络。从实际进展情况看,ASON大规模应用于网络各层面还需要一定时间,它将首先在长途骨干网和城掉红道单威互光赵目卫则域骨干网中得到应用,进而逐步向网络边缘渗透。考虑到引入独立控制平面所带来的网络建设成本,具有完整ASON智能的网络节点可能不会大量部署在网络边缘(如网络接入层)。在网络边缘的一个可能的选择是:由SDHECC提供ASON控制平面所需的传输政被电孔亲配你笑号啊带宽,如需要还应进一步对ASON智能进行适业抗贵说齐当的裁减以降低资源占用,最终实现具有高性价比的智能光传输节点。
近两年来,能够普遍应用的基于单波道的最高传输容量一直停留在SDH10Gb/s。40Gb/s的应用需求仍然存在,但它在节点技术、网络应用和系统的性能价格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另外,由于存在具有部分可替代性的解决方案(如DWDM),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影响了40Gb/sSDH系统走向商用的步伐。
从200果1年至今,基于D治准失其务WDM技术提高光传送容粉否胞死好呼弱呀而量的最高水平基本保持在10促Tb/s。OFC2吃儿农001和OFC2002报导的有关光纤传输系统最高传输容量的记录已经达到了10Tb/s。OFC2003报导的研究成果最高仅为6.4Tb/s。名的另外,从国内未来2-3年干线网络容量需求的增长趋势分析,实际大量商用的DWDM系统的最大传送容量基本保持在1.6Tb/s水平。
随着城域网内传输带宽需求的不断增长,WDM系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城域传输网络。和长途光网络相比,城域光网络具有传输距离较短、拓扑灵活,以及接入业务类型丰富等特点。因此,应用于城域环境的WDM系统,在具有大容量特点的同时,还具有组网灵活、易扩展、低成本和易管理等优点。城域WDM系统包笑差停宣响据括城域DWDM和C但厂社乙议WDM。
应用环境的不同,使城域WDM系统的设备配置及技术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由于城域网内的传输距离一般在100公里以下,因而相应WDM系统通常无须使用光放大器,对光收发模块的要求也明显降低。由于可能省掉光放大器,WDM系统波长数目的增加将不再受到光放大器有效增益带宽(增益平坦)的限制,可以允许使用波长间隔较宽、波长精度和稳定度相对较低的光收、发模块和合、分波器件,进一步降低系统成本。当系统的波长间隔扩大到一定程度(如大于2nm)时,就是CWDM。
CWDM也是城域光网络中值得关注的一项技术。和城域DWDM主要应用于城域骨干网络不同,CWDM更多应用于城域网络的边缘。CWDM对器件的要求比DWDM低得多。以分波器为例,DWDM系统中使用的100GHz(0.8nm)滤波器一般大约有150层,而CWDM系统中使用的2500GHz(20nm)滤波器只需50层,其成本比DWDM滤波器的成本少50%,而且预计在未来的2到3年内,实现自动化生产后的成本可望再降低1/3。
无源光网络(PON)技术是为了支持点到多点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光接入技术。由于采用光纤作为传输媒质,并使用无源光分配网,PON避免了外部设备的电磁干扰和环境影响,减少了线路和外部设备的故障率,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同时节约了维护成本。窄带PON几乎没有怎么实际应用就被宽带PON(BPON)取代了,BPON目前出现了APON、EPON和GPON这3种技术。
APON(ATMPON)是FSAN(全业务接入网)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发完成,并随后确定为ITU标准(G.983)。由于存在复杂性高和数据传输效率低等问题,因此虽然APON的技术相对成熟,除了在日本有规模应用外,始终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EPON(EthernetPON)是IEEE组织“以太网最后一公里(EFM)”研究组于2000年11月通过的标准。以太网作为最流行的企事业用户接人手段,具有建设成本、运营成本较低,可扩展性好,安装维护容易等特点,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人们对于通过将以太网和PON这两种技术结合以最终实现FTTH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GPON是FSAN组织于2001年开始起草的传输速率超过1Gb/s的PON标准。2003年1月,两个有关GPON的标准(G.984.1和G.984.2)在ITU得到通过。GPON技术产生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不同的服务需求对应不同的系统容量。GPON的帧结构不基于任何指定类型的格式,而是基于各种用户信号原有的格式进行封装。因此,它不但能够提供高速的比特率,而且可以支持各种接人业务,特别是能够非常有效地支持原有格式的数据流量和TDM业务。
和GPON相比,EPON最大的问题是其承载业务的总体效率不高。由于采用8B/10B编码作为线路编码,这本身就引入了20%的带宽损失,再加上EPON适配业务的带宽利用率只有60-70%,从而使它的总体效率只有50%左右。而GPON具有高比特速率(最高2.4Gb/s)、传输时不改变原有信号格式(即透明传输)、很高的传输效率(94%),以及能够支持多种业务(TDM和数据)等优点,因此该项技术一经提出即备受关注。
GPON和EPON这两种方案都不乏各自的支持者,究竟谁能够在未来的应用中占据主导地位尚难下定论。另外,虽然BPON技术无可争议的仍将是未来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方向,但从当前技术发展、成本及应用需求的实际状况看,它距离实现广泛应用于电信接入网络这一最终目标仍会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