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高考来自1977》,由江海洋导演,王360百科学兵、孙海英、周显欣到等主演。1977年的高考对于中国人来底供培核为越玉了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革收解推官好命。实际上中国77届、78届中学生给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这部电影不仅从对于77届、78届那些的人产生影响,而是对这一代人,以及这一代人的后代,和现在素内正告曾运动模正在经历高考的年轻人们,甚至是后代的后代都能产生影响。该片由上影集团斥资2000万元拍摄,2009年4月上映。
“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
1977年12月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总设计师”邓小平书就的大手笔,也为日后中国社会的变革埋下重要的伏笔。
本来自片故事立足于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一堆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们中有被分场革委会主任(老迟)看好的接班人(北京知青潘志友),更多的则是不堪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变 “知识360百科青年”命运的青年人(上海知青强子、陈琼、小根宝等)。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际,邓小平合纪拉的复出,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几乎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
但是,就他们所处的年代和环境,要想真正走出“鲤鱼跳龙门”的一步,甚至仅仅是获得尝试的资格都谈何容易,志愿报考和单位推荐的颠覆、青春的萌动和农场管理者思维的差异、渴望改变命运和家庭测风垂大愿联祖婷成分历史“斑点”之间的鸿沟……不同的人,围绕着小小的红色公章,做着命运的搏击。强子的绝食、小根宝的意外弃世、陈琼的反革命父亲风波……他们的身上凝缩着“知青”这个特殊类群所承受的历史苦难。
结局是喜剧的,所有的矛盾在“人性”这两个字中悄然冰融,甚至可以说有点跨越历史的理想主义。而在纪念改革开放践书高明见逐零额阿树30周年的现在,当我们回味恢复高考制度前后那并不长久却异常凝重的时刻时,终于可以说:它作为历史的一页,毕竟已经翻过去了!来源:世纪环球在线
1977年的夏秋之间,在东北某农固投保液著比日意查在练场三分场。 革委会块民管酒适优满老迟在床上辗转反侧,睡的极其不踏实。农场的路要百翻修,定谁做队长是个很重要的事情。老迟立刻想到潘志友,潘志温推板打流逐友是个北京知青,是老迟的今走积爱将,人聪明又肯干,最重要觉悟很高。不过最近,让老迟最省心的潘志友,偏偏做了最不省心的事情——负河最杨出响父体氧赶待公然和右派之女陈琼谈起恋爱来。
潘志友和陈琼卿卿我我的在树丛间,突然被跳出等宜护爱职劳娘来的巡逻队员抓住,给揪了起来。潘志友喊着:“主任……”老迟一下子醒了林复委极能广云突列兴散,他从床上坐起来,突然眼睛一亮。为什么不给陈琼个机会,让她走的远远的!对,就这么办,老迟心里踏实了,笑眯黄守解使毛眯的又睡了。
第二天晚上,老斗乎海否律其迟正在为辖区内的沼泽述西蒸水第里足更钱缩地大雁洼未来的良田计划运筹帷幄,他手下的一堆知青却在百无聊赖地守候在操场上的流动电影放映机前,看着新闻纪录片——北京一场似乎与他们毫无关联的足球赛。当大家惊讶地看到邓小平出现周料儿起里在电影屏幕上时,顿生一些异常的兴奋,并且敏感地才缺应意识到这一幕很可能和未来有着一定的关联。这些知情多半来自大城市,看似习惯了这种战天斗地的生活。然而实际上,改变命运的想法一直在强子(张国强)、小根宝等人看似麻木的外表下暗潮涌动。一个最关键的机会,就是获得农场的推荐去读大学——这一点恰恰使得老迟宣布的修路先遣队计划成为知青们垂涎的要点。立功、受推荐、读大学告别知青生涯,强子他们在沉默中勾画着自己的梦想,但让大家万万没想到的是,老迟最终将先遣队队长的职宁费兰务给了不起眼的女知青陈琼。 强子等人很不服气,陈琼却是受宠若惊。潘志友也显得非常吃惊。陈琼算是老迟最不待见的人之一了,这样重要的任务落在她的身上,大家一时间摸不清老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陈琼出身“历史反革命”家庭,虽然父母离婚但对她的影响依旧是不可避免的,为此她安于知青的生涯。即使和三分场直属连连长,北京知青潘志友恋爱,她很想好好的跟潘志友过日子,但是实际上,她是极其自卑,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配不上潘志友。
不过,老迟他想到的妙招,就是让陈琼靠先遣队建功,自己顺理成章将其报送大学,让这对阶级成份差异巨大的年轻恋人劳燕分飞。潘志友珍惜与陈琼的感情,但是他更明白大学对于改变恋人命运的意义。而屡受打击,急切需要“向组织靠拢”的陈琼几乎习惯了别人操纵她的人生,在逆来顺受中等待着自己未来的走向,哪怕老迟要另外给她介绍对象,她竟也一口答应。
虽然陈琼获得了先机,但是为了得到读大学的推荐,其他知青们还在做着竞争。他们决定用扛大包的比赛方式来一决胜负,看看谁能拿到推荐表。
最后,还是他们中最弱小的小根宝赢了,因为他获得了潘志友、强子等人的强力支持,一直很自卑的小根宝也第一次收获了自信和希望。
陈琼虽然获得了一直梦想的荣誉,但是她心里依然像块石头一样压着难受。只要一想到父亲陈甫德的样子,她就生不如死,是父亲把她带到如此绝境。
而被打成历史反革命的陈甫德,为了让女儿参加高考,不顾一切禁锢,逃出生天的来到农场附近,既想立刻开始给女儿复习,又怕女儿不接受。巧的是,他遇到了强子。于是,强子成为了率先获得考试复习机会的知青。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不胫而走的消息让大家苦苦支撑的“死水”局面震动出涟漪——高考制度将于当年恢复,推荐上大学从制度上就此成为了历史。
传言、迟疑、猜测、激动……机遇的大门不再是一张薄而沉重的推荐表,而是向每个急于改变命运的知青打开了。8年积聚的清苦生涯,愤怒和痛苦,如积累的火山开始滚动起他们的岩浆。就连无心高考的潘志友和陈琼也开始不安和骚动,因为他们隐约感受到,一场社会的变革即将到来。
对此,有一个人是难以接受的,那就是老迟。这么多年的农场生涯,投入了他的青春和理想,也收获了成绩,当然,同时也收获了一种固定难移的思维模式。当那些永不安份的知青们暴露出一点点动摇他权威的苗头,他都会全力予以禁锢和制止,更何况这一次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引诱和动摇,他岂能接受自己权威受到这样的挑战。
老迟依然使用一贯方式,迫使知青们了解“现状”——农场当家人还是他一个,要考试的,必须获得推荐。他当然下意识地排斥着,坚决认定那是谣言,更加严厉地管辖起自己的部下,更加主动地安排着所有人的每一道人生轨迹,更试图用全力推动大雁洼的计划和憧憬,让一切恢复到“正轨”。
但是,他很快就感到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首先,他发现以强子为首越来越多的心思萌动的知青开始自发复习迎考,由此吸引大量精力;其次,他的权威不可避免的动摇了;最终,连他的爱将潘志友和他眼里最容易拿捏的弱者陈琼也摆脱了他的“紧箍咒”,老迟居然目睹他们双双睡到了一张床上……
《高考1977》剧照军人出身的老迟岂肯束手就擒,尽管他最终不得不接受高考制度变革的事实,但是他掌握的公章并没有过时,凭此他足以设立决定每个人命运走向的关隘!而对另一件令他操心的爱将生活问题,他则利用陈琼的“反革命”父亲陈甫德贸然赶来的秘密,对陈琼施加着压力,陈琼违心出卖父亲的表现也让老迟觉得大局在握。
然而,堵住火山的喷发可不是容易的。当目睹机遇如此接近,而老迟人为制造的困难又如此现实时,强子他们愤怒了,他们绝食抗议……
老迟曾经无比坚持的立场最终动摇了,潘志友适当的劝诫,陈甫德对女儿无私的爱,最终唤醒了他的人性。在矛盾中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小根宝因为意外事故而死亡,也深深地触动了他,毕竟,在铁的纪律外衣下他还是一个善良的长者。在大雁洼关键的烧荒战役中,他感慨过去的一切如同烈火舔烧的野草那样永不回头了。
最终,他通过潘志友悄然打开了缺口,也在赶考的知青最需要帮助的时刻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支柱。
1977年12月10日,改变一代人命运的高考在这一天复苏,“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苏醒了”。孤独地坐在考场外的老迟等来了拿着填满考卷却没有上交的潘志友,想留下的终究会留下;而想离开的,无数像老迟这样的“主任”再也不会动用他们的公章设置障碍了——
1977年三分场高考录取名单
陈琼,北京大学数学系;
张国强(强子),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
皮奉山(老皮),上海机械学院机械制造系;
刘宾,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教系;
李伟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范大永,吉林大学中文系;
曾志刚,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
刘建设,上海师范学院……
王学兵饰 潘志友
孙海英饰 老迟
赵有亮饰 陈甫德
周显欣饰 陈琼
江海洋,中国电影导演、摄影,曾考价笔本是教师。1978年考入北京李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任刘满未快叫史攻内加两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1982年至1986年参加过影片《城南旧事》、《小街》、《姐姐》、《流亡大学》的拍摄,历任场记、助理导演、副导演。1986年与人合作编剧并独立执导了影片《最后的太阳》,该片获上海文学来自艺术大奖、优秀影片最佳编剧奖、'文汇'新时期十年电影奖和最佳处女作奖提名,该片还入选了印度的中国电影周。《一无所有》是360百科1990年全国十大卖座片之一,同时参加比利时的中国电影周。
电影: 《城南旧事》;《纯白之恋》;《最后的太脸项松掌帝阳》;《小芳的故事》;《三个女人一个梦》;《匿名电话》;《夺命惊魂上海滩》;《荒岛枪声》;《真假英雄兄弟情》;《一无所有》;《纸月亮》;《高考1977》;
电视剧 :《聊斋之花姑子》;《苏河似展婆婆 媳妇 小姑》;《生死卧底》;《生死英雄》;《一江春水向东流》;
1977年的我
我是一个从学校门走向另一个学校门的人,72届高中毕业,插队落户的热潮已过,当时下农场正在逐渐开始,家里有两个姐姐在外地般国插队落户,所以自己就有幸可以留在上海。72年上海恢复了技校,我就进入上海冶她愿气再久值红先金机械学校,也就是今天的应用技术学院,分在机械专业,方向是培养助理工程师,学习的是机械设计。觉得当时很幸运,自己还是喜欢读书,学的也是设计。读了两年,期间做了校级学生干部,文体表现很突出,做了很多学生活动,成绩也不错,毕业后就留校做了教师。而后从事了四年的冶金专业实验室的工作,但是心里一直想的还是自己最喜欢并且始终想从事的文艺事业算。我直到今天才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眼严规沿元龙办理:一个人的幸运是一生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业,人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才是真正幸运的事。
77年招生的情况很突然,真个事情感觉措手不及,各地都有各地情况,我们当时都算是受过了教育,工作还过得去,配也就错过了当年的考试。迫月女训史备扩块游束后来身边的人都在报考各大院校,高考的形势也逐渐明晰,78年终于决定参加高考,第一个选择了电影学院,研究了报考条件,当年我23岁,本想报考表演系,很想做演员。但在做演员的父亲的建议下还是报考了导演系,考试的要求正好府说凯很航题意矛和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希击供含都很接近,自己又有当过学生干部的经验及参与教师工作的经历,很快让考官一眼相中,那时恰好看过很候治多电影的理论书籍,并且还和主考官讨论起岩崎昶的<电影的理论>这本书,也讲到爱森斯坦预言电影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模式,就这样在当时许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初入导演系的时候年龄算是班级里很小的。
1978年我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可以说是到了一个新的天地,到了学校感觉人生从此有了新起点。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们非常好,导演系当决深庆报诉喜族儿坏较时的教案材料很缺乏,但是当时非常抓紧时间学习。自己看书,还和同学借了看,几乎所知的电影书籍我全都浏览了,在图初处站味未卷书馆看到一直关灯,当时摄影系同学对着电影镜头拍照研究,我们就用读书笔记和他们换着看,共同讨论一起进步。十多年想要获得更多知识的学生,加上重返课堂充满激情的老师,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更加强烈。
学校毕业后来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始做自己一直想要从事的文艺事业,后来就做了导演。
天天都问自己:我是什么,我要什么。
我天天都问自己:我是什么,我要什么。我的专业是什么,生活目的是什么。就像图水可沙张法第五代导演,我的那些同学一样,比如:张艺谋,陈凯歌他们都知道“我要什么”。其他的都不用去想,他们就在天天考虑:我要的就是这个,我要的就是电影。其实事实也就煤顺培妒务胡概务特众是这样,他们现在都做的很好,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对于自己在77年高考以后的反思。可能自己有不同的命运。
第一是感恩,其次是自己命运改变的不同,再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不断上升。
其次是反思:能够感恩前辈,敢于抓住时代的机遇,反思民族和国家的多次变革。
成也高考,败也高考。所以要不停的反思。
我当时想要拍一部电视剧,当时这个稿子在我脑海中,很想拍高考的类型的影片。从构思的时候,就有四五个版本的方案,从各个角度切入都有。我那时候静心想,首先想到的是老迟和不远万里送高考材料给自己女儿的陈浦德,一个是纯粹组织化的,一个是纯粹的人。过去的人是在组织里的,如果有幸,组织的华丽转身可以给到当时的年轻人很多机会。他们都是最有人性的突出表现,也就从侧面写到了当时考生在回归人性的转变。这两个人物确定了,而后确定下了国营农场的组织背景,再详尽介绍了小车站追车的场景。邓小平在荧幕上的形象,是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和感受,也就加入到了最初的一万三千字的电影提纲中。再融入了知青的各种形象,有留在农场的形象,也有考上回上海的知青形象。
所以在我印象中最高潮的片段是知青们坐着拖拉机去参加考试,当拖拉机半路坏掉跑不动的时候,他们奋力往火车站赶的场景,有些人互相搀着跑,还有些倒下跑不动的叫着前面的人一定要好好考。一些人跑到火车站和站长说:“再等等,再等等,爹啊,十年就这么一回啊。”不知道多少人在路上倒下,没赶上火车就等于没赶上人生的变革。当所有人在车站上傻看火车开走时,老迟作为组织的缩影他的心理开始转变,展现出人性的浮归,反应出了电影最想表现出的,以人为本的想法。老迟的改变为人处世的意识已经上升到民族的意识,国家的希望。从组织的阶级性转变成为内心深处的人性,恢复了对人性的尊重与关怀。
《高考1977》剧照我的第一部电视剧是<婆婆媳妇与小姑> ,开始太注重画面质量,是受到了电影的影响。但是电影是生命,电视剧是生活,在电影不景气的背景下,转从电视剧身上来寻找自己的支点。也是自己的一种转变。电视是0.7秒换频道,和电影不同。放下了身段来拍电视剧,电视剧更多的是编剧与演员的艺术。当时自己拿着摄像机想做的很艺术,把整个场景用长镜头走了一遍,来到故事发生的地点,觉得很好想做片头,结果电视台还是要剪成高潮花絮来做片头。,也就体现了电视要迎合观众,要把生活缩小了。
再拍电影,《高考1977》也是机缘。电影的美是视听效果的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把生活给放大了。
我从导演的角度来说,拍电视剧时,必须观众为主,你就要作观众。拍电影,你时刻要想到光影效果和自己心中所想要的效果。
一开始,在广西南丹县找到了农场和车站,风景觉得还过得去。回到上海以后,回来和殷一璀书记聊了起来,她也是77届的,她就说我们上海人拍片子一定要大气。当时我就觉得上海人做事情以前第一原则只是尽力不要把事情做坏,就是没有魄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后来受到了殷书记的影响,我就决定要把这部电影做到最好。后来想邀请我的好友陈道明和他聊起来,他也曾是一个男知青,通过高考考进大学的,也会很有感触。后来,他就说你为什么不去东北,那里有白山黑水、大小兴安岭那边知青很多。结果我们就和美工从吉林开始找一路北上,先找到漠河车站结果室外零下40度,肯定不能拍。后来朋友介绍找到了在黑龙江小兴安岭附近的伊春市找到一个农场非常合适,当时的标语和房子都在,也找到了一个火车站,就是想如果找到一个蒸汽车头那该多好,大家就下决心找蒸汽车头,找了很多人去问,后来终于在鹤岗市一个矿区里找到了一个能开又有车厢的老式蒸汽火车,当时我想真是天助我也。但是这个车头太老,不能上轨道开。最后找到一个废弃的车站,我们摄制组就自己搭了一个站台。
最遗憾的是伊春在秋天实在很漂亮,满山遍野都是七彩的。白桦林里的树叶都是黄色的,真是很漂亮。结果我们摄制组去了,在一夜之间开始刮了阵风也就代表了当地马上就要冷下来了。在东北很快就冷下来,室外温度也在零下了。结果最后没有办法拍到伊春最美丽的时候。
首先车辆的行驶安全是一大障碍,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亲身经历危险翻车事件。那次伊春下暴雨,由于零下20度,结果地上全结成了冰,那天我一定要回到伊春,结果路上车子翻到了路边的沟里,险些出了意外。
还有一次下大雪,雪地里大车不能开,当天有六十几个演员要进农场,结果没办法就马上组织他们搭了二十几辆小车浩浩荡荡的车队开进的农场。
在东北冬季室外的气温相当低,室外在零下的工作温度时候很多机器都是电子的就不能正常工作了,机械上的润滑油首先就冻住了,用棉被裹住也没用,北京开来的大型发电车也断断续续供不上电。一天12个小时零下20度条件下,演职员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继续工作确实很困难。我们要拍一场秋天的戏,在农场室内是不能生火的,演员呼气理论上是不会有水蒸汽的,想尽了一切办法还是没用,结果他们就口含冰块,开拍了就脱掉棉大衣。
我们有一半的戏是不需要雪的,但是当时已经下了很大的雪。结果就马上组织了一个铲雪队,用大型吹风机把场地打扫干净。当晚就用大量的木屑盖住地面,在上面覆盖塑料布,第二天就把塑料布掀开继续拍摄。然而在我们需要雪的时候又没有雪了,又组织了铲雪队到山里去一袋一袋地运雪。这支队伍经历了灭学、铲雪、造雪,所有的苦都尝了,当时的所做深深感动了当地的工农兵。
一个开拖拉机的摄制组工作人员每天早上3点起来把拖拉机开到农场,把收费站的工作人员给感动了,感慨拍电影实在很苦,后来我们摄制组离开那里,所有收费站的工作人员都整齐列队来送我们,也令我们很感动。
我们摄制组的照明很令我感动,他一个人裹着两条被子在38米的高空照明,就这样一上就是5个小时,他确实是很敬业,觉得这个工作就是我的,结果他下来的时候冻得话也不能说了,我在心里说:兄弟,我谢谢你。从这点来讲,职工和职业的区别就是,职工化的人未必能吃这样的苦,而职业化的人就一定能吃这样的苦。团体和团队都是不同的,大家荣辱共进的精神就决定了以后团队里每个人的成就,他们就在不断地用行动写着自己的履历,我以后就肯定愿意和这些人合作,现在的这个社会就是很讲究职业道德的。
《高考1977》剧照孙海英是个很好的演员,他看了剧本以后,就很希望演这个角色,说他等了好久才等到这样一个角色。好的就是他自己也是东北人,很符合这个角色的需要,我们很快地就能沟通,他有意见还会和我争,我们的讨论都能达成一致。他自己还很能通变,用一口东北话来讲台词,这也是我所希望的。
这部戏最大的意外收获就是周显欣。我们曾经叫她来试过镜,但从资历和知名度来看她都还不够,一直到快开拍的时候都还没有定女主角,最后我和她谈了才确定下人选,她还做了很久的功课,把对角色的分析写了很厚的一打纸给我看。她父亲正好也是77届的,虽然可能没有亲身的经历,但是她的职业道德非常值得肯定,一切服从摄制组的安排。我就觉得明星可以制造但是好演员绝对不可以制造。演员必须是知识分子,要对人生、对美都有认识,角色是演员赋予生命的,传授知识传授美。我们摄制组对周显欣的都非常满意,包括上影厂领导看了,评价也非常高。她作为戏里唯一的一个女演员,个人的知识结构给这部戏增色不少。他还写了12篇摄制博客,确实把这件事认真来做的。他首先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演员,如果有机会可以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明星。
王学兵的职业风范和职业道德也特别好。王学兵和周显欣在雪地里的场景,当天零下二十度,他们在雪地里拖着农具,虽然很重拖不太动,但还是很奋力的在演。和他们在沟通的时候很能根据导演的意见,也能自己发挥。所以我一直觉得角色的魅力是演员本身的魅力所赋予的。电影里只有差的导演,没有差的演员,一切都要靠导演来组接和考虑。剧情则是要用来不断适合导演所选择的演员,表达剧本人物的鲜明特征。
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我们当时能够读大学是自己想也不敢想的。恢复了高考,也就恢复了整个民族的理性,恢复了公平公正公开。也给了这个民族一个机会。1977年12月10日这一天全民族都要感谢这一天,主要还是要感谢邓小平,是他唤醒了我们,唤醒了沉睡中的民族。
实际上中国77届、78届中学生给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这部电影不仅仅对于77届、78届那些的人产生影响,而是对这一代人,以及这一代人的后代,和现在正在经历高考的年轻人们,甚至是后代的后代都能产生影响。
希望不只是77届、78届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去看这部片子,更希望现在所有的年轻人,甚至是80后、90后的人有空都去看一看,感受一下当时的时代。
我很想跟现在的大学生说:社会有各方面的诱惑,也有各方面的问题,但是在校四年时光千万不能放松,只有抓紧时间不耽误学习,毕业以后才是真正对民族和国家有用的人。
在<高考1997>中,王学兵饰演一名参加1977年高考的知识青年,为把女友送进考场,结果自己放弃交卷。对于为何会选择这样一个半军事化农场“连长”的角色,王学兵坦言自己一直都很喜欢知青角色,“拍过去没经历过的戏比拍古装戏好,我自己对那个年代也有印象,而且我很能理解父辈当时的想法。”戏中,王学兵将与女主演周显欣拍摄一段床戏,被问及开拍前是否会紧张,平时敢言的他突然害羞起来,仅表示:“床戏与其他戏其实都一样,没有什么特别要说的。”
孙海英高考数学得9分
另一位主演孙海英在片中演一位从部队转业的农场场长。他在谈到当时自己由于职业演员的原因而未能圆大学梦时说:“我一直想考大学,但那时有演出,团里不让我考。”孙海英回忆说,“77年、78年我都参加了考前预备试,不过因为没有太多时间复习,成绩不怎么样。语文59分、历史39分、政治19分,数学最低,只有9分,都没及格呢。”据悉,该片计划明年3月上映,而片方也从今日起向社会征集1977年首批参加高考并踏入大学的学子们的入学照片。
《高考1977》片尾曲
作词:苏文
作曲:刘青
演唱:宋祖英
你的你的不期而至
你的你的不期而至
使顽强的生命有了全新的意义
你的你的如期而至
你的你的如期而至
让追梦的人们有了登月的天梯
你穿过穿过原野
你穿过穿过原野
给干涸的大地多少绿色的希冀
你掠过掠过海天
你掠过掠过海天
使澎湃的春潮变成连篇的写意
你是那样不可置信
你又是那样确定无疑
如同天雷在天际滚动
啊!高考1977!
你是那样不可置信
你又是那样确定无疑
如同春雷在天际滚动
啊!高考1977!
看点一:一代人的命运转折
1977年,文革虽然已经结束,但其影响并未完全消除,大批知青仍然滞留在农村,很难得到回城的机会。这是《高考1977》的大背景,就在这一年,在邓小平的力促之下,停摆11年的高考恢复了,“文革”中饱受磨难的570万中国城乡青年在同一时刻走进考场,这意味着,上大学不再是从前的工农兵学员推荐制度,一代中国青年的命运由此发生重大转折。
虽然当年的录取率极低,但就像片中一个人物说的那样:“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伟大很多,恢复高考是恢复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高考1977》截取了一群上海知青参加高考的故事,表现了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带给社会和人们的巨大冲击力,很有震撼效果。
看点二:了解久远的那个时代
投资方宣称,《高考1977》成本高达2000万,这个数字当然有点虚高。不过,从制作质量上来看,影片还是达到了一定的标准,非常能帮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
影片开头的一个场景是,农场里知青们在看露天电影,从他们欢快的神情上来看,这对他们是极为难得的享受,接下来停电,知青显然对此早有准备,用一辆自行车带动发动机继续放映,从而能够继续享受。
另一个很有深意的段落是,女主角陈琼的继父,中学数学教师陈甫德得到要恢复高考的内部消息后,没有向学校请假就从上海坐火车来到陈琼所在的黑龙江某农场,告诉她这个消息,而他消失的事件在学校内引起轰动。一个中年女老师(由<十六岁的花季>中的“童老师”杨昆饰演)就不满地说:就算他不是历史反革命,毕竟没有摘帽嘛。这一句话就让当时仍很压抑的社会氛围呼之欲出。
看点三:漂亮的集体演出
片中有五个主要人物,分别是王学兵饰演的北京知青潘志友,他是故事发生地三分场的直属连长,他很受农场头号人物老迟的器重;周显欣饰演上海知青陈琼,因为继父是历史反革命而对自己的前途不报希望,她和潘志友是跨越阶级界限的恋人,在那个时代,这可需要相当的勇气。
还有孙海英饰演的农场革委会主演老迟,精明而专横;周大勇饰演的上海知青张国强,他是片中上海知青的领袖,有想法,有担当,在高考资格被老迟取消之后,勇敢地以绝食反抗;最后是赵有亮饰演的陈甫德,这是一个有远见的知识分子。
这五个角色的饰演者,表演都相当精彩。尤其是孙海英,他把老迟的“公章长,公章短”,一副真理权力俱在手的张牙舞爪性格演的活灵活现,而后来他的转变也很有说服力
《高考1977》剧照看点四:唯美含蓄的床戏
传说中的激情戏确实有,但实际上并不激情,而是相反,很内敛,很唯美。那段场景是,上海知青陈琼决心不拖累情人潘志友,随便找个当地人结婚,但她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他,于是来到他的房间,主动宽衣解带,而缺少精神准备的潘志友看得目瞪口呆。
这里面有陈琼的一个背裸镜头,拍的很是漂亮精致,但也仅此而已,接下里的镜头就是两人一齐躺在炕上,盖着一床被。导演江海洋对这个场景的解释是:“因为王学兵的角色非常痛苦,周显欣和他说:‘我想让你看我,我要给你看,记住我一辈子’。其实这个是关键。”
看点五:主旋律能否突出重围
《高考1977》是一部国庆60周年献礼片,但影片导演江海洋却对票房很有想法:“这部戏如果票房不好的话,不是这部戏的悲哀,是社会的悲哀。”这显然有些托大,在当今的电影市场,好电影很难被埋没,但凡有一星半点可取之处,观众就会买账。票房不好就怨社会,有点说不过去。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体现出导演的自信。他既对影片的质量有信心,又带队跑了很多城市和高校做大规模宣传,主动出击的结果使影片得到了不错的评价。这是他放狂言的事实依据。但到底票房如何,还要等到影片上映。
高考1977是50后,整整一代人的内心身处最澎湃沧澜的心声,30年前,他们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学生,变成了痛苦的“知识青年”,不能再参加高考的“痛”经历了十年时间的磨打,最终降临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时,那已是种迟钝的麻木了。他们丧失城市户籍、中断学业、离开家庭、没有任何财产等最基本的社会身份,……也丧失了最基本的心灵温暖与关爱。
难以忍受的贫苦生活,单调的农业场景,在“战天斗地”“学大寨”的无数个日日夜夜,有青春,理想,激情,更有灾难和悲剧。这样的“仅仅能称之为活着的生活”到了1970年之后,已经堆积了太多的矛盾,人们在茫然中感受着命运的苦难,甚至是绝望。一万多人的农场,就有100多个精神病患者。有跳楼的,有上吊的,有为了饥饿去偷窃去斗殴的,有冒着危险偷偷返回城市的,有连续奸污女知青然后自杀的……他们处在剧烈的地域流走和心灵动荡之中。他们无望地流浪在自己的祖国上,内心充斥着孤独、迷茫、和沉重的伤感,一年,两年,十年,还是永远都是这样?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国家当时的困境?
知识改变命运,对高考的渴望成了当时知识青年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历史的转折,民族的觉醒,个人的重生也许成为恢复高考真正的意义所在。
它为每个处在黑暗中人带来了曙光,也也给了中华民族带来了“生”的希望。
《高考1977》片花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