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二重性,指的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具体来自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初居注亮印案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布航神诉怀试祖吧。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360百科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它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提出的劳动价值论成为完全科学的价值理论。 这是劳动一般的理论与实践。"将语纪取多伯价值(形式)从众多发展概鲁念中工作提取出来,作为抽象劳动社会内容的表达,作为一个规定总体,是为了打有肉神年重点显示范畴生产的整体性调欢翻问住盾雷洲特征。这里主要是弄清楚"内容的逻辑"和"形式的逻辑"的关系:从些待把商品生产方式的整体发展中来,回到生产判许构印养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相互依存关系。生产关系实体的运动和生产关系实体的构造在认识上统一化了,突出了研究对象的时空统一的工作规定。"
一句话总结:具体劳动创小操七粒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劳动二重居损普统刘更乎宗性理论正确地解释了价值和价值量、价值本质和价值形态、以及商品货币关系,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地说明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战炒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等,它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枢纽。
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作为物质的商品"体",其使用价来自值是物质在那种形杨激情者场岩持创米织略态下的客观存属,不存在真360百科正意义上的创造,自然力(人类劳动也是自然力的一部份),只是改变其形态引起属性转化。
上衣、麻布这些商品体的使用价值,简言之,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如果把上衣、麻布等等包含的各种不同的有用劳动的总和除外,总还剩有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因见防端创在的物质基质。人在生产中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宇宙的一切现象,不论是由人手创造的,还是由物理学的一般规律引起的,都不是真正的新创造,而只是物质的形态变化。结合和分离是人的智慧在分析再生产的观念时一再发现的唯一要素;价值<指使用价值,尽管维里在这里同重农学派论战时自己也不清楚说的是哪一种价值>和财富的再生产,如土地、空气和水在田地上变成谷物,或者昆虫的分泌物经过人的手变成丝绸,或者一些金属片被装配成钟表,也是这样。"(彼得罗·维里《政治经济学研究》1771年初版,载于库斯托第编《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名家文集》现季亚宣判边代部分,第15卷第21-22页)】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具体劳动见酒提飞乐皮世思非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即为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它是价值的实体,代表的是社会成员通过交换相互支配对方劳动的社会关系,即代表的是人支配人行福机周陈顺采神矿区巴为(劳动)权力,而不是具体的财富(使用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过程中,社会成员相互交换支配对方行为(劳动)的社会关系。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的价值。
商品和货币拜物教之谜,就是把人支配人劳兰施呢动的社会关系的权力,说成是物质的使用价值(物质的有用属性)或者使用价值的转化率。当交换今盾成功,劳动作为一种社会支配关系就表现为价值(交换价值),因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代表的是一种社会支配关系的权力,并不代表具体财富、自然因素及科技生产力。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人支配人的权力,使用价值来变算题见亮适占缺冷钱表现为具体财富。
《资本论》第一节内容是直接有关于商品的存在批判的,而从文体上看,这是一个鱼应序长许倒叙结构上的起点,实际思索从第四节开始。这里,存有特殊的被任燃更社会精神现象--商品拜物教。 商品是一种拜物教性质的认识现象,在初版中,马克思讨论说,这其实也是等价形式(绝背矿讨片的但根对价值形式)不同兴封牛争分宽检岩于相对价值形式的一个特点: "等价形式的第四个特点:商品形式的拜物教在等耐顺轴困款例设虽济身石价形式中比在相对价值形腊察肯凳式中更为明显。"因为它归结了等价形式的其它三个特点:"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及"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的形式,狼脚浆成为直接社别门住草王终姜宙签会形式的劳动"。作为一种"价值镜",因此, "20 码麻布=1 件上衣,或20 码麻布值1 件吸啊尔孩上衣,只是表示: (1) 生产这些物品所需的不同种劳渗墓断动,作为人类劳动,具有同等意义;(2)生产它们所耗费的劳动量,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规律来计量的; (3)裁缝与织工结成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可以说, "正是在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产者们才把他们不同种的有用劳动作为人类劳动等同起来。也正是在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产者们才按人类劳动力耗费提的持续时间来计量他们的劳动量。"另一方面,"在我们的交易中,在生产者们看来,他们自身劳踏兰踏棉师扩务动的这种社会性质煮船己拉研给律外续讨樱却成了劳动产品本身的天然的社会属性,成了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规定;各种不同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在他们看来,成了劳动产品的价值属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量,在他们看来,成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最后,生产者证这另配个宁之间因他们的劳动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在他们看来谁,成了这些物品即劳动产品的价值唱英关系或社会关系。" "正因为这样,在他们看来,劳动产品成了商伤均次解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
资本论因此,批判性分析要从商品存在开始。"理解商品的困难在于:商品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范畴一样,是一种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的关系。生产者使他们的产品作为商品互相发生关系,从而使他们的不同种类的劳动作为一般人类劳动发生关系,没有物这种中介,他们就办不成这种事。这样一来,人的关系便表现为物的关系了。" "对商品生产占书听建研统治地位的社会来说,基督教,特别是新教,乃是合适的宗教。" 从假象的破除开始,其实是从研究工作的结束点费成老肉开始。"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大助着万育岩器怎,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坏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观念上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 如果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更偏重了研究,那么可以说,商品章注重了叙述。从叙述形式开始,是便于尽快找到社会存在的内部工作结构,而后从批判中引出认识。另一方面,研究已经内含于叙述,是对批判规定的辩证揭示。尽管如此,人们总宁可相信《资本论》为一逻辑演绎体系。如此,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被两分了,介于它们之间的社会内容被倒果为因成"社会形式的产物",相反逻辑是: "在生产过程中抽象劳动的存在是'作为思维中的东西,并且事前就把该劳动的产品看作同一定量的货币相等'。这就是说,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只是抽象劳动的思想,它只是在交换中才转变成为实在的抽象劳动。" 据此可能认为,马克思的逻辑依据了"交换决定论",秉持"交换必有共通物" (实际是一种"理论假设") 的分析思路。
总之,商品的存在具有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物的属性(社会属性),但不是平行并列的两种存在属性。前者--商品存留在使用价值方面的 "物性" (物质性质)是人同他的自然的共同设定物,后者作为"物性"则完全是人自身的造设,而归根结底乃是人们之间结成的社会生产关系的设定物。商品作为"定在",乃是物质的社会存在。这是从认识上予以根本对立的同一属性,即物质的社会属性。"我们知道:价值实体就是劳动;劳动量的尺度就是劳动持续时间。" 物质条件制约一定社会关系的发生,但是反过来,一定社会关系总是要规定自己的社会物质形式。商品归根结底是一个矛盾物。这其实又是个别存在物的实践过程,是其作为"类存在" (社会物)的生成。
商品章无论如何不能说成是关于商品知识论之阐述。要知道,商品本身是不断历史地发生发展的经济运动现象,无论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因素,抑或商品体的内在本质--价值因素,莫不如此。
商品生产方式根本呈现的是这一社会实践活动规定性: "生产的一般规定在一定社会阶段上对特殊生产形式的关系",从而意味着"科学的叙述对现实运动的关系……不是这里所要说的",它们将"留待别处(后面)再说。" 同样,既然"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 那么,整体规定的劳动二重性也就生出:一方面,"广义的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本身是如何生成的)是阐说历史生产方式的发生与不断生长构造的基础,揭明了"时间发展形态的生产关系"规定(决定如何生理耗费); 另一方面,"狭义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所体现的劳动二重性规定)是阐说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的社会发生与不断生长构造的基础,并揭明"空间发展形态的生产关系"规定(决定生理耗费多少)。一者是运动骨骼,一者是运动组织即血和肉,这种时空交融 (空间内含于时间过程--例如商品的使命即是货币、货币的使命即是"资本",而资本的使命即是"消灭"商品和货币)统一的实践性生长关系当然不会是什么"思维具体",也不是什么思维规定,甚至不是范畴本身,因为,研究对象的时空统一体生产范畴,决定着范畴的活动样式和运动界限。
商品的概念其实是历史发展(以历史发生为基础的矛盾运动)上的一种客观结果,即历史商品生产的直接结果。商品的最高概念,亦即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形式)运动形式反映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社会存在的生长关系。其历史的实在规定就是"商品(货币)";其在社会形式上所对应的经济运动是:W-G-W。这是资本关系的母规定和母概念。而在该运动形式中,货币流通的规定由商品流通规定直接赋给,二者取得了相互依存的生活关系。商品的拜物教由此就容易转化成货币的拜物教,商品进一步概念化了,这就是"理想市民社会"形态。
但是毫无疑问, "人们在自己的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单纯原子般的关系,从而,人们自己的生产关系的不受他们控制和不以他们有意识的个人活动为转移的物的形式,首先就是通过他们的劳动产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这一点而表现出来。因此,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
马克思将《资本论》副标题命名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意味着分析就从批判开始,以全面拒绝非批判的实证理论--资产阶级财富理论。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因而不能看作关于商品的知识论架构,毋宁说成是关于实践化的批判分析的一种诉求,即"财富的存在论批判"。通过拒绝财富的自足自明,价值理论得以升腾出来,内置于批判规定当中。接续的"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分析则把问题进一步归结为关于"劳动"的价值理论这一历史性批判架构。经过两节内容的工作努力,在《商品·价值形式》中,财富批判理论被建立起来,被归结为整体的历史发展理论(即交换价值发展理论)予以考虑,而这不过就是解剖商品经济社会的系统性生成。狭义地看,政治经济学批判就体现在商品规定的总归结中,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既归总问题,也是问题的彻底解决。 所以,既然资产阶级尤其忌谈"历史(发展)",那么应当把每一财富生产方式还原为历史生产方式予以整体考察,这样, "价值的一切本质上的规定都包含在这里了。"
这种考察所揭示出来的其实就是处在一定时空状态的社会生产,--它是比较各种经济形态社会的架构基础,从中提炼出的发展规定构成对市民社会的否定,这是一个历史的实践批判过程。
什么是二重性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未作没正面作答。马克思说劳动二重性是这样的: "一切劳动, 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 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 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 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 它生产使用价值。" 一者指示物质生产的历史存在规定和形式, 一者指示物质生产的社会存在规定和形式。二者显然不能两分, 毋宁说是一个规定整体。马克思强调: "即使严格地说在商品中不存在两种劳动, 但是, 随着把商品的使用价值看作它的产品, 或者把这个商品的价值看作它的纯客观表现, 同一种劳动在商品中就同自身相对立着。" 可见, 马克思的意图是指明所谓"劳动二重性" 即"物质生产和它所包含的关系"。所以他说: "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 是首先由我明确指出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评"第一个文件" 中有一种尝试性的诘问: 现在让我们超出国民经济学的水平……来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 把人类的最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 这在人类发展中具有什么意义? (2) 主张细小改革的人不是希望提高工资并以此来改善工人阶级的状况, 就是(像蒲鲁东那样) 把工资的平等看作社会革命的目标, 他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误?这实际就是对劳动二重性的"理论询问", 但不是直接回答"劳动是什么" 的问题, 而是指向它的两个先决性议题: "劳动如何来" (生产方式理论)以及"劳动为什么" (生产关系理论)。它根本否决了资产阶级自足性科学, 将工作指针笔直指向开放的实践发展结构。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初诞生的深层理论意蕴。
总之,马克思主义视域内的二重性分析是建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学的学说原理, 因而就内涵逻辑和实践范式来说, 劳动二重性与研究对象具有结构上的内在契合性, 它决不谋求认识属性的简单的相互隔开。劳动二重性实践之路是否决物象自足性, 还原对象的历史规定; 否决社会物象关系的资产阶级拟制, 进一步还原研究对象的理论规定。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实践图景即在于以历史主义和实践主义为双重的建构逻辑取向, 规定大写的历史理论, 全面落实政治经济学批判。该研究进路旨在阐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整体性批判所得到的认识结果,是对历史进行总体分析、系统性考察而得出的建构性理论, 是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性理论。
我们以人们对科学抽象法的一系列"新解"之失败分析概述和归结全文。在实体-形式-生活生长和发展层级之内,单就形式生长而论,的确存在着"物"的"社会形式""历史地获得和叠加"工作路线,其间蕴涵"置换",并且实体-形式的整体置换是理解生活形式更换的基础。价值转化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所以说,由存在的客观批判出发,客观存有工作路径。例如,商品的本质批判--商品的社会(生活)形式(商品概念批判),以及资本的本质批判--资本的运动形式和社会生活形式(资本概念批判),但决非什么抽象"上升为"具体(思维具体)。抽象-具体是整体的存在和工作规定。另一方面,社会存在的历史发生也是整体的,是从一定矛盾发展结构生发而来的。其间蕴涵规定"叠换"。并且,"形式叠加"也毋宁说成对于抽象和具体而言是同步进行的,这种关系乃是社会整体生长域内的客观存在。这就形成对象域内的"置换"和"叠加"的规定的相互导引,对象推动为研究对象。所以严格而言,《资本论》并不从逻辑出发,乃是从社会存在的生长规定出发。马克思晚年进一步表达了这种工作决心(《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不从概念出发的工作规定的实际成果就定格在《资本论》的理论部分中;那是客观批判体系,工作逾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那时的批判还以主观批判为领衔--确立的高度。
责任并不要某个个人担负。那种一味推行和演绎逻辑本体论之做法(例如科学抽象法)实与马克思的实践化的抽象力批判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马克思自己的表白充分表明:《资本论》"起点"乃是历史批判之规定,并不为了存在之自明或认识之自足。它拒绝思维预设,彻底排除了关于"思维具体"的逻辑演绎诉求:"黑格尔陷入幻觉……其实,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决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实在主体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只要这个头脑还仅仅是思辨地、理论地活动着。因此,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必须始终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
总之,《资本论》中二重性学说是实践化构造,并非仓促理论构造,也绝不会是什么二重性的知识理论体系。其辩证法的内涵在于把握"一定生产"生成的规定,提升对象为研究对象,确立历史的实践逻辑和开放的批判结构。因此,也并不是逻辑一致性意义的工作逻辑,仿佛封装了抽象思维方式批判。《〈资本论〉中的"二重性"学说探论》将"起点规定"封装于封闭历史知识体系,满足了思想史的有价值性演绎,结果将二重性学说主观认识化,贬为单纯叙述逻辑--从抽象上升为具体;其想要导引拜物教批判认识,却混同了社会存在上两种不同的批判即主观批判和客观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原则相抵触,如提出"资本二重性理论";到头来,反治其身,重新陷入资产阶级性质的知识论游戏当中,违背直至取消了劳动价值论实践生成之优良理论品质。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首先,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也提出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他们没有提出劳动二重性问题,混淆了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劳动,因而无法解释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却可以互相比较、商品的价值量是怎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为什么商品的价值量反而下降了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价值的本质问题,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以后,就可以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区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作为价值增殖过程,工人的抽象劳动一方面创造了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根据劳动二重性理论,可以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就是由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的资本;可变资本就是转化为劳动力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抽象劳动能使价值增殖的资本。这就区分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为理解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劳动二重性理论科学地阐明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因而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就能够正确地理解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从而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样,我们可以重新回到上面的讨论主旨。恩格斯强调了阅读马克思著作必须注意的一个特点:"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 马克思自己说明:"使一门科学革命化的科学尝试,从来就不可能真正通俗易懂。" 不可否认,马克思的一个巨大的革命性贡献在于提出劳动二重性,烛照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这种用语特征,卢卡奇给出一种可能的较为贴切的诠释:"范畴是对存在世界中持续存在的东西、本质性的东西的语言表述,也就是思想的表述,由于这种本质性,范畴就成了存在世界中持续的、恒久的规定……历史特征通过实现自己的存在,使总体存在的历史特征规定着范畴的历史特征。同样,这种一般的联系也规定存在的每个形式,只不过(完全可理解)不同存在形式的相对简单或复杂的特性在范畴的简单特性或复杂特性中表现出来。与此相应,历史的普遍性也表现为范畴的普遍历史性……范畴只有在社会存在中才能具体地表述出来,而在自然界中只能作为盲目的因果性规定发生作用。"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