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卷交真味十二句,描绘出唐军声势之壮,蕴含着诗人对唐军的祝愿,对胜利的信心,对国家的希望;第二部分十二句,承上而来,刻画出诗人平叛复仇决心之坚定,可惜岁月蹉跎,中道病还,诗人发出愤恨交加的哀鸣;第三部分十四句,述说诗人“天夺壮士志”的苦痛与愤怒,最后描绘金陵留别的场面,表现了诗人孤独冷落的心情举收离便领货越孩鱼。全诗结构严谨,层次井然,风格沉郁悲凉,与李白另一些跳跃性极强的诗并什留院篇不同,也与李白大部分诗歌的豪放飘逸风格不同。

  • 中文名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 作者 李白
  • 文学体裁 五言古诗
  • 创作年代 盛唐

作品原文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秦出天下兵,蹴踏燕赵倾。

  黄河饮马竭,赤羽连天明。

  太尉杖旄钺,云旗绕彭来自城。

  三军受号令,千里肃雷霆

  函谷绝飞鸟,武关拥连营

  意在斩巨鳌,色次括余何论鲙长鲸。

  恨无左车略,多愧鲁连生。

  拂剑照严霜,雕戈鬘胡缨。

  愿360百科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

  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

  亚夫未见顾,供曲早晚更水剧孟阻先行。

  天夺壮士心示地航今报怕则要板长治,长吁别吴京。

  金陵遇太守,倒屣相逢迎。

  群公咸祖饯,四座罗朝英。

  初发临沧观,醉栖征虏亭。

  旧国见秋月,长江流寒声。

  帝车信回转,河汉复纵横。

  孤凤向西海,飞鸿辞北溟。

  因之出寥廓,挥手谢公卿。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 李太尉:指李光弼。秦兵:指李光弼从长安带来的唐军。东南:指临淮,即泗州,州治长今安徽省泗县,位置在长安东南。懦夫:诗人谦称。请缨:指从军龙丝该于裂写复去亮在。一割之用:意谓铅刀虽钝,仍料鱼望一试,比喻虽衰老,却还想为国出力。崔侍御:名号事迹不详。或为崔侍郎之误,时或为润州刺史。
  2. “秦出”二句:谓李光弼遣军击史朝义叛军居聚谈还展大记而败之。秦:谓长安。蹴(示医触该比干转cù)踏:踩踏。燕赵:谓安史叛军盘踞之地。
  3. 赤羽:军旅旗帜上之羽饰,此泛烟家胜检资总和战伤声景指旌旗。
  4. 旄(máo)钺(yuè):军中仪仗,旄为饰以旄牛尾之旗,钺为方形大斧。此指大将出征时之符信。
  5. 彭城:即徐州,州治在今江苏省徐州市。
  6. “三军”二句:谓李光弼军令严明。《旧唐书·李光弼传》:“光弼御军论病远周节养距变作心存严肃,天下服其威名。每申号令,诸将不敢仰视。”
  7. 函谷:渭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灵宝县南。
  8. 武关:在今陕西丹县东南。二句谓李光弼军队护卫京师之功
  9. 巨鳌:指代史朝义。
  10. 鲙(kuài)长鲸:一作“鲵与鲸”。
  11. 左车:李左车,秦末汉初人。初在赵,封广武君,汉使韩售、张耳率兵击赵,左车献计赵上断绝汉兵粮道,未被采纳,赵终为韩信所败。李左车后归韩信,韩信用其计里冲树屋督反措而得燕地。事见《史·淮阴侯列传》。
  12. 鲁连生:谓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善为稳木马觉人排难解纷。秦军围赵都前刑台深类注投稳哪得邯郸,鲁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为帝。齐国要收复被燕国占据的聊城时,又写信劝说燕将撤守。齐王打算给予官位,他便逃到海上。事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13. 雕戈:刻镂之戟。鬘(mán)胡缨:武士装饰。《庄子·说剑》:“垂冠,缦胡之缨。”司马彪注曰:“缦胡之缨,渭粗缨无纹理也。”鬘,通“缦”。
  14. 会稽耻:春在者错余田类秋时吴败越,越王降于会稽。后以指亡国之耻。此或指浙地袁晁之乱。
  15. 无因:一作“无由”。
  16. 亚夫:周亚夫,汉代著名将领。
  17. 剧孟:汉时庆滑赵益限鲜洛阳人,以任侠名。文帝时,吴、楚反、周亚夫得剧孟而平之。见《史记·游侠列传》。
  18. 吴京:指金陵。三国时吴以建业(即金陵)为都,故称吴济死还紧京。
  19. 太守;此指崔侍御。
  20. 倒屣(xǐ):急于出迎,把鞋子倒穿,后以形容兰夜径待客非常热情。一作“倒履”。相:一作“欣”。
  21. 祖饯:以酒饯行。
  22. 临沧观:即新亭、吴时所筑,南朝宋时改为临沧观。在金陵南劳读实劳山上,故又谓劳劳亭,古时送别之处。
  23. 征虏亭: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为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名。
  24. 旧国:谓金陵。
  25. 帝车:即北斗星。《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
  26. 河汉:银河。复纵横:一作“纵复横”。

白话译文

  长安遣出天下的精兵,足迹践踏,燕赵为之倾覆。

  战马喝尽了黄河之水,遍地的赤羽把天都映明了。

  太尉执持领军之旄钺,漫如云海的旗帜环绕着彭城。

  太尉号令既出,势若雷霆的三军随之肃穆。

  函谷关口绝尽了天上飞鸟,武关之地驻扎了连片的军营。

  意欲斩除如巨鳌的叛军,那些如鲙和鲸的弱小叛军就更不在话下。

  怨恨我自己没有如左车那样的谋略,惭愧没有鲁连那样的才能。

  擦试宝剑映照看严酷的寒霜,武士们执戟而立。

  希望一洗会稽之耻,为国报恩而去建功。

  走到半途中因病辞还,无法随军远征东南。

  未得亚夫的器重,我虽如剧孟也无法前行。

  老天夺去了壮土之心,我长叹而别离金陵。

  在金陵遇到了崔侍御,为迎接我因急而穿倒了鞋。

  诸公都以酒为我饯行,四座之上集中了朝中英豪。

  从临沧观开始启程,又醉卧于征虏亭。

  身临金陵见秋夜之明月,长江水流闻之声寒。

  北斗之星果真回转,又望见银河纵横。

  孤凤飞向西海,高飞之鸿雁辞别北溟。

  我欲随之高出天宇,与诸公挥手相别。

创作背景

  此诗一般认为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秋李白本欲从军、半道病还离别金陵时作。安旗在《李白诗秘要》中记载,“本篇,王琦以来自及当代诸家皆系于上元二年,其根各防是白据无非是李光弼出镇临淮360百科在上元二年五月入朝奉诏后。然光弼出镇之时,非即太白从军之日也。自诗题及诗中所言时事观之,太白闻讯时,光弼已自临淮北上彭城,且已在解宋州之围之后,除继续扫清安史残余外,复又已分兵遣将讨伐袁晁。晁之乱虽非始于本年,然其攻陷南鲜夫讨八处台州,并建元宝胜,则其时已近本年。”李光弼上元二年五月为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菜校王吧目酒战答湖议都统河南、淮南、荆南、浙江等八道节度使,出镇临淮。是年秋李白往投李光笑亚原犯非弼,半道因病而止,还于金陵,与金陵群官辞别他往,目刘阿圆低将专静教落承诗当作于是年之秋。或衣距谓李光弼出征东南系气同方错练指宝应元年(762年)秋平浙江袁晁之乱,而李白从军未果,金陵辞别后往依族叔李阳冰,诗当作于宝应元年。此诗对于考察李白晚年行迹与思想非常复准哥器民宜重要。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可分为三大部分:先叙李太尉“东南征”之壮势,继陈诗人“请缨病还”之缘由,末述与金陵挚友饯别之情景。

项设液内节  第一部分前十二句陈述时事,即诗题中的“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神审汽费载试政南”。“秦出天下兵,蹴踏燕赵倾”,李光弼当时以天下兵马副元帅的身份,统率八道节度使的百万大军,以广袤四海的“天下”对弹丸之地的“燕赵”,以大对小,以多对少,物样品损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大有“燕赵”必倾而李唐必胜之势。“黄河饮马竭,赤羽连天明父绍预毛”,三、四句更进一层,饮马而能使滔滔黄河立竭,旗帜、枪杆、刀把上装饰用的红色羽毛与天空的云霞连成红火火的一片,分外耀眼,特别明亮。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唐军之多,声势之壮。以下四句,是直接赞扬唐廷重臣、平叛名将李光弼的。“太尉杖强模派旄钺,云旗绕彭城”,李太尉的前后左右,千军万马前呼后拥,如众星捧谓医才水七川月:前面是象征权力的一对对圆刃大斧,后面是皇帝亲手赐与的、用旄牛尾装饰起来的旄节,浩浩荡荡奔赴彭城徐州,马蹄得得,战鼓咚咚,彭城四周是一片人和旗的海洋。不仅兵多势壮,而且纪律良好,“三军受号令,千里肃雷霆”,李光粥一向以治军严明著称,一声令下,千里江淮,百万大军,无不恭手从命。九至十二句,从另一个四面描写了唐军的强大声势及其周密部署。函谷、武关是江淮地区通往长安的必经之道。在李太尉的谋划下,函谷、武关已连营千座,连飞乌也难于出入,当然不必担心叛军向西窜犯,因此长安也载天候纸石龙冷是安全的,绝不会遭到叛军的第二次蹂躏。“意在斩巨鳌,何论岁比科计鲙长鲸”,讲述李光弼的战略目标不只是为了保卫长安,更在于迅捷擒获叛军首领村深力吧收业夫停办粒什,全部歼灭他们的势力。以上十二句,似乎是诗人眼中所见,实际上是诗人的想象之词,极写唐军声势之壮,蕴含着诗人对唐军的祝愿,对李太尉的崇敬,对胜利的信心,对国家的希望。

  第二部分十二句,承上而来,诗人以左车、鲁连生为膜拜的对象,决心步其后尘,为歼灭叛军,直捣幽燕而献计献策。“愧”,是诗人的自谦之词,“恨”,是诗人的雄心所在。诗人已近暮年,但壮心不巳。“拂剑照严霜,雕戈鬘胡缨”,诗人虽然白发满头,但仍抚剑长啸,志在千里。此时诗人并无一官半职,从军也只能戴粗陋帽带,跻身于行伍之间;但诗人仍决心拿起刻有花纹的平头戟,与士卒一起杀敌立功。“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这里借用历史上吴越故事的典故,抒发诗人对唐廷在安史乱中两京失陷,玄宗、肃宗分别出奔蜀郡、灵武,几至亡国的痛切之情。一个“雪”字,可以看出诗人平叛复仇决心之坚定。李白早已不把个人的恩怨、得失放在心上,想到的只是民族的耻辱,国家的大局,尽一个臣民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以报答国家、君主、父老对自己的养育之思。

  第三部分十四句,其内容即诗题中的“留别金陵崔侍御”。“金陵遇太守”四句,是李白在金陵情况的概述。李光弼出镇临淮在是年五月,李白离开金陵在深秋,他在金陵前后最多可逗留三、四个月的时间。金陵是李白经常来往的地方,那里有不少李白的挚友知交,诗人与他们相会,理应有许多情景可以描绘,但诗人只用四句二十个字加以概述。因为这首诗主要是述说李白“天夺壮士志”的苦痛与愤怒,金陵留别场面的描绘,不是这首诗的主要任务。但就这短短的四句,亦可流露出诗人在金陵最精彩的生活剪影:朋辈欣喜过望,太守倒屣相迎,白鹭洲头,清凉山上,群公毕会,满桌罗朋辈,四座皆英杰;他们叙旧话新,谈天说地,度过了李白暮年难忘的岁月。

  诗的第一部分,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激情,描写了平叛大军的强大威势,表现了诗人彻底平定安史叛乱,维护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第二部分,写自己抱着“愿雪会稽耻”的决心,年迈从军,想要在平定安史残余叛军的战斗中作出贡献。但是,“天夺壮士心’,半道发病,只好返回。诗人要为维护祖国统一而贡献自己一切力量的宿愿又不能实现了。因此在第三部分中,诗人抒发了途经金陵辞别友人时的孤独冷落的心情。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割据,是李白思想的重要方面。特别安史之乱爆发后,这种思想表现得更为突出。虽然在当权者的重重打击迫害之下,他又找不到斗争的力量,有时不免陷于孤独苦闷之中,甚至往往要在求仙学道中求得解脱。但事实是,李白至死也没有成为一个失去人间烟火味的道徒或隐士;相反,他始终热烈追求从事现实的斗争,以至在垂暮之年还不忘“愿雪会稽耻”,还要驰驱沙场,为祖国的统一而“冀申一割之用”。虽然,“天夺壮土心”,李白始终没能实现自己的进步理想,但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的奋发精神是可贵的。

名家点评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青莲虽有志出世,而功名之念,至老不衰。集中有留别金陵诸公诗,题云《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按李光弼为太尉,在上元元年,统八道行营,镇临淮。青莲于乾元二年赦归,是时已在金陵矣。一闻光弼出师,又欲赴其军自效,何其壮心不已耶?或欲自雪其从璘之累耶?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