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劳伦斯·科尔伯格

劳伦斯·科尔伯格 Lawrence K还响信ohlberg 1927.10.25-1987.0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布隆维尔市(Bronxville)的一个富商家庭,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哥率条亚何粉用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来自很大反响。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 中文名称 劳伦斯·科尔伯格
  • 出生日期 1927年10月25日
  • 逝世日期 1987年01月
  • 职业 教育心理专家

人物生平

  他在安度瓦的菲律普中学上学,高中毕业后不顾家庭反对自愿当一名商船机务士,从事协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犹太难民通过英国海防偷渡到以色列的工作。这次经历让科尔伯格对一个问题产生了终生的兴趣来自,即:在什么时候,一个人不服从法律和法定权威时,从道德上是有道理的,这为他日后研究道德发展奠下了基础。这次经历还给他带来了终身的疾病:他被抓住过,并在塞浦路丝的一个军营里关押过一阵子,他虽逃脱了,但却没能逃过一次寄生性肠胃感染,从此以后,这个毛病时不时地烦他,终生未愈。

  1948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芝加哥大学,2 年后获得文学学士学根劳名该位,不久又获硕士学位。大学期间,心理学和哲学(特别是道德学)是他最喜欢的两门课程,他很喜欢 J.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修读博士学位时本拟专攻临床心理学,但因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改而研究道德认知发展。他的博士论溶西吃指教宣族呢程金文题为《10-16 岁学童道德思维与判影乱断方式之发展》,是研究儿童在面对道德的两难情况时所做的推理,他360百科假设道德的困境会使他程地医剂们经由一个固定的顺燃飞牛五皮穿事零领序发展出更多更具弹性的道德推理。由于他的到海量翻孙温感你论文题目搜集资料比动脸较困难,所以一直到 1958 年才完成论文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创下 9 年读完博士的记录。

  完成博士学位之前,1953 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副研究员,1955 年任职于波士顿儿童医护中心。获博士学位后,1959 年应耶鲁大学之聘担任心理学副教授兼高级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相凯衡做盾身往选研究员,1961 年出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1968 年改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教授。科尔伯格的学术生涯和皮亚杰颇为相似,终其一生专注于研究道德认知发展问题。因此他被誉为皮亚杰之外对道德发展研究贡献最大的人转功。晚年时,他的慢性寄生虫性肠炎不断发作,使他常常忍受胃肠疼痛。在接近 60 岁的时候,科尔伯格极度毛脸压抑。他曾与一位亲密采血通望载朋友谈过自杀的道德两难问题。他对这位朋友说,如果一个人对其他人有很大的责任,则这个人应该坚持下去。可是,与病魔的争斗太痛苦了。1987 年补诗语严妈顾钟维列他在住院的时候失踪, 1 月 17 日,他的车被发现停在波士顿港一处潮水汹涌的湿地里,3 个月后,他的尸体被冲到洛根机场附近。没有人知道他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过世的,不过一般猜测他是自杀而死。

教育理论

  科尔伯格是皮亚杰道响请差积口磁约苏效半齐德认识发展理论的追随者,一生奉献于道德认知发展研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他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理论可简述为以下两点:

  1.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内最早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者,始自皮亚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研究是他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在方法上仍采术罪米罗领临床法跟儿童对话,其目的在于了解儿童对行信曾苦道医念为是非的道德判断与认知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道德判断随其认知发展的程度而改变:

  具体运算期(7-11 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多依靠成人的意见为标准,皮亚杰称为他律道德期(heteronomous morality stage);

  形式运算期(1钢乙粮活仅么深杂1 岁以上)儿童的道德判断则是参照自己的意见,皮亚杰称为自律道德期(autonomous morality stage)。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研究,虽沿用皮亚杰的方法,但目的却不像皮亚杰那样旨在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道德判断,而是借助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希望了解儿童作出行为是非道德判断后如何说明其判断的理由。换言之,科尔伯格的研究目的不再与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认知行为表现,而在于探讨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内在认知心理历程。科尔伯格当时采用的道德两难(moral dilemma)问题情境,是要儿童们对"海因茨难题"(Heinz's Dilemma)的故事作出判断并陈述自己判断的理由。该故事大意为:"欧洲某的一妇女海太太罹患严重癌症,医师诊断只有一种新制镭锭药物可治。海先生奔赴药店时,店主将成本仅 200 美元的药物,提高为 2000 美元。海先生为妻子久病已用尽所有积蓄,向亲友借贷只能凑得 1000 美元。他恳求店主允许其先付此数取药回去救他妻子一命,余款保证稍后补足。店主拒绝并称卖药目的只求赚钱,不考虑其他问题。海太太性命危在旦夕,海先生走投无路,就在当天夜间撬开药店窗户偷得药物,救了妻子一命"。在这则故事之后,科尔伯格要被试回答:"你认为海先生偷药救妻得行为对不对?如说他对,为什么?如说他错,为什么?"

  2.道德发展三期六段论 自 1958 年起,科尔伯格即采用类似方法调查 10 岁、13 岁及 16 岁三组被试 72 人。他们智商相近,全是男生,多半出自中上阶层家庭。经过将被试对道德两难问题的反应分析之后,科尔伯格在 1963 年首次提出他的道德发展阶段论(stage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此一理论的要义是将儿童至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按其道德推理思维的不同,分为下述的三个时期六个阶段:

  3 后习俗道德期(20 岁以上)

  4 社会法制取向 了解行为规范是为维持社会秩序而经大众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共识,社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

  5 普遍伦理取向 道德判断系以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个人的伦理观念用于判断是非时,具有一致性与普遍性。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期六段论可归纳为上表所示。科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0-9 岁儿童属前习俗水平;10-20 岁,多属习俗水平;20 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达到的人数很少 [1]。科尔伯格认为,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这种顺序既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个体在某个发展阶段,主要使用某个阶段的推理,而同时使用其他几个阶段的推理。学生的道德判断可以通过道德推理的训练得以发展,道德两难问题是道德推理训练的有效方法。一个人的智慧发展与其道德认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但却不是同步的。所以他主张,必须使学生认知上的成熟达到能在原则上进行推理的水平。

来自他评价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颇具权威性,惟因研究对象全为男生,推论解释女生道德心理未必适用,是为美中不足之处。

西方360百科近现代的道德教育流派代表

总述

  西方近现敌含定介同代的道德教育流派主要有三个,一是以法国思想家卢梭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二是源于续哪记虽附走预菜输运集英国思想家洛克的文化传递主义,三是开创自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进步主义。浪漫主义的哲学基础是,道德是一种源于人内跳企去可总备很消心的判断善恶是非的本性,儿童有先天的善,滑盟损行零族极民道德教育就是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儿童自己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本性。那些来自成 人和社会的文境血定出样左预化只会压抑他们的发展。与浪漫主义正好相反,文化传递主义认为,道德的形成恰恰是社会环境和文化作用的结果,因为人的行为和思想是能够被外在环境影响和控制的,教育就是运用各种方法把知识和价值传混架括止升业除皇清海递给学生的过程。

  在科尔伯棉扬笔项石胶格看来,这两条路线都有明显财面洋衣么太事求的缺陷,首先是把道盐修斗轻坏德看成可变的、相对的。前者把属国道德看成是个人的,后者把道德仅仅看成是一种社会需要,没有最察从南行求磁末济做业终的标准。其次,这两个流派犯了自然主义错误,即直接从"是"推出"应该"。通俗来说,"是"在这设凯里指人类身心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心理学事实和规律,"应差充故院地染体娘静刚该"指人们希望教育所得到的好结果。浪漫主义把孩子身心的有规律性的发展直接等同于孩子善良道德的形成,主张让孩子在完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展开其所谓的内在的善,实际上最终是取消了教育。文化传递主义立论的心理学基础是龙凯距迫呢降视江阶州行为主义理论,主张人的某种行为会在受到外在刺激的情况下得到强化,所以,善良的品德会由于受到正面的理般神负脚强化而形成。前者走向了只重视主观世界自身的极端,后者走向了完全漠视主观世界的极端,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影论南采进步主义则自认为克服了两者的缺点,主张道德形成过程是儿童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道德是发展的,是人的主观世界在社会文化环境作用下主动改变的过程。其心理学前提是,人的心理是一种以水平不断增加为特征的内部结构的发展过程,是内部与外部互相作用的结果。道德的形成和道德教育都应该建立在这样的心理学基础上。

科尔伯格-思想来源

  在当代心理学界,对道德发展这个概念各持不同的见解。影响较大的有两个学派,一个是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另一个是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派。科尔伯格可以称为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皮亚杰的观点的影响,正是科尔伯格的学说的思想来源。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曾做过不少的研究,并出版过专著《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1930年法文版,1932年英文版)。他从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趋势。全书贯穿着一个单一的发展现,就是儿童的品德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而自律则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皮亚杰将品德的发展,即道德品质的发展仅仅归于道德判断这一个方面,这固然有其局限性。但是,通过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来研究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这正是皮亚杰在这个领域研究的一个特色。根据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的思想,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个阶段学说,即10岁或11岁以下的儿童以一种两难推理来进行判断,而这个年龄以上的儿童,则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也就是说,前者往往将道德规则看成是固定的、绝对的,是由成 人规定或上帝传下来的,而后者则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相对论的观点,将道德规则看成是允许改变的东西。皮亚杰关于道德判断的研究实质上是发现了一个变化系列,其关键性的变化发生于10岁到11岁之间,此时,正当儿童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按皮亚杰的思想,儿童的道德判断与儿童的思维发展联系密切,在大体相同的时期(10岁或11岁),儿童的道德思维也经历了一场变动,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以后果为依据,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判断则多以目的为依据。但智力的发展并不是停止不前了,此时正是形式运算的开始;而皮亚杰的道德两阶段论似乎只能研究到道德规则相对变化这一深度。人们预期有关道德判断的问题在整个青年期都在继续发展。因此,科尔伯格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他是继承皮亚杰传统研究的杰出代表。他以人的道德判断力为着服点,进行大量的实验分析,提出了超过皮亚杰原有公式为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假设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在继承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些学说基础上,就道德教育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进行专门的探讨,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教育提出了个人的主张。

  科尔伯格首先分析了道德教育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知行不一。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普遍存在与其行为不一致的现象,但是,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水平越高,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因此,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关键是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关于道德判断,他认为是由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结构,或形式反映出来的。道德判断有内容和形式之别。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不对"的回答;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理由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科尔伯格认为,一般来说一个道德问题都只有三种可能的回答──肯定、否定和犹豫不决。所以根据儿童道德判断的内容并不能把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区分开来,体现道德判断水平的是他们的道德判断形式。

  如何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呢?科尔伯格认为带有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儿童通过对假设性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介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因此,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由此看出,科尔伯格十分重视道德两难问题的构建、讨论和应用。事实上,道德两难问题也正是他阐述、分析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和证据。

主要著作

  儿童面向道德秩序的发展:道德思维发展的第一个序列:1963

  道德性格和道德意识形态的发展:1964

  认知阶段和学前教育:1966

  儿童的性别角色概念和态度的认知发展分析:1966

  早期教育:认知发展的探讨:1968

  阶段和序列 - 社会化的认知发展初探:1969

  道德判断和道德行动的关系:1969

  道德教育的哲学

  道德发展文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