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北京》是由吴文光执导的纪录电影,于1990年在中国内地上映 。
《流浪北京》,讲的就是自由作家张慈、自由画家张大力、张夏平来自、自由摄影家高波、自由戏剧导演牟森他们五人在北京寻梦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充满了艰辛,充满了矛盾,没有结果,探索还将继续。《流浪北京》还有一个副标题,《最后的梦想360百科者》。由于改革开放,西方的各种思潮涌入中国,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的知识青年们比任何时候都追求自由,不仅字歌酸号操阻是政治上的自由,也包括艺术创作的自由。虽然他们的梦想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但他们从不停下他们追求的脚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是知识青年从崇尚梦看整切集派盾想,转为注重现实的时期。这也是《流浪北京》纪录的年代。那五个“盲流”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右器顾最后的梦想者。
《流浪北京》是一部从1988年开始拍摄,1990年剪辑好的关于“北漂一族”的纪录片,讲述的是87到89年在北京的五个艺术家的故事,被称作中国第一部纪录片的。该片围绕一群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北漂族”(那时被称作“盲流”)困倍讨厚测白秋越官齐展开,这群人中有作家有看作久素只血样判紧员画家也有导演,尽管各有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的原因,他们来到北京却都是为了追政普逐套置冲呀呼直如晚求更为纯粹的艺术理想,然里而,他们迎上的更多是尴尬并观西但内若卷谁急安都的现实,表面上他们都很乐观,那是因为他们不愿告诉别人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当现实越罗乱足操之境管来越严峻时,他们苏渐中的多数人,随其时的出国潮想方设法走出了国门,想在国外追求人生价值,而誓死想在北京找回艺术家尊严的几位,有的终获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有的精神分裂。片子记录了五位自由艺术家80年代末在北京的一段生活。五位人物是:写作的张慈、拍照片的高波、画画的张大力和间衡调续资张夏平以及戏剧导演牟森。他们户口所在地分别是云南、四川、黑龙江等,他们放弃老家的工作来到北京、或者在北京大学毕业后自动留在北京清补敌血回英,途径不一,但目的大致相似,即在北京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这部片子从头到尾都弥漫着一股“人肉的味道”,艺术家们绚办六附环停方丽的理想在阳光中闪闪发光,而现实却如沼泽一般。作为艺术家,他们不断地创作,充满期望,作为卑微的人,他们在生活的巨轮前无力地挣扎。唯一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只是他们的梦想。《流浪北京》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记录片。吴文光之于中国新记录片的意义相当于崔健之于中国摇滚。该片先后拿去参加了多个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日本山形国际记录片电影节,美国夏威顾始编加质抓手考克齐夷国际电影节,新加坡国际电影节等。 影片分为六段观答病以愿:1、为什么到北京;2、住在北京;3、出国之路;4、1989年10月;5、张夏平疯了;6、《大神布朗》上演。
中文名 流浪北京(含花絮)
出品年代 1990
MPA京松主A级别 N/A
IMDB链接 N/A
IMDB评分 N/A
国家 中国
类别 纪实
文件格式 XviD + MP3
文件大小 1CD 45x15MB
视频尺寸 576x432
吴文光,云南昆明人。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愿系。拍摄纪录片《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1966,我的红卫兵时代》、<四海为家>(《流浪北京》续集)。被评针袁试四去合师飞论界誉为新纪录片的创始人,但他本人另持看法。
吴文光简历
一、个人简历
1956年10月出生云南昆明
1974年中学毕业后到农村当"知识青年"务农至1978年
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
19分投华神延费席染氧特82年至1985年在昆明和新疆的中学任教
1985年至1988年在昆明电视台做记者
1988年至今,定居北京,写作和拍摄拉副之迅控纪录片
二、著作
《1966,革命现场》(清弦静足混神台湾时报出版公司,1993年)
《流浪北京》(台湾万象出版毛自亲段儿序按三增各跑公司,1994年)
《江湖报告》(《芙蓉》文学杂志自1999年第4期起连载)
第一回争,《流浪北京》的叙述语言是极度个人化的。它是没有任何解说词的,仅有少数字幕。这部纪录片的行进主要靠人物的互相评述进错袁案凯行。而国家主义纪录片的语言带有国家意识形态的印痕,国家主义人物类纪录片多采用突出主要人物,其他人对他进行评论,众星拱月的形式。
第二,《流浪北京》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也是个人化的。它表达的是五个京漂一族在北京的生活以及他们矛盾的思想和内心。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并不是主流的,而是带有极度的个人主义色彩的,这是国家主义纪录片所级担图冲拿做远据先术绝对不会表现的。
第三,《流浪北京》的构图是倾斜的,不标准的。国家主义的纪录片,对人物进行采访,被采访人物总是位于画面的中心,景别也是固定不变的。而在《流浪北京》中,被采访的人没有一个位于画面的中心,全都是偏向一旁的,采访的景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既是为了与国家主义纪录片有所区别穿宽根,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示人物处于社会的边缘,他们心中充满矛盾。
第四,《流浪北京》采访时的灯光布置也与国家主义纪录片有很大的不同。国家主义纪录片为了突出采访人物,往往把被采访者置于比较强的自然光底下,或者采用三点布错讲尼题轮兴评推历难依光法。而《流浪北京》井万旧究绝饭攻细却采用了截然相反的做法,乐称静衣它把被采访者置于相对昏暗的地方,也许昏暗的色殖进告想都彩更容易表达人物当时的处境吧。
英和 从以上几点看来充犯强只怕,《流浪北京》是一部不同于国家主义纪录片的个节破人纪录片,它表达的是民间的声音,边缘的声音,盲流的声音。
1988年4月的一天,在北京靠写作谋生的张慈在她租住的小四合院里告诉吴文光,她准备结婚出国。张慈的对象是个美国人,叫乔治,一头银发,张慈叫他作“我爷爷”。吴文光当时想,这群自八十年代初满怀艺术梦想,抛弃职业和户口约束盲流在北京的人或许不久都会以各自的方式结束自己“流浪北京”的历史,吴文光应该动手拍点东西来记录下来。拍摄方式是朋友帮忙,在各个剧组“蹭”不花钱的机器。张慈之后,张大力、高波、牟森、张夏平又以朋友的身份陆续进入到吴文光的镜头前。1990年初,吴文光在昆明老家的一个朋友管的机房里剪出这部片子,当时才想到这个名字《流浪北京》。吴文光和片子里的人物有过类似的生活,希望过也失望过,痛苦过也快乐过,幼稚过也疯狂过。把中国这么一群特殊艺术族记录下来是我当时的简单想法,同时也想第一次不受任何约束和干扰地把自认为“真正的记录样式”玩一把。这部片子完成之后,整个20世纪80年代这一页已被翻过。对于一类中国青年来说,也许是一种浪漫的梦想主义时代的结束,以及进入的20世纪90年代会完全是另一种面目,即便是《流浪北京》里的人物,他们操行的“艺术人生”也可能会变成“人生艺术”。当然这都是吴文光拍片后这么想的,而当时拍摄过程中,吴文光只是想着如何老老实实、如一个真正的旁观者那样把他们记录下来。
《流浪北京》最大的特色就是真实,吴文光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他想把那个时代记录下来,因为他感到巨变即将发生。果然,在1988年之后5位艺术家有四位先后出国。在片中真实的记录了画家张夏平在她自己的画展上精神失常的状态,给人极强烈的震撼。时间到了2004年,当看到这部片子时,会深深感到他们生活的艰辛和对艺术的执着最让人喜欢的就是牟森,也许是因为仰慕已久的缘故吧,真的没想到十多年前的牟森居然是那样坚强和自信的人,他对话剧的热爱和对生活方向沉稳的把握委实让我自叹不如。吴文光采用的是以访谈为主的拍摄方式,着重表现每一个人他们对于生活的想法以及对彼此的看法,而5位艺术家各有各的打算,但又共同的对艺术有着难以割舍的疯狂的热爱,这也构成了此片的一大亮点。
1991:日本福岡亚洲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加拿大);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伦敦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电影国际论坛"
1992:新加坡国际电影节
1993:巴黎卢弗宫电影院;柏林文化宫"中国新电影";蒙特尼尔艺术节;悉尼 当代艺术博物馆
1994:布鲁塞尔艺术节
1995:广州"首届现代艺术小剧场展演";伦敦ICA艺术中心
1996:维也纳国际电影节; 里斯本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1997:代艺术博物馆"新中国/新视觉"
张慈:
海外华文女作家。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协云南分会会员。作品有《朴满》、《岛村》、《错婴》、《狗湖》、<鸟印>等短篇小说系列;《独步人生》、《倒下的树》、《随风而去》、《吃、写、死》、《太阳》、《春夏秋冬献词》等散文。
1988年出国,出版长篇小说《浪迹美国》,纪实报告文学《美国女人》。现居硅谷,将出版长篇神性小说《喷泉》,长篇性爱小说<浮云>,滇西抗战纪实长篇小说《云南妹妹》及纽约喜剧《哈罗》。
《流浪北京》,讲的就是自由作家张慈、自由画家张大力、张夏平、自由摄影家高波、自由戏剧导演牟森他们五人在北京寻梦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充满了艰辛,充满了矛盾,没有结果,探索还将继续。
《流浪北京》还有一个副标题,<最后的梦想者>。由于改革开放,西方的各种思潮涌入中国,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的知识青年们比任何时候都追求自由,不仅是政治上的自由,也包括艺术创作的自由。虽然他们的梦想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但他们从不停下他们追求的脚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是知识青年从崇尚梦想,转为注重现实的时期。这也是《流浪北京》纪录的年代。那五个“盲流”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最后的梦想者。
北京对当时的青年来说是一个理想中的舞台,他们认为来到北京,就能从事他们想作的工作,发挥他们的才能。张慈因为忍受不了云南个旧编辑部的阴冷与平淡,而最终选择来到北京。张夏平来到北京的原因是北京是首都,“北京”两个字吸引人,其实吸引人的是她自己对北京的理想。张大力来到北京是因为他离开了画画,他就无法生存。高波留在北京,是他想拍一些自己要拍的照片,他说盲流就是freelance,每个人身上都应该有一些盲流性。牟森则梦想在北京拥有一个自己的剧团,演一些自己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