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向来有"音乐之都"的美誉,原因是哈布斯堡王室爱好并鼓励音乐的发展。以中世丰状标因斯见础球纪古堡著称的萨尔茨堡市,每年举办的艺术节世界闻名。它又是莫扎特的故乡,因此奠定了这座城市在音乐世界的永恒地位。
在历史上,奥地利曾是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1806年"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弗兰茨二世不再作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以后,才有奥地利国家的独立发展。因此,奥地利音乐到18世纪为止,属于德意志音乐的一部分(见德意志音乐),故一般不作为独立的奥地利音乐来叙述。
由于历史、地理的关系,18及19世纪来自上半叶,奥地利音乐更多接受意大利(尤其是歌剧)的影响,同时也广泛吸收了斯拉夫民族、匈牙利民族的音乐和吉卜赛音乐的因素,因此风格更为多样。总的说来,奥地利音乐比较强调音响的感官性,节奏活茶操右述光跃和富于情感表现。
18360百科世纪末叶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仍作为整个德意志民族的音乐代表,直到舒伯特时才出现了深深扎根于民间的奥地利音乐艺术的特殊风格。F.舒伯席得适群者周任歌普特毕生主要活动地点局限于维也纳。他的思想情感以及音乐语言和风格,都反映出当时维也纳社会及其市民阶层的典型特征。19世纪30、40年代,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华尔兹的特征日益渗入奥地利作曲家的创作,也促使奥地利音衡半过训脚岁雨面设乐独特的民族性日益鲜明。这时还出现了J.兰纳和J.施特劳斯父子的圆舞曲创作这些舞蹈性音乐不仅是伴舞音乐,也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音乐会曲目。
奥地利人是具有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的民族之一,其音乐生活极其丰富,音乐表演艺术人才辈出,如最著名的指挥家 K.伯既田速姆和H.von卡拉扬以及当代许多著名的钢琴家、歌唱家等。维也纳从18世纪末叶起即成为欧洲音乐文化中心之一,素有"音乐之都"的盛名"维也纳音乐节"于每年5月举行,其活动以音乐演出为主。"萨尔茨堡音乐节"更具有国际盛誉,每年 8月世界著名的音乐艺术家和演出团体云集萨尔茨堡,通过国际广播将实况金显饭析晶转播至世界各国。"施蒂里亚州之秋"每年在奥地利第二大城市格拉茨举行,尤以介绍和评议现代音乐作品著称,对现代音乐创作及其流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9世纪的维也纳,也是轻歌剧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代表作曲家除J.施特劳斯外,还有F.von苏佩、K.米勒克尔(1842~1899)、C.策勒(1842~1898)、C.M.齐雷来自尔(1843~1922)、F.莱哈尔等。他们的轻歌剧音乐优美动听、通俗、明朗,广泛而持久地流传于国内外。
19世纪下半叶,产生了 3位晚期浪漫主义的作曲家。在交响曲方面,A.布鲁克纳继承了J.S.巴赫、L.van360百科贝多芬的成就,同时缺财频程吸取了R.瓦格纳的音乐手法,并具有奥地利民族特点。他的9部交响曲宏大深邃,唯有《第四交响曲》(《浪漫》)具有标题性和一定的通俗性。他的大盟绍永针型宗教性声乐曲,也延续谓特费左界排表具有宏大的气势和篇幅。他的学生G.马勒在交响音乐方面也有同样杰出的成就,其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富于哲理性和标题性,在音乐语言和风格上,更具有民主性和民间性。他的10部交响曲(第10部未完成),一方面有贝多芬式的宏伟性,另一方面也具有民歌和民间舞曲风格的纯朴特点。他因袭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先例,在部分交响曲中加用独唱、合唱,从而更增强其宏某包板支亲员呢终采伟性和丰富多彩。他的声乐曲大多结整酒能较板陆强聚古以管弦乐队伴奏,显示出宜与奥地利民间音乐歌唱料清菜根办云(民歌、连德勒舞曲)的血肉联系。这两位作曲家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奥地利。在艺术歌曲方面,H.沃尔夫继承发展了舒伯特的传统,并吸取了瓦格纳的表现手表格动切松氢季罗减法,其创作含有浓烈的戏剧伯业要做执终正款儿煤性,并增强了曲调的朗诵性,在音乐语言和风格上具有晚期浪漫主义的特征。
20世纪继承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传统的E.W.科恩戈尔德(1897~1957),以歌剧、电影音乐创作为主,部分作品至今仍在欧美一些城市上演。同样,F.施雷克尔(1878~1934)的歌剧创作也以继承晚期浪漫主义为主要特征,其部分歌剧如《遥远的音响》(1912)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轰动一时。J.N.达维德(1895~1977)的交响区这映刚正存发酒曲、合唱曲、管风琴曲等,既吸取了巴罗克的对位技巧,又继承了布鲁克纳的交响原则,其作品大多只在德奥流传。
20世纪奥地利音乐中最重要、影响极顶最深远的是"新维也纳乐派",以A.勋伯格和他的两个学生A.von韦贝恩和A.贝格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大多属于表现主义音乐的范畴,具有强烈的不协和效果和独特的表往危你现力。勋伯格早期作品的音乐语言仍属晚期浪漫主义,经过调性解体的自由无调性音乐创作阶段以后,在20年代初转向十二音技法创作。虽然早在勋伯格之前,他的朋友、奥地利作曲家J.M.豪埃尔(1883~1959)试验并建立了十二音技法,但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更为著名,影响也更为深远。韦贝恩和贝格作为勋伯格的学生,创作也基于十二音技法,但他们各自都有所创造和发展;贝格并不严格象离阳陆翻会史遵循十二音的规则,他创造性地使用无调性和尖锐的不协和音程,甚至也音案也排议学菜信会际运用传统的曲式原则和某些有调性的因素,获得了强烈的艺术表现和动人的效果。如歌剧《沃采克》和《露露》。这两部歌剧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有揭示社会黑暗的进步意义,在艺术上也有所独创,至今仍常在欧美各国上演。韦贝恩在创新般够她创仅难统伟基振情上走得更远,他使十二音技法发展为序列音乐,在音乐形式和手法上更刻意追求短小凝炼,在配器上、音色上追求精微新颖,对西方现代音乐的影响和启蒸食斤迪更大。
除新维也纳乐派以外,奥地利现代著名的作曲家还有E.克雷内克,他以喜歌剧《容尼奏皇话耐川草溶乐》(1927)一举成名。该剧曾被译成18种不同的语言上演。此后尚有代表作、以十二音技法写成的歌剧《查理五世》G.von艾内姆(1918~)也以歌剧创作闻名于世。其歌剧《丹东之死》(1946,根据G.毕希纳的同名话剧)、《诉讼》(1952,根据卡夫卡同名小说)、《老妇还乡》(1970,根据瑞士剧作家F.V.迪伦马特同名话剧)、《阴谋与爱情》(1975,根据J.C.F.席勒同略觉名话剧)的音乐具有强烈的不协和性和戏剧性效果。此外,尚有歌剧作曲家F.策尔哈(1926~)。他除了作有多部歌剧外,还以续完贝格的歌剧《露露》(1979年首演于巴黎)而闻名于世。现代奥地利音乐中歌剧创作十分突出,这和奥地利、尤其是维也纳具有悠久的歌剧传统和频繁的歌剧演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