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大豆花叶病

是由大豆花叶病毒(SMV)引起的、发生在大豆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该病症状因寄主品种、病毒株系、侵染时期和环境条件的不同感娘怀汉端剧久差别很大,可分为轻花叶、花叶、黄斑、花叶、曲叶、卷叶、疱叶、畸形叶、皱缩、矮化和顶枯等10种。典型症状为植株矮化,叶来自片呈黄绿相问的花叶并皱缩,叶缘下卷或叶片扭曲,质地硬脆,叶脉变褐,有时沿叶脉两侧有许多疱状突起。

大豆花叶病是世界360百科各地大豆上普遍发生的一种重要病毒病害。该病在美攻气满攻目促求因国、巴西、中国、阿立走丝划重航育艺意根廷等大豆主剂望产国均为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该病不仅引起减产,还使质量下降,所导致的种皮斑驳形成褐斑粒,使商品豆降价,影掌件响出口。

大豆花叶病的防治应采取以选用无毒种子和治蚜防病为主,并积极选育抗病品种的综合措施。

  • 中文名称 大豆花叶病
  • 外文名称 Soybean Mosaic Disease
  • 病原 大豆花叶病毒(SMV)
  • 为害作物 大豆
  • 为害部位 叶片

特征

 极行首响吗善步秋宁 大豆花叶病病原为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简称SMV),属马铃薯Y病毒科、马铃薯Y病毒属成员。大豆花叶病毒粒体线状,分散于细胞质及细胞核中。钝化温度为60-70℃,稀释限点10,体外存活引头封局期4-5天。病毒在pH6.0时最稳定,在pH4.0以下或9.0以上时易失活。25-33℃条件下,干燥豆叶中的病毒其侵染力可保持7天,种子中的病毒可保持侵染力2年以上。感染2-3周后的病叶细胞内可产生风轮状内含体。

  大豆花叶病毒的自然寄主范围较窄,只有大豆及其他几种豆科植物。人工接种时,在大豆、望江南、刀豆、猪屎豆、镰状扁豆、托叶胡枝子、条纹胡枝子、白花羽扇豆、黄花羽扇豆、长序菜豆、利马豆、黑色菜豆、菜豆、大果田菁、绒毛黧豆、蓝花胡芦巴、胡芦巴和蚕豆等寄主上可引起系统侵染;在花生、黄芪、苋色藜、白色藜、昆诺藜、瓜尔豆、双花扁豆、长序菜豆、利马豆、菜豆、绿豆、豇豆、长豇豆、豌豆和千日红等寄来自主上能引起局部侵染;在窄叶羽扇豆、欧洲百脉根、菜豆、克里夫兰烟和芝麻等寄主上无症状带毒。

  大豆花叶病毒存步好景受在不同株系,中国初步鉴定出6个株系,即Sa(南京重花叶)、Sb(南京轻360百科花叶)、Sc(南京黄斑叶脉坏死)、Sd(东北黄斑花叶)、Se(南京蚜传顶枯)和S(东北顶枯)以Sa和Sb分布较广。

危害症状

  大豆花叶病症状因品种、感染时期、环境条件以及病毒株系不同而异,可分为轻花叶、花叶、黄斑花叶、曲叶、卷叶、疱叶、畸形叶、皱缩、矮化和顶枯等10种。典型症状为植株矮化,叶片呈黄绿相问的花叶并皱缩,叶缘下卷或叶片扭曲,质地硬脆,叶脉变褐,有时沿叶脉两侧有益准相元新许多疱状突起。嫩叶症状较明显,老叶常不表现症状。由带毒种子长出的植湖药一见误农株或感病早的植株,3-4叶期即可出现症状。高度感病的品种除上述典型症状外,还出现顶芽或侧芽变褐、萎蔫、枯死及叶片上产生坏死小帝诗入阶尼历种孔点等症状。重病株不结实或很十心倒鲁照轻易少结实。抗病品种通常只表现轻微花叶症状或带毒不显症。

  病株种子常出现斑驳或变色,变色部分可以脐为中心呈放射状,或通过脐部呈带状,或仅限于脐部周围。斑驳的颜色与种子的脐色一致。斑驳的有无与种子是否带毒无关,即带毒种子不一定都形成褐斑粒,种子表面无褐斑也不一定不带毒。

  •  
  •  
  •  
  •  
  •  
  •  

  大豆花叶病

分布范围

  大豆花叶病分布范围广,在美国、巴西、中国、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国均有分布。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以黄淮流域、江汉平原和华北平原最重,长江中、下游大豆产区次之。

侵染循环

  大体影调军是题预影豆花叶病毒主要在种子中越冬,并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源。由于大豆花叶病毒存活期短,且由蚜来自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所以土壤中的病株残体和越冬蚜虫不能成为初侵染源。杂草寄主虽双刻娘乙很减别可能成为初侵染源,但大多不在豆田生长,类促胶包困比候受境故作为初侵染源的重要性不大。播入大田的带毒种子长出幼苗后,在条件适宜时即可发病,成为田间病害扩散的毒源。大豆花叶病毒主要借助蚜虫在田间传播和进行再侵染。汁液摩擦接触也可传染。病毒完成侵染后就在寄主体内增殖、扩展,最后侵入种子,使种子带毒。种子带毒率的高低因品种和植株受侵染时间而异,最高的可达100%。大豆花叶病毒存在于种子的胚及子叶上,种皮中的病毒不能存活到翌年播种时,所以无传病作用。带毒种子的调运是病毒远距离传播的途经。

  有翅蚜是植株间传毒的主要介体。能传播大豆花叶病测伟苗部型吃案多毒的蚜虫已知有30远否府线识航多种,中国主要有豆蚜、苜宿蚜虫、大豆蚜、萝卜蚜、豇豆蚜、棉蚜、豌豆蚜、桃蚜和高粱缢管蚜等,其中大豆蚜、桃蚜及豆蚜传毒率最高。传毒蚜虫种类及传毒率与大豆花叶病毒的不同株系有关。

流行规律

  种子带毒率、田间有翅蚜虫数量及其发生时间、气象因素和品种的抗病性等均可影响大豆花叶病的发生和流行。

  • 种子带毒率:主栽品种种子带毒率高是大豆花叶病发生重的主要原因之一。种子带毒率的高低与品种的感病性和不同生育期的气含三众象因素有关。抗病品种种子带毒率显著低于感病品种。在大豆感病生育期内,感病越早,种子带毒率越高。大豆开花前发病的病株上的种子带毒率高。多数品种盛花期以后感病的病株的种子不再传毒,但某些高感品种初荚期发病的病株仍有较低种传率。播种的种子带毒率高,出苗后的早期病株多360百科,毒源就多,后期田间病害发生也较重。
  • 传毒蚜括医范达律半检固虫的消长:在田问有毒源的情况下,蚜虫发生时期、有翅蚜的迁飞时间及其执个施发体在植株上的着落频率是影响病害严重度的重要因素。大多数种类的有翅蚜着落并危害大豆冠层叶,黄绿色植株上蚜虫的着落频率高于深绿色植株。蚜虫传毒距离一般在100米以内。一般在大豆上着落并繁殖的蚜虫仅有1-3种,这些蚜虫是落础找半兴军场抗席朝率造成病害流行的主要传毒介体。邻近作物上的蚜虫也可经过大豆田,但其着落频率和传毒率均较低。在田间有毒源器树的前提下,蚜虫发生早而多的年份破迫普类身脱全音机和地区病害容易流行。
  •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不仅影响幼苗的发病率及把沉上说宣蚜虫的发生和迁飞,还影响病害潜育期的长赶设吗究硫短、症状的表现及褐斑粒的形成,其中温度的影响最大。发生花叶病的适温为20-30℃,超过30℃时病害隐症,在30℃以下,温度越低,潜育期越长片生站觉居武矛轻刑设。如在29.5℃时,潜育期仅为4天,24℃时为6天,18.5℃时花源都粮立府又为14天。褐斑粒的形成与结荚初期的温度密切相关,温度越低,褐斑粒形成越多,超过30℃时则不能形成褐斑粒。
  • 品种抗温政发七六镇病性:大豆品种对花叶病毒的抗性坏了杨力脱配调包括抗病毒侵染(发生率低)、抗病毒增殖(严重度低)、抗斑驳(不产生斑驳或斑驳率低)、抗种传(不种传或种传率低)、抗蚜虫(蚜虫不取食或在植株上的着落频率低)等多种抗性类型。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多数地方品种感病,有的品种种子带毒率高达100%。新选育的改良品种相对较抗病。长期种植同一抗病品种会引起病毒株系变化,造成品种抗病性降低或丧失抗病性。病毒株系不同有时会导致症状上的变化。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 推广种植抗病品种:吉育86、黑科60、新大豆13号等品种生长势较强,抗病性较好,综合适应性较优,适合种植。具有高密度茸毛的品种虽然不能显著减低病毒的传播速度,但却可以抑制蚜虫的活动,减慢该病毒达到最高影响级别的时间。
  • 加强种子检测:由于大豆容易感染病毒,所以对种子加强检测尤其重要,在引进种子后,可以先对种子进行隔离种植,留取无毒的种子再进行种植。
  • 加强栽培管理:在种植期间,对植株加强肥水管理,施有机肥料,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化学防治

  • 治蚜防病:大豆花叶病发生流行与蚜虫数量和高峰出现早晚关系密切,所以早治蚜、勤治蚜,将蚜虫消灭在点片发生阶段,才能取得防病效果。每公顷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25-300克对水450-600千克喷雾。其他可选药剂有3%啶虫咪、48%毒死蜱乳油等。除用药剂灭蚜外,用银灰色薄膜放置田间驱蚜,防病效果达80%,但该法只适用于种子田等田块。采用大豆与高秆作物间作等办法也可减轻蚜虫危害,从而减轻发病。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创意产业园
下一篇:万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