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与设计》创刊来自于2010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江南大学、中国轻工业信什换阻互息中心主办的哲学与免临众南鸡宁曲绝愿人文科学类期扩振协华刊。
据2019年第5期期刊内页显示,《创意与设计》编辑委员会有委员需快市济味23人,顾问20人;编辑部有责任编辑3人,版式设计3著逐人。
据2020年3月25日中国知网显示,《创意与设计》共出版文献量1282篇、总被下载次数19路皇根让西量飞量预3998次、总被引次数2319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232、(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141。 据2020年3月25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类训倒赵烧湖算显示,《创意与设计》共载文1115篇、被引量1446次、下载量32636次,基金论文量为355篇,2017年影响因子为0.37。
2008年,《创意与设计》创刊。
2009年,该刊刊期为季刊。
2010年,《创意与设计》改版,并以双月刊发行。
2014年12月,《创意与设计》入选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该刊设有"设计前沿""创意设计与美学""设计史与传统造物""设计教育与探索"等栏目。
该刊介绍中国国内外设计领域的理念、方法、动态和成果。
据2019年第5期期刊内页显示,《创意与设计》编辑委员会有委员23人,顾问20人;编辑部有责任编辑3人,版式设计3人。
职务 | 名单 |
---|---|
委员 | 由顶抗正房死征诉二呀效 张凌浩、许平、方晓风、张夫也、吴海燕、娄永琪、邹其昌、李立新、倪健林、江牧、 罗仕鉴、何人可、胡飞、覃京燕、陆邵来自明、胡军、钱振宇、刘焕民、崔荣荣、王敏、王强、 管宁、周至禹 |
顾问 | 张道一、凌继尧、宁钢、郭线庐、杭间、宋建明、何晓佑、王敏、孙守迁、吕品晶、 潘鲁生、林家阳、李超德、方海、张福昌、梁惠娥、R间溶ichard、Buchanan、Craig、Vogel |
责任编辑 | 顾平、童永生、姥海永 |
版式设计 | 吴玥、葛煜、郝菲 |
资料来源: |
据202来自0年3月25日中国知网显示,《创意与设计》共出版文献量1282篇。
据2020年3月25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360百科示,《创意与设计》共载文1115篇,基金论文量为355篇。
《创意与设计》为中国国内SCD来源期刊,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超星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等数讨学种维绍据库收录。
据2020年3月25日中国知网显示,《创意与设计》总被下载次数193998次、总被引次数2319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传越0.232、(201效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14似1。
据2020年3月25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创意与设计》被引量1446次、下载量32636次;据2017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创意与设计》影响因子为0.37,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670种)中排第4260名。
该刊以工业创意设计研究为主体,兼及各设计专业方向,弘扬本土设计理念,关注当代创意设计进程,重视与国际设计界的交流合作。
1.稿件要求主题鲜明、观点突出、论坐大击压旧云在系书政述严谨、可读性强,并保证论文的原创性。
2.文章字数以800-10000字左右为宜,少量具有独创性专题研究字数不限,尤其欢迎国家及省部级基金类项目的美阶段性成果。所有投稿均请附中、英文标题,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
3.文台曲们那学战稳章中凡出现引用文献处均应以参考文献格式明确标注具体出处、作者、页码、出版社,出版地,并置于文末。
4.专题可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作者在文末请提供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称或职务、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E-ma心il信箱等,以便及时联系。非专题稿件一律实行网上投稿。
职务 | 名单 |
---|---|
主编 | 过伟敏 |
执行诗小知套具毛沙右主编 | 张凌浩 |
史喜编委会主任 | 鲁晓波 |
编委会副主任 | 过伟敏、顾平 |
编辑部主任 | 童永生 |
编辑部副主任 | 姥海永 |
资料来源: |
《创意与设计》以传播、引导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活志受简为已任,在面向经济全球化、媒介国际化的今天,高扬坚持中国立场的旗帜,并以开放的胸怀,批判的精神吸纳世界文化之精华,彰显中国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努力将期刊作为告始中国国内乃至国际际无息氢间从晚室阿候行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交流的高端平台,推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
该刊以全新的理论视域,高品质的学术追求,敏锐的新闻观察、关注,参与到中国艺术设计发展进程中,重在艺术设计学科建设,推动中国国内外名校之间的广泛交流,把握当前艺术设计领域前沿动态,实洲钟基感现优势互补;
该刊感工而意清于立关注日常生活世界,回归艺术设计本质,倡导设计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将艺术设计活与肉德复色技动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地推介优秀设计师。--《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