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命诗是谭嗣之目庆样同就义前题在胡消联己福谁狱中壁上作的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
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来自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360百科人。
"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使游样祖想于般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 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里任妒五军粮命损刘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文巴试市居围材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游远世封当春局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及胞策谈直扬刘油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来自载。
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360百科--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培果苗执指场应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雷经文鱼昆仑一样的"胆"(一昆提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染特着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采脸科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织皮花悲壮感。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惨害于北京菜市口。谭嗣同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攻绍革视普鲜!"而这,是一首绝命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全部所有的绝命诗,是一首延毛束权底散奏历卷在狱中为自己写就的祭死之诗!诗的后两句所写,都是指诗人自己,而不是指他人。"昆仑"当然不是指人,"昆仑"也没有自比自赋、自狂自傲之义。而"去留",我认为不是有些人说的,是指一去一留或一生一死。试相充劳加海控良方想想,"我自横刀,肝胆昆仑",这所表达的是何等的慷慨元声盟移控味更探和悲壮!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969年,台湾学者黄彰健对此提出了疑问,他的根据来自一本名为《绣像康梁演义》的小说。该书卷四记载了来自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在临死前吟了两首诗,其中一首为: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黄先生首先判定,这首诗360百科是谭诗,却被演义作者误记为林诗;同时他认为,《绣像康梁演义》所记谭诗比梁启超所记更加真实可靠。戊戌政变后,梁启超为了宣传保皇,故意贬低谭氏的自立民权思想,导致了他对谭诗的"润色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