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元,是1368年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崩溃后,元朝来自皇室退居漠北,形成与明朝并存的游牧360百科政权,1402年造非威井氧制之前国号以"大元"为主,1402年之后国号以"蒙古"为觉显主。 高丽人首吗黄路称为北元。
1368年,中原局势彻底失控,加之明将徐达领兵进逼大都,惠宗被迫放弃大都,北走上都。1402年,鬼力赤绝钟要北占则独才背杀坤帖木儿汗自立,明史记载其复称蒙古。1438年, 卫拉特部脱欢统一了东西蒙古。1449年,卫拉特部也先俘明英宗,史称土木之变。1510年,达延汗统一蒙古本部,史称达延汗中兴。1547年,库登汗惧为阿勒坦汗所并,率左翼蒙古南迁避治落关二胡略祸。1550年,阿勒坦汗兵临北京,走急顺觉充文感田皮史称庚戌之变。1571年,阿勒坦汗批判与明朝达成隆庆和议,结束了蒙古与明朝近二百盟厂缩阻年的敌对状态。1576年,图们汗制定《图们汗法典》颁行于全蒙古。1616年,与明朝、后金并立。1626年,林丹汗风息间府期然了不敌后金,率右翼蒙古西而愿为烟湖矿针迁避祸。1635年,额哲献元传零教眼立听此应国玺降后金,蒙古亡。
北元疆域广阔,长期控制着内外蒙古,势力所及长城以北、东至女真、西抵哈密以及哈密以西的裕勒都斯河流域、北到叶尼塞受采河的广袤地区。
北元政权是一个多逐哪联李民族的独立政权,在统辖的境内除蒙古族外,还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众多人口,如同辽、金、西夏款放息乱龙政权一样,是当时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北元时期不仅是蒙古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中国北方草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概述图片来源:《中国古代史地图集》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基于统治汉地的需要,正式建立以汉语称谓的国号"大元",但蒙古语的"大蒙古国"并未废弃,而是两者并用,棉否即告形成国号制度的双则剂款香好盟重体系。
1368年,元朝退守蒙古本部,因国号仍叫大元,以其地处塞北,故称"北元"。明朝虽屋九生湖承认其独立性,但否认其与元来自朝的继承性。明人认为明兴代元,元运伤乎答你标里已终,明朝才是中国的正统王朝。360百科因此,明人称大元皇帝为"元君、元主",称其国为"残元"、"故元"、"胡元"。
根据《明史》记载,1402轴年布里牙特·乌格齐去"大元"国号,复称蒙古;但是蒙古人记载的史料《蒙古源流》和《黄金史纲》并没有记载过废除"大元"国号一事,也并未记载过在北元灭亡后存在"大元国"一事。根据《明实录》,1453年布里牙特·额森自称"大元天圣大可汗",年号"天元";孛儿只斤·巴图孟克自称"大元定东被大可汗";。
在中外蒙古史学者的论著中,屡见"北元"一词,但是长期以来,低混便对于这一史学概念的使用范畴却说不一。争论的焦点就是"北元"是指1368-1388年这20年间的蒙古还是指1368-1635年这260多年间的蒙古。传统说法是1402年鬼力赤杀坤帖木儿汗,为北元时期结束的时间(坏存资求限《明史·鞑靼传》)。 关于这个问题,蔡美彪先生和曹永年先生们字卫曾作过深入探讨,认为"北元"应适用于脱古斯帖木儿败亡而止,即1388年,此后令求搞大元国号已取消,仍称蒙古。
大元国号的废弃一定意义上意味着蒙古政权放弃了争夺中原的目标,转为立足于蒙古本身。
"北元"(1368年-1388年)仅代表一个时期的结束,其后进入《明史》所说的鞑靼时期(为明人所称,蒙方一直以蒙古自称)。但是从成吉思汗开始的"大蒙古国"政推角现放权仍然继续,鞑靼政权长期沿用元朝时代的汉制职官(如也先官职为太师淮王),至满都海夫人时才基本取消。"大报核围制纸封端持外特后蒙古国"政权延续至1635年察哈尔部为满洲的后金-清所灭亡。
故大蒙古国(1206年-1635年)依照中国名称的划分,可划为蒙古(1206年-1271年)、元朝(1271年-1368年)、北元(1368年-1388年)、鞑靼(1388年-1635年)。有时"元朝"可泛指从1206年至1368年这段脱没时期。
参见来自:明灭元之战、明太祖北征、徐达北伐
明太祖 朱元璋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七月,明将徐达等率军攻占大都,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北奔上都。除元惠宗坐镇蒙古故地以外推音位石官当围研,山西、甘肃的扩廓帖木儿;辽东的纳哈出;云南的360百科把匝剌瓦尔密,都在各自的管辖之地策应着大元皇帝的军事行动。 此外,北元与高丽、畏兀儿仍旧保持着政治上、经济上的联系。
至正二十八建远年(1368年)注协解不春散念硫木肥表冬,元惠宗命大将扩廓帖木儿从个温越只山西出兵夺回大都,军行途中,明太祖命大将徐达袭击他的后方太参宪每晶算原。元军回师救援,正中计谋,被明军袭破大营。折兵四万,仅率十八骑逃入甘肃。苦现操山西被明占据。 至正二十评银令简食半九年(1369年)春夏,中书右丞相也速几次进攻通州,均被明军击退。明军乘势北进。刘惠宗从上都退往应昌,宗王庆生、平章鼎住被明军追及擒杀,一万将士被俘。 上都陷落。蒙古贵族留恋故略规渐培怀区少既元,一直图谋恢复其垂架刑画明号在全国的统治,不断向明朝统治地区发动进攻,明朝对此深以为患。
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常遇春、李文忠攻占上都,惠宗北走应昌。同年,徐达和扩廓帖木儿大战沈儿峪,最终徐达大破扩廓帖木儿。擒郯王、文济王及国公、平章以下文武僚属千八百六十余人,委拿低因上齐以将士八万四千五百余人,马驼杂畜以巨万计。扩廓帖木儿仅挟妻子数人奔和林。简服左副将军李文忠等率东路出居庸关,直克应昌,惠宗之孙买的里八刺及后妃、诸具科王、官吏等多人被俘流收后,解往京师。时元惠宗已卒,太子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仅以数十骑败走和林,会合败于陕甘的扩廓帖木儿,在和林即皇帝位,称必力克图汗,年号宣光,以明年为宣光元年。
宣光元年(1371年),明军十五万兵分三路,出击漠北。中路徐达出雁门趋和林,东路李文忠由居庸出应昌,西路冯胜由金兰趋甘肃。中路军由徐达统率,式院钟春投已企在土刺河打败扩廓帖川概族杆调古木儿的军队,随后扩廓贴木儿与元将贺宗哲合军,向徐达的主力发起进攻,徐达被击败,其所率明军遭到毁灭性打击土兴听由格,明军死亡数万人。李文忠所率东路军与北元兵在克鲁伦河、土剌河、鄂尔浑河一线受挫乡曲愿七鸡制之杨往却。冯胜所率之西路军,在甘肃永昌、扫林山等地击败元军。出兰州,由亦集乃路至瓜州、沙洲,取得了一定的胜利。这一次明对元的战争,西路军胜利,中路军失败,东路军失败,整体以失败告终。明军在短时期内不敢再深入草原作战,北元则争取了喘息时间,双方在边境地区不断发生拉据式的冲突。此后,朱元璋吸取此役受挫的教训,采用尺进寸取,专事经营沿边地区的方针,向辽东和青海方向延伸,得地后随即设卫,避免孤军深入漠北,北元诸王将士相继归附。
宣光五年(1375年),扩廓帖木儿病死漠北。这一年纳哈出进攻辽东州城,屡被击败。
参见:明平云南之战、沐英
明朝在屡征元朝的同时,对主动投降和战争中被俘的大批北元贵族、官吏和军民,都给予优厚的待遇并予安置。明朝希望借此招引更多的北元人马。明初几十年间,确实有大量的蒙古人和汉人从北方跑到内地,成为明朝的臣民。当然,明朝的最终目的是招降北元皇帝。朱元璋曾封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之子孛儿只斤·脱古思帖木儿为崇礼侯,不久将他送还漠北,并几次遣使给昭宗送信,劝他及早归降。
1378年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死去,庙号昭宗。其子孛儿只斤·脱古思帖木儿继任为北元皇帝,称乌萨哈尔汗,年号天元(1379-1388)。继续保持对明朝两立的立场。其丞相驴儿、蛮子、哈剌章和国公脱火赤等集军于应昌、和林扣掠塞下。明朝多次召降不成,于天元二年(1380年)派沐英率师出讨,战于亦集乃路,俘获其国公脱火赤、枢密知院爱足、平章完者不花等,其余众多降。与此同时,明廷又开始对云南及辽东的经略,以翦除北元在此两地的势力。据守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为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忽哥赤的后裔,明兵取大都后与北元遥相呼应,执臣节如故,又两次杀害明廷的劝降使节。朱元璋遂决定用兵。
云南行省天元二年(1381年)七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远征云南。明军在曲靖击败司徒平章达里麻所将领精兵十余万,俘二万,后直取昆明。梁王见大势已去带着妻、子一同投滇池自杀。左丞达的、右丞驴儿均自杀。与漠北蒙古贵族逐相呼应的这支力量被消灭了。蓝玉、沐英相继攻取大理等地,平定云南。
参见:纳哈出、明平辽东之战
天元二年(1381年),纳哈出率二十万元军驻扎金山(吉林双辽县)一带,始终没有受到很大的军事冲击。这支强大的势力,是明朝攻打北元时的掣肘之患。
明朝辽东天元九年(1387年),朱元璋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出征东北,明军步步为营,修筑宽河(河北宽城县)、会州、富峪(河北平泉县境)、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县)四座城,用以存积粮草。随后大军直趋金山。明军压境,纳哈出深感不安。这时明军派来了使者,劝他投降,不久纳哈出的部将全国公观童向明称臣。经过一番犹豫动摇,最后纳哈出投降了,二十万部众除一些逃散的之外,都作了俘虏,其中仅官员将校就有三千三百多人。纳哈出被朱元璋封为海西侯。 自此辽东尽属明有,漠北与高丽的联系亦被阻绝。
纳哈出率部投降,使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朱元璋立即命蓝玉为大将军,征讨下一个更主要的目标--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的之子脱古思帖木儿。他认为"肃清沙漠,在此一举",因此要求蓝玉勿失时机,必取成功。
参见:捕鱼儿海之役
天元十年(1388年)三月,蓝玉率师十五万北进。四月,到捕鱼儿海(今贝尔湖),距离脱古思帖木儿营地不过百余里路程。脱古思帖木儿以为明军与纳哈出作战不久,粮草匮乏,不会深入北方再战,没有作迎敌的准备。而明军前锋奔袭他的大营之时,恰好风沙弥天,几十步外不见人。明朝兵马突然出现,脱古思帖木儿根本不能作有效的抵抗,太尉蛮子仓促上阵,很快战败被杀。脱古思帖木儿带着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人逃往和林方向,行至土剌河一带,为其部将也速迭儿所缢杀,捏怯来、失烈门南下,投降明朝。 经此一役,乌萨哈尔汗的次子地保奴、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印章、图书、兵器、车辆,都被明军俘获。
这次的失败使黄金家族--忽必烈家族的大元政权丧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无上的中央汗国的地位,大多数蒙古部落宣布脱离它而独立。布里牙特·乌格齐于1402年杀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的儿子尼古埒苏克齐汗孛儿只斤·额勒伯克。而后,布里牙特·乌格齐立尼古埒苏克齐汗之子孛儿只斤·坤帖木儿继位。
参见:鞑靼、瓦剌
1402年,布里牙特·乌格齐杀掍特穆尔汗后称汗。1408年,蒙古太师阿鲁台杀布里牙特·乌格齐,迎立孛儿只斤·本雅失里为汗。1412年,瓦剌首领绰罗斯·马哈木杀完者图汗,向明朝称臣。1412年-1415年大汗空位。1415年,瓦剌绰罗斯·马哈木拥立孛儿只斤·答里巴为大汗,自任太师。1415年,阿鲁台再次攻打瓦剌,大汗孛儿只斤·答里巴、太师马哈木先后战死。绰罗斯·马哈木的儿子绰罗斯·脱欢拥立布里牙特·额色库为汗。1425年,阿鲁台拥立东蒙古科尔沁部首领哈萨尔七世孙孛儿只斤·阿岱为蒙古大汗。1438年,卫拉特首领绰罗斯·脱欢杀大汗孛儿只斤·阿岱和阿鲁台。
鞑靼、瓦剌参见:明英宗、土木之变
对于明朝皇帝来说,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的元朝已经完结了,草原的这些新君主是一支没有显赫历史的民族,他们在帝国的历史上既不显赫也不重要,他们不可能如黄金家族那样具有无上的威望和号召力。那么,元对于明的威胁就应该自此结束了。
亲征瓦剌的明英宗朱祁镇但卫拉特人并没有忘记他们继承的是蒙古帝国的汗位,虽然在表面上,他们把自己和其他蒙古人尤其是黄金家族的距离拉得很远,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恢复蒙古帝国原来的疆域。
在明朝还比较强的时候,卫拉特人是不会随便捋虎须的,他们还记得祖上马哈木的教训。因此,恢复帝国的第一刀他们向西南地区的察合台汗国砍去。布里牙特·额森击败了东察合台汗国的卫思汗,强娶了他的妹妹哈尼木公主,因为卫思汗是黄金家族,所以这一政治联姻,使得卫拉特人有了足以号召所有蒙古人的血统。
布里牙特·额森继承其父绰罗斯·脱欢的王位时,蒙古帝国的疆域从巴尔喀什湖延伸到贝加尔湖,又延伸到长城附近。并以明朝拒绝贸易之名进攻明朝。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土木堡之战中,打败明军,俘虏了朱祁镇。因不善围攻战,瓦剌大军无法攻陷大同和宣化,于是布里牙特·额森带着朱祁镇返回蒙古草原。
参见:北京保卫战
三个月后,布里牙特·额森土重来,进军至北京西北郊,遭遇明朝名将于谦的抵抗,发动的各次进攻均被击退,不久明朝的各路援军赶来。由于受到优势兵力的威胁,沿居庸关撤退。1450年,布里牙特·额森决定释放明英宗,并于1453年与明议和,并宣布自己是明的属臣,这一行动表明他抛弃了大蒙古国的宗主权,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可汗。这样做无疑并不明智,原本已经臣服于他的各黄金家族的部落和汗国又重新自立。明景泰四年(1453年),布里牙特·额森在击败岱总汗孛儿只斤·脱脱不花后僭称"大元天圣大可汗",建年号"天元",遭到黄金家族的不满和反抗。
领导京师保卫战的于谦1455年,布里牙特·额森被暗杀。布里牙特·额森之子阿马桑赤台吉继其父汗位,在1456年进攻东察合台汗国,在伊犁河附近大败羽奴思汗。而在这时,皇后哈尼木(卫思汗之妹)在后方制造混乱,她的儿子亦不刺忻和也里牙思两兄弟对阿马桑赤发动叛乱,却没有成功。但经过这次内乱,卫拉特的实力严重的被削弱了。
参见:达延汗中兴
在卫拉特人实力削弱的时候,成吉思汗后裔们并未立即组织反攻,因为他们正在家族战争中互相残杀。
1467年,成吉思汗的第27代继承人孛儿只斤·满都鲁在讨伐他的侄孙和继承人博勒呼济农孛儿只斤·巴彦蒙克的一次战争中去世。而博勒呼济农在他能够称汗之前的1470年也被暗杀。一度人丁兴旺的黄金家族中,仅剩下博勒呼济农之子孛儿只斤·巴图孟克。
达延汗孛儿只斤·巴图孟克的命运及其不幸,据权威学术史料《蒙古黄金史》记载,达延汗巴彦蒙克乃是北元必里克图汗,即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的直系子孙,家族的长辈都在内讧中死去,小小的孩子孤苦无依,连他的母亲都抛下他改嫁了,这简直比成吉思汗年幼时的遭遇还要悲凉。所幸,孛儿只斤·满都鲁的年轻遗孀满都海赛音可敦把他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满都海赛音可敦在1470年宣布孛儿只斤·巴图孟克继承蒙古大汗,尊号达延汗。满都海赛音可敦率领军队打败了卫拉特人,将他们彻底赶出了蒙古中东部地区。为达延汗日后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达延汗在位时间37年,从1470年到1517年。在1481年亲政之后,达延汗镇压了右翼的土默特人、兀良哈人的叛乱。并从1497年到1505年间,他对从辽东到甘肃的明朝边境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攻击,使得明朝无法与卫拉特人联系。
1543年达延汗去世,达延汗之孙孛儿只斤·博迪继承了汗位,尊号阿剌克汗。虽然广大的领土被达延汗的众多子孙瓜分,但从1544年到1634年蒙古帝国的汗位一直稳固的在达延汗的长支后裔察哈尔部中传承,历经阿剌克汗(1544-1548年)、库登汗(1548-1557年)、札萨克图汗(1557-1593年)、彻辰汗(1593-1604年)和呼图克图汗(1604-1634年)。
明朝后期的蒙古形势虽然达延汗的长期统治稳定了蒙古帝国汗位传承,但并没有克服蒙古民族的最大弱点-实行瓜分家族遗产的习惯法。当帝国的创建者死后,帝国便成了一种类似联邦式的家族国家,国内的各级首领,都是兄弟或堂兄弟,他们虽然承认察哈尔部的最高权力,但处于半独立状态。
随着时间的流逝,察哈尔部的汗位继承者们逐渐失去了足以统治整个蒙古的力量,西方的卫拉特人和东方兴起的女真人都是他们可怕的敌人。但这个时候,卫拉特人正在对付哈萨克汗国、沙皇俄国以及内部的绰罗斯家族与和硕特家族的权力争夺,因此,结束蒙古帝国历史的,只能是女真人建立的后金了。
明朝后期的鞑靼、瓦剌1604年,孛儿只斤·林丹巴图尔继承汗位,接受黄教沙尔巴呼图克图的灌顶戒教,称库图克图汗。库图克图汗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大汗,他早已看出后金对于蒙古的野心,因此上从继位始,便开始重新统一各部,自称"统领四十万众蒙古国巴图鲁青吉斯汗"。1627年派兵收服右翼鄂尔多斯、喀喇沁、土默特等部,与喀尔喀部却图汗结为联盟,声威大振,所辖地域东起辽东,西至甘肃。但是,次年,朵颜兀良哈的苏布台、喀喇沁的达来台吉、土默特和布石图汗、额尔多斯的额仁沁济农以及永谢布、阿苏惕、阿巴嘎、喀尔喀等部联合组成大军十万,在土默特的召城一战中,消耗了库图克图汗精锐兵力四万余人,这使得库图克图汗的实力大为削弱,而他的敌人是综合了蒙古人的彪悍和汉人的谋略的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就注定有勇猛少计谋,统治着的已经衰微的蒙古帝国的他只能失败。
参见:后金统一漠南蒙古、林丹汗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时期,科尔沁部、扎鲁特部便在联姻之下归附了后金。土默特、喀喇沁、兀良哈等部为了避免库图克图汗的报复,也投奔了后金。1625年,库图克图汗出兵嫩江,攻打科尔沁部。后金出兵援助科尔沁,库图克图汗退走。爱新觉罗·皇太极即位后,把库图克图汗做为主要的敌人。1628年,派遣贝勒爱新觉罗·阿济格与老哈河上游受孛儿只斤·林丹巴图尔统治的喀喇沁部会盟,共击库图克图汗。9月,爱新觉罗·皇太极亲率大兵至绰洛郭尔,宴会察哈尔部控制下的敖汉、奈曼、喀尔喀、札鲁特和喀喇沁等部领兵前来的诸首领。库图克图汗有大汗之名,但已经陷入了孤立,被迫退出西拉木伦河流域,至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固守。
征服漠南蒙古的皇太极1632年4月,爱新觉罗·皇太极再率大军西进,爱新觉罗·多尔衮从征。至西拉木伦河畔,会集蒙古诸部兵,共击孛儿只斤·林丹巴图尔。面对势力远胜自己的敌军,库图克图汗无奈自归化城驱人畜十万渡黄河西逃。但面对已经大势已去的局势,部众十之七八在途中散去。库图克图汗逃奔青海,两年后在青海打草滩病死。
1635年,爱新觉罗·多尔衮与爱新觉罗·岳托等领兵万人渡河,招降了库图克图汗剩下的部众,之后孛儿只斤·额尔孔果洛额哲献传国玉玺出降,整个漠南蒙古完全纳入了后金的版图,大蒙古国的汗位至此断绝,而蒙古帝国,也永远的消失了。
1368年,元朝北迁滦京,除蒙古本部以外还掌握着辽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云南等地。
1368年至1382年之间,辽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云南等地先后丢失。
1388年,捕鱼儿海之役,元军仅存主力遭到明军毁灭性打击,经此一役,北元失去问鼎中原的实力。
1402年,鬼力赤杀坤帖木儿,明史记载废元国号,复称蒙古。
1433年,蒙古分为鞑靼和瓦剌两部。
1433年,鞑靼实际控制面积达243万平方公里;
1433年,瓦剌实际控制面积达136万平方公里;
1438年,瓦剌攻破鞑靼,重新统一蒙古。
1449年,东到建州、兀良哈,西到赤斤蒙古、哈密,都成为瓦剌的藩属,瓦剌的势力由此达到最盛。
1451年,瓦剌实际控制面积达379万平方公里;
1481年,满都海哈屯携达延汗征讨瓦剌,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506年,达延汗征服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统一漠南蒙古。
1582年,鞑靼实际控制面积达349万平方公里。
注:关于北元时期的疆域变迁详见:马留营,《元朝疆域究竟有多大》,《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336-339。
孛儿只斤·巴图孟克废除了元朝遗留下来的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少师、平章、知院等官职。而代替以成吉思汗时代的济农、诺颜。济农,相当于副汗,是大汗的助手,其职责是秉承大汗旨意管辖蒙古右翼政务。济农一职,一般都由大汗的嫡长子担任。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确保济农同大汗之间政治上的一致和协同统治。
孛儿只斤·林丹巴图尔即位后,面临汗权衰落、各自为政的局面,着手强化中央集权。据《金轮千福》记载,"孛儿只斤·林丹巴图尔把八鄂托克察哈尔分置左右各三图们(万户),在阿巴海哈喇山中建查干浩特,用六万户刚健之军加以统治,把持着强势具备的朝政"。从这里可以看出林丹汗按照北方游牧民族传统将察哈尔本部分为左右两翼六个图们(万户),即阿哈固山、窦土门固山、高尔固山、哈纳固山、中军万户与阿喇克绰特万户。
孛儿只斤·巴图孟克分封诸子,建左右两翼六个万户--左翼三万户为察哈尔部万户、兀良哈部万户和喀尔喀部万户;右翼三万户为鄂尔多斯部万户、土默特部万户和永谢布部万户。左翼三万户由孛儿只斤·巴图孟克自己直接统辖,汗帐在察哈尔部万户;右翼三个万户由济农代表大汗行使管辖权,济农驻帐在鄂尔多斯部万户。
参见:赤斤蒙古卫
1368年,元朝北迁上都,除蒙古本部岭北等处行中书省以外还掌握着中书省直辖地区的冀宁路、晋宁路、大同路以及辽阳等处行中书省、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甘肃等处行中书省、云南等处行中书省等地。
1444年7月,布里牙特·额森授予沙州、罕东、赤斤蒙古三卫首领平章等官,重设甘肃等处行中书省。
北元时期,蒙古各部封建主又陆续制定了《图门汗法典》、《阿拉坦汗法典》、《喀尔喀七旗法典》、《蒙古-卫拉特法典》等。
在北元蒙古社会中,会盟是其社会政治生活赖以展开的途径和机制,参与其中则是大小部落首领们的权利和义务,会盟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了经济、政治、军事、宗教等诸多方面。
北元如同元朝一点笃信藏传佛教,而林丹汗一生热衷于佛教事业,不仅推动了藏传佛教在左翼三万户地区的传播,而且为蒙古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604年,刚即位的林丹汗就从四世达赖派驻蒙古地方掌管教法的迈达理呼图克图和卓尼绰尔济等黄教喇嘛接受了格鲁派(黄教)的法戒。
1617年,西藏萨迦派僧侣沙尔呼图克图到达蒙古地区,寻找自己的支持者,林丹汗为沙尔呼图克图的法术所折服,并封他为国师,并接受深奥密乘之灌顶,于是林丹汗由黄教改信红教(狭义上的红教仅指宁玛派,广义上包含了萨迦派和噶举派)。沙尔呼图克图为了取得林丹汗的信任,从五台山取来元世祖时萨迦派八思巴喇嘛用千金所铸的玛哈噶喇金佛(又称大黑天,为蒙元的护国神)。林丹汗在察汉浩特修建金顶白庙,将金佛供于其中。林丹汗试图效仿忽必烈与八思巴故事,利用他与沙尔呼图克图之间的关系来树立自己的权威。然而适得其反,这加剧了信奉黄教的蒙古诸部的离心,削弱了林丹汗的号召力。
林丹汗西迁后,召集昆噶敖德斯尔、班第达顾实、阿南达顾实为首的33名学者,在1628-1629年间翻译了108卷《甘珠尔》 ,并用金字抄写在蓝纸上。林丹汗组织翻译《甘珠尔》是对蒙古文化的一大重要贡献。林丹汗把传国玉玺和玛哈噶喇金佛、金《甘珠尔》视为三大法宝。
蒙古入主中原地区有许多蒙古贵族官吏任职、守戍,元惠宗出逃漠北时,他们仍居内地。对这批蒙古臣民,明朝政府采取禁胡俗、正礼仪的强硬措施,以削弱蒙古势力,加强新生的朱明王朝统治。
林丹汗在1612年与1615年攻打明朝,试图获得与明朝的贸易权,最终在1617年如愿以偿。1618年,后金侵明,林丹汗为了获得明朝的赏银,奉行"联明抗金"的外交方针,并在1619年给努尔哈赤写了一封言辞傲慢的国书,导致与后金交恶。不过,林丹汗与明朝结盟并未挡住后金对辽东的吞噬,1622年明朝在广宁之战败北,林丹汗的援军没起作用,此后两者间的联盟冷却下来。林丹汗也开始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开始火并科尔沁、内喀尔喀诸部,并且避免与后金正面交锋。所以林丹汗从未亲自与后金作战过。
1627年,林丹汗西迁,吞并了右翼诸部(哈喇慎、土默特、鄂尔多斯、永谢布等),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获得明朝给右翼诸部的"市赏"。明朝不给林丹汗,林丹汗乃发兵进犯大同,明朝不得不恢复对林丹汗的赏赐。后金利用林丹汗西迁之机,吞并了察哈尔本部,并于1632年大举进攻林丹汗,林丹汗闻讯远遁青海。他与明朝的关系彻底破裂,明朝甚至将林丹汗遗留的财物及部众移交给后金。后林丹汗与西藏藏巴汗、康区白利土司月顿多吉和喀尔喀绰克图台吉结成"反黄教联盟",企图东山再起,但很快于1634年去世。
明朝建立后,高丽王朝立即建立了同明朝的藩属关系,但高丽国并未完全同北元断绝关系,而是采取了"骑墙"的政策,实行两面外交。特别是辛禑王时期(1375-1388年)更是同北元频繁往来,还曾两度停用"洪武"年号,改用北元年号,使两国关系一度恶化。
元朝是依靠武力迫使高丽臣服的,在灭南宋前的三十年间,元朝先后六次入侵高丽,后又两次强迫高丽参与蒙古对日本的远征,还对高丽人民进行沉重的经济剥削。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元朝的统治岌岌可危,高丽的恭愍王乘机实行改革,推行反元政策,于1356年清洗了以奇辙(惠宗奇皇后的弟弟)为首的亲元集团,并出兵元朝在咸境道的双城总管府,还杀死了元朝派去的使者,于该年六月"停'至正'年号",公开同元朝决裂。
恭愍王时期,高丽基本上断绝了同北元的关系,对明朝始终保持"事大以诚",屡派使者到明廷朝贡。1374年,恭愍王遇弑,"李仁任率百官遂立禑,年十岁",实权操纵在李仁任手里。李仁任一反恭愍王时期的亲明政策,转而亲元,实行两面外交,同北元频繁往来。1377年2月,元昭宗诏封王禑为高丽国王,王禑也予以接受,并"始行北元'宣光'年号,中外决狱,一遵至正格条"。1378年,高丽又停"宣光"年号,"复行'洪武'年号"。
元室北迁回到蒙古本土以后,草原地方势力与北元中央势力在政治经济诸方面利益上的矛盾突出起来。宰桑、赛特们不服中央势力的制约,分庭抗礼,各行其是,"我等之上,何用管主?我等行事, 自作主宰可也!" 甚至以"犬死栅栏,侯死盟会"为时尚。内部的互争雄长,加上明朝的征伐,使蒙古社会处于长期的战乱之中。
庙号 | 尊号 | 姓名 | 年号 | 身世 | 在位时间 |
---|---|---|---|---|---|
惠宗 | 乌哈噶图汗 | 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 | 至正 | 元明宗长子 | 1368-1370 |
昭宗 | 必里克图汗 | 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 | 宣光 | 元惠宗长子 | 1370-1378 |
- | 乌萨哈尔汗 | 孛儿只斤·脱古思帖木儿 | 天元 | 元昭宗之子 | 1378-1388 |
- | 卓里克图汗 | 孛儿只斤·也速迭儿 | - | 阿里不哥后裔 | 1388-1392 |
- | 恩克汗 | 孛儿只斤·恩克 | - | 卓里克图汗之子 | 1391-1394 |
- | 尼古埒苏克齐汗 | 孛儿只斤·额勒伯克 | - | 元昭宗之子 | 1393-1399 |
- | 掍特穆尔汗 | 孛儿只斤·坤帖木儿 | - | 尼古埒苏克齐汗长子 | 1400-1402 |
- | 兀雷帖木儿汗 | 布里牙特·乌格齐 | - | 非黄金家族 | 1402-1408 |
- | 完者图汗 | 孛儿只斤·本雅失里 | - | 尼古埒苏克齐汗之子 | 1408-1412 |
(汗位空缺) | |||||
- | 德勒伯克汗 | 孛儿只斤·答里巴 | - | 完者图汗之子 | 1415 |
- | 卫拉岱汗 | 布里牙特·额色库 | - | 非黄金家族 | 1415-1425 |
- | 阿岱汗 | 孛儿只斤·阿岱 | - | 哈撒儿后裔 | 1426-1438 |
- | 岱总汗 | 孛儿只斤·脱脱不花 | - | 元昭宗曾孙 | 1433-1451 |
- | 阿噶多尔济济农 | 孛儿只斤·阿噶多尔济 | - | 岱总汗异母弟 | 1451-1452 |
- | 大元天圣大可汗 | 布里牙特·额森 | 天元 | 非黄金家族 | 1453-1454 |
- | 乌珂克图汗 | 孛儿只斤·马可古儿吉思 | - | 岱总汗幼子 | 1454-1465 |
- | 摩伦汗 | 孛儿只斤·脱古思猛可 | - | 岱总汗长子 | 1465-1466 |
- | 博勒呼济农 | 孛儿只斤·巴彦蒙克 | - | 阿噶多尔济济农之孙 | 1467-1479 |
- | 乌格克图汗 | 孛儿只斤·满都鲁 | - | 岱总汗异母弟 | 1475-1479 |
- | 达延汗 | 孛儿只斤·巴图孟克 | - | 博勒呼济农之子 | 1480-1517 |
- | 巴尔斯博罗特济农 | 孛儿只斤·巴尔斯博罗特 | - | 达延汗三子 | 1517-1519 |
- | 阿剌克汗 | 孛儿只斤·博迪 | - | 达延汗之孙 | 1519-1547 |
- | 库登汗 | 孛儿只斤·达赉逊 | - | 阿拉克汗长子 | 1547-1557 |
- | 札萨克图汗 | 孛儿只斤·图门 | - | 库登汗之子 | 1557-1592 |
- | 彻辰汗 | 孛儿只斤·布延 | - | 札萨克图汗长子 | 1592-1604 |
- | 呼图克图汗 | 孛儿只斤·林丹巴图尔 | - | 彻辰汗长孙 | 1604-1634 |
- | - | 孛儿只斤·额尔孔果洛额哲 | - | 呼图克图汗之子 | 1635-1635 |
注:鬼力赤死后元朝称谓不在史籍中出现,鞑靼是明人对蒙古本部的称呼,但仍然是蒙古高原君主。犹如辽代多次在契丹和辽国号之间进行转换,但后世统称为辽。此时的蒙古本部经常对明朝称臣,对内称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