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古琴谱

班角达比载既程南品琴谱,  最早是用文字来记录的,  也就是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露还黄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法。我国现存唯一的文字谱是《碣石调·幽》,它由六朝梁代丘明传谱,原谱则是唐人手抄的卷子。由于文字谱过于繁复,使用不便,叫既副模民延经唐代琴家曹柔减化,发展成为减字谱。

  • 中文名称 古琴谱
  • 别名 文字谱
  • 最早用处 文字
  • 类别 记谱法
  • 相关文献 《碣石调·幽兰》

记录

  今日我们所能见到的古琴谱,又名减字谱,相传为唐末曹柔发明,减字谱一般为四部分,上方记录左手指法,下方纪录右手指法,左上为左手按弦用指,右上为所按徽位,下方外部为右手指法,采开许内部为所弹、按弦。除此之外,减字谱还有续部、注释,一般用来标示音的细微变化。但由于减字谱无法记录每个音的时长,故而造成了大量来自琴曲的失传。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古琴曲。

古琴

历史地位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翻井银满影财未担之器,历史上的著名琴家有丘明、孔子、蔡邕、蔡文姬、李氢最义普石万化领势掉拉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古孙鲁笔虽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层山按精冲顶致。《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等。

古琴结构

  古琴的乐器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长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360百科为"天圆地方"之说。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功士、水、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罪够密限初展房出音村琴"。

  古琴有100多个泛音,这大概是世界上拥有泛音最多的乐器。古琴有自己的记谱方法(简字),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控盐善绿让多首琴曲流传下来。《琴操》中记载:"伏羲作琴。"然而考察世界各民族进化的历史,凡货华在野蛮的时代,均能制器作切何乐。中华民族也不只军卫草乙足例外。

  在伏羲之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文明时期,必早已制有各种乐器。不过定名定制,始自伏羲。所以虽说作于伏羲,其实必早已有琴了。又有吴仪《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桓谭《新论》中记载:"神怀式何胶眼课房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虞舜改为五弦,武王字继久会现杂才船界指改为七弦,直至现在仍如之。"这种琴的制作,虽然始于伏羲,可是今日的古琴,实际上始自虞舜,完成于周武王。古人体高肢长,愈进而愈短。所以琴修械架让值终大所余取的长度,也日益减短。今日的古琴,长三尺六寸三分,损益它,各为徽识,装饰以金玉的圆点,称为徽全弦。十三徽,以指按而弹之,即十三音也。

古琴名家

来自

  孔子:春秋时著名的教育家、音乐家。约公元前481年,作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现存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相队奏万还来核传都是孔子的作品。

360百科  师旷:春秋后期晋国著名宫廷乐师。目盲,精于审音显茶业章律屋脱片调律,对于音感极为敏感。明、清琴谱中说《阳春白雪》等琴曲是他的作品。

  伯牙:先秦琴师。《吕氏春秋》书富民短集案之字状茶记载了伯牙鼓琴志达级在高山、流水,而能钟子期领悟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老师成连带他到东海蓬莱山去实地领略"移情"的功夫,于是创作出《水仙迅既适操》。现存琴曲《高山流水》(已分为《高山》《流水》二曲)《水仙操》都是源于这些传说的作品。

  雍门周:战国琴师。善鼓琴,轻创天业别句搞端呼掌尝为孟尝君鼓琴。后世说他是最早发明琴谱的人。

两汉

  桓谭:东汉琴家。任掌乐大夫。所著《新论》,常论及音乐。并著《琴道》,介绍有关琴及琴曲的事迹。

  蔡邕:汉末琴家。他创作了著名的陈联钱执为纸把危《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思盾刻物振》《坐愁》《秋思》。现存《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亦传为他的作品。

  蔡琰:汉末女琴家,字文姬,蔡邕的女儿言巴算相赶。汉末,她被虏入胡地,十二年后被曹操赎回。琴曲中表现这一题材的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这些往往被认为是她的作品。

魏晋

  嵇康:魏末琴家、相伯甲倒办雷谓海握音乐理论家,竹林七贤之一。作建巴山略阿没否就环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与《蔡氏五弄》合称《九弄》。他的《琴赋》生动地描绘了琴曲艺术的拿更混浓二课材营名多种表现,并评论了当时的一些琴曲,具有史料价值。此外,议独队蛋肥棉《玄默》《孤馆遇挥爱单概范灯神》等琴曲也传为他的作品

  阮籍:魏晋名士,竹林七贤兵法督方根之一。精于琴道。现存琴曲《酒狂》传说是他的作品。有音乐论文《乐论》传世。

  阮咸:魏晋琴家,竹林雷古号井镇积啊多根育七贤之一。琴曲《三峡流泉》相传为他的作品。

  刘琨:晋朝琴家。创作琴曲《胡笳五弄》,包括:《登陇》《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是最早以胡笳声编为琴曲的作品。

隋唐

  贺若弼:隋朝琴师。创作琴曲《石博金》《清夜吟》《不换玉》等。《西麓堂琴统》中存有《清夜吟》。

  赵耶利:初唐琴师。琴艺冠绝当世。曾整理《蔡氏五弄》及《胡笳五弄》等琴曲。著有《琴叙录》九卷,《弹琴手势图谱》和《弹琴右手法》。他总结琴派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这些评论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

  董庭兰:盛唐琴师。从凤州参军陈怀古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而青出于蓝。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颐真》等琴曲相传为他的作品。

  薛易简:唐代琴家。他九岁弹琴,十二岁能弹杂曲三十及《三峡流泉》等三弄,十七岁弹《胡笳》两本及《别鹤》《白雪》等名曲。他在讲究"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之外,更强调"声韵皆有所主"的内在表现。还指出了从弹琴姿势反映出的精神不集中的"七病",为后世琴家所重视,从而引申出许多的弹琴规范。

两宋

  义海:北宋琴家。夷中的入门弟子。在越州法华山学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著有《则全和尚节奏指法》。

  郭楚望:南宋琴家。因感政治腐败,犹如云雾遮蔽九嶷山,遂作琴曲《潇湘水云》。又有《秋鸿》《泛沧浪》等琴曲作品。刘志方传其琴艺与毛敏仲、徐天民形成著名的浙派。郭楚望实为浙派的创始人。

  徐天民:南宋琴师。为杨瓒门客时,由学江西谱改学郭楚望谱,并参与编辑《紫霞洞琴谱》。其祖孙四代皆是著名琴师。后人推崇为"徐门正传"。现存《神奇秘谱》中的《泽畔吟》为其作品。

  毛敏仲:南宋琴师。为杨瓒门客时从刘志方学郭楚望传谱。创作琴曲甚多,有《渔歌》《樵歌》《列子御风》《山居吟》《佩兰》等。其中,《渔歌》《樵歌》的艺术水平很高。

明清

  严徵:明朝末琴家。虞山派创始人。琴风"清、微、淡、远",所编的《松弦馆琴谱》为虞山派主要的谱集。

  徐上瀛:明末琴家。虞山派集大成者。他和严徵同学艺于陈爱桐的弟子,但是琴风大不相同。他吸收《雉朝飞》《乌夜啼》等快节奏的琴曲,收入《大还阁琴谱》。琴风"徐疾咸备",弥补了严徵的不足。所著《溪山琴况》对琴曲演奏的美学理论有系统而详尽的阐述。

  庄臻凤:清朝琴家。弹琴近三十年,创作了首琴曲,收入《琴学心声》中,较为流行的有《梧叶舞秋风》《春山听杜鹃》等。

  徐常遇:清初琴家。广陵琴派的先行者。所传琴谱于1702年刊为《澄鉴堂琴谱》,为广陵派最早的谱集。

  徐祺:清代琴师。广陵派的继起者。传谱辑为《五知斋琴谱》,所收琴曲以虞山派为多,并对各曲进行了加工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广陵派与虞山派的渊源关系。

  吴虹:清代琴师。学琴于徐常遇之孙徐锦堂。当时是广陵派鼎盛时期,琴家云集,日夜弹奏,对他很有帮助。他致力学琴数十年,编琴曲八十二首,于1802年刊印《自远堂琴谱》,为广陵派集大成者。

  祝凤喈:清代琴家。十九岁学琴,致力琴学三十多年。著有《与古斋琴谱》,对琴学理论有深入探讨。

  张孔山:清代琴师。学琴于浙江人冯彤云。咸丰年间为四川青城山道士,1875年协助唐彝铭编成《天闻阁琴谱》。所传诸曲如《流水》《醉渔唱晚》《普庵咒》都很有特点。经他发展加工的《流水》流传甚广。

近代

  张椿:(约1779年-约1846年)字大年,号鞠田,昭阳人,工书画,善度曲,尤精于琴。他最突出的特点是:敢于把民间流行的音乐作品谱成减字谱。收入《张鞠田琴谱》中的,有根据花鼓、道情、《跌落》、《劈破玉》、《四大景》、《四美具》、《傍妆台》、以及昆曲《冥判》、《写本》等改编的琴曲。在他以前,虽也有不少琴曲和民间音乐有着密切联系,但是象他这样大量地、直接运用民间音乐还是罕见的。他发现并指出传统琴谱的缺点,认为减字谱的节奏的记写很不精密,最多只有断连,缓急的划分,却没有板拍。因此,他在琴谱中加附有工尺谱,这是琴坛的一个创举。继他之后,祝桐君、张鹤、杨宗稷等人,也陆续采用了工尺谱。这种做法在当时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阻力重重,直到百年之后,还有一些人对此抱有强烈的反感。据此,可见张鞠田首创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张鹤:字静芗,浙江瑞安人。他是上海玉清观的道士,长于诗、书、琴、画,曾就学于祝桐君。他把祝氏传谱加上工尺谱,又采用了《与古斋琴谱》中的论述,辑为《琴学人门》,初刊于同治六年(1867年),以后又两度再版,是流行的入门琴书。

  陈世骥:字良士,吴江人,工于琴,兼长书、画、铁笔。他得到《与古斋琴谱》之后,"眠食与俱者三阅寒暑"。在演奏中他又融会了王坦的《琴旨》, 在上海和祝听桐、何桂笙一起研讨,编写了《琴学初津》。二十年中改写了三次,于公元1902年定稿,虽未及付印,但颇有影响。书中所收五十曲,他都详加评论,被认为"无不中彀,言之启豁人心,句句开通奥窍"。"同调诸公无不叹服","从学者桃李盈门"。

  张合修:字孔山,号半髯子,浙江人,曾学琴于冯彤云。咸丰时在青城山中皇观当道士,一时来青城山求琴者甚众。但张本人却经常云游在外,与灌县道士杨紫东、《钱氏十操》的作者钱绶詹等人交流琴艺。光绪初年(1875)继曹稚云之后,在唐彝铭家为清客,协助他把多年搜求的数百首琴谱详加审订,选出了一百四十五首,编为《天闻阁琴谱》, 是明清以来收谱最多的谱集。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武昌悬牌授琴为业,门弟子甚多。得其传者有华阳顾玉成,号少庚。他的两个儿子:顾隽,字哲卿(1879年-1949年)。顾荦,字卓群(1881-1936)传其学,并将其传谱辑为《百瓶斋琴谱》。顾氏在1912-1916年在长沙和彭庆寿等人组织了琴社。张孔山所传的琴曲以《流水》《醉渔唱晚》《普庵咒》《孔子读易》等曲最有特点。《流水》一曲是张孔山的代表作,尤其受到琴界的重视。

  山东诸城涌现了几位王姓琴家,当时称:"诸城二王"或"琅琊三王"。以后又有王鲁宾发展了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琴曲。

  王溥长:(公元 1807~1886年)字既甫,派宗虞山。所传十五曲,经后人辑为《桐荫山馆琴谱》。其子王作祯,字心源(公元1842~1921年)传其学。他和派宗金陵的王雩门,字冷泉(约公元1807~1877年)称"诸城二王"。两人琴派虽不同,经过交流切磋,所奏之曲多有同者。王雩门辑有《琴谱正律》,其中首次刊出了诸城派的《长门怨》。

  王露:(公元1877~1921年)字心葵。自幼从其父王作祯学琴三年,以后又学王雩门所传诸曲,综合了虞山、金陵两派的特点,而以前者为主。八年后赴日本学西洋音乐六年,曾随孙中山的兴中会从事革命宣传,回国后拒绝了袁世凯的"入都正乐"之请,在家乡督工斲琴。他最珍爱的一张宋琴,曾在乱兵中失盗,后以良田十亩赎回。公元1915年"北游燕赵,南历吴楚",在章太炎的启发下,回济南大明湖结"德音琴社",一时学者甚多。公元1918年蔡孑民聘他为北京大学教师。在北京组织了国乐研究社。张友鹤、詹澄秋都是他的入室弟子。所传二十八曲辑为:《玉鹤轩琴学摘要》,一时和"诸城二王"并称为"琅琊三王"。

  王鲁宾:(公元1866~1921年)字燕卿,受学于王雩门,经康有为介绍,到南京高等师范教琴。他善于吸收时曲编之入琴,所传十四曲经弟子徐卓、邵森编印为《梅庵琴谱》。

  黄勉之:(公元1853~1919年)江苏江宁人。曾受业于萧山陶梦兰,技长的琴曲有:《渔歌》《梅花三弄》《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等。清末在北京以 "金陵琴社"的招牌招搅弟子,其著名的有:杨宗稷、贾阔峰、史荫美、溥侗等。

  杨宗稷:(公元1865~1933年)字时百,号九嶷山人,湖南宁远人,清末贡生。在家乡曾学过琴,到北京后又继续向黄勉之学琴。读书、写作很勤奋,公元1911~1931年陆续编著了《琴学丛书》四十三卷,约七十万字。文字部分涉及面很广,曲谱部分有三十二首,附有工尺板眼。晚年设"九嶷琴社"传琴,当代琴家管平湖曾从其学,其子杨葆元亦能琴(《今虞琴刊》)。

现代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我国兴起了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文化革命运动。这个运动狠狠地打击了垂死的封建文化势力。1919年在苏州、上海连续召开了两次范围很广的琴会。一次由盐商叶希明主办,在苏州怡园召开。这次集中了北京、长沙、扬州、上海、浙江、四川五省、十一地区的琴人,共三十一人,会期一天。会上有十五人演奏,会后综印了《怡园会琴实记》。另一次由盐商周庆云、报业史量才等人主办,在上海晨风庐召开,会期三天,两天演奏,一天座谈。会上散发了周庆云主综的《琴史续补》《琴书存目》等书。会后留下琴人李子昭、昊浸阳、符华轩等与郑觐文继续编辑《琴操存目》。1934年查阜西等人组织了"今虞琴社",先在苏州,后移上海,定期聚会。当代琴家如常熟的吴景略,扬州的张子谦等人,都是社中骨干力量。他们联系并推动了各地琴社的活动,包括北京"岳云琴会"、长沙"愔愔琴社"、太原"元音琴社"、扬州"广陵琴社"、南京"青溪琴社"、南通"梅庵琴社"等,一时颇为活跃。其中今虞琴社的活动,一直继续到全国解放以后。

  己故琴人中有南京的夏一峰、成都的龙琴舫,济南的詹澄秋、南通的徐立孙、广州的招鉴芬等人,他们在当地都颇著声誉。而对全国琴坛具有较大影响的是周庆云、管平湖、查阜西、吴景略、张子谦。

  周庆云:(公元1861~1931年)字湘舲,号梦坡,浙江乌程人。清代曾任教谕,后经营盐业,为上海有名的富商。他收藏琴书、古琴甚多,称 "江南第一"。由于好琴,他经常接待各方琴客。1919年他在上海晨风庐邀集各地琴家,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聚会,会上散发了他主编的《琴史补》《琴史续》《琴书存目》等书。《琴史补》是补充朱长文《琴史》中遗漏部分;《琴史续》是把宋代的《琴史》继续到清代,收有六百多琴人的有关记载,并逐条注明出处,便于使用者查阅原始资料。《琴书存目》编于1914年,汇集了历代著见琴书书目,和音乐书目共三百多种。《琴操存目》于1929年编成,收集了历代著见曲目八百五十五首,为琴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管平湖:(公元1897~1967年)苏州齐门人。父亲管念慈字敬安,是"如意馆"画师,颇受光绪皇帝的称赏。管平湖从小随父学琴、学画,十三岁丧父后,又从叶诗梦、张相韬继续学琴,以后又从杨宗稷学《渔歌》《潇湘》《水仙》等曲约二年。1923年游天平山,遇悟澄和尚,经他整理指法,半年后琴艺有明显进步。以后又向山东秦鹤鸣道人学川派《流水》。解放以前,他的生活极为清苦,除在燕京艺专教课之外,还兼收私人学生,同时还修琴、修整古漆木器等维持生活。1952年受聘于音乐研究所,从此生活安定,业务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在研究所十多年来,整理了以前所习诸操,同时积极从事传统名曲的发掘整理,陆续弹出《广陵散》《幽兰》《离骚》等曲目十多首。他所弹奏的《广陵散》《流水》气势磅礴,以指法坚劲见长,国内外有很高的声誉。

  查阜西:(公元1895~1976年)名镇湖,又名夷平,字阜西,江西修水人。童年学奏琴歌《概古吟》《客窗夜话》。二十年代在上海、长沙学奏器乐化的琴曲。三十年代组织"今虞琴社",编有《今虞》琴刊。通过这些活动,联系了全国各地的琴人,并向他们进行了调查。他主要职业为民用航空公司负责人,于解放前夕,参加了民航起义,为人民解放事业立了功。1953年以后,历任全国音协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音乐研兖所通讯研究员,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以及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等职。晚年集中精力从事琴学活动。1956年进行全国古琴探访调查,又通过北京古琴研究会,主持编印了《存见古琴曲谱揖览》《琴曲集成》《历代琴人传》《琴论缀新》等,为全面、系统整理琴学史料进行了大量工作。

  吴景略:(1907~1987年)吴先生讳韬字景略,江苏常熟人。弱冠即习国乐,后专七弦古琴。四十年代主上海今虞琴社,五十年代赴津京任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教授;文革后兼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先生之琴,重传统,擅表情,以起衰开派功见重于时。

  张子谦:(1899~1991年)原名张益昌,江苏仪征人。二十三岁离乡到天津谋生,结识著名琴家查阜西及彭祉卿(庆寿),经常切磋交流,结为知音,在当时有浦东三杰之称,人们以三位琴家的拿手琴曲尊称他们为查潇湘、彭渔歌、张龙翔。张子谦擅弹《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曲,尤以《龙翔操》为突出,故得此称号。1936年三位琴家成立了今虞琴社,半个世纪以来在古琴界影响至广。1961年张子谦和查阜西、沈草农合著《古琴初阶》由音乐出版社出版。1956年张子谦调任上海民族乐团古琴演奏家,经常做演出及录音。1988年被天津音乐学院聘为名誉教授,为古琴音乐的理论研究、打谱和教学作出贡献。

  成公亮:他先后师承梅庵派大师刘景韶和广陵派大师张子谦,在演奏技法上更多地继承了广陵琴派的风格,这个琴派具有三百年的历史,善于变换指法。运用这些指法,成公亮把声音处理得细腻丰富,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秋籁"是一张音色柔和的琴,你在听秋籁时,琴弦发出的声音,手指在琴弦上滑动的声音,甚至成公亮随着旋律起伏呼吸声,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音乐,这时你会很真切地感觉到他弹的琴是活生生的。日本当代哲人加滕周一的评价指出了这一特色:他认为成公亮的琴表现了"内心情感的极致执教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的成公亮,除了用弹奏的方法体验古琴的精神之外,象一切学者一样,钻研琴学理论也是他的当行本色。在这方面,他的打谱工作显得尤为突出。古代的琴谱是用汉字偏旁和笔划组成的"减字谱",不直接指示声音,而是一种手法谱。《红楼梦》八十六回中,贾宝玉看见琴谱中 "'大'字旁边'九'字加一勾,中间又添个'五'"字。"林黛玉解释说: "这'大'字'九'字是用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九徽',这一勾加'五'字是右手钩'五弦',并不是一字,乃是一声。"成公亮把这种工作称作音乐考古。不过他认为:古琴的记谱方法尽管神秘而疏简,但却合法地宽容了琴人对原谱作适度的灵活处理以体现出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历经数年,他己打出了《凤翔千仞》、《遁世操》、《孤竹君》、《忘忧》、《文王操》等古谱。千百年以前的美妙音乐,又回荡在现代的时空之中。打谱工作,加深了成公亮对古琴的理解,他摸到了古琴最深厚而沉默的脉搏。一九八九年,他费时半年打出的古曲《文王操》成为电视剧《孔子》的主题曲。《韩诗外传》中记载,孔子向鲁国乐师师襄子学琴,由音声而知曲意,由曲意而知作曲之人,指出这是周文王所作的《文王操》,令师襄子佩服不已。这是一首少见的古老而博大真诚的儒家音乐。一九九七年,在中国交响乐团的伴奏下,成公亮演奏的《文王操》再次获得了古代和现代音乐交融后的新生命和新魅力。

古琴记谱

  据统计,现存的古琴曲中有三千多首是古代流传至今的曲目,这笔丰厚的遗产使古琴成为当今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件乐器。而这都要归切于古琴独特的记谱法--减字谱记谱法。唐代以前,古琴的乐谱是用文字记载的,称为文字谱,极其繁复。一个指法要用一句话记录,一首曲子记下来往往比一篇文章还要长。

  鉴于这个原因,晚唐一个名叫曹柔的人发明了减字谱,即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将一句话中的关键字摘出,每字各取简洁的一部分,再将这几个部分拼为一个"字"。减字谱实际上就是指法谱。因此,唐代之后的大量琴曲都流传到了今天,而唐代之前的琴曲大部分则失传了。所知的中国最古老的一份古琴乐谱是古琴曲《碣石调·幽兰》的谱子,相传为南朝梁代的丘明传谱,它也是流传到今天惟一的一份文字谱,为唐朝手写卷,原件现存于日本东京博物馆。

古琴名谱

神奇秘谱

  《神奇秘谱》是明太祖之子朱权编纂的古琴谱集,成书于明初洪熙乙巳(公元1425年) ,是现存最早的琴曲专集。:书中所收六十四首琴曲是编者从当时『琴谱数家所裁者千有馀曲』中精选出来的,其中颇有一些历史上很有影响的名作。

  由于古代音乐不如其它文物那样便于保存,许多古曲不是失传了,就是面目全非。所以古琴谱中保存的古曲,被唐人认为『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古曲是总结前人音乐创作经验,探索传统音乐规律所不可缺少的依据。尽管近五百年来,有上百种古谱集中保存了成千首传曲,比较起来,还是以《神奇秘谱》中保存的古代音乐作品史料价值最高。

梅庵琴谱

  《梅庵琴谱》的前身是《龙吟观琴谱》,《龙吟观琴谱》是古琴大师王宾鲁(字燕卿)先生未完成之遗作,后经其弟子徐立孙重新整改修订,并易其名为《梅庵琴谱》。 1911年在康有为的推荐下,王宾鲁被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古琴导师。所传弟子众多,其中徐卓(字立孙)为其入室弟子。徐立孙不但琴艺精妙,且于琴学之研究,古琴之制作,以及对音乐律学方面等都有成就。同门有邵大苏、孙宗彭等,皆为一时之秀。

碣石调·幽兰

  《幽兰》是至今仅存的一首用原始文字谱保留下来的琴曲。据传是梁代琴家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现收录在《神奇秘谱》中的是唐人的手抄本,记谱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684-714),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原谱未署作者姓名,曲名前冠调名"碣石调",故又名《碣石调·幽兰》,原曲名后注明:"一名《猗兰》",所以有人认为《猗兰操》即《幽兰》。

  吴文光于1979年据《古逸丛书》所刊唐人手抄卷子本文字谱打谱。乐曲共分四段,旋律越出五声音阶范式,别具一番意趣。

  据蔡邕的《琴操》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却得不到诸侯的赏识,在从卫国返回晋国途中,见幽谷中茂盛的芳兰与杂草为伍,触发怀才不遇之情感,遂写下这首琴曲,但是否真为孔子所作,颇令人怀疑。

  该曲最初是民歌,叫《陇西行》,后来用它唱曹操的诗《碣石篇》,就改叫《碣石调》,再后又用《幽兰》诗来填配它,便称为《碣石调·幽兰》。《南齐书·乐志》记载:"《褐石》,魏武帝辞,晋以为《碣石舞》,其歌四章。"现存琴谱也分四段,与《碣石调》原有四解相同。《幽兰》最早是"楚调"中的著名歌曲。

古琴谱列表

  古琴谱列表

  书名

  作者/主编

  出版时间

  备注


  《碣石调幽兰》

  丘明

  762-779年



  《琴史》

  朱长文

  1084年



  《白石道人歌曲》

  姜夔

  1202年



  《太古遗音琴谱》

  田芝翁

  年代不详



  《事林广记》

  陈元靓

  泰定、至顺年间



  《太和正音谱》

  朱权( 臞仙)

  1398年



  《永乐琴书集成》

  明成祖

  1408年



  《神奇秘谱》

  朱权

  1425年



  《五声琴谱》

  懒仙

  1457



  《浙音释字琴谱》

  龚经

  1491年



  《太音大全集》

  袁均哲

  正德年间



  《谢琳太古遗音》

  谢琳

  1511年



  《黄士达太古遗音》

  黄士达

  1515年



  《琴苑要录》

  不详

  1518年



  《西麓堂琴统》

  汪芝

  1525年



  《新刊发明琴谱》

  黄龙山

  1530年



  《风宣玄品》

  朱厚爝

  1539年



  《梧冈琴谱》

  李仁

  1552年



  《太音传习》

  黄献

  1546年



  《步虚仙琴谱》

  顾挹江

  1556年



  《杏庄太音补遗》

  肖鸾

  1557年



  《杏庄太音续谱》

  肖鸾

  1560年



  《琴谱正传》

  杨嘉森

  1561年



  《龙湖琴谱》

  石国祯、陈泰 等

  1570年



  《五音琴谱》

  朱珵

  1579年



  《重修真传琴谱》

  杨表正

  1585年



  《玉梧琴谱》

  张进朝

  1589年



  《真传正宗琴谱》

  杨伦

  1589年



  《琴书大全》

  蒋克谦

  1590年



  《三教同声》

  张德新

  1592年



  《文会堂琴谱》

  胡文焕

  1596年



  《绿绮新声》

  徐时琪

  1597年



  《藏春坞琴谱》

  郝宁

  1602年



  《三才图会续集》

  王洪洲、王思义

  1607年



  《阳春堂琴经》

  张大命

  1609年



  《琴谱合璧》

  杨伦

  1609年



  《太古正音琴谱》

  张大命

  1611年



  《阳春堂琴谱》

  张大命

  1611年



  《琴适》

  孙丕显

  1611年



  《太古正音琴经》

  张大命

  1611年



  《松弦馆琴谱》

  严澄

  1614年



  《新传理性元雅》

  张廷玉

  1618年



  《思齐堂琴谱》

  崇昭王妃钟氏

  1620年



  《乐仙琴谱》

  汪善吾

  1623年



  《太音希声》

  陈大斌

  1625年



  《古音正宗》

  朱常淓

  1634年



  《徽言秘旨》

  尹芝仙

  1647年



  《义轩琴经》

  张一亨

  年代不详



  《愧庵琴谱》

  吴士亮

  1660年



  《陶氏琴谱》

  陶鸿逵

  年代不详



  《中洲草堂遗集》

  陈乔生

  年代不详



  《友声社琴谱》

  郑方

  年代不详



  《响山堂琴谱》

  徐常遇

  1662年



  《臣卉堂琴谱》

  郑方

  1663年



  《琴学心声谐谱》

  庄臻凤

  1664年



  《琴苑心传全编》

  孔兴诱

  1667年



  《大还阁琴谱》

  徐青山

  1673年



  《松风阁琴谱》

  程雄

  1677年



  《德音堂琴谱》

  汪天荣

  1691年



  《范氏琴瑟合璧》

  孙洤

  1691年

  范承都


  《琴谱析微》

  鲁鼐

  1692年



  《蓼怀堂琴谱》

  云志高

  1702年



  《诚一堂琴谱》

  程允基

  1705年



  《一峰园琴谱》

  禹祥年

  1709年



  《琴学正声》

  沈管

  1715年



  《澄鉴堂琴谱》

  徐祎

  1721年



  《五知斋琴谱》

  徐祺、徐俊、周鲁封

  1722年



  《卧云楼琴谱》

  马兆辰

  1722年



  《东园琴谱》

  朱仕佐

  1722年



  《存古堂琴谱》

  吴文焕

  1726年



  《光裕堂琴谱》

  吴文焕

  1726年



  《琴书千古》

  不详

  1738年



  《治心斋琴学练要》

  王善

  1739年



  《春草堂琴谱》

  曹尚炯

  1744年



  《大乐元音》

  潘士权

  1745年



  《龙吟阁秘本琴谱》

  王封采

  1747年



  《敏亭琴剑合谱》

  索敏亭

  1749年



  《琴学》

  曹庭栋

  1750年



  《颖阳琴谱》

  李郊

  1751年



  《兰田馆琴谱》

  李光塽

  1760年



  《琴香堂琴谱》

  马任、马倩

  1760年



  《研露楼琴谱》

  崔应阶

  1766年



  《东皋琴谱》

  蒋兴畴

  1771年



  《桐园草堂琴谱》

  俞宗

  1771年



  《酣古斋琴谱》

  裴奉俭

  1785年



  《响雪山房琴谱》

  不详

  嘉庆年间



  《虞山李氏琴谱》

  李天根

  年代不详



  《自远堂琴谱》

  吴灴

  1801年



  《裛露轩琴谱》

  不详

  1802年后



  《萧立礼琴说》

  萧立礼

  1807年



  《小兰琴谱》

  叶布

  1812年



  《琴谱谐声》

  周显祖

  1821年



  《指法汇参确解》

  王仲舒

  1821年



  《峰抱楼琴谱》

  沈云岚

  1825年



  《琴学参变》

  钱一桂

  1827年



  《天籁阁选谱》

  觉庵

  1827年



  《琴学韧端》

  石卿

  1828年



  《邻鹤斋琴谱》

  陈幼慈

  1830年



  《二香琴谱》

  蒋文勋

  1831年



  《律话 》

  戴长庚

  1833年



  《乐山堂琴谱》

  陈梅鼎

  1833年



  《律音汇考》

  邱之稑

  1835年



  《悟雪山房琴谱》

  黄景星

  1835年



  《学海类编》

  曹溶

  不详



  《琴谱正律》

  王雩门

  1839年



  《槐荫书屋琴谱》

  王藩

  1840年



  《梅花仙馆琴谱》

  师妙孁

  年代不详



  《张鞠田琴谱》

  张鞠田

  1844年



  《一经庐琴谱》

  姚配中

  1845年



  《稚云琴谱》

  曹稚云

  1849年



  《师白山房琴谱》

  不详

  年代不详



  《荻灰馆琴谱》

  欧阳书唐

  1853年



  《与古斋琴谱》

  祝凤喈

  1855年



  《秋水斋琴谱》

  黄伯平

  1859年



  《钱塘诸氏琴谱》

  诸可宝

  1863年



  《琴学尊闻》

  郭柏心

  1864年



  《琴学入门》

  张鹤

  1864年



  《青箱斋琴谱》

  王鹏高

  1866年



  《蕉庵琴谱》

  秦维翰

  1867年-1868年



  《琴瑟合谱》

  庆瑞

  1870年



  《白菡萏香馆琴谱》

  周灿

  1871年



  《以六正五之斋琴学秘谱》

  孙宝

  1875



  《天闻阁琴谱》

  唐彝铭、张孔山

  1876年



  《希韶阁琴瑟合谱》

  黄晓珊

  1878年



  《希韶阁琴谱集成》

  黄晓珊

  1878年



  《钱寿占琴谱十操》

  钱寿占

  1880年



  《枕经葄史山房杂抄》

  不详

  1881年



  《双琴书屋琴谱集成》

  清谼子

  1884年



  《绿绮清韵》

  徐胪先

  1884年



  《琴旨申邱》

  刘人熙

  年代不详



  《友石山房琴谱》

  马元熙

  1887年



  《枯木禅琴谱》

  释空尘

  1893年



  《琴学初津》

  陈世骥

  1894年



  《立雪斋琴谱》

  汪绂

  1895年



  《鄂公祠说琴》

  朱启连

  1898年



  《琴学秘诀》

  汉卿

  1898年



  《养性堂琴谱》

  倪和宣

  1898年



  《琴学摘要》

  王心葵

  1903年



  《十一弦馆琴谱》

  张文祉

  1907年



  《琴学管见》

  李崇德

  1930年



  《梅庵琴谱》

  王宾鲁

  1931年



  《琴学易知》

  宋彦成

  1934年



  《今虞琴刊》

  查阜西、彭庆寿

  1937年



  《枯木禅琴谱》

  释空尘

  1893年



  《琴学丛书》

  杨宗稷

  1910年-1931年



  《龙吟馆琴谱》

  毛式郇

  1916年



  《玉鹤轩琴学摘要》

  王露

  1937年



  《天风琴谱》

  徐元白

  1955年



  《古琴曲汇编》

  杨荫浏

  1956年



  《古琴曲集》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

  1962年8月



  《琴曲集成》30册

  查阜西、吴钊

  2010年



  《研易习琴斋琴谱》

  章志荪

  1982年



  《虞山吴氏琴谱》

  吴景略、吴文光

  2001年8月

  1930年代-2000年8月作成


  《琴学备要》

  顾梅羹

  2004年3月



  《理琴轩谱》

  彭祉卿


  已佚


  《抄本琴谱》


  已佚



  《雍门琴谱》

  徐祜


  已佚


  (注:世界最长古琴谱《高山流水》展出的《高山流水》卷长30米、宽45厘米,内含古琴名曲《高山》和《流水》,共计九阕。)

琴谱分类

  古今中外的音乐谱种类很多,最简单而粗略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种是以表达音阶高低节奏快慢为主的"音阶谱",例如 中国的工尺谱,西洋的五线谱等;另一种是以表达乐器的演奏技巧为主的"手法谱",古琴谱就属于这一类。

文字谱

  自有古琴以来,在琴谱出现之前,学琴都是靠师徒之间口授心传,一句一句,一曲一曲的传授,由于指法随着古琴的技法发展而逐渐复杂,汉代开始有弹琴手法的名称记载,这些手法又称为指法。为了方便记忆,弹琴人便将指法用文字记下来。其后又把整首琴曲每一个指法用在哪一条弦的哪一个徽位的弹琴方法详细记录下来,并将琴曲的调名记下,便成为琴谱。当时称为"琴叙谱",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就是现存唯一文字谱例。从汉末有指法记载发展到隋末文字谱成熟,中间不少于五百年。

  文字谱虽然可以将琴曲的弹奏方法记录下来,但是由于记叙冗长,一句琴曲动辄就要两、三行文字,记录一首琴曲花上很多篇幅,不便于记录与学习。所以在文字谱出现之后,历代弹琴人觉得有进一步改良的必要,弹琴人就朝着两方面尝试:一方面是尝试用更简单的符号表示指法,以容易上手;另一方面是将文字谱简化,以免篇幅冗长,阅读困难,影响学习。结果是符号代替不了文字,文字谱经过数百年的演化,慢慢发展成为减字谱。

符号谱

  最典型的符号谱要算是隋代僧人冯智辩(约公元613~618年前后)的《手用指法仿佛》了。《手用指法仿佛》包含有文字以及很多符号,这些符号有些类似印度梵文,也有一个八卦符号,有学者认为其中还包括了汉代的"声曲折"谱符。篇末还记有文字:"大隋内道场僧冯智辩法师之所制也,不受师所,必可斟酌,非为指南,此本大贵,幸勿慢传。"可见前人对于一套认为可用之指法谱号,与今人一样,都怀着尽快推广,以便琴人之心情。这套指法符号,传到日本后得以保存下来,可惜它与很多其它不同记谱方案一样,不能广为流传,成为通用的记谱法。

减字谱

  今天通用的古琴谱叫减字谱,又叫指法谱或手势谱,它是由文字谱演变而来。由于古琴的指法繁多而复杂,根据近代琴家顾梅羹和查阜西两位统计,古今指法名称有1,036个,减字有1,393个,有名称无减字的有123个,有减字无名称的有34个,加起来指法名称共有1,159个,减字就共有1,070个。因此学琴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和记忆指法。(摘录自《从《愔愔室琴谱》谈古琴记谱法的承传》)

发展历程

  历史上曾经有过多少记谱方法出现过,至今已难以考证,从僧智辩的例子来看,我们就可以推想到有心人实在很多,但由于古琴指法技巧实在很复杂,要设计一套简单又通用的记谱法并不容易,最后还是在长期的经验中,找出了一套将文字谱的用字简化,再进一步将指法名称化成部首,依读谱的规律从新组合为古琴专用的"谱字",便成为后来的"减字谱"。明代袁均哲《太音大全集》卷五《字谱》记载了古琴谱的发展情况:"制谱始于雍门周、张敷,因而别谱不行于后代。赵耶利出谱两帙,名参古今,寻者易知;先贤制作,意取周备,然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后曹柔作减字法,尤为易晓也。"

  这里标出了发明文字谱的是赵耶利(隋末人);发明减字谱的是曹柔(唐末人),其实无论文字谱或减字谱都不可能是一人一时创作出来,他们应该是一个集大成或整理与规范的代表性人物,由简字谱在长期演化过程期中出现了不同的设计,经过不断的改良与规范。例如明初《神奇秘谱》上卷《太古神品》的琴曲,据编者朱权说是出于"隋宫",所以其记谱法是最迟也是唐代早期的减字谱式,中间有很多还夹杂着文字谱的叙述方式,又如《太音大全集》就记录了陈拙的字谱与其它记谱法的分别;故减字谱最早各家可能各有体系,既有个人创作,也有集体智能,可以证明从文字谱到减字谱是在历代琴人的努力中渐变而成的。至于发展为今天通用的简字谱最早的谱例,要算是南宋姜夔的自制曲《古怨》了,此曲还是姜夔自写、自刻的谱,可以反映南宋时候的琴谱特点,故此从隋末文字谱成熟发展要到南宋减自谱定型,期间又经历了不下五百年。所以琴谱的谱字,就像中国的文字一样,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而成的。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千柱屋
下一篇:八卦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