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干旱区

干旱区(来自arid zone)指属于干旱气候的地区,约占陆360百科地面积的30%,其共同特征是:降水量少而变率大,一般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皆大,可能谈见般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多风沙,云量少,日照强。水分不足是限制植物生帮较雷层控推维长的主要因素。由于热量充足,当利用灌溉供水与加以施肥时,可成为高产庆江亲她应易地区。

  • 中文名 干旱区
  • 外文名 Arid region
  • 气候 干旱
  • 占地面积 30%
  • 特征 降水量少,变率大

简介

 令官但针行策两 由于气候-水文过程的分异,地球上各地区的蒸发与降水不平衡。简单地讲,当蒸发超过降水,形成"缺水的干旱地区",反之形成"富水的湿润地区"水循环过程是复杂的。通常将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区称为干旱区,年降水量在200-500mm之间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一般研究的干旱区(arid area)是二者的总称。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以干燥度定义干旱区,干燥度是由经验公式得到的。197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提出的荒漠化图以干旱指数P/Etp来确定干协创四坐级曲旱区。这里P为降水,Etp为由彭曼方法计算得到的蒸腾。它综合反映了气温、风和太阳辐射。P/Etp<0.03的地处能委纸秋教区为极端干旱区,0.脸日03≤P/Etp<0.20为干旱区,0.20≤P/Etp<0.50为半干旱区。

干旱区

地理概况

地貌特征

  干旱区在地貌来自特征方面常以风沙地貌或荒漠地貌为主,形成沙漠、戈壁和雅丹地形。赵松乔(1985)把中国沙漠、戈壁为主体的荒漠地区归纳成两种模式,一是内陆盆地式,从盆地中心开始,依次为流动沙地→固定半固定沙地,土质平地及绿洲→堆积戈壁→360百科剥蚀-侵蚀戈壁→侵蚀-剥蚀山地。其空间结构以盆地中心作同心状分布。二为蒙古高原式,空间结构从高原本部向外缘山地及外沿地区作放射状排列,可分两个亚型,在干旱区为广阔剥蚀戈壁(高原中心)→流动或固定、半固定沙地→边在注操阶血按次兰精溶缘山地→黄土堆积(外沿地区)。

干旱区

  中国干旱区外缘山地,由于其高大的山体截取高空气流中的水汽,因此获得较多降水,在火扩谓我国西部地区的迎风坡,年降苦降水量可达700-800mm,甚至更多,因此在山地可形成河流,河川径流出山口以后,分散流经于由戈壁构成的极易渗漏的冲积扇上,河水即强烈渗漏而损耗殆尽,如格尔木预本啊尽击件南河出山口后流行十几武进念公里即全部渗入地下,即使较地秋变大的河流,其渗漏量也可达河水的30-60%。从山地向盆地中心过渡,可以明显地划分出径夜燃值底美乱流形成带与径流散失带,在盆地核心的荒漠部分,无径流存在。径流形成带与散失带的衔接点一般不是发生在出山口处,而是在荒漠化程度向山地推进处,十笑杨一般讲,荒漠化程度越高的山地,高程亦高。在径流形成矿氧树安况独学反位盐夫带内,河川径流量随水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地下水补给河流,地貌过程以水蚀为主,在径流散失带,出现相反的水文学特征。

地理影响

  山前冲积扇是我国干旱区的重要地理单元,干旱区农级流顾了病既思但业主要发展于冲积扇的细上带。冲积扇在山前形成了广阔的山前平原,其分带自山区向盆地依次为山地、粗粒带、细土带。我国干旱区另一种类型的山前冲积扇,由于山体坡度很陡,规模很小,洪积、坡积形成的冲积扇一般从山麓向平原延伸数公里即告结束,这短提额扩一类冲积扇常被称为"洪管改验居依切没积锥"。由洪积锥连接形成洪积裙。在冲积扇前缘,地下水丰富,形成干市延背发祖致八草经旱区中的绿洲。由较大河流形成的冲积扇,沉积物粒度结构上有类似三角洲的地方,有人称之为陆地三角洲。这类三角洲型冲积扇地下水埋藏浅,水量丰富,是供水优良的冲积扇,天山山麓冲积扇的三种类型,第三种冲积扇在细土带发展了绿洲农业,特别具有生态意义。

  干旱区土壤和植被与相应纬度湿润地区有显著不同。干旱-半干旱区土壤一般薄,处于干燥状态,成土作用微弱,母质较粗。表层有机质含量普遍很低,整个剖面均含有碳酸盐。在干旱区,植物有富集土壤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干旱地区可观察到。​

中国干旱区

  在中国干旱区的荒漠地带,地带性土壤为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具多孔状结皮、有机质含量低、碳酸钙表聚性、石膏和易溶性盐分在剖面下部积聚。灰漠土的发育多与细土结构相联系,土层较厚,是良好的宜农土地资源。灰棕漠土和棕漠土具较强的粗骨性(母质较多),农耕有困难,牧业利用价值也低。非地带性的风沙土和绿洲土是两种重要的土类。风沙土发育于砂质母质,剖面分异差,明显表现出母质性状,土壤有机质含量很低,石膏和易溶性盐分较少累积。绿洲土和水稻土是灌溉绿洲中的最主要土地类型。绿洲土的腐殖质累积比较明显,并表现为沿剖面的均匀分布,耕作层有机质含量可达1-2%,土壤中磷、钾含量丰富,剖面表现出明显的脱盐现象,含盐量可在0.2-0.3%以下,pH值在8.0左右。盐土是这种环境区表征性的隐域性土类,广泛分布在平原地下水位高(1-3m),径流排泄作用弱的地带,其上生长的植物多属盐生和耐盐生的灌木和草类。另外,还有龟裂土、草甸土、沼泽土等非地带性土壤。

植被特点

  干旱区植被以旱生草类和灌木为主。干旱区植物的特点是根部的生物量大,通常干旱群落中生物量的50%以上在它的根系中。干旱种的来自根干比在1到2之间均有报道。干旱群落具有高氮含量的枯枝落叶层,平均为1.5%,较之草地的1.2%和森林的0360百科.6%高。干旱区群落中氮循环的一个实例,这里可以看出根系生物量的庞大和降尘担尼新胞销管独备模在营养物质循环中的重要督较奏轴呼序木因必性。这个例子中考虑系统是封闭的,实际上通过地面侵蚀和动物传递,氮的损失是高的。干旱区植被动态受降水影响大,一些观察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干旱区植被生物量或密度持一个常量,降水后生物量上升,季节性茂盛与降水期相比有滞后性。

干旱区植被

  据中国植物德好孔妒地理学家们的研究,中国典型荒漠草原群落的优势种分为三类,第一类矮丛禾草,第二热运普协类丛生杂类草,第三类小半灌木。典型许还花东荒漠植物以灌木占优势,在石质、砾质和石膏区十督余兴们角线太降的极严酷的生境中,植被非常稀疏,在地下水溢出带和河流、盆地附近以及绿洲周围阻试期,有时有生长繁茂的胡杨、灰杨、榆等。与草甸草原相比,干旱区植被主要成分的营析缺红硫清厚养价值较高,但较低矮,不便刈割或牛马的放牧;其中大多粗糙具刺,章长令太仅适于山羊和骆驼兵宜镇销云月染直,放牧地的载畜量一般很低。据估计,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的鲜草年产量分别搞成备口为1500-4000kg/ha,800-1500kg/ha和400-800kg/ha,季节性变化可达50-75%,秋季牧草干重最高。

沙漠化

原因

  干旱、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沙漠化规模大,影响长远,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挑战。所谓沙漠化,在中国指的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地放里么细百触雨蛋坐陈加区,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演变和人为的破坏,在原来不是沙漠或沙地的地方出现沙漠、马蛋让一苏句客高日占留沙地或类似沙漠、配含就未院苗古沙地景观的过程,在有些地方,表现为原来固定的沙丘活化,周围的草场出现流沙,植被破坏,灌溉农地出现水渍化和次生盐渍化。

荒漠化

  产生沙漠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干旱缺水是最基本的原因,沙漠化地区在第四纪时传煤者练叶胡具却题志位期一般为松散的湖相或殖湖去答约础非小备矛河湖相沉积,物质疏松。它们为土地沙漠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区域的风力条件也是沙漠化的原因。某些地方,草场中猖獗的鼠类破坏植被,使土地蒸发加大,也是沙漠化的原因之一。人为的因素包括过度农垦、放牧和樵采,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例如陕北榆林、靖边一带的毛乌素沙地,在唐代以前,还是水草丰美的地方,后来气候趋于干旱,宋以来流沙记载渐多,到了明初成化年间(l5世纪70年代),中原王朝为阻止游牧民族南下掠夺,在这一带修筑长城,移民驻军,大肆开垦,加剧了沙漠化。18世纪以来,清政府以"移民实边"的名义,移民垦种,终使长城以外宽达几十公里的地带草原破坏,形成流沙遍布的景象。

防治

  朱震达认为风力吹蚀下的沙漠化过程有下列的地貌-植被景观特征:l)发生阶段:仅存在发生沙漠化的条件,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开始被破坏,即存在潜在沙漠化。2)发展阶段:地面植被已被破坏,出现风蚀、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风沙活动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包括发展中的沙漠化(沙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20%以下)和强烈发展的沙漠化(沙漠化土地占地面积20-50%)。3)形成阶段:地表广泛分布活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面积占土地面积的50%以上,为严重沙漠化。

  沙漠化治理的主要方式是生物措施。植物有很好的保水作用,因此,恢复草原植被是主要的治理方法。当然,为防风,乔木种植也是必要的。但造林大量耗水,所以树必须种在必需的地方。张翼认为,以防护为目的的林带,一般1-2行就足够了。如何恢复植被,习惯认为必须"退耕还牧",然而过分的人口压力使退耕还牧极为困难。例如中国半干旱区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8-13亩,按正常年份亩产50公斤计,每人可生产粮食400-650公斤,灾年也可以自给自足。如果退耕还牧,按中国的牧业水平,相当的土地仅能养活一只羊。人类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不够,除非移民,但这又加重了其它地区的负担(不考虑城市化的人口转移)。除了严重的沙漠化地区,退耕还牧是不现实的,必须寻找新的生态平衡。在中国出现的草田轮作制和林网化建设的治理方式,收到了一定成效。

研究方向

  干旱区水资源缺乏,因此水资源合理利用至关重要。除了尽可能利用山地径流、地下水外,微咸水的利用受到重视。以色列的实验表明,很多农作物对微咸水是适应的。干旱区水资源的利用和沙漠化的防治,已成为现代地理学的研究热点。正在新疆吐鲁番建设的吐哈油田为我国首个干旱区新能源示范城项目"让路",吐哈油田将油区输油气管道改迁路线,为此增加投入1000多万元。

云贵干旱

  2009年秋季以来一直到2010年初,中国西南地区遭受严重旱情。特别是云南发生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全省综合气象干旱重现期为80年以上一遇;贵州秋冬连旱总体为80年一遇严重干旱,省中部以西以南地区旱情达百年一遇。云南全省、贵州大部、广西局部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损失十分严重。截至3月23日,旱灾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区)受灾人口6130.6万人,饮水困难人口1807.1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72.4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万公顷,绝收面积111.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娱乐疗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