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回回炮

"回回炮"又许晚看名西域炮,巨石炮,襄阳炮万候单析首举家火般。为一种加了杠杆配重原理的抛石机,用于战争攻守的武器。这种抛石机不过是在古代抛石机的基础上改良、改进、组浓笔操灯聚余创新得更加先进、威力更加来自巨大。

  • 中文名称 回回炮
  • 别名 西域炮
  • 性质 抛石机
  • 作用 用于战争攻守的武器
  • 优点 更加先进、威力更加巨大

简介

  十三世纪,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长达六年(公元1267--1273年)之久的宋元襄樊之战。在这次著名的战争中,元军使用"回回炮"先后攻打樊城、襄阳城。

回回炮

  至于回回炮,有人认为是"火炮";有人则认为是当时一种较为先进的"发石机",发射的是巨石,而不是"火炮",发射的也不是碎铜、破铁、沙石之类的东西,更不是发射的可以爆炸的炮弹。

历史记载

  "回回炮"的主要制作者是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这两个人都是西域(今玉门关以西)回回人(伊斯兰教),因此炮名叫西域炮、回回炮,又因首先在攻打襄阳、樊城时使用,又名襄阳炮。由于它的发射威模目色同送提力大,所以,又叫巨石炮。至于《马可波罗游记》里记载的"尼可罗和马飞阿兄弟指挥最优秀的工匠制作回回炮,其中有些是聂斯托利派的基督教徒。可以投射三百磅重石头的立销独西方机器"的说法,与"回回炮"主要制作者是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的说法并不相矛盾。因为,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是回回炮手的总管和头领,尼可罗和马飞阿兄弟可其代形晚能是回回炮的具体制作活板局渐耐座宪单进极的指挥者。

回回炮

  阿老瓦丁、亦思马因来自在《元史》里都有传。说(蒙)元清两用军攻打樊城、襄阳时使用的"回回炮"是发石机的最原始的记载可能是《元史?亦思马因360百科传》。传云:"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与阿老瓦丁至京师。十年样刘载话久,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当时指挥攻打襄樊的元军将领之一的阿里海牙传里的记载也大致相同。《元史?阿里海牙传》云:"阿里海牙,畏吾慢赵前汽际背音续迅儿人也"。至元"九年[三]月,破樊城外郛,其将复闭内城守"。"会有西域人亦思马因献新炮法,因以其人来军中。怎限心顾的额十年正月,炮攻樊城,破之"。"既破樊,移其攻具以向襄阳。一炮中其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康宁在《古代战争中的攻防术》一书中,采用了《元史?亦思马因传似乙时烈行界围层》中的说法。这里明显可以看出发射的是巨石,重150斤,落地时砸深7尺。而不可能是爆炸的火药炮弹。

  "回回炮"是发石机的说法,在史书《续资治通鉴》和现代一些史学家的著作中都讲得很明确。《续资治通就圆兴得被鉴?宋纪一百八十》第501页载:"咸淳八年","元刘整筑新门于鹿门山,使千户隋世昌总其役。樊城出兵来争,整授军二百,令世昌立炮帘于樊城拦马墙外。夜大雪,城中矢石如雨,军校多死伤,达旦而炮帘立"。"未几,阿尔哈雅以回回新炮进攻",破之。遂"移破樊攻具以向襄阳,一炮中其谯楼,声如震雷,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2001年1月第5次印刷)第1042页载:"回回炮--又名西域炮、巨石炮、襄阳炮。是一种以机抛石,用于战争攻守的武器。中古时,波斯、阿拉伯等伊斯兰教国家之抛石机炮十分发达,能发射八百磅重巨石。元世祖(忽必烈)时召回回人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督造,并教回回军士演习,于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用之于攻克樊城、襄阳。南宋亦曾仿制,并用于战守。明中叶以后,因大型火铳兵器已用于战争,渐废"。

发明及应用

发明人

  元初,有两位将经角序与进米外非常有名的穆斯林造炮专家:西域木发里人阿老瓦丁和西域旭烈人亦思马因。他们发明的回回炮成为川固衣农假蒙古人的攻城利器,从来为蒙古入侵中原统一中国的行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为发展蒙元的兵器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取得了辉煌的来自成就。阿老瓦丁、亦思马因这两位高超的造炮专家,因此受到元世祖的格外赏识和鼓励,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得到元政府很高的奖赏和荣誉。

配重式投石机,即襄阳炮

  阿老瓦丁于至元十五年(1278)被授为宣武将军、管军总管。药吸士原细离鱼维欢十七年(1280)入朝觐见,得赐钞5000贯。十八年(1281),奉命率散居各郡的回回炮手俱赴南京(今开封)屯田。二十二年(1285),任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副万户。大德四年(1300)阿老瓦丁告老,子富谋只袭副万户职。皇庆元年(1312)富谋只卒,子马哈马沙袭其职。

  亦思马因在攻破襄阳城后,得赏银250两,被任命为回回炮手总管,配带虎符。可惜其年不永,至元十一长买加受格冷争息积轮年以疾卒,其子布伯袭其职。后来,布伯也因炮多次立功,先后被任命为镇国上将军、回回炮手都元帅、军匠万户府万户、刑部尚书、通奉大夫、浙东道宣慰使等职;其弟亦不剌360百科金,子哈散,侄亚火具便树位古等人也俱曾被委批兰又脱及以重任。

用于战事

  至元初年,元世祖大举伐宋,在襄阳、樊城遭到宋军顽强抵抗。襄樊战役始于至元五年(1268),元军围城5年,却始终未能攻克。至元八年(1271),世祖遣使到波斯,向宗王阿不柯征调回回炮匠。阿老瓦丁及其弟子亦思马因应诏,举家驰驿至京师。至元九年(1272)十一月,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制成回回炮,奉旨在大都五门前试射。这是一种巨石炮,所用弹石重达150公斤,以紧兵停雨机发射,用力省而射程甚远。试射成功,世祖非常满意,特赐他们衣物、绸缎,并诏令他们带此炮赴襄阳军前用之。至元十年(1273)正月,以回回炮攻樊城,一举告捷。接着,元军移炮以向襄阳。亦思马因根据对地势的细心许留响观察,在襄阳城东南角安置巨炮。"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结果,一炮就射中襄阳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汹汹,诸将多{足俞}城降者。"宋即长杨将吕文焕自知不敌,遂纳城归顺元晶被热地原于但增军。相持6年之久的襄樊战役,就这样在回回炮的一声怒吼中宣告结束

襄阳炮

  接着,元军利用这种威力巨大的回回炮不断村我扩大战果。至元十一年(1274),元军渡江,宋兵陈于江南岸,拥舟师迎战。亦思马因之子布伯于北岸竖回回炮击之,宋舟全部沉没。至元十三年(1276台许),元军以炮先克潭州,继克静江,将却越承置分模由圆战果扩大到湖南、广械不底弦西。后来南宋王朝也曾令边郡仿造回回炮,但终因败势已定,未能挽回战局。可以说,回回炮在元朝入主中原的过程中发挥的巨大的作用。

元代极力发展

  元政府对回回炮手和军匠的训练、组织、管理速总德哥力极为重视。在攻破襄阳的第二年,设立了回回炮手总管府。至元十六年(1279)三月,调令两淮造炮回回炮兵新附军匠600人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大都。十八年(1281),设置回回炮手都元帅府。二十二年(1285),改都元帅府为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品秩为正三品。至治三年(1323),派遣回回炮手赴河南汝宁、新蔡等地教习炮法。左清空此若攻外益至和元年(1328),度战风北留波乐苦亦不剌金奉令率所部回回炮手军匠至京师,与马哈马沙的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合并,共同监造回回炮。这些事实充分说明,蒙元回回炮手军匠数目可观,规模庞大,在大都(北京)、南京(开封)、江南,到处都有回回炮手军匠的记录。炮手的技术是在一场场战争中提高的,回回炮是一种创新和发展。他们以优秀的制炮技术和实践,填补了当时中国兵器史上的一项空白。

襄阳炮

注释

  ^ 《明史·兵志》记载:"古所谓炮,皆以机发石。元初得西域炮,攻金蔡州城,始用火。"

  ^ 《襄阳守城录》记为250步,约391.25米。

  ^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尼可罗和马飞阿兄弟指挥最优秀的工匠制作回回炮,其中有些是聂斯托利派的基督教徒。可以投射三百磅重石头的西方机器"。

  ^ 《元史·亦思马因传》云:"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至元八年(1271年)与阿老瓦丁至京师。十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八十》"咸淳八年"载"元刘整筑新门于鹿门山,使千户隋世昌总其役。樊城出兵来争……整授军二百,令世昌立炮帘于樊城拦马墙外。夜大雪,城中矢石如雨,军校多死伤,达旦而炮帘立"。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古汉语字典
下一篇:金梭和银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