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安那般那

安那般那(^an^ap^a连夜鲁只喜律统论服na)︰一种注意吸气呼气的修定方法。 「安般守意」者是【安那般那.沙第(AnaPana Sati)】之缩语,「安那」者为出息意,「般那」者为入息意,而「沙第」者译为守意,以意识心系缘在入出息上,而从事修行功夫!

  • 中文名称 安那般那
  • 外文名称 梵文罗马拼音: AnaPana Sati
  • 特殊性 出息不随万缘,入息不居阴界
  • 出处 《安般守意经》
  • 位置 鼻尖和上唇

涵义

  安那般那是一种呼吸相关的修行法门,这是释迦牟尼佛教他的儿子罗睺罗修学的法门,非常特殊。梵语安那般那,安那是出息,般那是入息,安那般那就是一呼一吸。 安那般那在中国天台宗发展成为"六妙法门",也叫"数息"。"出鲜答复论频体毫父她采良息不随万缘,入息不居阴界",这是呼吸的特殊性。

来自  道家虽然没有安那般那这个词汇,但是道家也以呼吸作为修行的下手功夫。不过,佛家是为了解脱而修行,保都款道家是为了长生不老而修行。 伯兰征离卷专及零牛在道家的《阴符经》上,有一重要口诀--"禽之制在气"。就是说练者妄念纷纷,思想不能专一,是因为你的气在散360百科乱,气乱则心乱。所以修习禅定主张先练气,修习者用意念守住呼吸,把呼吸调顺了,心自然就不会再散乱。社会上许多人练多年,还是身体经常出毛病势映病只含已知行类继,追其原因就是自己体内的气息调顺不好的缘故。道家还有句至理名言:"天地玄珠,万气本根"。从这句话中就能看出气的重要性,任何人无论体格多健壮,体内的气息若不调顺,即是大病来临。可以说,在身心的配合下,气息能够发生万种变化。

修行方法

  第一种:由一数至十,再由十倒数至一,如此反复,做到呼吸时只有数字饭五治头搞子任投没有其他杂念。(1、2、3......10、、9、8 ......2、1......)。

 云找这身 第二种:由一、二......按次计数下去,数到最后,这中间并没有杂念妄想,数字并没有差错,心念配合呼吸也就是初步的成功。

  (1、2、3、4......99、100......1、2、3、...99、100)。

  有一点必须注意:心不要跟着呼吸进到体内,也不要跟着呼吸出到体外,只应在鼻端这一带区域觉知呼吸。

  数的过程呼吸对于风大的感受分别为风→气→息三个层次。开始时,呼吸粗,称之为风,静定后,呼吸较细,称之为气。再进一步,身心宁静,只有感觉自己内在呼吸,却听不到呼吸声音,这就是息。到了息,就不要数了,即进入随。 静坐数息创粒钱某误集调均独木时,呼吸自然,身体要放软,耳朵回转听自己呼吸。如在闹处修化正香著大划菜限,听不到呼吸声,便用感觉来听。

注意力

  有两个能把握入息和出息的位置:鼻尖和上福既甚汽往唇。对某些人而言,呼吸的冲击在鼻尖处更明显;其他人,则在上唇处更明显。必须把注意力放在觉知最明显的位置,该处可以称为"触点"。开始阶段,必须通过对冲击触点的入息和出息进行计数的方法来努力保持注意力于"触点"。下一阶段,不依靠计数的帮助,持续努力保持注意力于茶选诗转势就强药入息和出息。最后期严宣点香宣阶段,努力使得注意力更加强大和稳固。 数出息还是入保为垂第息,佛有个秘密的吩咐,当你要数息的时候,譬如鼻子气进来出去数一,在你们的观念里,在哪个时候计数呢?人的贪心、私心多半在呼吸进布火仍元认演乎贵来的时候计"一",那是做气功,不是修道。后响科夜佛告诉你真正修道是数出息。修涅盘注意出息,出息怎么数?当你数出息的时候,你把所有的一切,连自己的生命,一切烦恼、病痛,质慢志城能上普跟着出息放出去。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体里头生瘤、生癌啊,让它一齐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如果这样数息,身体马上就轻松了,先试-分钟再说。 这不是讲理论,自己试试看,不-定盘腿,任何姿势帮可以。呼吸本来有的河取走变。你注意出息,思想跟着呼吸自然走,一切烦恼痛苦,一切病痛、业障,呼出去就没有了。呼出去再进来的那个是干净的,到你里面又变脏了,氧气进来变碳气,接着碳气就呼出去了,一切病痛也没有了。

  注意数出息,不是注意数入息。一般练气功修道的,准备练工夫时,先吸一口气闭起来,那不是找死吗!练武功的更有这个毛病,我看到练少林工夫的也有这个毛病,最后气还是要出去嘛。最后"嘿"一声,气出去了才发生力量。那些人就不懂了,拼命吸一口气闭住。真正"空"的力量比"有"的力量大,如果你气进来保持住,那就不好了。

息长息短

  我们呼吸往来不停就叫做喘。呼吸往来不停,喘气,自己耳朵都听到,吸进呼出都听得到,这是风,不是气。修安那般那要先认识息的道理,呼吸往来不喘,鼻子呼吸声音也宁静了,有感觉的状态,这个叫气。感觉声音都宁静了,内在的,那个叫息。息是感觉得到的,感觉到自己身体内部内、外都在动,这个叫息。修安那般那出入息,是修这个息。息长,一呼一吸,一生灭来去,以后停住了,不呼不吸,这个时间长,知道长了,这个时间,这是一下。一下就过去了,知道短。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是这个道理。

呼吸多长

  不控制呼吸,要自然的呼吸。你可以数「一」,也可以数「一…」。 只要看着呼吸,不要控制呼吸。但是呼吸进来不要立刻呼出去,因为气还未送至全身,这样会头晕气闷。不要观想,观想就多了一件事,不能专注了。

十六特胜

  真正修安那般那,重点千万注意,"十六特胜"都要背得来,十六个专案叫特胜,特别特别最容易成功的路线。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长短"

  (四)"知息遍身"。真的到了"知息遍身",你那个武功不练就到了;除非不出手,一出手都是高手。

  (五)"除诸身行"。身体空了,身上五阴的行阴空灵了,这个里头秘密很多,到了除诸身行的时候,如果你练武功,可以练到踏雪无痕,走路不在地面,而在地上飘了。

  (六)"受喜",得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

  (七)"受乐",身上内部每个细胞发出快乐的感受,那是无比的舒服,不能形容的。所以得到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有和世间脱离之感,无比的喜乐。

  (八)"受诸心行",转回来,又感觉不同了,这个很深了;心里一起心动念,这个身体四大已经整个变了。

  (九)"心作喜",由初禅真到了二禅"定生喜乐"。

  (十)"心作摄",一切杂念妄想没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全空;摄是统统把握了。

  (十一)"心作解脱",修行到这里,才不冤枉出家,的解脱道了。解脱就是证道,不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也至少证到初果罗汉的"预流向"。到了心作解脱,是修安那般那来的,这是一部分,完全和色法地水火风四大之身有关。

  (十二)"观无常",工夫修到有神通,飞得起来,又有什么了不起呢!观无常,诸法皆非究竟,可是你没有做到不要随便吹。

  (十三)"观出散",所以做到了,转观这个心的法门,你可以像密宗那些有成就的活佛一样,将来要走的时候,一弹指之间,整个身体三昧真火起来化成光明,什么都没有留,化一片光走了。所以,我们平常做工夫,你要注意这个,大家都在身体上做工夫,都忘记了"观出散",要把所有工夫、身体都丢开,放出去,连放的都要丢掉。

  (十四)"观离欲",这个时候,才做到真正的"离欲尊";这个离欲,《金刚经》上佛叫须菩提离欲阿罗汉,真的离欲了。然后,证灭尽定。

  (十五)"观灭尽",要走就走,我们也可以做到邓隐峰祖师一样吧!(隐峰禅师,邓氏子,相传皆呼为邓隐峰。临化时,先问众曰:诸方迁化,坐去卧去,吾尝见之,还有立化也无?曰:有。师曰:还有倒立者否?曰:未尝见有!师乃倒立而化。亭亭然衣皆顺体。时众议舁就荼毗(火化),屹然不动,远近瞻视,惊叹无已。师有妹为尼,时亦在彼。乃拊而咄曰:老兄畴昔不循法律,死更荧惑于人。于是以手推之,偾然而踣。遂就阇维(火化),收舍利建塔。资料补充,鸟巢) 在这个时候到"灭尽定",所谓涅盘境界,还不算数。

  (十六)"观弃舍",还要丢掉放开,转到大乘去了。修习这十六特胜要注意,不要被六妙门困住,六妙门是初步,不算什么,重点在十六特胜。

配合法门

  在中国,无论佛教还是道教,都配合六字长寿术来调理身体。

修行功德

  修习安那般那念的功德,主要如下:身不疲倦、心得平静,不执著欲乐。在果位方面,除证四禅外,可得种种神通,乃至漏尽证阿罗汉。

关于"守窍"

  众多的练功者,都非常注重守窍,有人认为,只要守住下丹田,便可"藏精固气",或者"炼精化气"。但练功能否守下丹田?这还室里面有非常大的问题,如果没有名师在旁边指导,反而危害无穷。

  比如肾脏衰弱,或有手淫,遗精等毛病,以及阳痿早泄等有关右试矛答吸之去排证夜斗疾病,倘使意守下丹田,将促使此类病症更加严重。或者女子练功,专门意守下丹田,那流弊更大容易造成血崩等症,甚至会出现性变态等严重疾病, 至于专门意守中丹田或上丹田,会促使血压升高,神经错乱等病症。又有许多练功者专习守窍,出现红光满面的现象,自己乃至别人,就误认为是好的功执声钟育率约效,其实非也,若年来自岁很大之人,要切实注意,此时,最容易引发脑溢血等症,此外,倘使身体上本来有潜伏的病菌,久守上窍,反而容易把病菌引至心脏及脑部,而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当然如果有360百科经验的师长在旁指导,则不会出现以上偏差。所以,真正明确土吧才凯练功方法者,他是不会依守窍来练功,皆凭借呼吸作用,由此而引画太界怕析护突亲轻凯分发人体生理潜能产生"真气",由真气来打通经脉。那到底何为"真气"?所谓真气,密宗称之为灵蛇,灵热,灵力。瑜伽术中,称为灵能。佛家的唯识宗称之暖,寿,识。用现代的语言可说是生命阿她让翻告放的本能。

  意识守到身体的某一部分。所守的是这个现象,能守的夫愿露都永司那个东西找到了,那个才是道阻消以活煤陈财帝步,不要在这个肉体上搞。譬如你练武功,练这个膀子,你天天看到它这里练,练了半年以后,这个手特别粗,这是讲守。所以你守丹田,注意打起坐来守这里,充血在这里,一充血,这个堤防一崩就不得了。就是这个道理那么简单,懂了没有?所以假设守上窍(眉间),年级大了,一守这里,好,血压高了。最后,血压一高了,一看红光满面,哎呀,真的有道啊。一脸红光就是血压上升,到某样菜一个时候真得道了,无疾而终--血压上来,脑充血,一下子就没有了(死了)。所以守上窍也不能。所以不府操五源临能守窍。这个顺便也答复了你。修总强条措单免些钟从还块这个安那般那的法门,成就是非常快的,转变身心气质也非常快。

成果

  1、雷迪尊者

  "所有的佛陀都是通过安那般那念到达最高觉悟和证得钢静回钢地变选低佛果,所有的佛陀都继续安住于安那般那念,从不间断,直到入般涅盘。这也是一个惯例。"

  2、玛欣德尊者

  "因为佛陀本人是修行入出息念证得色界第四禅,然后才转修观,从而证悟圣皮挥道、圣果的。不仅我们的苟答马佛陀是这样,过去、未来的一切佛陀也是如此。因段迫消此,我们修行入出息念也就是追随佛陀的脚步。"

  3、南怀瑾

  "修这个安那般那的法门,成就是非常快的,转变身心气质也非常快。安那般那。假使你把这个修好了,出入息修好了,八触的反应的作用马上出现了,八触的作用就出现了。身体的变体就很大了,可是你不要给身体拉去,走了,身体上感受都不是,所以叫做数、随,随则作两种解释,一是跟到出入息,知道在进出,出入之间,第二随,就是任运让他去,一呼一吸,可是头脑清清楚楚的。这个呼吸头脑清楚了以后,道家所讲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一步就可以做到了。就是一条路线就可以到达,安那般那有如此的神妙,佛法任何的修持,没有这个法门的神妙。"

  4、佛经开示及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开示

  "安那般那,三世诸佛入道之初门。"

  "佛说甘露门,名阿那波那,于诸法门中,第一安隐道。"

  "六妙门者,盖是内外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道,故释迦诣道树,跏趺坐草,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因此万行开发,降魔成道。当知佛为物轨,示迹若斯,三乘正士,岂不同游此路!"

  "于数息中,不得生死,不得涅盘可入。是故不住生死,既无二十五有系缚;不证涅盘,则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以平等大慧,即无取舍心,入息中道,名见佛性,得无生忍,住大涅盘常乐我净。"

  "妙名涅盘,此之妙法能通至涅盘,故名妙门,亦名六妙门。"

  "菩萨入六妙门,即能具一切佛法,故六妙门即是摩诃衍(大乘)"。

相关经典

  1. 《杂阿含》卷二十七.(七四六),(大2,198a)。本经说明修习安那般那念,

  可得大果大福利。相应部(S.46.66. Anapana 入出息)。

  2. 《杂阿含》卷二十九.(八○一),(大2,205c)。说明有五法助益修安那般那

  念。

  3. 《杂阿含》卷二十九.(八○二),(大2,206a)。说明修习安那般那念,可得

  身心止息,寂灭纯一。

  4. 《杂阿含》卷二十九.(八○三),(大2,206a)。详细说明修习安那般那念之

  步骤。相应部(S.54.1. Ekadhamma 一法)。

  5. 《杂阿含》卷二十九.(八○四),(大2,206b)。本经为八○三经之略说,说

  明修安那般那念者可断诸想。相应部(S.54.2-5. Bojjhanga etc. 觉支等)。

  6. 《杂阿含》卷二十九.(八○五),(大2,206b)。本经叙说阿梨瑟吒告佛其已

  修习出入息念,佛嘉许之。相应部(S.54.6. Arittha 阿梨瑟吒)。

  7. 《杂阿含》卷二十九.(八○六),(大2,206c)。本经叙说比丘端坐不动,专

  心修行,佛陀教诸比丘亦如是修行。相应部(S.54.7. Kappina 罽宾那)。

  8. 《杂阿含》卷二十九.(八○七),(大2,207a)。本经叙说世尊坐禅二月,修

  出入息念,从禅觉后,告诸比丘其所得之证。相应部(S.54.11. Icchanavgalam

  一奢能伽罗)。

  9. 《杂阿含》卷二十九.(八○九),(大2,207b)。叙说比丘因修不净观后极厌

  患身而自杀,或请他杀己,世尊於是教修习出入息念。相应部(S.54.9. Vesali

  毘舍离)。

  10. 《杂阿含》卷二十九.(八一○),(大2,208a)。本经说明修习出入息念能

  令四念处满足,七觉支满足,明、解脱满足,法法相类,法法相润。相应部(S.

  54.13-14. Ananda 阿难)。

  11. 《杂阿含》卷二十九.(八一三),(大2,208c)。叙说精勤修习四念处之真

  谛。相应部(S.54.10. Kimbila 金毘罗)。

  12. 《杂阿含》卷二十九.(八一四),(大2,209a)。说明修习安那般那念已,

  得大果大福利。相应部(S.54.8. Dipa 灯)。

  13. 《杂阿含》卷二十九.(八一五),(大2,209b)。说明三世诸佛同样修安那

  般那念,断觉想。

  14. 《杂阿含(一卷)》.(十五),(大2,497a)。本经为别译本,说习安般守

  意,身得息,念便止。

  15. 《中阿含》卷十.(五六)(五七),(大1,491a-492a)。

  16. 《中阿含》卷二十.(八一),(大1,554c)。叙说佛为比丘说十八种念身法

  及其十八种功德。

  17. 《中阿含》卷二十四.(九八),(大1,582b)。中部(M.10. Satipatthana

  念处经)

  18. 《佛说治意经》,(大1,919a)。中部(M.118. Anapanasatisutta 入出息念

  经)。

  19. 《增壹阿含》卷二(八),(大2,556a)。叙说修行念安般者,当

  专精念安般;从头至足皆当观知,便成就大果报。

  20. 《增壹阿含》卷七(一),(大2,581c)。本经叙说罗云比丘

  依佛所教修安般之法,终自证阿罗汉果。中部(M.62. Maha-Rahulovadasutta

  教诫罗候罗大经)。

  21. 中部第一一九《身行念经》(M.119. Kayagatasatisuttam),本经述说此身行

  念之修习法和功德。《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四,页73。

  22. 中部第一一八《入出息念经》,本经叙入出息念之十六特胜,及其各四个次第

  ,配合身受心法之四念处,由四念处以圆满七觉支,由七觉支成就明和解脱。

  《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四,页63-72。

  23. 长部《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nata),详说四念处。《汉译南

  传大藏经》长部三,页275-299。

经典辑录

  增一阿含经·安般品第十七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到时,著衣持钵,将罗云入舍卫城分卫。尔时,世尊右旋顾谓罗云:"汝今当观色为无常。"

  罗云对曰:"如是,世尊,色为无常。"

  世尊告曰:"罗云,痛、想、行、识皆悉无常。"

  罗云对曰:"如是,世尊,痛、想、行、识皆为无常。"

  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此有何因缘,今方向城分卫,又在道路,何故世尊而面告诲我?今宜当还归所在,不应入城乞食。"

  尔时,尊者罗云即中道还到只桓精舍,持衣钵,诣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跌坐,专精一心,念色无常,念痛、想、行、识无常。尔时,世尊于舍卫城乞食已,食后在只桓精舍而自经行,渐渐至罗云所;到已,告罗云曰:"汝当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忧之想皆当除尽。汝今复当修行恶露不净想,所有贪欲尽当除灭。汝今,罗云,当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当除尽。汝今,罗云,当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当除尽。汝今,罗云,当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当除尽。汝今,罗云,当行护心!已行护心,所有骄慢悉当除尽。"

  尔时,世尊向罗云便说此偈:

  "莫数起著想,恒当自顺法,

  如此智之士,名称则流布。

  与人执炬明,坏于大暗冥,

  天龙戴奉敬,敬奉师长尊。"

  是时,罗云比丘复以此偈报世尊曰:

  "我不起著想,恒复顺于法,

  如此智之士,则能奉师长。"

  尔时,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还诣静室。

  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是时,罗云即从座起,便往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世尊曰:"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罗云,汝乃能于如来前而师子吼,问如此义:'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汝今,罗云,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

  对曰:"如是,世尊。"尔时,尊者罗云从世尊受教。

  世尊告曰:"如是,罗云,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跌坐,无他异念,系意鼻头,出息长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尔时,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罗云即从座起,礼佛足,绕三匝而去。往诣安陀园,在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跌坐,无他余念,系心鼻头,出息长亦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有觉、有观,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数十万生,成劫、败劫,无数成劫、无数败劫,亿载不可计,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乐,寿命长短,彼终生此,此终生彼。

  彼以此三昧,心清静无瑕秽,亦无诸结。亦知众生所起之心,彼复以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诽谤贤圣,行邪见,造邪见行,身坏命终,入地狱中。或复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诽谤贤圣,恒行正见、造正见行,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是谓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

  复更施意,成尽漏心,彼观此苦,如实知之;复观苦集,亦知苦尽,亦知苦出要,如实知之。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时,尊者罗云便成阿罗汉。

  是时,尊者罗云已成罗汉,便从座起,更整衣服,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所求已得,诸漏除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得阿罗汉者,无有与罗云等也。论有漏尽,亦是罗云比丘。论持禁戒者,亦是罗云比丘。所以然者?诸过去如来、等正觉,亦有此罗云比丘。欲言佛子,亦是罗云比丘。亲从佛生,法之上者。"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所谓罗云比丘是。"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具足禁戒法,诸根亦成就,

  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烹饪工艺学
下一篇:喷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