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土族服饰

土族服饰,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土族服饰的形成受到民族渊源、宗教、生活习惯,民俗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当下中海料编副油硫苏国看到的这么独特的土族服饰文化艺术也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土族人有自己的文字、饮食和服饰,其服饰与藏族、蒙古族有相吗翻敌饭权似的特点,肥大宽松,色彩鲜艳。土族人喜欢穿像彩虹一样漂亮的七彩袖衫,七彩袖的七彩与彩虹的七彩是不一样的,彩虹的来自七彩是赤(红)、橙、黄、绿、青、蓝、紫,土族人的七彩是红、黑、黄、绿、白、蓝、紫。

2008年6月7日,土族服饰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360百科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Ⅹ-115。

  • 中文名称 土族服饰
  •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 遗产类别 民俗
  • 遗产编号 Ⅹ-115
  • 申报地区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历史渊源

  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互助县、民和、大通,甘肃的天祝县和红古区也有少量的分布,互助县来自是土族自治县,又因土族人身穿像彩虹一样色彩的七彩衣袖衫所以互助县又有彩虹故乡之称。(土族的衣袖不像藏族和蒙古族那样长,藏族女衫的袖子一般要洒邀雄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有关土族的族源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吐浴浑说",另一种是"蒙古说",但更科学一点的说法是白酷承,土族的族体形成不是单一,而是多民族长期融合发展的结果。土族服饰的形成受到民族渊源、宗教、生活习惯,民俗文化的影响,可以说今天婚棕我们看到的这么独特的土几喇谜族服饰文化艺术也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土族人有自只承遥整己的文字、饮食和服饰,其服饰与藏族、蒙古族有相似的特点,肥大宽松,色彩鲜艳。土族服饰的材料以前是本民族自己做的具有天然原始性的褐色布为主要布料,再与毡、毛皮结液扩白味掉而犯盐湖弱属合,体现原始美感,落位你理印依导菜胶现在大量地运用汉式的现代布料,使服饰材料更加广泛,但失去了较多原始美感。土族服饰的特点是,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的衣服,都系腰带(土族人称腰带为普斯尔)。妇女穿七彩袖衫,鞋一般是黑白相间的云子鞋和长筒靴,在服装制作上与土族独有的盘绣、刺绣结合。土族服饰文化是一种民族文化象征,是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信息的体现,更是年龄、性别、婚姻的标志。

民俗内360百科

服饰搭配

  一、凯总技宗富四纪步怀答谁头饰与发饰

  (一)头饰

  在土族女子传统头饰中,较有特色的当属"那仁扭达"和"托欢扭达"两类。那仁扭达俗层他称三叉头,在中国青海省境内的息玉味负伤般妈盾倒果互助县使用较为普遍,尤以那仁沟地区较盛。该头饰因上插有三个箭叉造型而得名三叉头,其面料较长,约1.35m,通书根皮搞求极底危态朝体为大红色。面料对折后,上缀圆柱形的空心铜管,铜管长约激哥如非0.7m,铜管的空心圆口内插有红色穗饰和由三个箭叉所组成的箭头,箭头底部由刺绣长织带和正面满缀珍珠、口缘满缀贝齿的小圆盘作为装饰。

  托欢扭达策里度就送行查掉调坐俗称"干粮头",以互助县托欢地区的女子干粮头造型较具代表性。该头饰因其外形轮廓酷似圆形的干粮饼子,故而得名。干粮头造型的主体为直径25cm左右的圆台状面料,圆布中心补绣日月纹于一个三角形的适合图形之中,圆布四周坠饰双层15cm左命源听肉东施右的彩穗,穗头处用小颗粒的珍珠和齿贝等天然水生饰物作为缀饰。一方面可以增强层次美感,另一方面又可以凭借珍珠和齿贝自身的重力来塑造彩穗穗线的悬垂度,可谓一举两得。

  (二)发饰

  凤凰头是土族女子传统发饰造型的典型形象,以青海和甘肃两省考帮服没交界的三川、勺哇两地较盛。凤凰头的成根益此古型盼尝洒大致需要经过以下六个步骤:

  1、平分刘海并缠为盘状后,把左右两个发环合成一个刘海辫;

  2、以花鸟纹装饰的圆盘状银"章卡"与头后面中上端的头发固定;

  3、将刘海辫绕至头后,形成发圈,并与章卡进行固定;

  4、在发圈上由前向后缠绕"勒谢",即绿色的发带。经过数道缠绕后,将发带的两头固定于额头两啊照乙端。

  5、在前四步完成的基础上,将凤凰头造型较为主要的装饰物,即由九枚铜泡嵌合而成的"谢豆"系于发圈之上。

  6、最后,取两枚雕花的铜发簪,以十字交叉的形式插于头顶。至此,土族传统凤凰头造型塑造完备,一个既抽象又具象的仿生凤凰形象由此形成。

  二、上下装

  (一)羊毛毪子

  由于青海、甘肃等土族聚居地的早晚温差十分明显,职抗景开拉按黑常且土族自古便是游牧民族,因而外衣多以羊毛为服的哪车艺错装材料。羊毛的颜色以黑、白为主,在经历了洗、晾、散、捻、蒸和搓等工序之后,羊毛线已然成为集美观和保暖为一身的优良服用纤维。以羊毛毪子制成的服装有褂和衫两类,褂子多为青壮年男性穿着,而大衫的控浓层且城深距穿着对象主要为女性和中老年男军古善价及府景希性。

  (二)多片领子

  多片领子主要流行于青海互助县,男士短褂和女士长衫药读开仅李攻的衣龙胶雄牛领一般由3-4个领片交替排列而成,领座的高度十分夸张,均在10cm左右,且均有不同的绣花装饰。由于衣领的层次感丰富,因而往往会使人产生同时穿着了许多件衣服的错觉。同时,立体的领型与平整的衣身也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反差。

  (三)五彩袖子

  五彩袖子又称"彩虹袖"、"阿拉肖梢"或"花袖子",与正常服装衣袖组合关系不同,土族五彩袖是独立于衣身之外的,其形式类似于现今常见的功能型服用品--套袖,但套袖在人体上的起点一般位于肘部,而五彩袖的起点则位于肩部。该袖以三原色、紫色和绿色的条状布条纵向拼接而成。袖子的两头收窄,袖身宽大,故总体袖型呈灯笼袖或紧口袖的形态。

  (四)裤装

  土族传统裤装中,以穿着大裆裤较为普遍。该裤由腰头和六个裤片缝合而成。裤片主体是两个对称式的H形裤筒,其余四个裤片分别是前后对称的两个直角大裆片和两个钝角小裆衩。从尺寸上来说,大裆裤的裆长、裤长和腰头三个部位的尺寸一般分别在50cm、100cm和100cm左右。

  此外,白腰黑筒裤是土族中老年男裤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因以白色面料为腰头,下接黑色面料的"H型"吊裆阔腿长裤而得名。

  (五)鞋子

  双楞子鞋是土族的传统男鞋式样,鞋楦由四块棉布纳成,鞋面素底彩绣"8"字纹或卷云纹,鞋尖处缝合一条2cm左右的条状鞋梁,使得鞋头处产生两条楞痕,双楞子鞋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明清时期的土族女鞋由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多为小脚鞋。小脚女鞋称为翘尖绣花鞋,依据不同的缠足尺寸,有金莲、银莲等分类,其鞋长一般在13-16cm不等。翘尖绣鞋较有特色之处在于其上扬的鞋尖,富有立体感的尖角与平整的鞋面形成了形态对比,尖角中间的缝合线上还拼缝彩色的短穗头,走路时穗头前后摇动,同样活跃了鞋子的形态。

  三、实用型配饰

  (一)男子配饰

  与土族女子配饰相比,男子配饰的品类较少,且单纯具有装饰作用而不具备实用功能的男子配饰几乎不存在,较为典型的土族男装配饰品当属"围肚"。围肚即为缠腰布,其造型特点为长35cm左右、宽20cm左右的梯形外轮廓,梯形之内由一条分割线将整个围肚划分成围肚头和围肚身两个部分。从装饰纹样上来看,多以具有吉祥寓意的动植物纹样和山水纹样进行彩绣,并以几何形纹样作为边饰,人物纹样则不多见。

  围肚在男装中一般位于大襟靠近腰节线的位置上,既富装饰美感,又可起到固定衣装的作用。有的围肚上还常常贴缝明口袋来满足人们装物的需要,可谓一举三得。此外,围肚也是土族未婚女子向男子表达爱慕之意的首选物品,一件精美的围肚作品,往往见证了一段美满的姻缘,较富浪漫色彩。

  (二)女子配饰

  土族女服上独特的配饰众多,而兼具实用功能的生活化服饰品主要有"针扎"与"荷包"两种。

  1、针扎

  针扎即戴在身上的针线包,广见于青海和甘肃各土族聚居区。传统针扎的制作先以"8"字和八边等造型的硬纸板为基底,然后将绸布浆于纸上作为针扎的外壳,为了增加纸和布之间的贴合度,必要时可施针加以固定。依据不同针扎造型的外边缘线进行对称式缝合,仅留顶部的缺口作为内瓤,瓤口处内衬棉里,其制作方法类似于现代服装上的插袋工艺。经过上述工序后,一个传统针扎的造型便塑造完成,接下来还要进行动植物纹样的彩绣作为装饰,最后在外边缘以"狗牙花"等几何纹样对刺绣的主体物进行陪衬。针扎多成对坠饰于大襟的最后一个盘扣之上,下垂彩穗。妇女绣活时拿放方便,得心应手。

  2、荷包

  女子自古爱香,土族女服上荷包配饰的实用性便体现在覆盖体味并增加体香上。同时,荷包也较具装饰性,其面料色彩各异,并无定制,造型多以花果和动物的形象为题材,内部填充植物香料,边缘缀饰穗线。佩戴时往往成串挂坠于服装的腋下位置,香气沁人心脾。

  3.男女共同配饰

  钱袋是过去土族男女服饰上的共用配饰品,如今主要见于女装中,俗称钱褡裢。男士褡裢的长度在50cm左右,宽度在15cm上下,袋口长15cm左右,正面以刺绣装饰。女士褡裢的尺寸明显小于男士,一般由三片白布拼接而成,正背面均以刺绣饰之。褡裢底部的两端和正中坠挂丝线,小巧玲珑。

  钱袋多系于腰上,因此也成为腰饰的一部分。取放钱物时十分便捷,得心应手。如今,在经历了长期的服饰变迁之后,钱袋在女装中依然传承沿用到当下,而男装中已不多见。

  四、盛装配饰

  (一)礼帽

  土族女子在重大节庆和仪式上有戴礼帽、耳坠和颈挂大项圈的习俗。礼帽的面料通体为深灰色或黑色,在宽大的帽檐处系上各色的帽花,其围度在180度至360度之间,故而又将该帽饰称为插花礼帽。

  (二)耳坠

  土族成年女性,无论婚前婚后,皆喜戴耳饰,尤以银耳坠较为多见。耳坠由上下两层构成了梯形的外观,在上层的小坠片和下层大坠片中间用镂空的银穗相连,大面积的银穗饰于下层大坠片的底部。盛装时佩戴的耳坠,其上下层银穗的条数讲究上七下九,大小坠片上均雕有吉祥图案,富家女子所戴的耳坠还在没有雕花的空白处镶嵌有宝石和珊瑚等珍贵的装点物,色彩和光泽眩目夺人。

  (三)项圈

  土族大项圈的直径不小于肩宽,被称为"索儿项圈"。它以青海和甘肃地区特有的千茜笈草扎制而成,并且在表面用红布通体缠绕,最后将28片从海贝壳和海螺壳上剥离下来的五彩亮片嵌饰一周于红布之上,因观察角度不同,亮片的色彩不断变化,十分耀眼。因生态环境的变化,千茜笈草在土族各聚居地已不多见,因而索儿项圈的佩戴已不及旧时普遍。

服饰类型

  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或族群的文化载体,其影响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服饰体系的自然演变,是经济、文化、技术、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服饰区域特色的形成亦是在此基础上长期发展形成的。"服饰区是以共同或相似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为基础的、在服饰主要方面具有共同特征或相似风格的文化区域,服饰区可谓是一种形式文化区"。土族服饰品种多样,纷繁复杂,再加上受到历史、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周边民族异文化的影响,使得土族服饰不仅独具特色,而且地域差异明显。这种差异既表现为土族服饰与其他民族服饰的差异,也表现为本民族不同地域之间服饰的差异。而在这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历史、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虽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影响土族服饰内部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来自于不同聚居区中的强势民族文化对它的影响。因为按照人文地理学"文化区"理论,一个文化区包含了核心区和过渡区两个区域,"核心区是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的集中表现,表现出纯正的民族文化,随着向地理区域外围的推进,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呈逐渐减弱,到了文化区的边缘本民族或族群的文化与周边的民族或族群的文化相互交融渗透,表现出文化的过渡性特征。这就是从民族文化的核心区到过渡区的距离衰减效应。"而这种效应在民族实力强弱悬殊的环境中将会表现得更为明显,最终使得其过渡区漫长而核心区不明显。

  土族作为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小聚居,但其所处的地域却是在青藏高原各民族尤其是汉藏民族的全方位包围之中。土族在其形成发展的历史中,与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汉族、蒙古族和谐共处,相互交流。交流的结果不仅使彼此间的文化得以繁荣,也使他们在语言、服饰、生活习俗等方面形成了互动关系,而不同地域中的民族对土族的影响自然而然使土族文化显性表征之一的服饰呈现出地域文化的印记。可见,土族的分布区域、聚居区中强势文化状况及服饰本身的地域差异特征,在总体上构成了不同特点、不同样式、不同风貌的土族服饰区域,这也为我们对土族服饰的类型划分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地域的划分,将会更加有利于我们认识土族服饰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的关系,从而便于我们从整个空间区域上把握其服饰的区域相似性与差异性。

文化特征

  从上述各地区的服饰来看,土族服饰确实绚丽多彩,纷繁复杂。作为中国少数来自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360百科部分,它不仅具有一般服饰所共有的民族性、地域性、时限性等基本特征,同时,作为土族文化的特殊领域,它还具有与其他民族服饰文化内涵不同的宗教性、装饰性、包容性与多样性的特征。透过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土族服饰文化内涵的成因。

  (业轮同发丰一)展现信仰的宗教性

  历史上,宗教一直左右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土族宗教信仰呈多元化态势。早期信仰萨满杀笑款教,元以后受到蒙古提倡佛教、道教、萨满教、苯教等多教多神兼容并存思想的影响,信仰出现了兼容并蓄的特征。土族服饰无论款式、造型还是色彩,都离不开宗教意识的影响。彩虹花袖衫是土族妇女较具代表性的服饰态差律穿代露,红、黄、蓝、绿、白末周社确厂热王重句、黑、紫的色彩在作为装转大落走破损移突轴历田饰的同时,也是一种象征,而这种象征正是土族以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为主的原始宗教信仰的反映。土族头饰"扭达尔"中有较多类似于鸟或鸟羽毛的装饰,据说这就是从早期先民对鸟的图腾转化而来价积握便茶角的。再比如土族装紧都卫太视措块饰图案中"卐"字等佛教符号的移植,丰富了土族服饰的式样,也强化了服饰文化的内涵。可见,萨满教、佛教、道教本身丰富的文化内容精额村即获吧销,使土族的服饰文化具有了较为强烈的宗教性。

  (二)追求华把西丽的装饰性

  在人类跟械的服饰发展上,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服饰的实用性是大资因斯沿宁代烈压企还植于装饰性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服算可得试运战压科绝团饰的装饰性逐渐超过了实用性,这样,浓郁的装饰烧序选法永深最玉学到文味道成为民族服饰的又一特征。土族服饰装饰虽然非常繁缛,但大多具有象征意味。装饰的繁缛象征着主人的财富,而精致的服装与饰品又成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正如贾山林宪响演节三始谊所说:"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势位"。土族地处于边远的西陲之地,社会发展较为缓慢,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土族人对践任控美的追求,从土族先民吐谷浑"妇女裙襦辫发,缀以珠贝"到20世纪初种类颇多的"扭达尔"再到今天的"七彩袖",足可以看饭利铁践简祖娘到这个民族对美孜孜不倦负乐粮垂服载印哥脸冲脱的追求。土族的装饰可以分为头饰、耳饰、手饰、腰饰、衣饰(刺绣),饰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做工也较为精细,土族人因地制宜,尽可能地用一切有利条件装饰自己,以满足自己的审美追求。

  (三)不同地域的包容性

  实践表明,各民族的服饰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变化的。正如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与各方文化的融汇贯通中得以进一步完善的一样,土族服饰亦是如此。在土族服饰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异族文化的影子。例如:同仁地区妇女所带的珊瑚银板头饰就是受到了蒙古族的影响。《蒙古鉴》记载:"妇女蓄辫两条,垂于左右,饰以珊瑚珍珠,耳悬圈环,手套钏镯。若已嫁者,则发辫唯一,头戴珊瑚银板。"可见土族服饰受到蒙古族服饰的影响。再比如土族妇女袍子沿边镶饰的动物皮毛,这是对藏文化的借鉴。"藏族男装一般有宽窄不一的虎皮、豹皮、水獭皮镶边,据说这种对袍边的装饰是由古代藏族先民授予藏族英雄的功勋带演化而来的"。土族在与藏族杂居的过程中对藏族的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直接的借鉴与模仿。总之,每一次外来民族文化的渗透,都给土族服饰带来了不同的成分,而这些成分也被土族人民进行了有选择的吸收,最终与本族文化融为一体,这就呈现出土族服饰的包容性。当然,其在包容、同化这种文化的同时,仍然着力体现着它的同一性,因为这种同一性就是土族民众对精神生活的重视,也是土族鲜明的民族特色,或者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土族特色"。

  (四)蕴含丰富的多元性

  虽然土族的族源到当下仍有争议,但土族族源的多元性则是不能否认的。在青藏高原漫长的历史中有羌、戎、突厥、藏、吐谷浑、蒙古等民族在这里定居,民族的分裂与整合最终促使土族这一民族共同体形成。而居住在不同地域上的土族人民对其主体先民的信仰又构成了土族内部文化现象的多样性,慢慢地这种多样性渗透到土族的服饰中,使土族服饰也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各民族的文化都对不同地域的土族服饰产生了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样式的土族服饰。由此可见,土族服饰从来都不是凝固的,它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和丰富起来的,从异文化的角度来看,这是文化"互渗律"的表现,就土族而言,却体现了他的多样性特征。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土族服饰具有畜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交融的特征,其中凝聚着土族的民族精神,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及民俗文化内涵,显示出较高的历史及民族文化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随着时代的变迁,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互助土族一些古老的民族服饰已经失传,现存的较多土族服饰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大力挖掘整理土族传统服饰,迫在眉睫。

  传承人物

  席秀忠,女,土族,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土族服饰,申报地区为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土族服饰"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7年10月15日下午,第四届民族之花青海赛区决赛在西宁举办,比赛上展现了土族服饰。

  2020年1月13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二届"青海年·醉海东·民和民乐闹新春"活动官亭分会场启动仪式暨土族第二届"巴依儿"艺术节在喇家遗址广场举办,活动上展现了土族服饰艺术。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