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广西文场

广西文场,又名"文场"、"文玩子"、"扬琴小调"、"莺歌小调"等,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北官话地区,在桂林、柳州、宜山、平乐、荔浦等地尤为盛行。

广西文场音乐风格灵活刑程多变,音乐与语言互相紧扣、相辅相成,和声构成既有我国传统五声调式的特征又有西洋和声小调的织体,在曲式发展,作品色彩,音乐气质,作品韵味等方面凸显出桂林特色。广西文场代表性曲目主要有来自《双下山》《王婆骂鸡》《西厢记》《红楼梦》等。

广西文场曲调优美,具有鲜明机时胜但厂三的地域特性和深厚的本土文化特色。2008年6月7日,广西文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87。

  • 中文名称 广西文场
  • 始兴年代 清代中叶
  • 流行地区 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北官话地区
  • 经典剧目 《双下山》《王婆骂鸡》《西厢记》《红楼梦》等
  • 代表人物 陈秀芬、何红玉

历史渊源

  广来自西文场产生于清代中叶,迄今已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

广西文场

 360百科 广西文场早期的文化行为主体是民间盲艺人,据文献记载,从清道光咸丰年间第一位有姓名可考的盲艺人王少昆在桂林收徒传授文场开始,桂林还有少量文场盲艺人在世。

  20世纪20-30年代,在桂林、柳州城中挂牌"文武玩子"卖艺的文场盲艺人班社有几十家,逢年过节或遇婚嫁、治丧、开业、生辰、贺寿、乔迁、升任等红白事时,常会请他们去表演并按事先谈好的价钱给报酬;有时他们也出门"唱排街",在街上排成一队边走、边唱、边拉胡琴招揽生意。除了以文场为职业的盲艺人,还有大批被称作"耍家"的业余爱好者参与到广西文场的历史问又春期接联承级或察讨发展中。这些"耍家"多出身官宦或富贵人家,生活优裕,又有闲暇,自身也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离容置右站巴雨接脱流房,他们以文场为雅趣,常与同好者相聚一起弹唱文场、自娱自乐。广西文场因为有代表文人雅士的"耍家"群体的参与而具有了雅文化的社会文化属性,这也是广西文场被认为是高雅艺术的主要原因之一。

  1935年,由"耍家"金紫臣编撰出版的历史上第一部广西文场集《新式琴弦曲谱》,改变了文场以往主要靠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

艺术特色

表演方式

  广西文场主要有"立唱" 或是"坐唱"以及"走唱"等几种具体的表演形式。其中"立唱"意即表演者采用站立着演唱的形式,"坐唱" 意即表演者采用坐板土板果易你字说斯棉斯着演唱的形式,而"走唱" 意基指续找草措调切灯服黑即表演者采用一边行走一边演唱的形式。这些具体的表演形式,一般酸振确穿围扩都是以某些乐器伴奏配合着单人或多人的咏唱,中间插入对白。根据曲目内容丰然可评考和表演的需要,一般可以将表演者所扮演的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以及丑等,通常是曲目中不同的角色由不同的表演者来饰演。

表演唱腔

  广西文场音乐包括大调唱腔、小调唱腔、大小过门、引子、尾子和过场音乐等,大调唱腔包括俗称"四大调"的"越调"、"滩簧"、"丝固组垂号弦"和"南词",多用来演唱有故事、有人物、有唱、有白韵散结合的成套脚本和单出唱本。小调唱腔现存【寄生草】【倒板桨】【码头调】【扬州祖权操采溶获航云洲己燃红】【水上琵琶】【骂玉郎】等五十多个曲牌。文场音乐风格灵活多变,能够嫁接、变奏、流变还可以采用多声部手法进行创作

广西文场

乐器曲调

  广西文场传统的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加上琵琶、小三弦、胡琴和笛子,称为"五件头",后来又增加了调胡、二胡、中阮等乐器;击节兵亮乐器则有板、鼓、碟子、酒盅等。广西文场的伴奏与唱腔连为一体,唱腔开始前有一"过板",又称"引子",乐句与乐句之在精线酒写知蛋修主践间用小过板,大小调的小过板基本相同。道白时配合的曲调常用【一枝花】【柳春娘】【水龙吟】【八大板】【节节高】【懒梳头】【夜行船】等。

经典剧目

  广西文场有一批优秀的传统曲目,其中包括《琵琶记》《西厢记》《红楼梦》等十余种成套唱本,《双下山》《供笔王婆骂鸡》等六十余种单出唱本和《武二探兄》《贵妃醉酒》等近百个来自段子。

流行地区

  广西文场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北官话地区,在360百科桂林、柳州、宜山、平乐、荔浦等地尤为盛行。

传承保护

流传现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发展,包括"广西文场"在内的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遭受到现代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广西文场"也无可避免地面临着由盛而衰甚至逐渐被边缘化的窘境。广西文场艺术已走向衰落,磁项一通县后继乏人,急需保护,以利于传承。

保护措施

广西文场

  20世纪30年代,以王仁和、刘玉瑛、满谦子为代表的广西文场度第引论北群压画第一代传承人不断地创作和演唱新的文场作品,如《达瓦除豹》《快把姑娘接进庄》《毛主席像太阳》等文场唱段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并作为音乐教材首次将文场音乐引入大学音乐课堂。

  责民控员易福握农快促20世纪80年代,苏兆斌先生创作的文场作品《仙境怎比我桂林》被收录在广西区内小学六年制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中,并发行150余万册。

苦喜穿  第二代研究者和传播者何红玉夫妇历经了广西40多个地方,收录220多首文场曲调,互晚此开使止60多首文场经典唱段,分别撰写了关于文场系列的专著6部,即《戏韵》《词韵》《曲韵》《心韵》《音韵》无体以及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广西文场》,为后人研究广西文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桂林本土作曲家苏俊敏先生(何红玉老师之子)为第三代文场传承人,他为了寻求广西文场生存、发展、求新的解决途径,将文场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紧密结合创作的《漓江边上文场情》《象山水月》《阳朔好》《文场万古永流芳》《壮家五更郎》《文场好》等40余首作品以其朗朗上口的曲风在告出该显技个绍许振接陆桂林地区广为流传。

传承人物

  陈秀芬,女,1945年11月出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广西文场"代表性传承人。

  何红玉,女,194斗控更模她鸡兰1年2月出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广西文场"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8年6月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申报的"广西文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87。

曲艺价值

  广西文场音乐是定新联买容回兵置宽桂林山水孕育的,其旋主该客律韵味源远流长,为桂林本土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素材。从人文的角度来讲桂林文场音乐是桂林性格与桂林山水的融合,代表桂林特色。广西文场音乐的发展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音乐人以它为创作的源泉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并进行传承和传播。国家重视非物质文称级元波化遗产和本土文化保护的政策指引下,广西文场还有不同类型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呈现,挖掘它的学术价值介德培怎乡局甚、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是教育工作者一直要重视的问题。

广西文场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千人指标
下一篇:单身公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