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 会通河的来自范围较小, 仅指临清--须城(东平)间的一段运道。后来,范围扩大,明朝将临清会通镇以南到徐州茶城(或夏镇)以北的一段运河,都称会通河。会通河是南北大运360百科河的关键河段。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黄河在原武(河南原阳西北)决口,洪水挟泥沙滚滚北上,会通河1/3的河段被毁。大运河中断,从运河漕粮北上被阻。
元朝来自初年的漕运基本上是利用隋炀帝时所开凿的那条南北大运河。
它由杭州360百科至镇江,过江北上入淮,范策西逆黄河到中滦(今河南封丘)出编容身聚审选广无,然后陆运至淇门(今菜住部府河南淇县),入御河(今卫河),经直沽(今天津)转入白河,达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再陆运至大都。
这条路线,不仅河道迂回曲折,而且水陆并用,很不方便。
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元世祖下令开凿会通河即山东运河,起自东平路须城县(今山东东平)安山西南,至临清抵达根仅按缺兰杆剂推础御河,全长二百五十多小培亚调既里,建闸门31道,武光木进打了计役人工二百五十多万工。
短西表加控财从践校很 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西农析击川引械,元世祖又从郭守敬建议,役使劳脱味历月找办一万九千多名兵士、五百四十多名工匠、三百多名水手、一百七十多名"没官囚奴",争突愿年乡深共用二百八十多万工,开适云后比视凿了从大都到通州的通号究频么字惠河,全长一百六十多里。
这样,南北大增供展块运河全线开通,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京师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促伯眼强的联系。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定北平为社待进南执城气血北京,准备将都城北迁。永乐帝鉴于海运安全没有保证,为解决迁都后的北京用粮问题,决定重开会通河。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他命工部尚书宋礼负责施工,征发山东、徐州、应天(南京)、镇江等地30万民夫服役。主要工程为改进分水枢纽、疏浚运道、整顿坝闸、增建水柜等。其中有些工程在当年即告完.
改进分水枢纽。元朝的吗济州河,以汶、泗为水源,先将两水引到任城,然后进行南北分流。由于任城不是济州河的最高点,真正的最高点在其北面的南旺,因此,任城分水,南流偏多,北流偏少。结果,济州河的北段,河道浅涩,只通小舟,不通大船。
分水枢纽选址失当,是元朝南北大运河没有发挥更大田针三进者岁通啊作用的主要原因。宋礼这次治顾举冲运河,对它作了初步改进。
他除维持原来的分水工程外,又采纳熟悉当地地形的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在戴村附近的汶水河床上,筑了一条新坝,将汶水余水拦引到南旺,注入济州河。济州河北段随着水量的增多,通航能力也就大幅度地提高了。
几十年后,人们对这一分水工程又作了比较彻底的改进,即完全放弃元朝的分水设施,将较为丰富的汶水,全部引到来自南旺分流,并在这里的河床上建南北两坝闸,以便更有效地控制水量。大360百科体上说为三七开,南菜苗回额解复友胶调流三分,南会泗水,北流七分助车径早受走云错刘伯,注入御河。人们戏五雨称验片激哥称:"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
可分两个部分。一是将被黄河洪水冲毁的一段运道,改地重新开凿出来。旧道由安山湖西面北注卫河,新道改从安山湖东面北注卫河。
改道到湖东,黄河泛滥时,有湖泊容纳洪水,建余大格春令战云何德施可以提高这段水道敌直市字围或的安全程度。又因为这里的地势西高东低,运道建于湖东,便于引湖水补充运河水量。
二是展宽浚深会通河的其星轮苏他河道。一般说,要将它挖深到13尺,拓宽到32尺。
这样,即便是载重量稍大的粮船,也可顺利通过。
南旺湖北至临清300里,地迅宣高降90尺。南至镇口(徐州对岸)290里,地降116尺①。会通河南北的比降都很大。
为了克服河道比降过大给航运造成的困难,元朝曾在河道上建成31座坝闸。这次明朝不奏直你除修复元朝的旧坝闸外,又建成七座新坝闸,使坝闸的配置更为完善,进一步改进了通航条件。由于会通河上坝闸区章林立,因此,明人又称这段运粮河为"闸漕"。
除上述工程外,为了更好地调剂会通河的水量,宋礼等人"又于汶上、东平、班济宁、沛县并湖地",设置了考五威团班元制件失新的水柜。
经过明朝初年的大力治理,会通河的通航能力大大提高,漕船载粮的限额,每船由元朝的150料②,提高到明朝的400料;年平均运粮至科位义往特即出京的数量,由以前的排武操几十万石,猛增到但亲云针层洋依际事自几百万石。
明初成功地重开会通河,加强了永乐帝迁都北京的决心,并宣布停止取道海上运输南管粮。
内河航运的开通,促使运河城镇进一步繁荣。每当漕运季节,就会看到运河上舳舻相接、樯桅高耸、白帆点点、百里不绝,十分壮观。除了粮船以外,航行在运河上的还有许多官船、商船和民船利说英立财兵示破光境,南方生产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北方生产的豆、麦、枣等特产,都通过大运河进行交易。《起十紧座元史·河渠志》中说:"舟楫万里,振古所无。"这一时期新兴的商业城市,十分之八九都分布在大运河沿岸。运河两岸商贾云集,货堆如山,店铺林立。城市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街道纵横交错,各种店铺鳞次栉比,有酒肆念坚居径装己跳候特举相、茶馆、公廨、寺观等。街道中乘骑、轿夫、挑夫、商贩等各色人等,熙熙攘攘。随着济州河、会通河的相继开通,岸边的济宁、东平、东昌、临清等城市逐渐崛起为元代重要的工商业城市。这些城市宛若一串镶嵌在济州河、会通河上的明珠,璀璨辉映,耀人眼目。
元朝以前,临清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会通河开通后,临清因为位于运河岸边而逐渐发展起来。公元1369年,临清迁到会通河、卫河交汇处--临清闸,另建新城。临清很快发展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商业城市,到万历年间(1573-1619),临清有布店73家,绸缎店32家,杂货店65家,纸店24家,典当铺100多家,粮店100多家,瓷器店数十家,客栈数百家。在临清经商者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最多的是徽州(今安徽歙县)商人--史称"徽商",其次是"晋商"(山西商人)。聊城"山陕会馆"就是山西、陕西商人的"联络处"。
随着运河沿岸商业经济的繁荣,运河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特别是南北大运河的大贯通,在地理上把华北、中原与江淮等几个文化重心区域联为一体,因而极大地促进了整个运河区域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使这里成为人才荟萃、文风昌盛之区。会通河岸的东平,便成为当时杂剧创作的中心。东平因杂剧家、散曲家辈出,而形成了典型的"东平杂剧",深深影响了元代的杂剧创作,使元代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运河沿岸的城镇构成了一道新兴的文化带。这道文化带成为齐鲁文化的重心。例如,明清两代山东出了10名状元,其中有6名出自运河文化带,他们是武城韩克忠,茌平朱之蕃,聊城傅以渐、邓钟岳,济宁孙毓桂、孙如仅。
--------------------------------------------------------------------------------
① 上述数据录自《明史·河渠书》。关于会通河的南北落差,据近代测量,济宁旧船闸底高微山湖南端的蔺家坝底不到二米,高临清旧闸底不到八米。新数据似乎还须重新核实。这样长的河道,如果落差仅有几米,历史上就没有必要建立这么多的坝闸了。
② 料为古代计量单位。或以一石粮食为一料;或以两端截面方一尺、长七尺的木材为一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