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服务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积极开发新的服务渠道和服来自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扩大服务消费规模,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可以有效减少经济增存川占甲流长对资源的消耗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对于节约360百科能源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丰创些散断项夜杆阶意义。中国历来重视服务业发展,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牛决物某章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服务业规模继续扩大,结构和质量得到改善士领取确常。天津在全国成立了首个省级行业协会天津市商务服务行业协会,为全国商务服务业发展做出了表率,为商务服务行业规范、国际交流、发展研究雷苦官季气增房气划以及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商务服务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包括牛满功湖打鲁才五还德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职业中介服来自务等行业,是符合现代服务业要求的人力资本密集行业,也是高附加值行业。
当前,福建省经济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大力发展生产性服数又落神需务业,特别是大力倡导发展中间投入少、附加值高的商务服务业,不仅符合福建省产业升级换代的新趋势,而且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必经之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的细化,商务服务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07年,福建省商务服务企业从业人员12.23万人,容啊观刘针实现营业收入193.38亿元,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份。2006年全省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为87.92亿元,占GDP比重为1.2%,对当年福建省经济贡献率达到1.4%,商务服务业逐渐成为推动福建省经济发展的新的着力点。
一、福建省商务服务360百科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总体规模不断壮大,各构成行业稳步发展
福建省商务服务业市场潜力巨大,发第讲里升而数二析般倍展迅速,总体规模不断壮大。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罗移越十据显示,2004年,福建省商务判外曲证管许输排盾部阶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为5199个,从业人员为7.99万人,营业收入为115.07亿元;2007年,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为8673个,从业人员为12.23万人,营业收入为193.38亿元;年均分别增染质附棉半例断长18.6%、15.2%和18.9%。
随着经济的发展,福建省商务服务业各构成行业稳步发展。 2005-2007年,福建省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平均增长18.9%。在商务服务业各项构成中,法律服务、广告业增长速度较为迅猛,其余的企业管理服务、咨询与调查、知识产权服务、职业中介服务、显传换市场管理、旅行社、其它商务服务等均呈现稳步增长(见下表)。
2004-2007年商务服务业企业结构变动情况
2004年企业法人单艺位数(个) | 2006年企业法人单位数(个) | 年均增长(%) | 2004年营业收入(亿元) | 2007年营业收入(了完亿元) | 年均增长(%) | |
商务服务业 | 5199 | 8105 | 24.9 | 115.07 | 193.38 | 18.9 |
企业管理服务 | 779 | 1303 | 29.3 | 34.39 | 49.75 | 13.1 |
法律服务 | 154 | 383 | 57.7 | 2.22 | 5族利史连别落速法南项.31 | 33.6 |
咨询与调查 | 1113 | 1请切终可已穿集化名分木848 | 28.9 | 11.极序快压相完80 | 17.99 | 15.1 |
广告业 | 1191 | 1867 | 观附洲冷度数 25.2 | 16.16 | 33.70 | 27.8 |
知识产权服务 | 86 | 102 | 8.9 | 0.75 | 0.93 | 7.3 |
职业中介服务 | 210 | 309 | 21.3 | 1.33 | 2.大段喜操市伯认菜护快04 | 15.3 |
市场管理 | 112 | 172 | 23.9 | 2.04 | 4.04 | 25.6 |
旅行社 | 508 | 645 | 12.7 | 28.85 | 37.25 | 8.9 |
其他商务服务 | 1046 | 1476 | 18.8 | 17.53 | 42.37 | 34.2 |
(二)发展形式呈现多元化格局,企业资产增长迅猛
近几年,随着产业分工细化和人们对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企业和个人消费中涉及商务服务的内容和项目不断增加,商务服务业发展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格局。2007年福建省商务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中,国有和集体控股企业营业收入占41.3%,私营控股企业占22.8%。特别是私营企业以其运作灵活的特点,异军突起,数量不断扩大,服务品质也日趋专业化,成为商务服务业的一线审础须究确远候第屋哪支主力军。2007年,矿左整安私营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3.3%。
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商务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格局的形成,福建省商务服务业发展迅猛,企业资产增长较快。2007年福建省商务服务业它般盟利味怎对头企业资产总额为780.74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固定资产总额为127.82亿元,增长25. 4%。福建省商务服务业总量已初具规模,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三)经营状况普遍见好,企业景气指数不断攀升
2007年,福建省商务服务业经营状况普遍见好,表现为:1.营业收入稳定增长。2007年商务服务业企业户均实现营业收入为222.97万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为209.01万元,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分别为137.61万元和7.30万元;户均实现利润总额为32.99万元,户均应交所得税3.18万元。2.行业盈利能力增强。2007年商务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28.61亿元,每万元资产实现利润366.43元,每百元营业收入实现利润14.79元,盈利水平远高于其他服务行业。全省商务服务业企业整体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企业对未来经济走势持有良好的信心与预期,近三年福建省商务服务业企业景气指数不断攀升,由2005年第4季度的125.0,提升到2007年第4季度的138.5。
(四)商务服务业在GDP中比重逐步提高,对GDP的贡献率提高
随着福建省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规则的逐步完善,市场对商务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商务服务业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增速高于GDP的增速,其在GDP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已成为拉动福建省经济的新增长点。2005年福建省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为71.91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9%,占GDP的比重为1.1%,商务服务业对GDP的弹性系数为1.34;2006年福建省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为87.92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1%,占GDP的比重为1.2%,商务服务业对GDP的弹性系数为1.39。福建省商务服务业对GDP的弹性系数大于1,说明商务服务业对GDP的拉动具有弹性,贡献率较高。
(五)商务服务业有力地推动福建省相关产业的发展
商务服务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不仅在引导生产、促成消费等方面效果显著,而且它本身也直接为商业活动中的各种交易活动提供服务,直接促进商品流通与服务交换,并且有着很大的"乘数效应",有力地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福建省各地举办的各类会展业为例,福建省每年举办较有影响力的会展达10多场,如厦门"9.8" 投洽会、福州"5.18"海交会等等各类大型投资、贸易盛会,不仅已成为各地城市的名片,而且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效果显著。如2007年厦门"9.8"投洽会,福建省共签订各类投资项目84个,总投资23.1亿美元,利用外资21.7亿美元。
二、存在问题
(一)消费需求不足,致使福建省商务服务业总体规模与发达省份比仍然偏小
商务服务业与市场消费需求关系密切,福建省商务服务业总体规模小、个体层次低,与发达省份存在着差距,主要原因是受消费需求还不够旺盛的影响。一方面福建省居民服务性消费水平偏低。2007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为2910.04元,人均消费水平比广东、浙江省分别低1399.49元和1261.08元;另一方面福建省服务性消费程度低。2007年福建省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为26.3%,而同期广东、浙江省分别占30.0%和29.6%。
由于消费需求不足,福建省商务服务业总量规模与邻近发达省份浙江、广东相比,存在着:1.总体规模小。2005年,福建省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为71.91亿元,只为浙江的1/3、广东的1/10。2.在GDP中所占份额少。2005年福建省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为71.91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居第11位,属中上游水平;但当年福建省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与全国平均水平1.6%相比,却低0.4个百分点。2005年,福建省商务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1.1%,同期浙江、广东的比重分别为1.7%和3.4%。
(二)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低,形成商务服务业企业个体规模小,竞争力弱
商务服务业市场发育不健全,先天不足是影响商务服务业市场化进程的主要原因。从福建省情况看,传统行政理念及大包大揽的做法是影响商务服务发展导致商务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发育不良的主要原因。例如,有的部门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实际上是政府行为替代了商务服务业中的中介服务业、咨询服务业的功能。由于市场发育不足,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导致产业化程度偏低,商务服务业企业个体规模偏小,竞争力弱。2006年福建省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资产总额在50万元以下的单位有5293个,占单位总数的65.3%;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在20人以下的有7294个,占单位总数的90.0%,其中7人以下的单位数占61.1%;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有4547个,占单位总数的56.1%。
(三)商务服务业就业不充分,高素质人才紧缺
商务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全国商务服务业法人单位就业人数为427.16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2.0%,福建省商务服务业从业人数为10.27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1.5%,比全国低0.5个百分点,而同期浙江、广东分别占1.6%和2.4%。说明福建省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就业不充分,就业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另据调查,2007年,福建省广告业从业人员已达到2.7万人,但是,能熟练了解国际市场、通晓国际广告运作经验和较强沟通能力,具有整合营销、传播、管理人才,并擅长影视广告制作的技能型的复合型人才不足百人。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商务服务业发展滞后
尽管近两年全省各地商务服务业整体实力都有明显增强,但各地商务服务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据统计,福建省商务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福州、厦门等沿海发达城市。2006年,福州、厦门两市商务服务业法人企业单位数占全省的51.2%,其中福州占26.7%、厦门占24.5%,而三明、南平两市合计单位数仅占全省6.6%;2007年福州、厦门两市合计商务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占全省64.9%。这充分反映出福建省各地商务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薄弱。特别是福建省农村商务服务发展缓慢,表现为服务品种少,档次低。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福建省商务服务业企业5199个,其中农村486个,占9.3%;个体经营户5982个,其中农村1914个,占32.0%。而农村商务服务的主要内容仍仅限于打字、复印、水果中介、过磅等技术含量低的商务服务,一些有组织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村企业管理商务服务比较缺乏。如三明市调查的58家农村商务服务企业中,法律服务企业仅有2家,公证服务、咨询与调查企业没有;调查的105户农村商务服务业个体户中,打字、复印的占50%以上。
三、对策与建议
商务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和就业增长的新动力。"十一五"期间,要加快福建省商务服务业发展,按照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方向,从管理体制、法律环境、人才战略、市场机制等方面加快改革进程,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用科学发展观推动商务服务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人们对发展商务服务业重要性认识
商务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组成部分,有着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意义。要充分落实《福建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更好地服务"海西"建设。
(二)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提高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
商务服务业是一项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为促进其发展,政府主管部门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情况实行一定优惠政策,包括拟订行业发展规划,做好相关统计工作;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向企业及时提供相关行业与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适当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探索政府资金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商务服务业投资机制;制定扶持商务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三)以海西建设为契机,努力提升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
根据《福建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结合海西建设的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商务服务的全局,在继续保持商务服务高速度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吸收和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商务服务的集散辐射能力和内在活力,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提高服务功能,增强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力,扩大人流、物流、资金流,努力培育新优势,促进商务大发展,力争总量上一个新台阶,并逐步缩小地区间差别。
(四)重视培养高素质人才,壮大从业队伍
为了提高福建省商务服务业档次,提高商务服务质量,在引进商务服务人才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商务服务业中的人才培养,商务服务人才的培养要有目标、有计划、多途径、多层次地进行,政府、协会、高校和商务服务机构要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五)加快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商务服务机构
福建省商务服务业产业化程度尚低,要克服"弱、小"的毛病,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对商务服务的合理定位,为福建省商务服务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空间和外部环境,根据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选择一些具有较雄厚的专业实力、有一定市场基础的商务服务机构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通过政府的重点扶持和政策倾斜,使这些商务服务机构成为商务服务行业的重点骨干,把这些商务服务企业培养并造就成为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商务服务机构。
(六)围绕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村商务服务业发展
福建省商务服务业发展不均衡性,突出地表现为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县服务业发展的严重滞后。不少县市在农业税取消以后,服务业已上升成为基层政府的主体税源,因此,不仅要加大投入,还应逐步建立长效的投入机制。当前,要全力拓展农村商务服务,力争农村商务服务在服务的品种上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以此逐步提升福建省农村商务服务业整体服务能力,特别是发展法律、信息咨询、农产品交易中介、职业中介等新兴行业,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