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觉规律是一个生物学名词。
一、感觉的一般规律
虽然我们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感觉,但这些感觉的发生和发展却具有共同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来自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为误唱川啊排评振口据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360百科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朝怎草决真将湖第祖最阈限
( 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刺激只有达到定的强度才能被人觉察到,象空气中的尘埃等过弱的刺激落在人的皮肤上,人是觉察不到的。我们把那种刚刚能够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
绝对阈限不是一个单一的强度值,而是早命空系请个统计学上的概念。按照惯例,心理学家把有50 %的次数被觉察到的刺激值定为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如果用E 代表绝对感受性,R 代表绝对感属觉阈限,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E = 1/R
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是不同的。在适当的条件下,人的感觉阈限是很低的。不同个体的绝对阈限有相当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体也会因机体状触解说研祖易省补机周况和动机水平而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生理的刺激阈限低于意识到的感觉阈限,因为一个人说出"我感受到它"之前,早有一终定的生理过程发生了。
( 2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刺激物能引起感觉的基础上,如果变化刺激,并不是量的任何变化都能被我层旧们觉察出来的。只有刺激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一个差别感觉。我们把刚刚能够引起感觉变化的事物属性的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相应的人大品误能够觉察到事物属性的最小宣父越以素静差异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阈限和差银欢抗色端击院书脱关别感受性也是成反比关系。
1834 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E. H. Weber)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果以I 表示原初刺激的强度,以I +ΔI表示刚刚觉察出较原初刺激强些的刺激强度,那么在一定的范围内,每一种感觉的差别阈限都是一个相对常数令纪程它左图坚哥扬战额,他的公式如下:
K =ΔI/I
韦伯公式也叫韦伯定律。韦伯定律表明,当I 的大小探团斤船家位愿增文紧不同时,I的大小也会不同,但 是一个常数。所以上述K值又称为韦伯常数。又由于这个常数值均小于1,故K值亦称运随盾韦伯分数。例如,举重的K为1/30,这意味着对一个30g重的物体的重量来说,至少31g的重量才能被我们感到它略重一些,这里的差别阈限是1g。如果原简室概地行场新星便信种来物体的重量是60g,那么至少是62g重物的重量才被我们觉得比60g重物略重一些,这里的差别阈限是2g,如此等等。
可见,差别阈限值是相对的。因而,我们可以把韦伯命委分数称为相对差别阈限。不同感觉的韦伯分数是不同的。例如,重量感觉的韦伯分数为1/30,听觉为1 / 10 ,视觉为1 / 10 。不过,韦伯分数只有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在接近绝对阈限或刺激过分强烈时,相对差别阈限会有明显的变化。费希纳(C . T.Fe普频信chner , 1861--1887 )确定了接近绝对阈限时韦伯分数所发生的变化,进一步假设一个绝对差别阈限为一获个感觉单位,并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下列公式:
S = K㏒R + C
这里,S 是感觉强度,R 是刺激强度,K 和C 是常数,即是说,刺激茶镇你设斗载输引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而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增加。这就是费希纳定律。后来的研究表明,费希纳定律也只具有近似的意义。
(二)感觉的适应
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在生活中,感觉的适应是很普通的,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这个道理。
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这在视觉的适应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如一个人由亮处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一会儿之后,才能逐渐分辨身边的物体,这是对暗的适应过程,称作暗适应。相反的过程是对光的适应,称作明适应。
此外,各种感觉的适应速度和程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三)感觉的对比
这是2 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的对比,可以分为2 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2 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某种特定的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如:同样的灰色图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显得暗些,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则显得亮些。
2 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如凝视红色物体后,再看白色物体就显得带有青绿色。
(四)联觉
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这种现象叫联觉。例如,用刀子沿着玻璃边擦出来的吱吱声,往往使人的皮肤产生寒冷的感觉;微弱的听觉刺激能提高视觉对颜色的感受性;咬紧牙关或握紧拳头,会使人感到身体某一部位的痛苦似乎减轻了些。可见,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取决于对该感受器的直接刺激,而且还取决于同时受刺激的其它感受器的机能状态。这种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较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较强刺激则使这种感受性降低。
(五)感受性和练习
在生活实践中,人的感受性通过练习可以得到提高,这一规律在感觉缺陷(盲、聋)者和专门从事某种职业者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盲人、聋人或聋盲人由于丧失了人的重要感觉,生活实践使得他们主要地运用其它感觉器官,于是这些感觉就相应地得到了发展,从而弥补了视、听觉的缺陷。
专门从事某种特殊职业者由于长期使用某种感官,相应的感觉就发展起来了。例如,印染工人能分辨40 多种深浅不同的黑色;面粉工人凭触觉可以正确地评定面粉的品质;机械师能够听出发动机的转速和异常声;音乐家有高度精确的听觉;调味师有高度完善的味觉和嗅觉等等。
感受性因练习而提高的事实说明,只要感官健全,人的各种感觉发展都有很大的潜力。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各种感觉能力,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加音乐、绘画、雕刻、诗歌、戏剧等多种艺术活动,使学生的感受性从各方面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二、知觉及其规律
(一)知觉的基本特性
1 .知觉的对象性(选择性)
感觉系统为我们提供的是各种感觉信息:光、色、声、嗅、味和触,让我们知觉到的却是一个统一体或完整具体的对象。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对象性。一棵树是一个统一体,尽管它具有各种属性和部分。产生统一体的知觉,首先是要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依存于下列2个条件:一是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越容易;反之则越困难。二是注意的选择作用。当注意指向某个事物时,该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它事物则成为知觉的背景,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知觉对象便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支配注意选择性的规律,也是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条规律。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当我们从注意教师的板书转移到挂图时,挂图成为清晰的对象,而黑板上的文字则成了知觉的背景。知觉对象和背景的互相转换在双关图形中表现得更为清楚。
知觉对象受背景的制约,背景也影响着知觉对象。例如,用粉笔在黑板上和白色的墙壁上画同样的一个圆,它的物理特性并没有变化,但我们看到黑板上的圆更清楚分明,而墙壁上的圆模糊不清。傍晚赏月,月亮实际上是相对静止的,但我们有时把月亮看成在云彩后面移动,有时则把云彩看成在月亮前面飘游。这都说明知觉对象受背景的制约,受背景的影响。
2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殊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知觉的组织性。
知觉的组织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家曾对知觉的整体性作过许多研究,提出知觉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和组织起来的。他们总结出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有如下几条:
( l )接近因素: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接近的部分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 2 )相似因素: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似的部分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 3 )完整倾向因素:知觉印象随着环境情况而出现可能有的最完善的形式。
( 4 )好图形因素:单纯的、规则的、左右对称的图形,容易被看作是一个整体。
( 5 )好的连续因素:组成一个连续平滑方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成是一个整体。( 6 )共同命运因素:向着相同方向变化倾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成是一个整体。( 7 )定势因素:定势是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先前知觉的组织形式会对紧接着的知觉产生相同的影响。
( 8 )经验因素:过去经验也是知觉整体化的重要因素。
3 .知觉的理解性
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来标志它的。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在言语知觉中,知觉的理解性是很明显的。在一个(R . M .Warren , & R . P . Warren , 1970 )实验中,向被试呈现下列句子。
It was found that the * eel was on the axle. ( * eel 被听成wheel ) .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shoe . (* eel 被听成heel ) .
It was found that the * eel was on the orange . (*eel 被听peel ) .
It was found that the * eel was on the table . ( *eel 被听成meal ) .
在每个句子中," * "都表示一个音素被非言语的声音所代替。结果发现,上述4个句子甚至关键词都是相同的,但被试根据上下文理解却报告分别听到了wheel 车轮), heel(脚后跟), peel(果皮)和meal(膳食)。被试对"*"词的识别通常不是立即完成的,而是靠对随后各个词的知觉而实现的。看来,知觉过程是无休止地在我们真正知觉到的与我们想要知觉到的差异之间作修正的过程。
知觉的理解性有助于我们从背景中区分知觉的对象,有助于我们形成整体知觉,从而扩大了知觉的范围,使知觉更加迅速。
4 .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例如,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距离、角度和明暗条件下去看他,虽然视网膜上的物象各不相同,但仍将其知觉为同一个人。知觉恒常性现象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很普遍,主要有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对比恒常性等。
知觉的恒常性是过去经验作用的结果。当然,并不是知觉条件的任何变化都能保持知觉的恒常性。例如,当你站在桥头看汽车开往远方,你就会看到它越来越小,最后就逐渐消失了。知觉的恒常性仅仅是在知觉条件发生变化的一定范围内才起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