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无线电波传播

无线电波通过介质或在介质分界面的连续折射或反射,由发射点传播到接收点的过程。无线电通信是利用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而实现的。因此,研究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和模式,是提高无线电来自通信质量的重大课题。

  • 中文名 无线电波传播
  • 含义 通过介质分界面的连续折射
  • 特点 长波传播
  • 特性 在真空中传播

释义波段

波段划分

  在通信中根据无线电波的波长(或频率)把无线电波划分为各种不同的波段(或频段)。波段的划分在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中国对无线电波波段的划分法见无线电波段表。

各波段传播的特点

  不同波长北要境米(或频率)的无线电波,传播特性往往不同,应用于通信的范围也不相同。

  长波传播 距离300km来自以内主要是靠地波,远距离(2000km)传播主要靠天波。用长波通信时,在接收点的场强稳定,但由于表面波衰减慢,对其它收信台干扰大。长波受天电干扰的影响亦很严重。此外由于发射天线非常庞大,所以利用长波作为通信和广播的不多,仅在越洋通信、导航、气象预报等方面采用。

  中波传播 360百科天天波衰减大,被电离层吸收,主要靠地波传播,夜晚天波参加传播,传播距离较地波远,它主要答持认述何伤钱林变用于船舶与导航通信,波长为2000-200m的中波主要用于广播。

  短波传播 有地波也有天波。但由于友构言谈宣约印创短波的频率较高.地面吸收强烈,地表面波衰减很快,短波的地波传播只有几十公里。天波在电离层中的损耗减少,常利用天波进行远距离通信和广播。但由于电离层不稳定,通信质量不佳,短波主要用于电话电报通信,广播及业余电台。

  超短波传播 由于超牛受短波频率很高,而地波的衰减很大,电波穿入电离层角注财确很深乃至穿出电离层,使电波不能反射回来,所以不能利用地表面波和天波的传播方式,主要用空间波传播。超短波主要用于调频广播、电视,雷达、导航传真、中继、促河帝初活移动通信等。电视频道之所以选在超短波(微波及分米波)波段上,主要原因曾位喜顺门很维即是电视需要较宽的频带(我国规定为8Mllz)。如果载频选得比较低,例如选在短波波段,设中心频率fo=20M车曲否跟此机Hz,则相对带宽//f/fo=8/20=40%。这么宽的相对带宽会给发射机、天馈线面宽缩三点四同商即对四系统、接收机以及信号传输带来许多困难,因此选超短波波段,提高载频以减小相对带宽。

传播特

简介

  无线电波在空间或介质中传播具有折射、反射、散射、绕射以及吸收等特性。这些特性使超有员殖积构无线电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如无线电波聚金传播到越来越大的距离和空间区域,电波能量便越来越分散,造成扩散衰减;而在介质中传播守优乙李笔,电波能量被介质消耗,造成吸收衰减和折射衰减等

特性一

  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传播权作另证检,称为在自由空间传播,它的传播特征为扩散衰减。衰减的定义为:距辐射源某传播距离处和委此果找领听念独责的功率密度同单位距离处的功率密度之比,其值反比于传播距离的平方。

特性二

  在传播介质中,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不仅有扩散衰减,还有杆岩候审来观新牛升孙款介质的折射和吸收造成的衰减。这两种衰减分别统支第取决于介质的折射率n和吸收衰减常数ɑnɑ都是频率f、介质磁导率μ、介电常数ε和介质电导率σ的函数,即式中ω=2πf;c为光速;对于电离气体介质:

无线电波传播

  式中ε0为自由空间介电常数;N为电子密度;v为电子与中性分子的每秒碰撞次数;em分别为电子的电量和质量。

无线电波传播

传播模式

  通常指电磁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一些典型方式。在地球上,无线电波的传播介质有地壳、海水、大气等。根据物理性质,可觉晚此卷板将地球介质由下而上地分为地壳高温电离层、地来自壳介质岩层、地壳表面导电层、大气对流层、高空电离层。不同频率的360百科无线电波,在各层介质中传播的折射率n和吸收衰减常数ɑ各不相同。因而各种频段的国间判调语程况士区无线电波在介质中传播均有其衰减较小的传播模式。适于通信的传播模式主要有以下九种。

地壳波导传播

  以地壳表面导电层和地壳高温电离层为界面,以地壳介质岩层为介质形成地壳波导的传播模式。超长波或更长波段的电波可以在地壳波导中传播到千余公里。但由于深入地下数公里的天线难以建造,现在还不能实际应用于通信。

水下传播

  无线电波在海水中书探就千者植外传播的传播模式。电波在海水中的吸收衰减随频率升高而增大,目前仅用于超长波水下通信。

地表波传播

  无线电波沿地壳表面传播的传播模式,又称地波传播。地面吸收衰减导致波阵面前倾,使单位距离吸收口久九期错李流相给连哥衰减率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地面吸收衰减随频率升高而增大。地波传播用于中频(中波)以下频段。

无线电波传播

电离层传播

  利用电离层和地面对电磁波的一次或多次反射进行传播的传播模式,又称天波传播。电离层按高度由下而术胞上地分为D、E、F1和F2等几个主要层次。各个层次中部的电子密度最大值由下而上逐层增加,而电子和中性气体分子的单位时间碰撞振齐慢变史次数则逐层减少。电离层的高度和电子密度均随季节、昼夜和太阳黑子活动而变化(见图)。

  大氢视题如振角件无线电波只能在折射n值随高度递减的社职它倍导易区域开始折返地面,电波途白医理宁慢呼坚怀展次径最高点处的折射率n值等于电波入射角θ0的正弦函数。对应于某一折射角,存在一个最高频率,其传播途径的最高点可以达到F2层的最大电子密度区。此频率称为最高可用频率MUF。频率超过MUF的电波则穿透电离层不再返回地面。对水七整核上应于最大入射角的最高可用频率的最大值约为30MHz。

  由于电离层的吸收衰减,不同波段的无线电波各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形成不同的传播模式。①短波段:电波可穿过D、E层到达F层,一般可满的条件,吸收衰减大致与频率的平方成热逐钢德消站否师夜斯限反比,所以工作频率应尽量接近MUF。由于行宜验说MUF随季节、昼夜和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变化,成冲选此走证超溶国示声工作频率必须相应地改变。此外,派层官领半销块衡地壳表面导电层的上界面,对大入射角短波有良好的反射作用,可使下行天波转变为上行天波,这样就形成了多跳电离层传播模式。②中波段:昼间的D层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只有当夜间仅有E层存在时,才能形成电离层传播模式。③长波段和超长波段:电离层下缘满足条件ωV,昼间D层形成导电层反射面,夜间E层形成介质层反射面,并与地壳表面导电层构成大地-电离层波导的上下界面,其传播衰减主要来自电离层的吸收,衰减值随频率递增,超长波段的传播距离可达数千公里。

  相关词目

电离层散射传播

  利用高度约85公里处电离层的不均匀性所产生的散射波进行通信的传播模式。工作频率为30~60MHz,传播距离为800~2000公里。

对流层散射传播

  利用无线电波在大气湍流气团中产生的散射波进行超视距通信的传播模式。适用于超短波段,通信距离可达数百公里。

对流层视距传播

  在低层大气中,利用直射波的传播模式,可分为广播通信和点对点通信两类。在大气折射率随高度增加而减小的正常分布情况下,直射波的传播途径向下弯曲,地球等效半径大于实际半径。当大气折射率在某高度区间出现随高度增加而增大的异常分布时,就会形成大气波导,使传播衰减远远小于正常的自由空间衰减值,短于厘米波段的直射波还会因为雨、雪、云、雾的吸收,雨滴的去极化和不均匀气团的散射,而受到影响。在收、发天线间不存在反射波屏蔽时,必须考虑地面反射波的影响。视距传播是超短波段和微波段的主要传播模式。用于广播通信和移动通信的传播距离一般可达60公里,用于微波接力通信的传播距离一般在50公里左右。

绕射传播

  利用沿地壳表面的绕射波的传播模式。适用于超短波通信,也常用于广播和移动通信。

地空传播

  无线电波穿透电离层的直射传播模式。电波穿过电离层会受到衰落、吸收、方向变化、传播时延、频率变化和极化面转动等的影响,这些影响随频率升高而迅速减弱。千兆赫以上的无线电波在穿过大气层时,受到氧分子和水分子吸收。在频率为60GHz处出现氧分子吸收峰值。水分子吸收则从频率为 15GHz才开始显著,并在频率为23GHz处出现一个吸收峰值。由于10MHz~20GHz的电波在自由空间传播所受的衰减影响较小,这个频率范围就形成一个无线电波的大气窗口,适于地空传播,是卫星通信、空间通信的唯一传播模式。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无线电武器
下一篇:无线电测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