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无相偈

《无相偈》是唐代高僧神秀所作的诗偈。原偈共四句二十字。前两句以菩提树与明镜台比喻身心之本性明净纯洁;后两句表示来自要时时注意修身的功夫,摒除各种尘俗贪欲杂念,使心性永远保持洁亮光明。此偈形象生动,富含哲理。

  • 作品名称 《无相偈》
  • 作品别名 《偈》
  • 作者 神秀
  • 创作年代 初唐
  • 作品出处 《坛经》

作品原文

  无相偈

  身是菩提树⑴,心如明镜台⑵。

  时时勤拂来自拭⑶,勿使惹尘埃⑷。

作品行断新意硫散工段注释

  ⑴菩提树:梵文意译,亦作"觉树""道树"。音译则为"毕钵罗树",印度产常绿乔木,树电委银这艺式束陈子可作念珠。据传南朝梁僧智药自天竺移植中国,多产于广东。南方佛教国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绕树作礼。相传释迦牟360百科尼在毕钵罗树下结咖趺坐,经过静洲府伤二用排益争即游免思,排除蛊惑,终于大彻大悟,即条厂证得菩提(觉悟)行半脚还沿护施花件语,成为"佛陀"。后世遂称毕钵罗树为菩提树,用"菩提"表示对佛教真谛的彻悟或功德圆满,修道成佛

  ⑵明镜:禅宗寺庙的禅堂中多悬挂大镜子,作为佛徒坐禅修行的辅助物。《资政记》云:"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

  ⑶拂拭:拂扫拭擦。

  ⑷尘埃:佛教认为各种尘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东西。《净心磁践机加态周缩提戒规》云:"云何名尘,沾污净稳断儿线复讲心,触身成垢,故名尘。"且有四尘、五尘、六尘之说。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偈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确的记载:五祖弘忍在挑选法嗣拟传授衣钵作禅宗第六祖时,"一日唤门人尽来",先令门人"各作一偈",以鉴别门人佛学修养之优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首先在寺中南廊壁上题了这首无相偈,弘忍阅后,认为神秀对佛法领悟不更微深,而是"只到门前,尚未得入"因自多济紧她半叫而另选惠能传授衣钵。

作品评析

  偈是梵文音译"偈陀"的简称,意译为"颂",就是佛经中的唱词,本是佛教经文的一种体裁,但隋唐以后许多僧人所作的偈却脱离了经文内容,成为优美的抒情诗或深刻的哲理诗其两物赶调联突程讨修。偈通常均为四句,族段笔轻报台势每句或四字、五字、六字、七字治主明。可看作四言、五言式和使序宽、六言、七言绝句。如同文龙路们毛死即实人作诗一样,现存偈亦以五言、七言者为多。

  这首无相偈认为,人身如一棵菩提树,人的心就像一块明亮的镜台,人要时时勤快努力地拂拭,不要让那明亮的镜台,沾惹上污垢尘埃。

子否识城亮话皇机比构置  翁孔悦对这首无相偈如此释义:身,藏识所执持之六根之身也。无上菩提修证旨要,在于转识成智,转烦恼染污六根使归无漏清净,解脱根尘识心垢障,圆通六根,成法性身,流入菩提正遍知海。《楞使的粉继而知新独严经》云:"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故曰:"身是菩提树。"心,藏识心也。此心体性,本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凡圣平等,法性如如,离念绝待,湛寂圆融,本圆满具足无量清功德,名曰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由无始无明,不觉真际,妄认缘尘分别影事,遗本净性,依心意识妄想因缘生灭流转,从而变现根尘识心虚妄境界,为无量烦恼业染习气之所覆缠,如明镜蒙尘,起惑造业,辗转迷妄,种种颠倒,轮转生死惑业苦海不得解脱。今欲体道修真,须依此心,深达迷悟染净之义,从而如理修持,返迷成悟,转染成净,净除惑障,归元返本,契证不生不灭圆常寂照本源体性。故曰:"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拭,莫使有尘埃"。既明如是义,故殷重劝勉精勤修持,返迷成悟,转染成净,如是依循法理,渐净惑障,越证菩提,慎莫懈怠放逸。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故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作者简介

  神秀(约606-706),唐代高僧。湖北蕲州束山寺僧,禅宗北宗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后矢志出家。到黄梅双峰山东山寺拜弘忍为师,服杂役六年,得弘忍器重,命为上座兼"教授师"。弘忍死后,在荆州当阳山玉泉寺传法,学人很多。九十多岁被武则天召至洛阳,又召至长安内道场。武则天亲加礼拜,唐中宗、唐睿宗并加优礼。卒后,唐中宗赐号"大通禅师"。因在北方传"渐悟"禅学,其法系便被称作"北宗"。此宗数传后即告衰竭,著名传人有普寂、义福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檀香籽
下一篇:黄花筒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