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池沼公鱼

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属鲑形目,胡瓜鱼盾逐世科,公鱼属。俗称:黄瓜鱼。英文名:Pond smelt 。体细长稍侧扁,头小而尖,头长大于体高。口大,前位,上、下颌及舌上均具有绒毛状齿。上颌骨后延不达眼中央的下缘,眼大。鳞大,侧线不明显。背鳍较高,其高大于体高;脂鳍末端游离呈屈指状;胸鳍小;尾柄很细,其高度仅等于眼径,尾鳍分叉很深。背部为草绿色,稍带来自黄色;体侧银白色;鳞片边缘有暗色小斑;各鳍为灰黑色。

  • 中文名 池沼公鱼
  • 学名 Hypomesus olidus (Pallas, 1814)
  • 别称 黄瓜鱼
  • 二名法 Hypomesus olidus
  • 界 动物界

基本简介

  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属鲑形目,胡瓜鱼科,公来自鱼属。俗称:黄瓜鱼。英文名:Pond smelt 。体细长稍侧扁,头小而尖,头长大于体高积失垂矛。口大,前位,上、下颌及舌上均具有绒毛状齿。上颌360百科骨后延不达眼中央的下缘,眼大。鳞大,侧线不明显。背鳍较高,其高大于体高;脂鳍末端游离呈屈指状;胸鳍小;尾柄很细,其高度仅等于眼径,尾鳍分叉才字之声少脚跳升慢很深。背部为草绿色,稍带黄色;体侧银白色;鳞片边缘有暗色小斑;各鳍为灰黑色。

基本概况

 会提计脱 池沼公鱼分布于黑龙江益机始继即便岁、图们江下游以及鸭绿江中下游。

  公鱼平时栖息于水温低、水质清晰的江口咸淡水区或者是大江的下游水域中,喜在岸边游动,当水温升高时便游向支流。4-5月份当水温达7-10℃时,由江口上溯至江的下游段,寻找底质砂砾的场所产卵,卵粘附于砂砾上。幼鱼随流而下,进入湖泊、河流中生活。公鱼主食桡足类、枝角类和甲壳类动物。

  公鱼为小型鱼类,一般成鱼个体只有8-9厘米,但数量较多,在产地有一定产量。公鱼有一种清香黄瓜味,故产地居民称之为黄瓜鱼。近几年辽宁省等地的水产养殖部门已开展人工养殖试验,并取得一定成效。

外形特征

  体细长稍侧扁,头小而尖,头长大于体高。口大,前位,上、下颌及舌上均具据答唱决环具有绒毛状齿。上颌骨后延不达来自眼中央的下缘,眼大。鳞大,侧线不明显。背鳍较高,其高大于体高;脂鳍末月推未里格赵构银沿苏统端游离呈屈指状;360百科胸鳍小;尾柄很细威销告虽盾头爱居,其高度仅等于眼径,尾鳍分叉很深。背部为草绿色,稍带黄色;体侧银白色;鳞片边缘有暗色小斑;各鳍为灰黑色。

生长特性

一年生

  池沼么何序段口头伤亲力似公鱼为一年生鱼类,故杨图停逐法少部分活到第二年、第三年。一年可达10厘米左右,一般12~15厘米。池沼公鱼每年在结冰后即产卵,产卵于湖或水库沿岸有水草或湖底有沙砾的地方。

低温性

  池沼公鱼在28℃以下水域可正常生活,最适宜的温度为10℃~22℃,可适应16%以下的咸淡水,但水体温度不超过30℃,对水质污染比较敏感,对酸碱度忍耐较低,酸碱度是pH7.0~9.6,池沼公鱼食枝角类、桡足类,也食底栖昆虫。

池沼公鱼

饵料广

  池沼公鱼饵料生物丰富主食浮游动物眼并让给材杀紧慢,也食底栖动物、昆虫等,仔鱼开口饵料为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幼体,也食单孢藻类。

繁殖方式

  池沼公鱼成鱼个体长约6-8厘生破探击支合社黄乎米,繁殖力强,一年即可达到性成熟,池沼公鱼每年在解冰后即产卵,产卵于水库沿岸有水草或有沙砾的地方。卵直径0.8~交著浓1.0毫米,有油球,卵有附是约题着膜,翻转时附于物增决味敌布编再半孩究体上。池沼公鱼具有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整体可食等特点,系上线江结袁指等佳品,并有较高的出口创汇价值,是出口日本、韩国的主要创汇水产品。

池沼公鱼

  移植增殖操作技术

  1.亲鱼捕捞 当亲鱼上溯产卵时,可用拦网横河拦截,也可使用张网、拦网捕捞;水下捕捞时,可用刺网捕捞。

  2.亲鱼暂养 捕到亲鱼,先暂养于网箱之中。网箱规格为120厘米(长)×80厘米(宽)×80厘米(深),网目溶粮大小为0.8厘米~1厘米。以竹万里同阻技必竿作为架子,将网箱撑开成形,漂浮于水面,并用锚石将网箱加以固定。当亲鱼放入网箱后,要加上盖网。

  3.人工采卵、授精 采用干法授精,一般雌雄比例为1∶3,将卵子、精液采六历九正字曾科到预先备好经过消毒的器皿中,然后用鱼尾或鸡毛搅拌均匀,3分钟~5分钟之后,加入生理盐水或清水松际座江就集贵进行充分搅拌,最后用清水冲洗,把脏物、多余的精液等冲洗干净,而后把受精卵虽知逐七茶距突太江陈末集中于大盆内准备附框。人工采卵、授精要注意:暂养的亲鱼随用随捞,并在短时间内处理完;要选择性成熟好的亲鱼采卵,成熟的鱼卵呈黄色,晶莹发亮。过熟或不成熟的鱼卵,均不能使用;采卵必须掌握在暗光下进行。一般人工采卵占鱼体怀卵量的65%~85%左右,受精率70%~80%以上。

  4.孵化 附卵片有四框式,单挂式和用棕榈片展开直接采卵。将冲洗干净带水的受精卵用勺泼浇在附卵框的棕榈片斜面,使卵附在其上,然后把上卵的棕榈片10片~20片捆成一捆放在孵化箱中孵化。孵化箱是用网目为0.8厘米的网片制成,长、宽、高分别为200厘米×80厘米×45厘米,也可用鱼杨身报开种网箱代替。在孵化过程中要加强管理。网箱设置地点要选择在水质清新的地方,箱吧岁医论时木动再秋油细间距离在10米以上;附卵框在网箱中的排列一定要侧立于水中,避免附卵面朝上;箱口要封严,防止敌害生物进箱或鸟、水鸭等啄食鱼卵;定期检查网箱情况,加强日常管理,做好值班记录。

池沼公鱼 池沼公鱼 池沼公鱼

  5.受精卵运输 采用汽车干运,最好用保温车,如用敞车,则在车厢底上铺上一层水泡过的稻草或棕榈片,把附卵框码在上面,再盖上一层经浸泡过的棕榈片或袋,并在其上加上一层冰块,最后用帆布加盖封车运输,气温在5℃~19℃。在运输过程中,每间隔6小时~8小时要淋水一次,这样经3~4昼夜运输,成活率可达100%;如使用火车、飞机运输,则将附卵框装在尼龙袋内,再套入纸箱中,在潮湿情况下进行运输,并间隔淋水,经过2天~3天运输,也可获得较高的成活率。一般每袋1千克,按90%受精率计算,大约存活受精卵120万粒。如把附卵片装在尼龙袋内密封充氧干运,也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此外,还可采用受精卵无水低温储运法,即将受精卵加水清洗,待卵膜吸水膨胀后,将卵滤干装入尼龙袋,把袋口扎紧,放在保温瓶或塑料箱内,在卵袋上垫纸,在纸上放冰块,加水量为容器容积的5%~6%,并使容器内温度严格保持在1℃~3℃。如果气温高,途中还需适量加水。当运到目的地后,要调节好鱼卵和当地水温接近时,方可将鱼卵倒出,加水搅拌,附在附卵片上入箱孵化。经2~3昼夜运输,成活率可达80%以上,孵化率可达70%以上。

  6.仔鱼放流增殖受精卵在孵化箱中孵化,在平均水温12℃情况下,从发眼卵至孵化出仔鱼约需7天~10天。当仔鱼孵出了3天~4天,打开孵化箱,将孵化片在水中轻轻摇动,使附着的仔鱼全部漂游入水。影响孵化率的原因是搬运、风浪冲击损伤及敌害生物吞吃鱼卵等。

  初次移植,一般平均每公顷水面至少需要发眼卵3万粒,经当年秋季检查,如发现有公鱼,则第二、三年可大量引入,经二、三年引种及其自然繁殖增殖,便可形成群体产量。

养殖技术

种群分布

  池沼公鱼分布于北太平洋两岸和北冰洋沿岸。在亚洲见于日本、中国、朝鲜和前苏联的远东地区。在我国,仅局限于东北的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图们江下游有自然分布,从1984年开始进行公鱼资源的移植开发利用,现已被移植到我国北方大部分省市及南方部分地区约100多座水库和湖泊安家落户。

特征特性

  池沼公鱼体修长,稍侧扁,背鳍与腹鳍相对,位于体之中点。背鳍与尾鳍间有一脂鳍。尾鳍深叉状。吻尖、下颌稍长于下颌。体披薄而呈椭圆形的鳞。成鱼背部淡褐色或橄揽绿色,体侧中线有一条显金属光泽的银色条带,腹部银白,各鳍无色,背部鳞片边缘具灰黑色斑点。

  池沼公鱼喜低温,在水温28℃以下水域能正常生活,最适温度为10-22℃。可适应16‰以下的咸淡水,对酸碱度忍耐力较低,对水质污染比较敏感。回避强的光线。为以浮游动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食物有轮虫、枝角类、挠足类,也可摄食底栖动物、昆虫及单细胞藻类等。池沼公鱼摄食表现出明显的时间节律。非结冰期白天公鱼常在2.5米以下水层摄食,傍晚和夜间游向上层和岸边摄食。除产卵期行产卵活动的鱼停食外,产卵前后或产卵间隙均摄食。盛夏的7-8月份,公鱼多群集于水库下游低温的深水区觅食活动。冰封期公鱼则在冰下水层游动摄食,旺盛摄食温度为2-26℃。

  池沼公鱼满一冬龄,全长达10厘米左右,体重2-4克即成熟产卵。繁殖期雄鱼吻部、鳃盖上和胸鳍上有追星。产卵期为1-4月份,喜在流水条件下溯流产卵,在静水的岸边亦能产卵。产卵场底质为沙石,受精卵粘附于沙石上发育,在流水条件下,可漂浮发育。在我国东北,3月中下旬水库上游河道开始解冻,公鱼即从冰下逆流上溯,当水温4-7℃时,在河道稳流处产卵。通常溯流产卵延续20-30天,这期间出现2-3个产卵高潮,每个高潮2-3天,出现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傍晚和夜间出现上溯高潮。公鱼是一次性产卵的鱼类。雌鱼产卵后,一般退出产卵场,但雄鱼留在产卵场多次参与生殖,所以产卵群体中通常雄鱼比例多。产完卵的鱼,部分陆续死亡,部分退居深水区,生态条件良好时,可存活下来。

  公鱼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生长速度差别很大,一般新移入的公鱼,生长明显快于原产水域。据移植于土门水库的公鱼生长情况的抽测,4月下旬刚孵出的仔鱼平均全长4.9毫米,平均体重0.16毫克。到10月末已达性成熟,体长平均92.6毫米,体重平均6.89克。至翌年3月份体长平均100毫米,体重平均8.84克。

放流增殖

  1、环境条件

  根据公鱼的生态习性,我国北方地区的一般水库、湖泊及华中地区部分水库,可以移植放流。水域的选择应考虑:有一定深度,水质清净无污染的水库、湖泊等大型水域;水位相对稳定,尤其是春天产卵期水位上涨或保持稳定;浮游生物含量较为丰富;水域上游有较大的注入河流;库岸发达,有广阔的砂石滩可作产卵场;水域原有鱼类区系组成较简单,凶猛鱼类少,对公鱼占领新的生态灶,形成种群有利。

  2、采卵授精

  鱼类移植驯化通常采用移运亲鱼、鱼苗鱼种或受精卵等方法来实现。而鲑形目鱼类移植授精卵,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于生命周期短、早春集中产卵的公鱼尤其如此。这是因为结合春汛捕捞 采集授精卵经济方便;干法运输发眼卵简便、成活率高;早期发育阶段可塑性大,易于适应新的水域环境,移植易于取得成功。

  在池沼公鱼的产卵季节,于产卵场捕取亲鱼。一般在水库上游河口处用张网或抬网捕获上溯产卵的亲鱼,常在黄昏后或黎明前捕获最多。将捕起的亲鱼放到暂养网箱中,暂养箱为网目0.8-1厘米的网片制成,规格常为120厘米×80厘米×80厘米,用木框支撑漂浮于水面,每只箱可暂养40-50千克。

  将暂养的亲鱼捞在筛箱内,置于避光处用于采卵。采用干法采卵授精。一般采1尾雌鱼卵挤入2尾雄鱼精液,用鱼尾将精卵搅拌,后用清水冲洗,再集中于大盆准备附框。在采卵授精过程中要注意:暂养的鱼随用随捞,捞取的鱼尽量在10-20分钟内处理完,以免亲鱼死亡;采卵要在背光条件下进行;要选择成熟好的雌鱼采卵,成熟卵为黄色、晶莹发亮,未成熟或过熟的卵都不能用。

  3、孵化管理

  一般将授精卵粘附在孵化框上进行孵化。孵化框用展开的棕榈片附卵。孵卵框应预先在3%食盐溶液中浸泡消毒5-10分钟,然后用水库水清洗。附卵时,用软毛刷将受精卵均匀刷在棕榈片上,或把受精卵在水中搅匀,随水均匀泼洒在附卵片上。一般每框两面附卵3万粒左右。

  附卵后,将孵化框10-20个扎成一捆,注意要在每框四周或四角钉上隔片,使捆后每框间均有透水空隙。再放入孵化箱内孵化。孵化箱用目大0.8-1厘米的网片制成2米×1米×1米或更大些5米×2.5米×2米体积的网箱,用竹框浮于水面,用锚石固定。附卵框排于箱内,附卵棕片可直接放到箱底,最后用密眼网盖住。

  孵化管理要点是:①孵化箱一定安置在水深、水清净处,箱距10米以上;②附卵框排列要侧立于水面下,避免附卵的棕片朝上而受阳光直射。早春可系石块等物,使附卵框沉入水中,以免水面结冰冻死鱼卵;③孵化箱必须封严,避免野杂鱼进箱或害鸟啄食鱼卵;④每隔4-5天用消毒液泼洒消毒一次,以防水霉病发生;⑤每天检查网箱,测记水温,观察发育进程,孵化后期,注意调整网箱浮力,避免沉箱。也要注意预防水面结冰和风浪冲打。

  4、鱼卵运输

  受精卵发育到眼睛出现色素(即发眼卵)时,胚体开始转动,对外界适应力较强,可移植运输。长途运输最好用保温车,也可用汽车,用帆布封车。装运时,在车箱底部铺一层浸水的稻草或棕片等吸湿柔软物,把附卵框层层排好,最后在框垛上面和四周,盖上浸湿的棕片等物。运输途中每隔4-6小时淋水一次,使相对湿度保持在70%以上,经2-3昼夜,成活率可达100%。如气温较高,在附卵框棕片上面要加水降温,也起淋水保湿作用,运输效果良好。若火车、飞机运输,可将附卵框装在尼龙袋内,再装入纸箱,袋内装少许水,保持潮湿,袋口扎封时应留口以便透入空气,也可加冰起降温保湿作用。只要保持潮湿,途中经2-3天,一般成活率达90-100%。如运输时间长,特别是运往气温较高的地区,可运受精卵或于发眼前2-3天起运。受精卵无水、低温储运法效果很好,即将受精卵加水清洗,卵膜吸水膨胀后,将滤干水的卵装入小尼龙袋内(一般一袋装1000克,约120万粒受精卵),扎口后放入保温瓶或泡沫塑料箱内,卵袋上垫纸,纸上加冰,保持容器内温度1-3℃。如在气温高的情况下运输,途中可补放些冰。一定要保持装卵容器内温度不高于4℃,不低于0℃。运抵目的地,取出鱼卵,调节鱼卵和当地水温接近时,将卵倒出,加水搅拌,附着在附卵片上入箱孵化。这样经2-3昼夜运输的受精卵,成活率可达80%以上,孵化率可达70%。

  5、仔鱼放流

  选择水库中上游水质清新、避风向阳、水中小型浮游动物含量较高的地方设置孵化箱。平均水温12℃,从发卵到孵出约需7-10天。仔鱼全部孵出后3-4天,打开孵化箱,将孵卵片和孵化箱分别在水中轻轻摆动,使附着的仔鱼全部漂入水体。

  6、移植数量

  初次移植一般每亩水面至少需发卵2000粒以上。当年秋季检查,如见到公鱼,第二、三年便可大量移入。这样经过两三年的连续移植和移入公鱼的自然繁殖,便能形成经济群体。

  在池沼公鱼移植后要进行效果检查和资料搜集。当年秋后,用各种网具,傍晚和夜间在水域不同区段捕捞,捕到的公鱼进行生物学测定,如生殖腺达到性成熟期,便说明公鱼在移入水体中能正常生长发育,翌春可产卵繁殖。如连续两年捕不到公鱼,或捕到公鱼,但生长发育不正常,则应进行综合分析,找出限制因素。

捕捞加工

  当池沼公鱼在水体形成经济种群后,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繁殖保护。池沼公鱼性成熟早,繁殖力强,集群生活,群体结构简单,这些特性决定了它是群体消长变化快的鱼类。同时公鱼生命周期短,群体的主要部分为一龄鱼,由于产卵后大部分个体死亡,如不捕捞利用,则使资源浪费。在有效的资源增殖的基础上,合理充分地捕捞利用才能获得渔业经济效果。池沼公鱼群体在达到一定密度后,象浮游生物一样遍布水层,这时只有渔船多,作业面广,产量才能高。但也应注意资源保护,捕捞要有一定限度,产卵期要禁捕,保持繁殖期水位相对稳定,为正常产卵繁殖创造良好条件。

  在我国习惯以早春,深秋为公鱼的捕捞季节。公鱼一般傍晚和夜间进行产卵和觅食活动,白天避光潜入较深水层,因此各种网具的捕鱼作业均在傍晚和夜间进行。

  池沼公鱼捕捞的渔具、渔法各地不一,形式多样,可因地制宜地采用。其效果较好的渔具、渔法有:公鱼拉网、机船拖网、磨网、刺网和张网。如公鱼拉网,属于地拉网有翼无囊型渔具。网具长带形,作业时将鱼群包围,迫使鱼类集中于网的中央而捕获。一般网产30-75千克,最高达250千克。此网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型的长200米左右,高14米左右;小型的网长100米左右,高14米左右。网衣用聚乙烯经编网片,横向并合缝制而成,网目8-10毫米。作业时,大型网6-8人,小型网4人操作。一般选择在水深10米左右,底部平坦,岸边有缓坡的库区作业。

  捕捞的公鱼要进行保鲜和加工。目前我国公鱼捕捞季节基本在早春和晚秋,此时气温偏低,捕鱼上岸后,通常用带孔塑料箱或竹筐装载,以便搬运过程中鱼体不受挤压,上面撒冰运输。有的采用泡沫塑料箱,鲜鱼浸在3%的盐水中密封运销,保鲜效果好。公鱼骨刺纤细,又多骨化不全,国内外均整体食用。可盐干或加工成五香罐头等,有的把公鱼加工成小包装风味食品,销售和食用都方便。

相关传说

  民间流传,当年诸葛亮六擒孟获,孟获不服,请来笮地的乌戈国国主兀突骨,率领藤甲军连败魏延。诸葛亮无奈设计,火烧藤甲军,又心存怜悯,开一缺口,让乌戈国蛮人不致绝灭。这部分蛮兵突出,带着火焰扑进江中,存得性命,而腾腾火焰却使无数细鳞鱼丧命,浮出水面,蜀军捞起煮食,鲜美无比。此后孟获终于诚服投降,战事平息,诸葛亮心怀愧疚,遂命军中伙夫教会蛮人制做泡菜,烹调鲜鱼。

池沼公鱼

相关种类

  日本公鱼(H.japonicus)产于图门江下游。与池沼公鱼的区别为体侧纵列鳞较多,脂鳞基部长小于眼径。

  西太公鱼(H.nipponensis)产于鸭绿江下游。

  胡瓜鱼(Osmerus mordax)

  属胡瓜鱼属,产于黑龙江、图门江下游。与公鱼的主要区别为舌具大犬齿;上颌骨末端超过瞳孔后缘。口横裂,亚下位。上、下颌均具齿,腭骨齿1行,生殖季节成鱼有2行明显的舌齿。脂鳍大,与臀鳍相对。随栖息环境不同及个体生长体色变化较大。终年栖息于山涧溪流的群体,个体较小,体色较暗,称"山细鳞";冬季洄游到大江越冬的个体较大,体色鲜艳,称"江细鳞"。

胡瓜鱼

  冷水性鱼类,栖息于山溪水温较低、水质清澈的流水,冬季在支流的深潭或大江中越冬。雌性个体4-6龄成熟,雄性个体早熟于雌性。初春解冻时即上溯产卵洄游。产卵场一般位于深潭下处(底质为砂砾、水温8-12℃)的急流中。卵沉性,卵径3.7-4.2毫米。肉食性鱼类,在大麻哈鱼生殖季节也吞食其卵。肉质细嫩,脂肪含量高,可作为新的养殖对象。其自然资源已趋枯竭。

  胡瓜鱼与各种公鱼的生活习性、经济意义均相似,都有一种鲜黄瓜香味,故产地居民统称之为黄瓜鱼。

烹饪方法

池沼公鱼

雌雄差异

  1.池沼公鱼个体较小,体长一般在6-9cm范围内。体呈纺锤形;各鳍无棘,背鳍两个,第一背鳍鳍条为8-10枚,第二背鳍为脂鳍;胸鳍腹位;臀鳍鳍条15-17枚;体披银白色细鳞;侧线不完全。雌雄个体在体色、体型、可数和可量性状方面差异不显著。

  2.框架结构(1)胸鳍至腹鳍长:体长雌性:3.530±0.085雄性:3.766±0.145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2)腹鳍至臀鳍长:体长雌性:6. 408±0.243雄性:5.129±0.473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3)背鳍至尾鳍长:体长雌性:2.549±0.049雄性:2.437±0.082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

  3.丰满系数雌性:0.744;雄性:0.778。

  4.体长-体重相关关系雌性:y=-8.618+1.567x(r=0.878)雄性:y=-10.727+1.845x(r=0.766)式中y表示体重(单位:g),x表示体长(单位:cm)。1.5成熟系数:雌性:39.63,其中其绝对怀卵量为4831粒,相对怀卵量为1934粒/g体重;雄性:5.02。

早期性状

  不同温度下池沼公鱼的胚胎发育:1.孵化时间:水温8℃、12℃、16℃、20℃和24℃条件下,池沼公鱼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分别为:8℃,311.50h;12℃,272.67h;16℃,177.07h;20℃,142.00h;24℃,118.03h。可见池沼公鱼孵化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2.孵化率:水温8℃、12℃、16℃、20℃和24℃条件下,池沼公鱼受精卵的孵化率分别为:8℃,68%;12℃,72%;16℃,40%;20℃,29%;24℃,25%。可见12℃条件下最高,24℃条件下最低。2.3孵化积温水温8℃、12℃、16℃、20℃和24℃条件下,池沼公鱼受精卵的孵化积温在2492.00℃·h-3272.04℃·h之间。

  池沼公鱼仔鱼的摄食与生长:

  1.初次摄食率实验室常温条件下(水温11.5±0.5℃),池沼公鱼在孵化出膜4日龄后,仔鱼开始开口摄食,初次摄食率为20%。7日龄达到初次摄食高峰(初次摄食率达100%),初次摄食高峰持续两天,9日龄初次摄食率开始下降。

  2.饥饿不可逆点试验测定,11日龄时,池沼公鱼仔鱼的初次摄食率下降至最高初次摄食率的一半(50%),确定池沼公鱼仔鱼的饥饿不可逆点为11日龄。

  3.池沼公鱼仔鱼的生长模型对初孵至13日龄仔鱼个体的全长TL(mm)与日龄D(d)进行回归,建立仔鱼全长与日龄的生长模型,其关系式为: TL=0.0002D3-0.0075 D2+0.1955 D+6.2699 (R2=0.9891,n=300)

  不同温度下池沼公鱼仔鱼的生长发育:

  1.全长变化水温12℃、16℃和20℃条件下,随温度升高池沼公鱼仔鱼仔鱼全长增长加快,不同温度条件下全长增长变化差异显著(p<0.05)。当水温达到24℃时,仔鱼全长增长停滞。

  2.卵黄囊和油球的吸收水温12℃、16℃和20℃条件下,随温度升高池沼公鱼仔鱼卵黄囊和油球吸收变快;不同温度条件吸收情况差异显著(p<0.05)。温度达到24℃时,5-7日龄仔鱼卵黄囊和油球不能正常吸收。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郭冬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