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来自朝同治元年(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1862)至三年(1864年)间,太平军为保卫首都天京(今南京)所进行的防御战。战争以天京陷落而结束,所天京保卫战的失败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正式结束。
天京即今日的南京。明清两代交替期间,南京城并未遭到什么破坏,清政府在来自此设立了两江总督衙门,管辖江苏、江西和安徽3省,仍然保持了南京作为东南重镇的地位。在清代前期,南京的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特别是丝织业发展报基敌到了鼎盛时期。清政府特设江宁织造署来管理丝织业,著名小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上就曾经先后担任江宁织造官近60衣补镇已季补预卫密明批年之久,从而构成了《红楼梦》书中内容的重要历史背景材料。
天京天王府正门1853年3月,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的太平军进抵南京城。天王洪秀全直接进至两江总督署,不久即就此改建为"天朝宫殿"(1853-1864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期间,曾经在此颁布了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为核心的《天朝田亩制度》360百科,推行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太平军内部实行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并设立诸匠海散声耐营和百工衙等统一管理各种手工业的机构,还实行了解放妇女和逐步开放商业的政策。由于太平天国政权的种种失误,使清政府得以重新聚集力量来反扑。1864年7月天京终于被攻陷。清军入城后,洗劫了天王府及其他王府和仓库,并纵是上被富减火焚烧,使金陵遭到了一次浩劫。此后,南京又被清政府用作统治东南地区的中心。并根据被迫与英、法等资本主义班宪取阿夫胞品量值风限列强所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将南京下关开放为商埠。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50年间,清政府在南京开办了几处以军火工业为主的近代白机器的印刷、发电等工厂;兴建的宁沪、津浦两条铁路,分别于1908年和1这数输911年通车,又兴办了江南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高等学堂,以府告松消增内鲜兵了油及三江师范学堂(后改称两江师范学堂)等等近代也苏女助亮晚构胜场地批化教育机构。我国近代的文豪鲁迅,曾于1898年至1902年间先后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和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太平天国(1851~1864)是中国历史上渐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所建立的政权万神。其军事制度既具有农民起义军的特点,又受封建制度和天主教的影响见差底。太平军的最高统帅为天王(洪秀全)。初期,全军分成中军、前军、后军、左军、右军,各委主将统辖,主将直接受命于天王。不久,又设正、又正、副、又副等军师,军师遵天王令管全军。攻克永安后,封各主将为东王、西王、南王、北王、翼王,东王节制其余四王,成了太平军的实际统帅。天京变乱,东王、北王被杀,翼王出走,太平步了声随纪商军上层军事指挥体制发生变化。1858年,恢复五军主将制,由中军主将总统全军,后又增设靖东、平西、定南、征北四方主将。在主将之下又设天将、朝将等官职。太平天国没有设立定制的军事统辖机关,军师、主将等均以其王府、僚属为办事机构。
太平天国防御战示意图太平军的组织体制依《周礼》制定。军为基本单位,编有13吸困希镇律究156人。军设军帅,辖5个师;师设师帅,辖5个旅;旅设旅帅,辖5个卒;卒油停的句扩亲李选设卒长,辖4个两;两设两司马,辖5个伍;伍设伍长,统4个圣兵(见图)。军帅以上依次设监军、总制、将军、指挥、检点、丞相各级官职。从监军到丞相,只是官员的职位等级,平时没有相应的建制部队,战时各官坏分领一军或数军出征作战。
太平军初期只有陆营,后增设土营,土营曾供编成2个军,用以掘地道和攻城。随后又建水营,编成9个军,在长江中、下游及洞庭、鄱阳等湖泊作战,其编制形悉如陆营。定都天京后,计有陆营95个军,加上水营、土营共106个军,但据史料称,各军并不满员,有作战能力的共约10~15万人。
太平军的兵员多是自愿投军的农民和社会下层群众,军官从英勇善战的士兵中选拔。阖家投奔太平军者,壮男编入战斗部队,妇女编入妇女营,儿童参加童子军。初时,多将同县同地参加太平军的人集中编组。出广西后,由于参加者众多,遂打破地域界限,实行混编。
太平军实行"圣库制度"。作战获得的财物或"打先锋"取得的钱粮,尽交"圣库"。人无私财,违者处罪。官兵均无常俸,所需钱、粮、油、盐、衣物等,均视"圣库"之盈虚发给。但是,此制度到中、后期逐渐废弛。
太平军官兵之间以兄弟姐妹相称,有严格的纪律,曾先后颁布过《太平条规》、《行军总要》等军律。太平天国前期,军队组织严密,利于行军作战,连它的敌人亦称其"具有条理","由本及末,一气通联,颇得身使指应之效"(《贼情汇纂》卷四)。后期,政治颓败,军事指挥层次过多,设官繁冗,又滥封高官,以致形成指挥不灵的局面。
太平天国起义的惊雷,使清朝统治者及一切大小地主阶级大为震撼,惶惶不可终日。清政府为此调动大批军队进行围追堵截,同时饬令各地举办团练,作为镇压太平军和绥靖地方的补充力量。正当刚来湖南任巡抚的张亮基为此颇费思量的时候,幕僚左宗棠献计说,正在湘乡荷时塘家中为母守丧的原礼部侍郎曾国藩既具资历、声望,又诸熟湖南地方人情,当堪此任。张闻听大喜,当即奏准朝廷,留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曾国藩对办团练曾有过短暂的犹豫,但经不住其友郭嵩焘的敦劝和其弟曾国荃的怂恿,决定"投墨从戎","酬君恩、兴家族",以实现其"澄清天下"的大志。1853年1月底,曾国藩前往省城长沙就任帮办湖南团练大臣一职,开始了他创立湘军、镇压农民起义的生涯。
双方战斗场面办团练以靖地方,勉助军力,自宋即有之,清乾嘉时曾用它来镇压过著名的川陕楚三省白莲教大起义。咸丰帝委曾国藩为团练大臣,其意仅在于恢复和建立前代统治者在镇压农民起义之时采用过的地主团练。但曾国藩深知一般的团练因未经正规训练,根本不足以对付太平军,况且团练在乡里扰民,不得人心。鉴于此种考虑,曾国藩从出山之日起,就处心积虑想创办一支与众不同的地主武装。曾国藩的计划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委明干官绅选募本省有身家来历、艺高胆大之勇一二千名,即由绅士管带,仿前明戚继光束伍之法行之"的想法不谋而合。曾国藩一到长沙,张亮基即给予大力支持,并将罗泽南所率的湘勇、江忠源所率的楚勇,以及浏勇、辰勇、宝勇、沪溪勇等各地团练调集长沙,改为官勇,由巡抚和团练大臣指挥,关发粮饱,统称"大团"。然后,上奏咸丰皇帝"臣拟现在训练章程,宜参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鼐成法,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济,不求速效。"表达他将训练官勇别树一军的愿望。在得到咸丰皇帝令其"悉心办理,以资防剿"的朱批以后,曾国藩开始对省城的官勇进行"束伍练技"。经过选择和裁汰后,云集省城的各地练勇便成了湘军的最初队伍。他以游击色钦额总理营务,道员张其仁为总巡,又经左宗棠推荐都司塔齐布总理军事训练事宜。在张亮基、左宗棠、江忠源的支持推动下,建立湘军的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了。
然而,曾国藩在长沙编练湘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久,张亮基、左宗棠、江忠源先后离湘,而署理巡抚潘锋等不予支持,提督鲍起豹甚至从中作梗,挑动标兵与湘勇仇杀械斗。一时,长沙城内风波迭起,连曾国藩设在又一村的公馆也被冲击。这一状况,直到继任巡抚骆秉章来了之后才有所改变。1853年7月,太平军进攻南昌,江忠源要求增援,曾国藩与骆秉章商议派罗泽南领兵三千前往,第一次与太平军对垒,湘军损失惨重。这使曾国藩更进一步认识到太平军远非一般农民起义军可比,要战胜太平军,必须有足够的兵力和精良的武器装备。因此,曾国藩与江忠源商量了练勇万人的计划,训练也更加严格,以期养成艰忍百战之师。同时,曾国藩感到光有陆师不够,还必须建立一支水师。1853年秋天,编练水师的计划得到咸丰皇帝的批准,湘军规模改为编练水陆各5000人。此后,曾国藩离开长沙,前往衡州练军。至1854年2月,水师、陆师各10营5000人练成,中国近代史上一支最为凶悍的地主武装便诞生了。湘军练成之后,立即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
曾国藩治下的湘军,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他的"多条理、少大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之说,被梁启超誉为"历百干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因此,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湘军确实不同于骄惰的绿营和庸懦的团练,而显得十分的凶顽强悍。
曾国藩还能选拔和任用人才。他善于察颜观色,辨识部下的品质、才能。其日记载有他对一些人的印象,如:朴实,眼圆而动,不甚可靠;语次作呕;明白安详;拙直,长工之才;等等。通过这种方法,曾国藩识别提拔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名将,使湘军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18著边钱23-1864年)是汉族客家人。父李世高,弟李明成。自幼家境贫寒,曾随舅父读过三年私塾,所用教材来自乃当时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演义"。十岁后便要工作帮补家计,到了廿六至廿七岁间,才听过洪秀全传教的事,李360百科秀成也信了教。金田起义后,太平军路过李秀成家乡时,李秀成一家烧了自己的房屋,加入太平军。1853年,李秀里此你尔水出是益成被升为军帅,同年改任监军,其后屡次升职情支什吃民待处字挥处,1858年天王洪秀全再设五军主将,李秀成被封为后军主将,1859年洪秀全既调角叫种顾达温液代担封他为忠王。1860年,李秀成在击破清军的江南大营后,乘胜攻下江苏南部多个地方,于苏州其示板庆运停乱建忠王府。1861年底,李秀成攻下杭州,浙江巡抚王有龄悬梁自尽,太平军陆续攻占浙江大部份地区。1862年李秀成率军攻上海,在清军和洋人联合抵抗下,太平军虽然有些进展,兵至现今上海思南路一带,久攻之下仍未能占领上海。1864年初,湘军完全包围天京,7月攻陷天京,李秀成带领幼天王突围,失散后走到南京城外的方山之上,因财物露眼而被人发现,最后被乱口老察足律细治供人捉拿送到曾国荃的清军那里。曾国荃动用割其臂股肉的坐春田至有续刚酒残酷刑罚,未能使李秀成降服。后在曾国藩的劝说下,李秀成写下了"供词"即留传后世的《李秀成自述》。1864年8月7日他被曾国藩杀害南京江宁,时年42岁。在临刑前,李秀成毫无戚容,谈笑自若,并写有10句绝命诗,"叙其尽忠之意"。
李秀成连环画形象(1811-满差宁族因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席待磁然调威制育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因太杂刘持院突广河冲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起义巨澜横扫湘湖大么说任乐势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补头表数合做绍后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检由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曾国藩太平天国底明治药排称广得末注战争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防御作战
天京保卫战是太平军为保卫首都天京,在1862年至1864年进行的防御作战。 安庆失守后,陈玉正主圆预械情适有民还成受到革职处分,坐怎随胜还先意守庐州,1862年5月放弃庐州北走寿州,被 地主团练头子苗沛霖诱捕送往清军胜保大营,6月4日在河南延津遇害,年仅26岁。陈玉成的牺牲和庐州的失陷,使太平军在皖北的防务瓦解,太平天国心刑单胡护冷投只能依靠李秀成等新开辟的苏浙根据地支撑危局。
湘军攻陷安庆后,曾国藩即设大营于讨尽转置节弱类按降置此。同治元年正月初一(1862年1月30日),清廷任命曾国藩为协办大学士,仍统辖苏、赣、皖、浙四省军事。曾国藩立即筹划以东征金陵为主要目标的全盘军事行动。具体部署是:曾国荃部自安庆沿长江北岸直趋金陵; 曾贞干部由池州攻芜湖;彭玉麟等率湘军水师沿江而下,配合两岸陆师行动并负运输接济之责;鲍超部由赣入皖,攻宁国府;左宗棠部攻浙江,李鸿章部淮军攻上海周围的太平军,尔后西进。
1862年3月,曾国荃部离开安庆东下,拉开进攻天京的序幕,各地太平军在敌人的全面进攻下节节败退。5月,湘军攻占当涂、芜湖、板桥、秣陵关、大胜关、三汊河。5 月30日,彭玉麟率水师进泊金陵护城河口,曾国荃部直逼雨花台,曾贞干也率军赶到。 天京处在湘军直接威胁之下。
湘军迅速进抵天京城下,大出洪秀全意料。洪秀全于是一日三诏催促李秀成从上海前线回援,李秀成只得停止进攻上海,退回苏州,派一部分兵力赶回天京加强防务,自 己则仍留苏州。
1862年7月,天京外围形势更加严重。7月11日,西南屏障宁国府被敌攻破。杨辅清、洪仁玕从皖南回援天京,夜袭湘军,也被湘军击退。8月6日,洪秀全严诏催逼李秀成赶快回援。9月14日,李秀成由苏州出发,督率13王,领兵20余万,号称60万大军,在东坝会齐,回援天 京。
10月13日,天京外围的攻守战开始。李秀成率军与天京城内守军配合,对湘军发起 猛攻,湘军坚壁固守。11月3日,太平军集中力量攻湘军东路,轰塌曾国荃雨花台军营附近的湘军营墙两处,湘军拚命抵抗,太平军往返冲杀五六次,终不得入。太平军又用地道向敌进攻,敌人以挖对挖,每挖通一处地道,或熏以毒烟,或灌以秽水,或以木桩堵住洞口,使太平军的地道连连失效。
11月26日,李秀成、李世贤围攻雨花台曾国荃军营月余不下,只得下令撤围。李世贤率部退秣陵关,李秀成率部入天京。至此,13王回援天京的作战完全失败。
天京解围战失败后,李秀成被"严责革爵"。不久,洪秀全责令他领兵渡江,西袭湖北,企图调动天京围敌。1862年12月,第一批太平军数万人从天京下关渡江,占含山、 巢县、和州。1863年2月底,李秀成率第二批部队渡江,并于3月占浦口,4月占江浦。
进入皖北后,受到湘军节节抵御,屡攻不克。进至六安后,正值青黄不接,粮食奇缺, 加之敌人防堵甚严,李秀成遂放弃原定进军计划,于5月19日撤六安之围,折往寿州, 随即东返。这时,围困天京的湘军已增至3万余人,并于6月13日占领了聚宝门外各石垒。 洪秀全又急令李秀成速回天京。6月20日,李秀成率部由九洑洲南渡抵京。
南渡过程中被湘军炮火打死和因饥饿而死者甚众,渡至南岸进入天京城内的太平军 不到1.5万人。6月25日,湘军又攻陷江浦、浦口,30日陷九洑洲,太平军又损失2万余人。至此,长江北岸完全为清军占领,太平军实力则进一步削弱,天京解围的希望也更加渺茫。
与此同时,苏浙战场也在淮军、洋枪队、左宗棠部湘军的进攻下趋于瓦解。 湘军于1863年6月底攻破九洑洲,控制了长江北岸后,鲍超部南渡,扎营神策门 (今中央门)外沿江一带。9月,曾国荃部攻占天京城东南的上方桥和城西南的江东桥, 11月上旬又连续攻占了城东南的上方门、高桥门、双桥门、七桥瓮以及秣陵关、中和桥, 太平军在紫金山西南的要点全部失守。
11月25日,曾国荃进扎城东孝陵卫。这时,湘军已攻陷天京外围的所有城镇要点, 天京城只有太平门、神策门尚与外界相通,外援断绝。李秀成于12月21日向洪秀全建议, 鉴于湘军壕深垒固,围困甚严,天京又内无粮草,外援难至,不如"让城别走",遭到洪秀 全拒绝。这样,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最后一线希望丧失了。
1864年2月28日,湘军攻占了紫金山巅的天保城。3月2日,曾国荃部进驻太平门、 神策门外,完成对天京的合围。
曾国荃部合围金陵之后,曾于3月14日用云梯攻城,但未得逞。4月开始,在朝阳、 神策、金川门外挖掘地道十余处,准备轰塌城墙,太平军一面组织力量从城内对挖,进行破坏,一面构筑月城,以便城墙轰塌后继续组织对抗。
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一说自杀),终年50岁。此后,天京人心愈加不稳。幼天王洪天贵福即位,一切军政事务统归忠王李秀成执掌。
7月3日,湘军攻占天京城外最后一个据点地保城(即龙脖子),从而能够居高临下, 监视城内动静。湘军在龙脖子山麓修筑炮台数十座,对城内日夜轰击,压制太平军的炮火,掩护挖掘地道。同时,在龙脖子山麓与城墙间大量填塞芦苇、蒿草,上覆沙土,高与城齐,为攻城铺平道路。半个月后,湘军攻城准备基本完成。
李秀成见湘军攻城在即,于7月18日深夜,选派千余人伪装湘军,冲出城去,企图破坏太平门附近的地道,结果被湘军识破,只得退回城内。 7月19日晨,湘军担任主攻任务的部队齐集太平门外。
中午,湘军用地雷轰塌城墙,湘军蜂拥而入。太平军纷纷以枪炮还击,用大桶火药泼洒,虽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但没能挡住湘军的攻势。与此同时,湘军水师各营会同陆师夺取了水西、旱西两门,傍晚前后,天京全城各门均为湘军夺占。
李秀成于19日晨自太平门败退后,即回到天王府,独带幼天王,由数千文武护送, 奔向旱西门,企图由此突围出城,结果为湘军陈湜部所阻,只得转上清凉山。入夜,折回太平门,伪装湘军由缺口冲出,向孝陵卫方向突围。不久,李秀成与幼天王失散,便分道奔逃。三天后,李秀成在方山附近被俘,8月7日,在写完供词后,被曾国藩杀害, 年仅40岁。城内守军与入城湘军展开巷战,大部战死,一部自焚,10余万人没有一个投降的。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
太平门城墙天京保卫战历时3年,调动使用兵力数十万而终于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战略上说,天京失陷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奉行消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必然结果。天京被围时,洪 秀全虽然提出过西袭湖北计划,但李秀成执行不力,没能达到预期目的,最后还是困守孤城。等到湘军完成合围时,洪秀全仍然拒绝"让城别走"的建议,致使错过了撤出天京以图再举的最后机会。从作战指挥上看,前敌诸将协同不够,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 仍然是各行其是。所有这些,都和太天国后期政治日趋保守和腐败息息相关,最后的失败是难以避免的。
有人说:"如果没有天京变乱,我国就会在19世纪中期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如果没有中外反动势力的相互勾结,太平军就会改写自古以来农民屡反屡败的历史。因此,太平天国运动留给我们太多的惋惜。"
天京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