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无形体病

无形体病,即人粒细胞来自无形体病(Huma360百科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围校言状胜phagocytophi坚模影演交做把讨lum)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也叫壁虱)叮咬传播。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必胜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011年5月25日河南省卫生厅通报称,截至5月24日,河南省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病)病例70例,死获有所亡4例。

  • 西医学名 无形体病
  • 主要病因 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主要有鼠、鹿、牛、羊等野生和家养动物)后再叮咬人,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主要侵染人体末梢血的中性粒细胞。
  •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蜱(也叫壁虱)叮咬传播
  • 主要症状 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l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

本介绍

  1994年,美国得州大学Chen等首次报告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J Clin Microbiol 1994, 32: 589)。后来研究发现,HGA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其症状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相似,易发生误诊,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卫生部网站公布来自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360百科(试行)》(下简称"卫生部《服诉星表诉指南》"),提醒广大有吧等让触井医师关注这一并不常见的传染病。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美国的部分地区及欧洲大多数国家中,有蜱类存在的地区,往往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比较高。此外,有些哺乳动物也可能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储存宿主,例如美国发现的西倍胶认报前整长盐副专白足鼠、白尾鹿,欧洲的红鹿、牛、山羊等。卫生部《指南》中提到,我国曾在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等地的全沟硬蜱中检测到嗜吞噬细齐传加线胞无形体。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为专性细胞内寄生细菌,可与中性粒细胞和粒细胞表面的岩藻糖基化和唾液酸化糖基化折叠蛋白结合,从而侵染粒细胞(图2),引起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电镜下的无形体包涵体

    电头艺出的支普层歌善镜下的无形体包涵体

研究发现

  卫生部《指南》提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是引起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病原,属于立克次体呢存目无形体科。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曾被命名为"人粒细胞埃立克视总块体晶早增独春体",后来的系统发育学研究发现,应该将其单独列为无形体科、无形体属中的一新种,名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1990年,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一名患者在被蜱螫伤后2周发生热病死亡。在感染儿输皇千后期,医师观察到该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内有小簇细菌。研究者开始时推测这是患者县严免疫细胞对革兰阳性球菌吞噬作用的结果。血涂片检查院渐林财点故行七望练读发现,该患者的症状与人者都球础切很时既病局浓埃立克体病相似--外周血单核细胞周围有细菌聚集。但是血液培养和查菲埃立克体(E. chaffeensis)特异性源兴口若作位既达物低死血清学和免疫组化检测都找不到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的病原体。随后的2年中,有13例相似病例在美国被陆续发现。

  直至1994年,经过DNA测序等分子水平鉴定,发现该病的病原体与查菲埃立克体不同。该病开始时被命名为人粒细胞埃立克吃院等船轻磁协程耐便体病(HGE),因为其致病原在形态学和血清学检测提示该病原与马埃立克体和吞噬细胞埃立克体相似。随后,研究者提出,对立克次体科和无形体科家族做重新分类,医供步我命制湖航配说究废除了立克次体科,将埃立克体科的部分分支归作无形体科旗下,部分归作埃立形种门丝提预不对比文克体属、无形体属和新立克次体属旗下。埃立克体属和无形体属包含了所有感染外周血细胞的蜱传播疾病病原。

流行病

  据卫生部《指南》介绍可夜视吃,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起挥河永制石在可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还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血液等体液传播,但具体机制仍有待证实。因此,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为该疾病的高危人群,包括疫源地居民、劳动者和旅游者等。与人太样停玉结孔杆架凯粒细胞无形体病患者密名握核第取果岩切接触、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陪护者也有可能被感染。

  美国2005年的一项全国性研究显示,2001-2002年间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年发病率为1.4例/百万人,60~69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最高。我来自国安徽省也于2006年发360百科现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

  从发病率高峰月份情况看,夏季蜱活动频繁的月份(5月~10月),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发病率较高。

  卫生部门分离出蜱虫所携新型病毒,感染该病毒临床症状与无形体病相似。

  2010年9月11日,中国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已经从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有专家称,"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病毒,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胜源下蒸庆精责抓洲谁帝登革热的疾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马础落)。

  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啊粒队派改供福扬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散浓中生长;对人可引起巴预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病、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息山爱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期传播。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孩火方提前先买欢顶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牛省丝序育静带助出及恶心、呕吐、厌食直耐继众于弱、腹泻等。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体格检查可见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少数病人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重症患者可有间质性肺炎、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以及继发细菌、病毒及真菌等感染。少数病人可因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现,如不及时救治,可因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等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死亡。

绿台欢因害  老年患者、免疫缺陷患者及进行激素治疗者感染本病后病情多较危重。

实验室检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合并没画红盟校决早离各脸即脏器损害的患者,心、肝、肾功能检测异常。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阳性。其中:

  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病人发病第一周即表现有白细胞减少,多为1.0-3.0×10/L; 血小板降低,多为30-50×10/L。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尿常规:蛋白尿、血尿、管形尿。

  血生化检查: 肝、肾功能异常;心肌酶谱升高;少数患者出现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和血糖升高。

  部分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升高。可有血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氯、低钙等。少数病人还有胆红素及血清蛋白降低。

并发症

  如延误治疗,患者可出现机会性感染、败血症、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衰、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直接影响病情和预后。

病例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一)流行病学史。

  1. 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

  2. 在有蜱活动的丘陵、山区(林区)工作或生活史;

  3. 直接接触过危重患者的血液等体液。

  (二)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个别重症病例可出现皮肤瘀斑、出血,伴多脏器损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三)实验室检测。

  1. 血常规及生化检查

  (1)早期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严重者呈进行性减少,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2)末梢血涂片镜检中性粒细胞内可见桑葚状包涵体。

  (3)谷丙(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谷草(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转氨酶升高。

  2. 血清及病原学检测

  (1)急性期血清间接免疫荧光抗体(IFA)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M抗体阳性。

  (2)急性期血清IFA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G抗体阳性。

  (3)恢复期血清IFA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4)全血或血细胞标本PCR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特异性核酸阳性,且序列分析证实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同源性达99%以上。

  (5)分离到病原体。

  (四)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一)、(二)项和(三)项1项中的(1)、(3)。部分病例可能无法获得明确的流行病学史。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三)项1项中的(2),或(三)项2项中的(1)或(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具备(三)项2项中(3)、(4)、(5)中的任一项。

鉴别诊断

  (一)与其他蜱传疾病、立克次体病的鉴别: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HME)、斑疹伤寒、恙虫病、斑点热以及莱姆病等。

  (二)与发热、出血及酶学指标升高的感染性疾病的鉴别:主要是病毒性出血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等。

  (三)与发热、血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的胃肠道疾病的鉴别:伤寒、急性胃肠炎、病毒性肝炎。

  (四)与发热及血白细胞、血小板降低或有出血倾向的内科疾病的鉴别:主要是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减少、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可通过骨髓穿刺及相应病原体检测进行鉴别。

  (五)与发热伴多项酶学指标升高的内科疾病鉴别:主要是免疫系统疾病,如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可通过自身抗体等免疫学指标进行鉴别。

  (六)其他:如支原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药物反应等。

推荐预防措施

  卫生部《指南》提倡公众和医务人员落实一系列预防控制措施,包括公众教育、提高实验室诊断能力、控制媒介传播与宿主动物(即蜱、鼠等)和妥善管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

  《指南》指出,因为蜱叮咬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教育公众,特别是高危人群避免被蜱叮咬具有重要意义。公众应少在草地、树林等环境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这些地区,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例如穿紧口长袖衣和涂抹避蚊胺(DEET)。同时提醒公众,一旦出现上述疑似体征,应主动就医并将相关暴露史告知医生。

  《指南》还要求各地开展医务人员和疾控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实验室诊断能力等。为了配合医务人员、疾控人员等的工作需要,卫生部网站上还提供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诊疗方案(试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试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实验室检测方案(试行)》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专题调查方案(试行)

治疗方法

病原治疗

  及早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现并发症。对疑似病例可进行经验性治疗。一般慎用激素类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1. 四环素类抗生素

  (1)强力霉素。为首选药物,应早期、足量使用。成人口服:0.1g/次, 1日2次, 必要时首剂可加倍。8岁以上儿童常用量:首剂4mg/kg;之后,每次2mg/kg, 1日2次。一般病例口服即可,重症患者可考虑静脉给药。

  (2)

  

四环素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

  。口服:成人常用量为0.25-0.5g/次,每6小时1次;8岁以上儿童常用量为一日25-50 mg/kg,分4次服用。静脉滴注:成人一日1-1.5g,分2-3次给药;8岁以上儿童为一日10-20 mg/kg,分2次给药,每日剂量不超过1g。住院患者主张静脉给药。四环素毒副作用较多,孕妇和儿童慎用。

  强力霉素或四环素治疗疗程不少于7天。一般用至退热后至少3天,或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回升,各种酶学指标基本正常,症状完全改善。早期使用强力霉素或四环素等药物,一般可在24-48小时内退热。因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尚缺乏快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可对疑似病例进行经验性治疗,一般用药3-4天仍不见效者,可考虑排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诊断。

  2.利福平:儿童、对强力霉素过敏或不宜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者,选用利福平。成人450-600mg,儿童10 mg/kg,每日一次口服。

  3.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

  磺胺类药有促进病原体繁殖作用,应禁用。

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对病情较重患者,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以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体弱或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者可给予胃肠营养、新鲜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治疗,以改善全身机能状态、提高机体抵抗力。

支持治疗

  1. 对高热者可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

  2. 对有明显出血者,可输血小板、血浆。

  3. 对合并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可早期使用肝素。

  4. 对粒细胞严重低下患者,可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5. 对少尿患者,应碱化尿液,注意监测血压和血容量变化。对足量补液后仍少尿者,可用利尿剂。如出现急性肾衰时,可进行相应处理。

  6. 心功能不全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可用强心药、利尿剂控制心衰。

  7. 应慎用激素。国外有文献报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可能会加重病情并增强疾病的传染性,故应慎用。对中毒症状明显的重症患者,在使用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情况下,可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

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明显改善后,可出院。

预后

  据国外报道,病死率低于1%。如能及时处理,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如出现败血症、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衰、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易导致死亡。

隔离及防护

  对于一般病例,按照虫媒传染病进行常规防护。在治疗或护理危重病人时,尤其病人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做好病人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处理。

染病案例

  河南山东多人被虫咬染病致死

  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一种嗜血的虫子而感染上怪病,一部分人抢救无效死了。面对这种情况,地方政府及卫生部门选择了沉默。他们认为,稳定压倒一切.

  去年10月初,商城县鲇鱼山乡下马河村,68岁的季德芳患疑似无形体病死亡。在她出殡时,曾照顾过她的儿媳黄志菊因身体不适住了院。对症治疗后,黄志菊康复。

  在季德芳去世的20天后,她的远房亲戚、同村49岁的妇联主任罗林英也因无形体病死亡。她死的第二天,曾照料她的二嫂突发高烧住院,按无形体病治后康复。

  两家患者的家属均对记者说,她们在商城县人民医院陪护病患时,医生并未叮嘱过,那种病具有传染性。

  记者了解到,卫生部于2008年2月19日,曾向各级卫生部门下发《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下简称"《指南》")。

  其中指出,蜱虫咬的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人对此病普遍易感,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

  商城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德强表示,知道该《指南》,但对于上述两家患者家属的说法予以否认。他说,医院对于蜱虫患者都是按照传染病要求防护的。

  虫毒误诊为"精神病"

  去年商城已出现因蜱虫而死亡的病例,但许多村医仍不认识此病,诊断为感冒、脑炎等

  谈起蜱虫,王德强并不像村民杨富等人那么紧张。他说,这种病的临床死亡率大约在2%-8%之间,死亡病例多发生于老年人。

  资料显示,1918年-1919年的美国大流感,死亡率最高时达到5%。

  据王介绍,从去年起,商城县感染无形体病的患者中,死亡病例增多,这也让卫生部门加强了培训力度。"关键是不要误诊。一旦误诊,出现并发症就很难救回来。"

  而在记者调查中,误诊并不在少数。

  商城县探访的7起疑似病例死亡者,横跨去年夏天至今夏,初发病时首先找的都是村医,且都被诊断为感冒。

  其中,曾泽平被错误诊断的病种最多。在治疗中,她却先后被诊断为感冒、精神病和脑膜炎等。

  曾泽平住在商城县鲇鱼山水库边,去年夏天,她去拎猪食,忽然觉得很困。虽然在村医处被当做感冒,进行输液。几天后,因高烧,她开始胡言乱语,自称看到神鬼。家中请来"大仙"驱邪。但曾泽平每夜会疼醒一二十次。

  随后,曾泽平被丈夫岳昌余送往商城县人民医院。

  "急诊科的医生说我老婆有精神病,我就把她送到了县精神病院。"岳昌余说,在精神病院里,她被约束住,喂吃镇定药后,平静了很多。

  几天后,曾泽平全身抽搐,大小便不能自理,又转到武汉某医院。治了五天四夜仍无果,曾泽平在剧烈抽搐中,咬烂了自己的舌头,被一辆救护车送回商城。

  岳昌余说,"救护车司机也是河南人,他很同情我老婆,说他一辆车就拉过五六个同样的病人,都是被虫子咬的,没治了。"

  鲇鱼山乡一名不愿具名的村医说,去年很多村医确实不知道还有一个"疑似无形体病"。

  他记得,此前卫生部门曾就疑似无形体病给乡镇和村里的医生宣讲过,"不过也就是随便说说,发些宣传资料,我们都没当回事,谁知道这病这么要命。"

  在患病和死亡人数都比较多的鲇鱼山乡下马河村,村医周世瑶的诊所门口,还贴着一张泛黄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防控知识问答》。

  周世瑶说,这是去年秋冬之际,卫生防疫部门下发的宣传单。当时,连续两名村民的死亡,使下马河村成为疑似无形体病的防疫重点村。

  河南再发蜱虫病 4名55岁以上患者死亡

  截至2011年5月24日,全省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70例,并致4名患者身亡。

  河南省卫生厅25日的消息称,这些患病者"均从事田间或山林作业"。且病例全部发生在信阳市,其中商城县32例(死亡4例)。发病年龄以40至80岁年龄组居多,死亡病例均在55岁以上。

  河南省卫生厅向媒体通报称,该省今年首发病例出现在3月31日,进入4月中旬后病例陆续出现。此间专家介绍,依据既往年份疫情分析,发病高峰集中在5至9月份。

  为应对疫情,河南省卫生厅组织疾控专家研究制订了相关诊疗方案和预防控制技术方案,现已下发各地,要求严格执行,并派出疾控专家实地指导。信阳市政府也已专门部署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工作。特别是针对当地气候环境适宜蜱虫生长、群众防范意识差等问题,教育群众劳动时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蜱虫叮咬。

  另据媒体报道称,目前山东等地也发现蜱虫叮咬病例,少数重症患者因多脏器衰竭,救治无效身亡。

  2007年以来,在河南信阳等地发现以发热并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例,后经实验室检测确认,部分病例发现有无形体感染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多数病例标本发现一种新病毒新型布尼亚病毒,并确定该新型病毒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致病关系。

新发病情

  河南省卫生厅2011年5月25日通报称,截至5月24日,河南省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病)病例70例,死亡4例。

  据通报,这些患者均从事田间或山林作业。病例全部发生在信阳市,其中商城县32例(死亡4例),发病年龄以40岁至80岁年龄组居多,死亡病例均在55岁以上。

  通报称,依据既往年份疫情分析,该病发病高峰集中在5月份至9月份。2011年首发病例发生在3月31日,进入4月中旬后病例陆续出现。

  目前,河南省卫生厅已将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下发各地,并派出省级疾控专家实地指导。信阳市政府也已专门部署该病的防控工作,特别是针对当地气候环境适宜蜱虫生长、群众防范意识差等问题,通过媒体宣传和印发传单的方式,教育群众劳动时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蜱虫叮咬,如出现发热,应立即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防护须知

  防虫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蜱虫常会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除虫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身体上,正确的方法是赶紧找到最近的正规医院,叮嘱医生在叮咬处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后才可用镊子将蜱虫去除(注意蜱虫口器里的倒刺不能留在体内),之后赶紧进行入院观察治疗,并注射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在度过潜伏期之后,身体无发病症状后再出院,若出院后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并一定要把被蜱虫叮咬的事告诉医生,切记这段话。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富凌变频器
下一篇:黄昱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