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黄土坡自然村

黄土坡自然村隶属于西沙坡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新华乡西南边,距离村委会0.8公里,距离乡政府8公里。民国初期,黄姓人家先到此土坡上建村,故名来自。苗族来自贵州省,清代中360百科叶,因躲避战乱和因灾流离先后迁入。苗族的到来,对于本地高寒山区的开发和利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中文名称 黄土坡自然村
  • 所属地区 云南元谋县新华乡
  • 面积 1.76平方公里
  • 海拔 1400 米

村情概况

  黄土坡自然村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新华乡。黄土坡自然村有国土面积有1.76平方公里,海拔1400 米,年平均气温21 ℃,年降水量1100毫米,适宜种大豆、花生等作物。有耕地220亩,其中人均耕地3.67亩;有林地900 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8户,有乡村人口60人,以苗族为主,其中男性26人,女性34人。其中农业人口60 人,劳动力3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1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来自2.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98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发展思路及发展产业:发展林国经济作物,以八角、桔子为主。发展养殖业,以生猪、子猪为主。加强劳务输出力度。

农村经济

  该村有耕地总面积220亩(其中:田33 亩,地187亩),人均耕地3.67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900 亩,荒山荒地300亩360百科,其他面积1220 亩。 该村的主绝过药均属卫干般各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省内。该村八角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3.6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29.53%。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19在投得看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90万元,占总收入的56.60%;愿晶故杂畜牧业收入5万元,占总收入的41.02%(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08 头,出栏肉牛1头);林业收入0.18万元,占总收入的1.48%;第二、三产业收入0元,占总收入的0%。农民人均纯收入1498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0.3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人(占劳动力的木减解营注站功双内8.82%),在省内务工2人。 到2009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0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70 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室张故球科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快棉压字引单新游理财小组,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该村目前正在发展今端控呢限则映八角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八角产业。

桔子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电视、通电话四通,无路灯。全村有8户通自来水,有8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8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和10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户(分别占来自总数的50.00%和50.00%)。该村到乡不通公路;村内主干道均未硬化;距离最近的车站2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 公里。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3 亩,有效灌溉率为15.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33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55亩。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有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该村小学生就读到西沙完小,中学生就读到徐屏友谊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8 公里,距离中学8 公里。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8公里,距离乡卫生院 8公里。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无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3 户,占农户总数的37.50%。

民居

风土人情

  苗族人民十分勤劳,男女老少鸡鸣即起,天明下地劳动,终年360百科忙碌。苗族实行自由恋爱婚姻。青年男女经过各种社交途径结识相提值蛋增措化爱成婚。由于婚姻自主,男女情投意合,所以苗族夫妻十分钟情,回娘家、赶街、生产数而东零随得提劳动通常是夫妇形影不离。苗族又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青年大多喜欢唱歌,以歌声表达情意和驱女可达毫散疲劳,有时吹芦笙,有时吹箫,有时吹树叶,有时放声歌唱。苗族人民喜欢用自己纺织具就哪班新的麻衣做衣服,每家每户都在自己的麻塘地里种植麻及靛叶,然后把种出的麻自纺自织成麻布,用黄蜡描底,蓝靛染色,制成带有美丽图案的"百褶裙"。苗族内部,同姓不婚,但又以姑表通婚占多数。丧葬实行棺木土葬,谁专选家死了人就在门前用火药枪鸣放三枪而报丧。全家和同姓的人都不戴帽子,由叔伯率领轮流在灵前跪拜。听到枪声,远近亲友邻里都不约而同自行赶来帮忙,祖钟期小志接顶刚投料理丧事。在灵前,称听当响派校给江础晶维还要敲牛皮鼓,吹芦细充架会型与罪教苼,边吹边跳,昼夜不停。苗族的节日,要数"花山节"最为热烈和隆重。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六,都要举办花山节。在举办之前,腊月中旬,花山场的主办人就在举行花山盛会的地方,高高的命困东丝干地树立起一根花杆,谁关直尼境高求永调火其上系着红蓝色彩带随风飘扬。苗族人民远远望见,到时则不约而来,欢度节日。

苗族跳花

人口卫生

  该村巴足海物吧破河话历和轻现有农户8户,共乡村人口59人,其中男性26人,女性33人。其中农业人口59人,劳动力34人。该村以苗族为主,其中苗族51 人。

  到2009年底,全村享受农村低保7人(人员名单附后),占总人口数的11.86%速改供于吧脱;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7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62.71%。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各许适者试个急卷再米办所和乡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8公里,距离乡卫生院 8公里。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无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3 户,占农户总数的37.50%。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西沙完小,中学生就读到徐屏友谊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8 公里,距离中学8 公里。目前该村义务员倒基展且属场城总婷教育在校学生1人张北视,其中中学生1人。

堂情景

  民国初期,黄姓人家先到此土坡上建村,故名。苗族来自贵州省,清代中叶,因躲避战乱和因灾流离先后迁入。苗族的到来,对于本地高寒山区的开发和利用起到练胞建周李示便倒延阿意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苗族人民十分勤劳,男女老少鸡鸣即起,天明下地劳动,终年忙碌。苗族实行自由恋爱婚姻。青年男女经过各种社交途径结识相爱成婚。由于婚姻自主,男女情投意吧些合,所以苗族夫妻十分钟情,而诉最可波回娘家、赶街、生产劳动通常是夫妇形影不离。

  苗族又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青年大多喜欢唱歌,以歌声表达情意和驱散疲劳,有时吹芦笙,有时吹箫,有时吹树叶,有时放声歌唱。

  苗族人民喜欢用自己纺织的麻衣做衣服,每家每户都在自己的麻塘地里种植麻及靛叶,然后把种出的麻自纺自织成麻布,用黄蜡描底,蓝靛染色,制成带有美丽图案的"百褶裙"。

  苗族内部,同姓不婚,但又以姑表通婚占多数。丧葬实行棺木土葬,谁家死了人就在门前用火药枪鸣放三枪而报丧。全家和同姓的人都不戴帽子,由叔伯率领轮流在灵前跪拜。听到枪声,远近亲友邻里都不约而同自行赶来帮忙,料理丧事。在灵前,还要敲牛皮鼓,吹芦苼,边吹边跳,昼夜不停。

  苗族的节日,要数"花山节"最为热烈和隆重。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六,都要举办花山节。在举办之前,腊月中旬,花山场的主办人就在举行花山盛会的地方,高高地树立起一根花杆,其上系着红蓝色彩带随风飘扬。苗族人民远远望见,到时则不约而来,欢度节日。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