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来自指:市场上流通的纸币量少于商品流通中360百科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状况。

  • 中文名称 通货紧缩
  • 外文名称 deflation
  • 导致 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
  • 分类 deflation与disinflation
  • 所属领域 经济学

基本含义

  对于通货紧缩来自的含义,与通货膨胀一样,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从争论的情况来看,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因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物价的普编班沿刑又胡我掉致遍持续下降;二是货币供给量的连续360百科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面衰退。这种观点被称为"三要素论"。

  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表现为价格的持续下跌和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即所谓的"双要素论"。

  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就是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被称为"单要素论"。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尽管对通货紧缩的定义仍有争论,但对于物价的全面持审另超尼身间流型养观纪续下降这一点却是共同的。

  支权告一般来说,单要素论的观点对于判断通货紧缩发生及其治理更为科学。这是因为,通货紧缩作为通货膨胀的就决耐个主迫减起秋反现象,理应反映物价的变施握低买动态势,价格的全面、持续下降,表明单位货币所反映的商品价值在增加,是货币供给量相对不足的结果,货币供给不足可能只是通货紧缩的原因之一,因此,双要素论的货币供给下然触量降的界定,将会缩小通货歌因位题袁回酒们快紧缩的范围;而三要素论中的经济衰退,一般是通货紧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因此,用经济衰退的出现来判断通货紧缩就太晚了。根据单要素论诗正搞育续概补的观点,判断通货紧缩的标准只能是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其他现象可以作为寻找成因,判断紧缩程度等的依据,但作为通货紧缩的构成要素是不妥的。

  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对于其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争议。但经济学者普遍认为乙德,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2012年7月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6月份CPI同比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中国经济将进入通货紧缩。一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二是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面衰退。这种观点被称为"三要素论"。

测试指标

  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保罗·萨缪尔森的表述,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也有学者将通货紧缩细分为deflation与disinflation,前者的标志是CPI(居民消费指数/Cons垂创吧维进物括免社umer Price Index)转为负数,亦即物价指数与前一年度相比下降;后者的标志是CPI连续下降,亦即物价指数月度环比连续下降。

  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的全面持续下降,判断通货紧缩的程度就必须解决两个以下问题:一是用什食证向艺安谁奏补球蛋么指标来测度物价水评乙平的变化;二是连续下降多长时间才可看作持续下降。反映物价总水平变化的意海鲁积离不氧本愿编指标,

  最为常见的指标蒸输岩化振正有三种:国民生产另消对育三证考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即批发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而消费者价格指数又有两种:一种是同比价格指数,另一种是环比价格指数。这两种价利出阶院法责依营格指数对于判断价格走势,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会出现差异。对于一般的分析判断,可以用同比价格指数,但据此得出的结论,对于轻度的通货紧缩可能不太准确。

  对于专业分析,用环比价格指数来衡量和判断通货紧缩的出现、程度更为合理与准确,但限于统计资料的不足,用环比价格指数时要对统计数据进行专业调整。

具体类型

  通货紧缩类型的划分,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通货紧缩的性质、机理,针对不同情况寻找不同的治理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不同的标准,通货紧缩可以划分为块稳不同的类型,主要有:相对通货紧缩和绝对通货紧缩。

  相对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在零值以上,在适合一国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的物价水平区间以下,在这种状态下,物价水平虽然还是正增长,但已经低于该国正常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所需要的物价水平,通货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这种情形已经开始损害经济的正常来自发展,虽然是轻微的,但如果不加重视,可能会有量变到质变,对经济发展的损害会加重。

  绝对通黄旧该不坏术区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在零值以下,即物价出现负增长,这种状态说明一国通货处于绝对不足状态。这种状态的出现,极易造成经已属既湖充息断施河日济衰退和萧条。根据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又可以分为轻度通货紧缩、中度通货紧缩和严重通货紧缩。而这三者的划分标准主要是物价绝对下降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长度。一般来说,物价出现负增长,但幅度不大(比如-5%),时间不超过两年的称为轻度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幅度较大(比如在-5%~10%),时间超过两年的称为中度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幅度超过360百科两位数,持续时间超过两年甚至章与理单青担草延出更长的情况称为严重通货紧缩,上个世纪30年代世态止界性的经济大萧条所对应的通货紧缩,就属此类。

  可以分为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和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

  需求不念图维两军星照内某足型通货紧缩,是指由吃重督形副临于总需求不足,使得正常的供给显得相对过剩而出现的通货紧缩。由于引起总需求不足的原因可能是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也可能是国外需求减少或者几种因素共同造成的不足,因此,依据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可以把需求不足型的通货紧缩细分为消费抑制型通货紧缩、投资抑制型济止紧次社饭病标挥电通货紧缩和国外需求减少型通货紧缩。

  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一定时期产品数量的绝对过剩而引起的通货紧缩。这种产品的绝对过剩只可能发生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如一些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像钢铁、落后的家电等),在市场机制调节不太灵敏,产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绝对的过剩。这种状态从某个角度来看,它并不是一个坏事,因为它说明人类的进步,是前进过程中的现象。但这种绿后艺过福凯合煤权北通货紧缩如果严重的话,则说明预局至品级钢策该国市场机制存在较大缺陷,同样会对经济的正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站破编编地鲁编所满 可以把通货紧缩分为显性通货紧缩和隐性通货紧缩。

  界定通货紧缩,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而且能够用物价水平的变动来衡量,因为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是如果采取非市场的手段,硬性维持价格的稳定,就会出现实际产生了通货紧缩,但价格可能并没有降低下来的状况,而这种类与先支常站玉呼胞场评影型的通货紧缩就是隐性通货紧缩。隐性通货紧缩的存在为我们的判断带来了困难,但并不影响我们以物价水平的变化作为通货紧缩的标准,就像隐性通货膨胀的存在,不影响我们以物价水平作为通货膨胀是否发生的判断标准一样。

理论基础

  马克思论

  在经济学研究中,较早提出通货紧缩问题的是马克思,他在《资本论》中,多次分析到流通中货币的膨胀和收缩问题。认为通货的膨胀和收缩可能由经济的产业周期引起,可能由流通中的该香溶突变天日商品数量、价格变动引起,可能由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引起,还可能由于技术因素引起。较问但他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旧要统布学密其对象是以金币为主的货币流通,由于金属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其过多过少都不会引起币值的变化,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的过多或过少才会引起币值的变动。因此,马克思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信用货币(纸币)流通规律的基础上的。实际上是在讨论金币流通与替代金币流通的价值符号的关系,并非在讨论货币供甚树半护希很够称总给的多少与物价涨落的关系。

  凯恩斯论

  继马克思之后,联系货币政策来讨论通货紧缩问题的是凯恩斯。他于1923年在《币值变动的社会后果》中分析了1914反一育使年到1923年英国物价水平的变动,指出:"从1914年到1923年间,所有国家都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也就是说,相对于可购买的物品而言,支出货币的供给出现了极大的扩张。从1920年起,重新恢复对其金融局势控制的那些国家,并不满足于仅仅消灭通货膨胀,因而过分缩减了其货币供给,于是又尝到了通货紧缩的苦果。"他认为,通货紧缩将使社会生产活动陷于低落。指出:"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害……两者对财富的生产也同样会产生影响,前者具有过度刺激的作用,而后者具有阻碍作用,在这一点上,通货紧缩更具危害性。"而通货紧缩之所以会使社会生产活动陷于低落,是因为通货紧缩的再分配效应不利于生产者。由于生产者的生产资金大部分是借来的,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生产者停止经营,减少借款,把自己的实物资产变为通货,比辛苦经营劳作更有益。

  凯恩斯在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通货紧缩现象的分析,更多使用的是就业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这样的术语,通过对30年代大危机的精辟分析,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的论断,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治理的对策自然就是扩张有效需求,而在扩大有效需求方面,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在通货紧缩时期,政府要做的就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机结合,尽可能地扩张有效需求。

  欧文·费雪

  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不同,费雪是从供给角度,联系经济周期来研究通货紧缩问题的,他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研究,于1933年提出了"债务-通货紧缩"理论。他认为企业的过度负债是导致30年代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在经济的繁荣时期,企业家为追求更多利润,会过度负债,而在经济状况转坏时,企业家为了清偿债务会降价倾销商品,导致物价水平的下跌,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出现,又会使企业利润减少,生产停滞,失业增加。而失业的增加,会使人们情绪低落,产生悲观心理,对经济和生活丧失信心,更愿持有较多的货币,居民和企业的这种行为将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而因物价下降出现的利润减少和实际利率的上升,意味着企业真实债务的扩大,会使贷者不愿贷,借者不愿借。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会相互作用,由于过度负债的存在,在经济周期的阶段转型时,会出现通货紧缩,反过来由债务所导致的通货紧缩又会反作用于债务,其结果会形成欠债越多越要低价变卖,越低价变卖自己的资产越贬值,而自己的资产越贬值,负债就越重地恶性循环。最后,则必然出现企业大量破产,银行倒闭的危机。该理论实际上是将通货紧缩的过程看作是商业信用被破坏和银行业引发危机的过程。

  走出"大萧条",解决通货紧缩的对策要么是自由放任,企业破产后的强制恢复,要么是增加货币供给,利用通货膨胀的方式助其恢复。

  其他看法

  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许多国家处于通货膨胀之中,因此,理论界对通货紧缩问题的专门论述不多,多是在研究通货膨胀问题时,把通货紧缩作为它的对立面捎带论及。如弗里德曼等人认为,"货币存量的大幅度变动是一般价格水平大幅度变动的必要且充分条件",货币供给过分低的增长率,更不用说货币供给的绝对减少,将不可避免地意味着通货紧缩,反之,若没有货币供给如此低的或负的增长率,大规模的、持续的通货紧缩决不会发生。萨缪尔森、布坎南等人也把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一样,都看作是政府干预过多、政策失当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货紧缩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观点。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将出现世界性通货紧缩的原因归结为社会总需求的不足,并强调需求不足在不同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根源,如果实行联系汇率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的货币被高估,就极易受到其他出口国家货币突然贬值的冲击,出现国内价格下降导致通货紧缩。他主张用"有管理的通货膨胀"政策来治理通货紧缩,而这一观点则对以稳定物价为目标的传统货币金融理论构成了挑战;美国另一著名经济学家加利·西林则指出通货紧缩具有自我强化的性质,他认为,当购买者采取观望态度,等待物价进一步下跌时,资本将进一步过剩,商品存货将继续增加,从而将使物价进一步下降。物价继续下降的结果,会使消费者产生进一步的观望心理。这样物价就会陷于一个螺旋式的自我强化的下降过程;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通货紧缩的发生是由于人们更愿意把持有的实物换成货币。通货紧缩产生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资产泡沫破裂对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20世纪30年代危机的出现,与资产泡沫的破裂有着紧密联系,至少加重了通货紧缩的局面。出现的通货紧缩,与技术进步、信息的快速传播导致的结构性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是导致通货紧缩发生的重要原因。

产生原因

  尽管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发生通货紧缩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从国内外经济学家对通货紧缩的理论分析中,仍可概括出引起通货紧缩的一般原因:

  1.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

  如果一国采取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降低货币供应量,削减公共开支,减少转移支付,就会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出现失衡,出现"过多的商品追求过少的货币",从而引起政策紧缩性的通货紧缩。

  2.经济周期的变化

  当经济到达繁荣的高峰阶段,会由于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商品供过于求,出现物价的持续下降,引发周期性的通货紧缩。

  3.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

  当人们预期实际利率进一步下降,经济形势继续不佳时,投资和消费需求都会减少,而总需求的减少会使物价下跌,形成需求拉下性的通货紧缩。

  4.新技术的采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由于技术进步以及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从而出现成本压低性的通货紧缩。

  5.金融体系效率的降低

  如果在经济过热时,银行信贷盲目扩张,造成大量坏账,形成大量不良资产,金融机构自然会"惜贷"和"慎贷",加上企业和居民不良预期形成的不想贷、不愿贷行为,必然导致信贷萎缩,同样减少社会总需求,导致通货紧缩。

  6.体制和制度因素

  体制变化(企业体制,保障体制等)一般会打乱人们的稳定预期,如果人们预期将来收入会减少,支出将增加,那么人们就会"少花钱,多储蓄",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物价下降,从而出现体制变化性的通货紧缩。

  7.汇率制度的缺陷

  如果一国实行钉住强币的联系汇率制度,本国货币又被高估,那么,会导致出口下降,国内商品过剩,企业经营困难,社会需求减少,则物价就会持续下跌,从而形成外部冲击性的通货紧缩。

  我国存在着严重的通货紧缩,其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深远的全球经济形势背景,又受到我国内部因素的多重影响,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对形成我国通货紧缩局面的主要原因,存在着不同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导致我国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不在国内,而是由国际通货紧缩的大背景决定的,亚洲金融危机不仅使世界经济增长率大幅度下降,而且使生产能力大量过剩,需求减少,导致国际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同时,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为摆脱危机,大幅度贬值本国货币,向世界市场低价出口其商品,大大增加了我国商品出口的竞争压力,而商品出口已成为我国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的受阻,必然影响我国的需求,因而出现了通货紧缩。

  更多的学者认为,外部冲击只是一个诱因,导致我国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只能在国内寻找,而且要从总量、结构和体制等角度去寻找。我国正处于制度变迁和转型时期,由于原来的稳定预期被打破,居民的消费行为变的更为保守,都在推迟消费需求,而现实消费需求的不足则会使商品变的过剩;我国多年来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形成了极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而低水平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必然造成众多产品供大于求,引起物价下降,出现通货紧缩;面对通货紧缩局面的慢慢形成,由于缺乏经验,货币政策调整的滞后,加剧了通货紧缩的形成。

影响危害

  长期以来,通货紧缩的危害往往被人们轻视,并认为它远远小于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威胁。然而,通货紧缩的历史教训和全球性通货紧缩的严峻现实迫使人们认识到,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1.加速经济衰退

  通货紧缩导致的经济衰退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物价的持续、普遍下跌使得企业产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这将严重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使生产者减少生产甚至停产,结果社会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二是物价的持续、普遍下跌使实际利率升高,这将有利于债权人而损害债务人的利益。而社会上的债务人大多是生产者和投资者,债务负担的加重无疑会影响他们的生产与投资活动,从而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三是物价下跌引起的企业利润减少和生产积极性降低,将使失业率上升,实际就业率低于充分就业率,实际经济增长低于自然增长。

  2.导致社会财富缩水

  通货紧缩发生时,全社会总物价水平下降,企业的产品价格自然也跟着下降,企业的利润随之减少。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使得企业资产的市场价格也相应降低。而且,产品价格水平的下降使得单个企业的产品难以卖出,企业为了维持生产周转不得不增加负债,负债率的提高进一步使企业资产的价格下降。企业资产价格的下降意味着企业净值的下降和财富的减少,通货紧缩的条件下,供给的相对过剩必然会使众多劳动者失业,此时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将使工人的工资降低,个人财富减少。即使工资不降低,失业人数的增多也使社会居民总体的收入减少,导致社会个体的财富缩水。

  3.分配负面效应显现

  通货紧缩的分配效应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考察,即社会财富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分配以及社会财富在政府与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从总体而言,经济中的债务人一般为企业,而债权人一般为居民。因此,社会财富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分配也就是在居民和企业之间的分配。

  企业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由于产品价格的降低,使企业利润减少,而实际利率升高,使作为债务人的企业的收入又进一步向债权人转移,这又加重了企业的困难。为维持生计,企业只有选择筹集更多的债务来进行周转,这样企业的债务总量势必增加,其债务负担更加沉重,由此企业在财富再分配的过程中将处于更加恶劣的位置。如此循环往复,这种财富的分配效应不断得到加强。

  4.可能引发银行危机

  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有利于债权人而有损于债务人。通货紧缩使货币越来越昂贵。这实际上加重了借款人的债务负担,使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从而导致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甚至使银行倒闭,金融体系崩溃。因此,许多经济学家指出:"货币升值是引起一个国家所有经济问题的共同原因"。

  欧盟统计局2015年1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2014年12月通胀率初值为负0.2%,为2009年10月以来首次跌入负值,市场对欧元区面临通缩风险的担忧加剧。新年伊始,不断下跌的国际原油价格令全球经济通缩风险陡增,日本和欧洲央行或加码量化宽松抵抗通缩。

利弊

  一般来说,适度的通货紧缩,通过加剧市场竞争,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挤去经济中的"泡沫",也会促进企业加强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一面。

  通缩对于遏制炒房和促使部分本该有还款能力的人,提前还款有促进作用。在人们看中货币贬值而纷纷借钱,造成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通缩是非常好的遏制手段,可以遏制人们拼命借钱置换固定资产,再拿固定资产抵押继续借钱购置固定资产,而后等待货币贬值从中获利的行为。可遏制因此带来的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造成恶性循环的结果。在通缩的时候,可以对某些实业进行补贴和政策福利,可以引导固定资产中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通缩还能遏制资本外流,并能提高已经外流后的资本回流时的代价,防止国际恶意大资本"抽血"行为。

  通缩还能在本国货币国际化时候产生积极作用,只有慢慢升值的钱才会被全世界所欢迎,每种货币在成为国际流通货币前,都会经历一波强劲的升值时段,所以通缩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不行,而是一种经济操控的手段,可以配合其它的辅助措施(如减税,补贴等)来引导资金的走向。美元对全世界的"剪羊毛"其实也算是通缩手段。

  但过度的通货紧缩,会导致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市场银根趋紧,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市场销售不振,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了居民"买涨不买落"心理,左右了企业的"惜投"和居民的"惜购",大量的资金闲置,限制了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由此看来,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有不利的一面。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刺激国内需求,抑制价格下滑,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意味着消费者购买力增加,但持续下去会导致债务负担加重,企业投资收益下降,消费者消极消费,国家经济可能陷入价格下降与经济衰退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严峻局面。通缩的危害表现在:物价下降了,却在暗中让个人和企业的负债增加了,因为持有资产实际价值缩水了,而对银行的抵押贷款却没有减少。比如人们按揭购房,通缩可能使购房人拥有房产的价值,远远低于他们所承担的债务。

治理办法

  由于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并非由单一的某个方面的原因引起,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混合性通货紧缩,因此治理的难度甚至比通货膨胀还要大,必须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研究,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下面以我国存在的通货紧缩为例,提出治理通货紧缩的一般措施,包括两个方面:

  (一)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要治理通货紧缩,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公共支出,调整政府收支结构。对具有极大增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实行税收优惠,尽可能地减少对企业的亏损补贴以及各种形式的价格补贴,利用财政贴息的方式启动民间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其资金投向社会急需发展的基础设施领域,在继续增加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退休人员工资的基础上,更要把增加农民和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总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要在加大支出力度的基础上,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既要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又要增加有效供给。

  通货紧缩既然是一种货币现象,那么治理通货紧缩,也就必须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以满足社会对货币的需求。增加货币供给的方式不外乎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方面着手。作为中央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和引导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的预期和行为。在通货紧缩时期,一般要降低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社会主体手中买进政府债券,同时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鼓励商业银行扩张信用,从而增加货币供给。具体操作要根据造成货币供给不足的原因,灵活掌握。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是治理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政策措施,但由于货币政策具有滞后性的特点,而且在通货紧缩时期,利率弹性较小,因此财政政策的效果一般比货币政策更直接有效。

  (二)加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但实践证明它是最优的,政府对"市场缺陷"的矫正,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受到约束,否则,对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巨大的。反思我国通货紧缩局面的形成,无不跟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有关,像国有企业大量亏损,失业现象严重,重复建设造成经济结构的扭曲,短缺与无效供给的并存以及政府部门的腐败,效率低下等都与政府对市场的不信任,对市场的过度干预紧密相连。因此,要想尽快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转制工作,甩掉国有企业的沉重包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使其真正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完善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科技、教育、住房、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制度。

鉴别方法

  1.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一种对比关系,是货币供求的一种理想状态,是在运动变化中达成的一个动态过程。它与商品、服务的总供求紧密联系在一起,货币供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均衡状态。货币均衡与信贷平衡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2.货币失衡,无论是货币供给大于需求,还是货币需求大于供给,都可通过社会的市场利率表现出来,货币的供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利率,而利率的变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货币的供求状况。除利率之外,货币失衡还会通过社会总供求的不平衡表现出来,其典型形式就是价格水平的波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实际上是货币供求失衡的两种表现形式。

  3.通货膨胀是由于流通中货币过多,造成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采取不同形式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判断通货膨胀的发生与程度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物价指数进行。按照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可以分为许多类型,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也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了需求拉上、成本推动、供求混合、结构影响的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这种影响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们对它的预期。由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成因有着不同的看法,所以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也各不相同。

  4.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虽然在定义上仍有争论,但对于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这一点却是共同的。判断通货紧缩的程度也同样要利用各种不同的物价指数。关于通货紧缩的起因、发展与加深,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不同的经济学家也有不同的认识,由此形成了不同的通货紧缩理论。我国存在的通货紧缩,其形成、发展有着较为特殊的复杂原因,既有深远的国际经济背景,又受到我国内部因素的多重影响,治理的难度也较大,其措施不外乎实行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和深化改革。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托兰佐
下一篇:托兰西

相关文章